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
 
作者: 大J 
書城編號: 1307910

原價: HK$133.00
現售: HK$126.35 節省: HK$6.6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 2017/12
頁數: 352
尺寸: 17x23
ISBN: 9789863842491

商品簡介
一個28週早產,幾乎被醫生放棄的小女孩,
一個曾是知名外企菁英主管,卻為孩子專心投入教育的媽媽,
感動70萬名父母的育兒奇蹟!

融合美國認知老師與幼兒園老師的先進理念,
涵蓋幼兒園選擇、潛能開發、性格培養、EQ教育、社交能力、
習慣培養、親子遊戲、性教育啟蒙、親子溝通、
愛與規則、父母成長11大領域
最適合2~6歲學齡前兒童的全方位育兒書

【幼兒園園長分享,給孩子挑幼兒園的4個重點】
˙「玩耍」是日常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
 ──>「裝扮遊戲」和「2小時的體育活動」最重要。
˙有簡單的認字和認數活動
 ──>好的幼兒園要保證孩子玩得好,並將學習融入活動。
˙老師是關鍵!
 ──>老師願意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態度正面、鼓勵。
˙理念是否與你的家庭價值觀符合
 ──>假設一個情景詢問老師,想一下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

一個華人媽媽在美國幼教現場的大震撼

【閱讀培養,這裡不一樣!】
尊重孩子的閱讀權利,他才能保持熱愛閱讀的好胃口
→讀不完的權利:學齡前兒童專注力低,尊重繪本只看一半,但要告知父母:「我不想看了!」
→反覆讀一本繪本的權利:孩子靠反覆練習掌握學習
→跳著讀的權利:先從孩子有興趣的頁面開始,再引導他延伸到其他頁面

【科學思維培養,這裡不一樣!】
觀察、比較、歸類、提問,不在學校也能培養
→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早期科學?蒙,不是爲了培養科學家,是爲了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像個科學家思考,有助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小接觸科學的孩子,會更加敏感地觀察並感受世界,保持無限熱情自發學習。

【EQ教育,這裡不一樣!】
Grit(恆毅力):美國人最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比天賦和智商更重要
→讓孩子多做「好玩」的難事:虎爸虎媽容易犯的錯,對毅力培養不遺餘力,忽略孩子的真正興趣
→不讓孩子在感覺最糟糕的時候放棄:確定孩子真正清楚自己為何放棄,而不是因為學不會或被批
評而灰心
→不是多練習就可以表現好,要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進行練習:枯燥沒成效的練習,只會消耗孩子的
毅力,大人應引導孩子擬定自己的學習策略。

【社交能力培養,這裡不一樣!】
別讓大人一句「要分享」,剝奪孩子學習社交的機會
→分享的前提是自願和快樂的:強迫分享=強權搶奪,只會給孩子不良示範。
→讓孩子知道「不分享」不等於「小氣」,他有權說「不!」:界線的建立=你的東西你有權說NO,
也讓對方明白自己必須學會尊重和等待。
→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需求:「那個小朋友好像很想玩你的玩具呢!」讓孩子自發樂意地分享。

【性教育啟蒙,這裡不一樣!】
讓孩子從小建立隱私與界限感,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
→身體的私密部位和鼻子、眼睛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不需要特殊名稱:特殊名稱會讓孩子覺
得身體某些部分是羞恥的、難以對父母啟齒的。
→孩子可以保有隱私,就算爸媽也要尊重:孩子上廁所關門,大人不可以開玩笑說:「長大了不喜
歡被爸爸媽媽看了嗎?」
→孩子有權決定誰可以碰自己的身體:家長不要因為面子強迫孩子被人抱,這會破壞他對「界線」
的認識。

【本書特色】
1.)融合美國認知老師&幼兒園老師的先進理念,打破華人父母既定教養思維!
作者大J在傳統華人教育下成長,在美國親身的育兒體驗以及與專業幼教人員的近距離交流,突破一般華人父母的教養盲點,使得她的文字更具說服力及發人省思的深度。
2.)最適合2~6歲學齡前兒童的全方位育兒書!
涵蓋幼稚園選擇、潛能開發、性格培養、EQ教育、社交能力、習慣培養、親子遊戲、性教育啟蒙、親子溝通、愛與規則、父母成長11大領域,內容最全面。
3.) 一個早產兒媽媽與孩子的成長故事,療癒度百分百!
大J以文字細膩地記錄了為人母的心情,以及她在遇到教養難題時的省思,身為早產兒的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殷切企望、期望孩子獨立成長卻捨不得放手的糾結、為了女兒不斷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母親,這些心事娓娓道來,情感真摯動人。

【前言】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期教育在家庭
我和大家一樣,是個普通的媽媽,現在做全職媽媽已經三年了。但也許我和大家又不一樣,我有一個28週早產的女兒小D,她出生時沒有自主呼吸,左右腦都是最高級別的出血,我們曾被醫生詢問是否要放棄對她的治療。
當年醫生說,小D有九○%的可能會在輪椅上度過一生,如今她不僅站起來,而且可以獨立行走了;當年語言評估師說,她有一半以上的機會吞咽不好,而且會出現嚴重的語言發展延遲,如今她是個「小吃貨」,還是個雙語寶寶,能夠自如地和我「討價還價」;當年心理評估師說,她的認知行為會比同齡孩子低很多,如今她不但趕上了同齡人,而且在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還略高於平均水準。
這就是我的女兒,她是個小戰士,一次又一次地讓紐約的醫生讚歎:你的女兒創造了奇跡!而我知道,奇跡的背後是我們一千多天的堅持,是我們每天孜孜不倦的「寓教於樂」,把復健融入遊戲,把認知發展融入生活。當所有的一切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個大教室。
在和女兒一路「打怪升級」的路上,我學到了太多的育兒知識,於是我創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大J小D」,透過這個平臺和大家分享我帶女兒的實踐經驗。經過兩年的時間,這個公眾號從一開始幾百個早產父母的關注,到現在幾十萬人的關注,其中既包括早產兒的父母,還包含更多健康寶寶的父母和備孕、懷孕中的朋友。
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下,我的第一本新書《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於二○一六年一月上市,上市不到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三萬冊,至今已經再刷五次。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新手媽媽從孩子出生到2歲左右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日常護理、餵養與睡眠、副食品添加、常見疾病防治、早期教育啟蒙、運動發展、規則與管教、早產寶寶護理、父母修行等,受到國內外媽媽的高度評價,甚至成為很多兒科醫生的育兒參考書。
隨著小D不斷長大,我的育兒重心開始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我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開始回歸到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於是,就誕生了第二本書——《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這三年來,我一直在實踐「先育己再育兒」的理念。我始終相信,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期教育在家庭。我想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透過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為「成長型」的父母,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成為「成長型」的家庭。這是父母能夠帶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大J
二○一七年五月於紐約

