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去與道別之間
 
作者: 於梨華 
書城編號: 1412061

原價: HK$260.00
現售: HK$247 節省: HK$13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思行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6
頁數: 522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9596268

商品簡介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是於梨華的一部長篇小說,描述美國大學一群華人教授的生活。作為留學生文學鼻祖的於梨華,這部作品堪稱為她的校園經驗總結,也道出更多華人社會文化與民族性格的問題。故事發生在美國知名大學城,作者特意要呈現這些台灣留學生在進入美國社會就業之後,所遭遇的成長變化問題;她寫出了,今日講臺上的教授,就是當年的學生,當年懷抱著滿腔理想主義的學生。但作者提出了她的困惑:何以同一批青青子衿,意氣風發的校園精英,取得了博士學位、有了豐富的學術成果、擔任了教職後,卻有許多人開始步上人生的下坡,也步向人性的腐化?在小說中,知識分子或學者,都不如一般人能經得起考驗,也更加守不住自己的信念與原則;在異鄉打拼的艱困中,這群華人菁英份子非但不互相幫助,反而彼此勾心鬥角。這樣的故事一直在美國的第二故鄉上