目錄

【前言】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期教育在家庭

【CHAPTER 1】
美國幼兒園園長教你如何選擇幼兒園
——明確你的目標,爲孩子今後的發展打穩基礎

學齡前,比識字、算術更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學會「準備好」(Be Ready)
——身體準備好,能保持坐姿正確;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
◎第二件事:學會負責(Be Responsible)
——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做到不越界、不包辦替代,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第三件事:學會尊重(Be Respectful)
——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動物、尊重環境

女兒幼兒園面試失敗,我卻收穫了很多
◎女兒的第一次面試,成果卻不甚理想
◎爲了讓孩子學會獨自面對挑戰,我選擇不干預
◎父母是孩子的教練,好的教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努力,並懂得享受比賽

幼兒園園長分享挑選幼兒園的四大重點
◎重點1:「玩耍」是日常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點2:有簡單的認字和識數活動
◎重點3:好老師是關鍵!
◎重點4:幼兒園的理念是否和你的家庭價值觀相符合
◎關於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個人看法

寫字、背詩歌VS.畫畫、遊戲,你選哪種幼兒園?
◎「以教爲主」幼兒園的兩大缺點
〔缺點1〕會抑制孩子今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缺點2〕「以教爲主」不是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以玩爲主」的幼兒園反而能讓孩子學到更多

【CHAPTER 2】
2~6歲學齡前兒童的?能開發
——當孩子的教練,激發孩子的無限?能

「一個中心,五大基本」原則,讓學齡前兒童更聰明
◎一個中心:多元化良性刺激有助全腦發展
——鼓勵孩子的偏好,也有意識地讓他「多樣性」玩耍,多體驗不同的經歷
◎五大基本,為孩子打造大腦良性發展的環境
〔基本1〕溫柔對待孩子,焦慮和緊張越低,大腦發育就越健康
〔基本2〕4歲前,重視日常生活中的數學?蒙
〔基本3〕讓孩子多和人交流,少和機器交流
〔基本4〕營養均衡,避免吃高糖、高鹽類食物
〔基本5〕多鍛鍊身體,每天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

親子閱讀,保持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尊重孩子閱讀時的三個權利,培養他熱愛閱讀的習慣
〔權利1〕讀不完的權利
〔權利2〕反覆讀一本繪本的權利
〔權利3〕跳著讀的權利
◎以平常心對待親子閱讀這件事,不用有優越感,也不須焦慮

教孩子識字,但別破壞學習好「胃口」
◎教孩子識字,使用閃卡到底有效嗎?
◎進行早期識字啟蒙的兩個準備工作
〔準備1〕培養孩子對於印刷品的興趣
〔準作2〕知道如何讀印刷品
◎「教」學齡前孩子識字的正確方式:從生活中的實際體驗認識字
◎引導孩子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讓文字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學習美國人,從小培養孩子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學齡前兒童最關鍵的科學思維
——讓孩子從小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解決問題
.觀察和描述
‧比較和歸類
‧提問和預測
◎在家也能「玩」的科學小實驗:「聽聽看,猜猜看」

肯動腦筋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從小?蒙
◎元認知啟蒙=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對孩子進行元認知啟蒙的三個有效方法
〔方法1〕向孩子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方法2〕與孩子日常互動時,刻意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
〔方法3〕多問孩子?發性的問題

用搭鷹架教學法激發孩子的?力
◎「搭鷹架」教學法,四個階段協助孩子學會新技能
〔階段1〕我做你看
〔階段2〕我做你幫助
〔階段3〕你做我幫助
〔階段4〕你做我看
◎「搭鷹架」教學法的三個關鍵
〔關鍵1〕演示技能
〔關鍵2〕給予適當的提示
〔關鍵3〕學會提問,?發孩子進行反思

孩子是否有?力,關鍵在於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讓孩子願意接受困難的任務和挑戰
◎學會表揚孩子做事的過程和付出的努力
◎讓孩子從小體驗失敗,以「陪伴」取代「代勞」
◎與孩子分享每天的經驗,有意識地打造具成長型思維的家庭

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見慣,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重視孩子的提問,孩子才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提問,教的不應該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方法」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就能持續發現新事物

美國的「三千萬字計畫」——語言發展決定貧富差距
◎三千萬字計畫的三個關鍵
〔關鍵1〕頻道一致(Tune In):談論孩子正在玩的東西、正在進行的活動
〔關鍵2〕多說一點(Talk More):每時每刻都可以進行語言?蒙
〔關鍵3〕輪流對話(Take Turns):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回應你

5歲能講故事的孩子,今後學習成績不會差
◎刻意為孩子擴充「高質量」的詞彙
——孩子2歲後,為他引進有故事情節、不同題材的繪本,有效增加他的語彙量
◎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條理性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天五~十分鐘,爸媽親自對孩子示範如何生動地講故事

【CHAPTER3】
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
——為孩子的將來打好基礎

從日常生和培養懂得解決問題的自信孩子
◎自信的孩子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行為,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孩子的自信來自主要照護者,自信的培養要落實在日常育兒的點滴中
◎規律作息有助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自信
◎爲孩子創造足夠的玩耍機會,玩耍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培養自信
◎孩子沮喪時正是培養自信的最好時機
——同理→詢問→觀察→幫助,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覺得他是有用的和被需要的,也是幫助他建立自信的重要方法

足夠的安全感是孩子獨立的基礎
◎父母過早放手,孩子反而不敢獨立
◎別讓手機、電視干擾你陪伴孩子的親子時光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不等於「立即滿足」,也不等於「毫無原則」
——讓孩子明白:他的想法是重要的,他的意見被聆聽了,但有些規則他還是需要遵守
◎孩子越大,越需要跟父母之間有親密的肢體接觸

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無助的母親傳遞給孩子的是失控感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那份溫柔且堅定的態度,適當的規則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內疚的母親容易對孩子進行過度補償
——別讓內疚蠶食了父母對孩子應有的底線,犧牲應有的原則
◎討好孩子的母親讓管教形同虛設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父母和孩子的良好關係: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
◎父母與孩子心理上的親密是成功教養的關鍵
——及時、敏銳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信任你就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孩子的「不乖」「不聽話」「很調皮」其實是他對獨立的自發需求

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從細節入手
◎建立一個告別儀式,賦予孩子任務,他將更容易面對分離
◎明確告知孩子媽媽什麽時候回來,一定要遵守時間約定
◎將分離的情節編成小故事,多講給孩子聽,讓他做好準備

【CHAPTER4】
EQ訓練,開展孩子的可能性
——智商無法改變,EQ卻可以提升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孩子自控力差的真正原因
◎改良版的棉花糖實驗:環境對孩子自控力的影響
◎別為了自身的方便給予孩子無法兌現的承諾
◎有效培養孩子自控力的五大方法
〔方法1〕自控力的基礎是信任
〔方法2〕教孩子學會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方法3〕多次提醒,讓孩子學會自控
〔方法4〕透過遊戲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方法5〕讓孩子學會等待

恆毅力:比天賦和智商更重要的特質
◎鼓勵孩子多做「好玩的難事」,讓孩子選擇他感興趣又有挑戰的事
◎不允許孩子在感覺最糟糕的時候放棄
◎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進行練習,有助培養恆毅力

抓住機會,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父母不應刻意讓孩子迴避某些情緒
——家長能夠幫助孩子認識所有情緒,他就更有可能學會管理情緒
◎不要堵住孩子情緒宣泄的出口,教他適當發泄情緒的方式
◎用情緒繪本幫助孩子療癒自己:為孩子挑選情緒繪本時的四個重點
〔重點1〕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重點2〕需要有特定場景的鋪陳描述
〔重點3〕幫助孩子認可和接納情緒
〔重點4〕給予解決方案,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

【CHAPTER5】
社交能力訓練從小開始
——培養更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掌握四個關鍵期,培養小小「外交家」
◎【第一關鍵期】0~18個月:建立牢固的「自我」概念
◎【第二關鍵期】10個月~3歲:每一個社交衝突都是學習的機會
◎【第三關鍵期】2~3歲:建立穩定的社交圈,並不斷擴大
◎【第四關鍵期】4歲以後:學會放手

孩子被打,要教會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和表達自我意願,其實比打回去更加重要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學會遇到類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要孩子學會分享,請先允許他自私
◎分享的前提是自願和快樂,大人不能?迫孩子分享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代表他不能捍衛自己的物權,也不代表他可以隨意占有他人的東西
◎教孩子學會分享,必須先允許他自私
——與其強迫孩子分享,不如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

如何幫助害羞怕生的孩子與人交際
◎給予孩子時間,讓他慢慢適應環境,父母的示範是最好的引導
◎害羞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父母應該接納孩子的害羞個性

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每天都在看父母如何跟人打交道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被父母影響出來的;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

孩子不是內向沒出息,只是有些慢熱
◎讓慢熱型孩子暖身成功的關鍵:無條件接納你的孩子
◎提前給予通知,減少焦慮,孩子就能更容易融入新環境
◎讓孩子體會與人相處的舒服感覺,在孩子熟悉的環境中接觸不熟悉的人

【CHAPTER6】
找對方法,養成生活好習慣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用對方法,讓孩子愛上刷牙——消除孩子討厭刷牙的三個原因
◎熟悉刷牙:和孩子一起玩「瞭解牙膏、牙刷」的遊戲,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探索
◎找回掌控權:角色互換遊戲,讓孩子來幫媽媽刷牙
◎如何面對叛逆期的孩子:讓他知道「刷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事」

如?訓練,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過早進行如?訓練,對孩子的發展有害無益
——1歲前孩子的尿道和肛門的括約肌還沒發育成熟,過早訓練如?,會造成憋尿反射缺失
◎讓孩子做好準備,不等於被動等待,孩子1歲半左右,可以為如廁訓練做準備
〔準備1〕談論乾淨紙尿褲和髒紙尿褲的感受
〔準備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掌握自理能力
〔準備3〕讓孩子有機會看到大人上?所
〔準備4〕借助繪本讓孩子瞭解如?的過程

入睡不是打仗,有效培養孩子早睡的習慣
◎作息規律,放電充分,讓孩子入睡的三個方法
〔方法1〕睡前安排全家的安靜時間
〔方法2〕建立一套睡眠程序
〔方法3〕爲第二天上幼兒園做準備

幾張小圖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日程安排表」幫助孩子培養時間概念
◎「工作任務分配表」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意識
◎「好行爲?化卡片」幫助孩子培養禮儀規範

孩子容易粗心大意,是大人的引導有問題
◎把握孩子的細節敏感期,不但有助學習,還能培養高EQ
◎玩玩具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細節觀察力

過早看電子產品的危害,你知道嗎?
◎過早給孩子看動畫視頻會對他造成的三大危害
〔危害1〕喪失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危害2〕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危害3〕容易煩躁,缺乏耐心
◎在電子產品充斥的資訊社會,如何爲孩子找到平衡點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建議統整:給孩子看電子產品前家長要思考的三件事
〔思考1〕教育視頻的確對孩子有益,但過早引進容易導致大腦「消化不良」
〔思考2〕家長不僅要瞭解看視頻的危害,還要知道你因此付出的機會成本
〔思考3〕科技時代,對電子產品的態度應是疏而不堵,這需要整個家庭制定計劃

【CHAPTER 7】
透過遊戲培養孩子的良好特質
——專注力、想像力、秩序感一次到位

玩具斷捨離,培養孩子好特質
◎玩具減少,孩子的專注力更好
◎玩具?少,孩子的想像力更好
◎玩具?少,孩子的秩序感更?
◎為孩子挑選玩具時的三大原則
〔原則1〕不買「聲光電」玩具
〔原則2〕選擇開放性或有開放性?質的玩具
〔原則3〕選擇娃娃玩具時,要平衡寫實和抽象兩方面

讓孩子學習收玩具,培養他的秩序感
◎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習慣的三大訣竅
〔訣竅1〕以具體的步驟及明確的指令代替「收拾玩具」的抽象命令
〔訣竅2〕收納箱外貼上標籤,讓每一類玩具都有自己的家
〔訣竅3〕充分授權孩子,適當容忍孩子的不完美
◎玩具收納的實用小工具分享

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規劃
◎學齡前孩子早期?蒙的關鍵:透過多元化的遊戲達到全腦啟蒙
◎用每週遊戲計畫表幫孩子規劃玩耍,刻意培養他較缺乏的能力

陪各月齡階段的孩子,玩好角色扮演遊戲
◎【階段1】12~18個月:扮演日常中的生活
‧花時間觀察孩子的興趣
‧引導孩子喜歡上角色扮演遊戲
◎【階段2】18~24個月:簡單的角色扮演
‧準備合適的角色扮演玩具
◎【階段3】24~30個月:熟悉場景的角色扮演
‧給玩具加點兒新意
◎【階段4】30~36個月:不熟悉場景的角色扮演
‧引進全新的情景

【CHAPTER 8】
性教育?蒙篇要趁早
——幫孩子建立最初的隱私和界限

性教育?蒙,關鍵在建立隱私和界限
◎性教育從孩子出生就應該開始,直到孩子成爲完全獨立的成人爲止
◎身體的私密部位和鼻子、眼睛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
——美國的性教育不建議給身體私密處特殊的稱呼
◎隱私和界限是孩子性教育?蒙的根基
‧隱私
‧界限
◎對於「出生」的話題,家長應該化被動爲主動

媽媽,爲什麽你有乳房,我沒有?
◎身體?蒙的大原則:2、3歲孩子的問題只是出於好奇和求知欲,成人須摘下「有色眼鏡」
◎性教育啟蒙的必備知識——認識身體,區分性別
◎孩子摸生殖器時,父母要冷處理
——告訴孩子\摸自己是允許的,但只能在家裡做這件事
◎孩子對父母的身體感興趣,應平靜把真相告訴孩子
◎孩子喜歡碰父母的私密部位,應該向他強調隱私及界限的概念
◎從幾歲開始,父親不應該給女兒洗澡(母親不應該給兒子洗澡)?
——家長態度不應扭捏,直接告訴孩子:「你長大了,要自己洗澡。」

教孩子敢於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
◎用「看不見的泡泡」比喻,為孩子引進「界限」的概念
◎告訴孩子什麽是「安全」的接觸、什麽是「不安全」的接觸

【CHAPTER 9】
親子溝通用對方法,孩子更合作
——良好親子關係讓教養事半功倍

別再冤枉孩子不聽話,是你自己說不清
◎孩子所有「不聽話」的背後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是他們「求助」的信號
◎教導孩子時要從他的認知水平出發,給予簡單有效的指令

孩子需要誇,但不能「亂誇」
◎誇獎孩子時使用描述性語句,並?調希望孩子努力的標準與方向
◎誇獎孩子時要注意的三「不」原則!
〔原則1〕不要輕易誇獎孩子容易完成的事
〔原則2〕不要過度誇獎孩子本來就喜歡做的事
〔原則3〕避免和他人比較的誇獎
◎孩子的第一個自我形象來自父母,不輕視自己的美好,是建立自尊和自信的第一步
◎「漂亮」可以是多元的,父母應該明白如何引導孩子如何看待別人的誇獎
◎父母要消除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別讓標籤限制孩子的潛能發展

別讓你說的話對孩子傳遞了「我不愛你」
◎學齡前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成熟,家長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孩子
◎不輕易否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

「對不起」和「我愛你」一樣重要,你對孩子說過嗎?
◎父母對孩子說「對不起」是最好的言傳身教,它告訴孩子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說「對不起」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道歉:真正的道歉需要同時具備的三個要素
〔要素1〕真正的道歉,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你的哪個行爲是錯誤的
〔要素2〕真正的道歉,應該和孩子分享你準備如何防止今後再次發生類似的行爲
〔要素3〕真正的道歉,還應該請求孩子的原諒

「同理」的關鍵,是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
◎同理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馬上停止哭鬧,而是讓孩子學習體會不同的情緒
◎正確「同理」的三個步驟
〔步驟1〕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步驟2〕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步驟3〕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麽

當孩子感覺更好時,才會表現得更好
◎換個說法,指出孩子需要承擔的結果代替威脅恐嚇
〔關鍵〕保證孩子最後按照我們的要求來執行
◎給孩子的壞行爲一個替換方案,取代責罵
〔關鍵〕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替換的方案
◎多對孩子說肯定詞語,少說「不」
〔關鍵〕把所有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重新「包裝」成正面詞語描述的期許

孩子的物質欲望該不該滿足——以同理心面對孩子的要求,但不一定立即滿足
◎孩子要求買東西的三種處理方式優劣分析
〔方式1〕果斷拒絕(不建議使用):孩子不會再堅定、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願望
〔方式2〕心軟妥協(不建議使用):孩子缺乏外界的激勵就不會自發守規矩
〔方式3〕使用同理(建議使用):幫助孩子把今天的「不買」轉化成對未來的期待

【CHAPTER 10】
愛與規則的平衡拿捏
——給孩子有規則的愛和有界限的自由

規則和愛不矛盾,孩子需要一定的界限
◎設定界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設立界限能夠讓孩子瞭解到父母的愛是有邊界的,防止自我中心的養成
◎孩子從挫折中獲得成長,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爭取

Time-out(暫停)方法已經落伍了!
◎Time-out(暫停)懲罰的隱憂:孩子不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
◎實施Time-in(積極的暫停)的三個步驟
〔步驟1〕父母陪伴孩子離開事發現場
〔步驟2〕孩子冷靜後,要擁抱孩子
〔步驟3〕和孩子談論之前發生的行爲
◎實施Time-in的四個好處
〔好處1〕孩子不會有「被孤立」的感覺
〔好處2〕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可
〔好處3〕即使長期使用,孩子也不會出現反抗行爲
〔好處4〕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打駡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體罰無法從根本解決管教問題
◎不打不駡,是爲了更好地管教孩子
——列出最重視的孩子的好行爲,作爲建立規則的基礎,溫柔並堅定地執行
◎家庭成員的態度保持一致,說到做到,貫徹到底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可以給予選擇,適當放權
◎讓孩子明白,他的每一個行爲背後都會有相應結果,他要獨自對結果負責

巧借遊戲,讓「調皮孩子」乖乖聽話
◎當孩子太興奮時,陪他一起消耗精力後,教他如何讓身體平靜下來
◎當孩子一直在搗蛋時,滿足他想獲得關注的願望
◎當孩子和父母對立時,讓孩子做主,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換個姿勢,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
◎家長學會從孩子的視野看世界,你會更理解孩子在想什麼
◎親子溝通出現問題,並不是因爲父母懂得太少,而是因爲對孩子觀察得太少

管教孩子,不是擺出家長的架子就有效
◎透過語氣和表情,讓孩子明確知道行爲的界限在哪裡
◎對孩子說「不」的同時,必須向他解釋原因
◎對孩子要儘量少說「不」,多使用正面的語言

如果孩子非常「聽話」,也許是你的教育失敗
◎家長真的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我們需要的是懂得獨立思考、可以自我管理的講理孩子
◎我們需要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守規則,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不當「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父母
◎孩子學會遵守規則的兩個步驟
〔步驟1〕認識規則
〔步驟2〕建立規則意識
◎父母的身教是讓孩子內化規則的關鍵:給孩子訂規矩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孩子黏媽媽,是在「懲罰」媽媽的離開
◎想解決孩子黏媽媽的問題,就要先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
◎爲什麽越花心思教育孩子的一方,越容易跟孩子起衝突?
——當孩子跟你發脾氣或起衝突時,說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別將大人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家長容易「為了孩子好」而犯下的兩個過錯
〔錯誤1〕代勞
〔錯誤2〕催促
◎改善孩子拖延問題的兩個方法
〔方法1〕提前計劃
〔方法2〕適當讓孩子承擔遲到的結果

【CHAPTER 11】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成長
——提升自己,成就孩子

爲什麽別人的育兒方法對我的孩子不管用
◎你是否真的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允許孩子犯錯,更要陪伴他犯錯,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正確方式
◎若父母認爲孩子是「善」的,任何「搗蛋」行爲都是情緒的表達

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
◎觀察孩子的原則一:區分「事實」和「觀點」
——父母要真正瞭解孩子,首先要保證自己觀察到的是事實,不是用主觀意識給孩子「貼標籤」
◎觀察孩子的原則二:記錄下來,尋找規律
◎高質量的觀察記錄方法:ABC記錄法

情緒管理,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父母學習情緒管理時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問題1〕我爲什麽會情緒失控?
〔問題2〕當情緒失控時,我真正憤怒的是什麽?
〔問題3〕如果事情再次發生,我會如何做?

五句話,讓家人的育兒水準趕上你
◎第1句話:「這是孩子自己的事。」
◎第2句話:「我們一起試一試吧!」
◎第3句話:「我知道你很難過,爸爸陪著你,直到你冷靜下來。」
◎第4句話:「哦,真的啊,再和我多說說。」
◎第5句話:「我愛你。」

爲人父母,你輸得起嗎?——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失敗只是一個事實,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體驗失敗,培養耐挫力

你和社會脫節不是因爲當了媽媽
◎和社會脫節是因為惰性,不應該拿孩子做藉口,讓他背黑鍋

當媽這幾年,你可曾覺得自己不夠好?
◎要想管理自己的情緒,要想內心更加?大,需要先和自己的羞耻感握手言和
◎真正的?大,是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敢於面對自己曾經受到的創傷

【後記】孩子讓我成爲更好的自己

摘文1

學齡前,比識字、算術更重要的三件事

爲了給小D選擇一家合適的幼兒園,我曾穿梭於紐約各家幼兒園的開放日,這些幼兒園既包括主流的公立幼兒園,還包括那些遙不可及的私人幼兒園。我的目的就是想瞭解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麽,到底厲害在哪裡,看看對於我教育小D有什麽借鑒作用。
我參觀過的幼兒園有十幾家,我發現所有的幼兒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位園長都會?調: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學會三件事,這三件事比孩子學到多少知識更爲重要,是家長和幼兒園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和方向。這三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三件事是什麽。

◎第一件事:學會「準備好」(Be Ready)
——身體準備好,能保持坐姿正確;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

有一位幼兒園園長說,現在每個家長都想培養「天才」兒童,恨不得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教他認字、數數,以爲這樣孩子上學後成績就會好。但我們卻忘了,讓孩子學習,首先要把「硬體基礎」——身體和頭腦準備好。這些準備工作沒做好,上學後即使你給孩子找全美最好的老師,他也不可能學得好。
這裡說的準備工作包括兩個部分:第一,身體準備好,能夠保持坐姿正確;第二,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遇到困難會自己思考或尋求幫助,能夠聽從並且遵守遊戲規則。
對於坐姿正確這一項,我以前沒有留意,參觀幼兒園時聽到這麽多園長提到這個問題,我才意識到小D認知老師的良苦用心。大概從小D14個月開始,她的認知老師就要求我給她買一組小桌子和小椅子。小D是「自由」慣了的人,一開始坐在椅子上顯得「坐沒坐相」,而且剛坐一會兒就想下來。
認知老師要求我們,每天要在小桌子上進行一段時間的遊戲,每次小D坐在小桌子前,我們就會提醒她:「脚在哪裡?放地上了嗎?手在哪裡?放桌上了嗎?身體在哪裡?坐筆直了嗎?好,小D準備好了,我們要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小D的坐姿明顯好了起來,隨著坐姿變好,她的專注力也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專心玩一些玩具了。
小D2歲以後,認知老師提出了「Give me five」(完成五步驟)的概念,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開始玩遊戲之前,我們都會一起檢查這五個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我的身體坐直了(My body is up tall);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聽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說話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腦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這五步是「準備工作」的細節化。一開始小D對這些要求很懵懂,有時也不會完全遵守我們的指令。但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她就明白了。比如,有時繪本讀到一半她走神了,我就會用這個提醒她:「你的眼睛在看嗎?」等到她回過神繼續看繪本時,我會再補充一句:「小D的眼睛在看了。」
你看,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提醒,卻幫助小D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不能指望「放縱」六年的孩子,進入小學後一下子就懂得自控,這些好的習慣都是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養成的。一句「準備好了嗎」的提醒,不僅能讓孩子改變姿勢,更能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專注力和自控力。

◎第二件事:學會負責(Be Responsible)
——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做到不越界、不包辦替代,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有不少孩子上學後沒人監督就不寫作業,因爲磨蹭上學總是遲到,上課不專心聽講。爲什麽會這樣呢?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對自己負責,因爲他所有的起居安排都是父母負責的,吃飯有人追著餵,家事一點兒也不用做,玩具亂扔由家長跟著收拾。從小到大,孩子沒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人,需要爲自己負責。這種思維模式一直伴隨到孩子上學,當年追著餵飯的媽媽,就變成了盯著他寫作業的媽媽。這時,親子關係也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家長越幫忙,孩子越認爲「我不做沒關係,反正有人催著我做、幫著我做;即使犯錯也是別人的錯,跟我沒關係。」
因此,在學齡前要讓孩子學會的第二件事,就是讓他學會爲自己負責。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能夠做到不越界、不包辦替代,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家長就應該尊重他的選擇。也許你擔心他待會兒會餓,但不讓他體會到餓的感受,他就不懂得到了吃飯時間就應該吃飯。比如,孩子玩過玩具後扔得到處都是,家長應該告訴他,這是你的玩具,玩好後需要把它們歸位。也許你帶著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會很慢,但只有這樣,他才能體會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對玩具負責。再比如,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日常家事勞動,並告訴孩子:作爲家庭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責任付出,而不是一味索取。
這些事看起來都很小,卻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一個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行爲負責的孩子,今後才能對學習産生自發性。因爲他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師的事。

◎第三件事:學會尊重(Be Respectful)
——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動物、尊重環境

學齡前孩子需要學會的第三件事,就是尊重。換句話說,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從「個人」逐步過渡到「社會人」。
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4+2+1模式」(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大人寵一個孩子),很多孩子在家是「老大」,可以隨意使喚爺爺奶奶做事,而且不說「謝謝」;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端到自己跟前;家裡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他的,不開心就發脾氣……孩子的這些表現也許在父母、家人的眼裡並不算什麽,但在別人看來,卻是沒教養、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表現。
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是他們真正開始接觸真實的「社會」。在那裡,他需要明白: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玩具需要輪流玩,上洗手間需要排隊等待,要學會說「你好」「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這些看似簡單的社交禮儀,卻是孩子融入社會的基礎。
與其等孩子上了幼兒園或小學後才開始「教」孩子這些社交禮儀,不如從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學會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動物、尊重環境等。

【大J特別提醒】

學齡前孩子需要學會的這三件事,看似特別簡單,卻是每一位幼兒園園長都提到的核心問題。其中一位園長還說過這樣一段話:「家長要把教養孩子的過程看成一個連續的坐標軸,而不是幾個分散的點,否則家長會覺得到了某個點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其實家庭教育應該貫穿孩子一生,一步一步持續影響孩子。所有教育最終都是爲了讓孩子成爲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個體。成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當孩子變得獨立又有擔當時,好成績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産物而已。可惜,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想明白這件事。」
願所有父母一起共勉,願我們都能儘早想明白這件事!


摘文2

學習美國人,從小培養孩子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小D上幼兒園之後,有一天晚上,我給她洗澡,她拿著洗澡玩具黃色小鴨,把它按進水裡,然後又拿出來,嘴裡念念有詞。我仔細一聽,她在說「sink, float」(沉下去,浮起來),我當時以爲自己聽錯了,又聽了兩遍,才確認她確實是在說這兩個詞。洗澡快結束時,她拿著小鴨子對我說「science」(科學)。第二天,我跟小D幼兒園的老師通了電話後才知道,最近幼兒園增加了一個活動,叫「Little Scientist」(小小科學家),我頓時明白了小D洗澡時的表現。
後來見到小D的認知老師時,我把這件事當作笑話與她分享:「太有意思了,孩子這麽小就要培養他們當科學家,我可不指望小D能成科學家。」沒想到,後來我被老師洗腦了一番。

◎學齡前兒童最關鍵的科學思維
——讓孩子從小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解決問題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樣,一提到「科學」,就覺得它遙不可及,更不要說培養小D這樣2歲的孩子做科學家了。但在美國,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卻是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認知老師說,對嬰幼兒進行早期科學?蒙,不是爲了培養科學家,而是爲了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讓學齡前的孩子接觸科學,不是爲了讓他們學到「高難度」的知識,而是爲了讓他們從小就可以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解決問題。
人的思維是需要從小訓練的,而很多科學思維,比如觀察能力、提問的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假設的能力、驗證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學習能力。以下是學齡前兒童最關鍵的幾種科學思維:

.觀察和描述
玩感官遊戲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培養觀察和描述的能力。但玩感官遊戲時有一個關鍵必須掌握,那就是需要用語言幫助孩子表達他在玩遊戲時的感受,不然就是白玩。
在平時,家長要多引導孩子進行觀察,當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要鼓勵孩子把觀察到的東西描述出來。在一開始,可以用提問句來引導孩子使用自己的感官(包括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味覺)去進行觀察和表達。
比如,孩子摸到一些特殊材質的玩具時,可以問他:「這個摸起來怎麽樣?」也可以拿兩個材質差異比較大的玩具讓孩子進行對比;在公園裡見到一朵花,就停下來看一看、聞一聞,可以問孩子:「這朵花聞起來是什麽樣的?」小D一開始並不懂「聞」這個詞的意思,我就誇張地深吸一口氣,然後做出聞的動作,這其實就是在教她「如何觀察」。

‧比較和歸類
比較大小、輕重、多少,把相同和不同的物品區分、歸類,這是最基礎的早期科學思維能力。這項能力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提問來培養。例如:
整理玩具時,可以跟孩子說:「我們把所有的積木放這裡,把所有的汽車放那裡。」——歸類;給孩子吃小餅乾時,可以拿出一塊大的和一塊小的,然後問孩子:「你要大的餅乾還是小的餅乾?」——比較。
這樣的思維訓練是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並不是每次都要正襟危坐才能教孩子。不過要注意,只有先教孩子學會觀察,他才能懂得比較和歸類。

‧提問和預測
除了鼓勵孩子提問外,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預測。比如,小D在幼兒園玩「浮起來、沉下去」的遊戲時,老師會問:「我把木塊放進水裡,會怎麽樣?」據老師反應,大部分2歲多的孩子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大人需要有培養這項能力的意識。也許最終還是由大人告訴孩子答案,但多做這一步,就能夠引發孩子進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灌輸知識。
我在家也會有意識地培養小D的預測能力,比如,小D玩小汽車時,我問她:「怎麽才能讓小汽車開得更快啊?」她真的會去思考,然後用更大的力氣去推汽車。在這之後,我和她做了一個關於「重力」的科學小實驗,讓汽車從高處滑下,她就會發現原來這樣會讓汽車開得更快。
在引導孩子進行預測時,父母需要有意識地使用一些猜測的詞彙,比如「我認爲」「我猜測」「可能」「也許」等。這不僅能幫助孩子擴大詞彙量,也能幫助他今後成爲一個思路清晰、表達流暢的人。

◎在家也能「玩」的科學小實驗:「聽聽看,猜猜看」

小D的幼兒園展開了不少科學小實驗。之前一談到科學實驗,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各種試管、燒杯之類的實驗工具,馬上就會覺得很難。其實學齡前的好多科學實驗都非常簡單,也不需要太多工具。幼兒園老師和我?調,從孩子1歲開始,就可以嘗試帶他做一些科學實驗,科學實驗的內容是什麽並不重要,關鍵是讓孩子經由科學實驗學會「怎麽學」,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比較、提問、預測,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聽覺是觀察很重要的一部分。小D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各種扭蛋,家裡收集了不少這樣的空殼。在老師的?發下,我在每個扭蛋裡裝入不同的東西。裝好後不著急合起來,而是和小D一起看扭蛋裡面的東西,然後讓她合起來搖一下,再聽聽裡面的聲音。我在旁邊描述:「這裡面是個瓶蓋,搖起來喀喀喀地響。」如果你家孩子已經超過3歲,可以讓孩子自己描述出這個聲音來。這個過程就是上面提到的鍛鍊科學思維能力的第一步——觀察和描述。
等所有的扭蛋全部合上以後,我隨機拿一個扭蛋出來搖一下,讓小D猜測裡面是什麽。小D回答之後,不管她的答案是否正確,我都會追問:「小D爲什麽覺得這裡面是鈴鐺呢?」她一開始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我會提示她:「鈴鐺會發出什麽聲音呢?叮零零!我們再搖一下,聽聽是不是叮零零。哇,果然是叮零零,我們打開看看猜得對不對。」這個過程就是在引導孩子如何進行提問和預測。
輪到我猜的時候,我會拿一個小D猜對的扭蛋(比如鈴鐺),然後故意猜錯:「媽媽猜這裡面是紐釦。」小D常常會糾正我的猜測,這時我會順勢問她:「啊,不對嗎?那小D覺得這裡面是什麽?」她回答之後,我又繼續追問:「爲什麽呢?小D爲什麽覺得是鈴鐺?」這樣的提問,能進一步引導孩子透過表達來支持自己的推測。
這其實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小遊戲,但這就是科學實驗,小D透過觀察進行猜測,再用自己的知識來論證這個猜測,最後我們一起去檢驗猜測是否正確。這個過程正是文章開頭所說的「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傳統教育總是關注孩子「學到了什麽」,認爲孩子那麽小,哪懂得「沉浮」「重力」這些東西,從而忽略了教孩子「怎麽學」。而教孩子學會如何思考,讓孩子對未知的東西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大J特別提醒】

「雞蛋從外面打破,就是餐桌上的食物;從裡面打破,就是鮮活的生命。」真正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填塞和灌輸,而是從內激發和喚醒孩子的動力。從小接觸科學的孩子,他的求知欲會被喚醒,他會更加敏感地去觀察和感知他生活的世界。一個被喚醒的生命,才能保持無限的熱情去自發地學習。

摘文3

掌握四個關鍵期,培養小小「外交家」

說到性格,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明白,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大家還是隱隱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點。
我自己就是內向性格,我最舒服的狀態就是一個人待著,因爲跟人說話會消耗我的精力。但這並不影響我曾經在公司幾千人面前演講,也不影響我現在和大家做直播交流,因爲我掌握了一系列社交能力。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孩子,甚至對孩子來說更加重要。學齡前的孩子性格還沒定型,但常常因爲成人的「無知」和焦慮而被貼上了標籤,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不但對孩子的性格培養無益,還破壞了孩子早期社交能力的發展。
性格無法改變,但能力可以透過後天習得。以下與各位父母分享孩子在每個階段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希望大家不要掉進一些「陷阱」裡不自知,而是更好地去幫助孩子。

◎【第1關鍵期】0~18個月:建立牢固的「自我」概念

1歲半之前的孩子幾乎都只願意獨自玩,或者和家庭成員互動,對其他孩子似乎視而不見。這是非常正常的,這個過程能夠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機會進行自我確認,讓他漸漸明白這是「我的」脚,這是「我的」聲音,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玩具,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的!
在這個階段,我常常見到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出門時,開始要求孩子「有禮貌」,包括見人揮手打招呼、對別人笑、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等等。從成人的社會準則來看,這些要求似乎都沒錯,但錯就錯在「要求」這一點,成人可以自己做,但不能?求孩子也照做。
孩子只有形成非常安全的「我的」概念後,才會有勇氣去探索「你的」「他的」「我們的」這些區域。過早?迫孩子「有禮貌」,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摧毀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安全感。這個階段孩子經歷了最初的社交體驗,這些負面經歷會導致孩子對於和人打交道感到很有壓力。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小氣、越大越不願意叫人,很大程度是因爲孩子小時候的社交能力根基不牢固,沒有體驗過牢固的「我的」概念,因此就會對「我的」東西抓得更牢。
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要因爲自己社交能力弱,覺得面子過不去,而把壓力轉嫁給孩子。

◎【第2關鍵期】10個月~3歲:每一個社交衝突都是學習的機會

大概從10個月到1歲,孩子慢慢開始樂意跟與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待在一起,但他們之間幾乎不會有什麽交流和互動,每個人各玩各的,不過他們會傾聽和觀察其他的孩子。唯一的互動似乎就是衝突——打人、咬人、搶玩具等。
所有的父母都不願自己的孩子受欺負,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一些父母常常會替孩子出頭。但這樣的「討公道」很容易走偏,很多父母會關注當下孩子有沒有吃虧,有的父母甚至「恨鐵不成鋼」,直接給孩子「貼標籤」,教訓孩子:「你怎麽這麽膽小,爲什麽不打回去?」當我們只關注當下時,就容易變得目光狹隘,從而忘記了這是孩子人生第一次的社交衝突,是之後漫漫人生路的縮影和暖身,這時父母最該教會他的是如何應對。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社交能力還不成熟,發生衝突時的確需要成人的干預,但這種干預不該升級爲雙方父母之間的爭吵,也不該是簡單粗暴地對孩子進行懲罰或者表揚,而是應該給孩子們(雙方)示範正確的社交方式,身教大於言傳。
比如,很多家長反應孩子喜歡咬人。孩子咬人也許只是因爲他的玩具被搶,這時父母的確要教育孩子不能咬人,但更關鍵的是教會他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麽做。當孩子能夠自己說出「這是我的玩具,不要碰」時,他咬人的機率就會小很多。
被咬的孩子的確很委屈,但當父母教會孩子義正嚴辭地回擊「不要咬人」時,在孩子的內心,公道已經被討回。更關鍵的是,他學會了下次如何自衛,而不是每次都需要父母替他出面擺平。學會在社交衝突中給自己解圍並保護自己,這份底氣才是孩子願意繼續在社交道路上前進的關鍵。在就像孩子學走路一定會摔倒一樣,這個階段,孩子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社交衝突,但這只是暫時的。把任何問題放到人生一輩子的時間軸去看,不以一時論英雄,這時你的眼界就會更加開闊,看待問題也會更加理性。

◎【第3關鍵期】2~3歲:建立穩定的社交圈,並不斷擴大

在2~3歲,大部分孩子明顯對其他孩子更感興趣了,也許他們在一起時還是各玩各的,但會模仿其他孩子做同樣的事,會進行互動、交流甚至交換玩具了。
這個階段又是一個轉折點。對於前兩個階段進行得並不順利的孩子,父母嘴上不說,內心也許已經給孩子定了性,擔心孩子被欺負、不合群,因此下意識地會對孩子進行各種干涉和保護。殊不知這樣孩子就越來越變成你「擔心」的樣子,而這又進一步?化了你的擔心,從而形成一個負面循環。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完全適應周圍同齡孩子的存在,他需要有機會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社交圈,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尚且稚嫩的社交能力。正因爲如此,大多數國家都建議在這個階段送孩子去上幼兒園。這個階段的父母一定不要因爲自己的擔心而束縛了孩子,應該反思孩子之前的兩個階段哪裡沒做好,從而爲孩子創造相對安全的環境,幫助孩子拾遺補缺,而不是一味地拿自己的孩子跟同齡的孩子作比較。真正的愛,就是忍住內心的擔心和害怕,巧妙地將擔心轉換成讓孩子感受不到壓力的行動計劃。

◎【第4關鍵期】4歲以後:學會放手

通常從4歲開始,孩子就有了「好朋友」的概念,也開始有了團隊合作的意識。在這個階段,父母可以明確地向孩子提出對於社交禮儀的期望,比如,要求孩子講禮貌。父母也需要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解決朋友之間的爭端。但放手並不意味著不管,而是充當傾聽者的角色,不急於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更加不要替孩子解決。聽完以後,可以把球拋回給孩子:「這個問題還真的很麻煩呢,你是怎麽想的?」
這樣的提問,不僅能夠鼓勵孩子多進行溝通和交流,也爲孩子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最關鍵的是,父母不加評判的傾聽,也讓孩子學會了傾聽和同理心。這樣,當他的朋友找他傾訴煩惱時,他也會是個很好的傾聽者,而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社交能力。
父母之愛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之後的獨立,而在這個階段,父母要變得「絕情」一點,讓孩子知道:孩子,那是你的朋友和你的世界,你要學習獨立面對,父母不能再隨意踏入了。

【大J特別提醒】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每一次和這個世界的互動都會形成一次反饋,這種反饋會成爲孩子下一次互動的誘因,就這樣一環套一環,不斷疊加。這一點在社交發展上表現得更加明顯。有很多孩子並不是真的「內向」,只不過是被過早地貼上了標籤,過早經歷了太多有壓力的社交行爲,或者父母提前「放棄」了對他們的培養,不再給他們創造良性的社交體驗了。
父母是天氣,孩子是種子。種子的基因無法逆轉,那至少保證天氣環境不要再「扯後腿」了。

大J 大J
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被公司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
小D因為早產,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復健師、精細動作復健師、餵養和語言復健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在跟醫生和復健師長期的接觸中,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她把這些知識透過自己的理解寫成文章,並促成了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誕生以及《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一書的面世。
隨著小D不斷長大,大J的育兒重心開始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開始回歸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於是就有了第本書《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的誕生。

大J 作者作品表

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感動100萬父母的育兒奇蹟!紐約專業照護團隊指導,為你的寶寶打好全方位發展基礎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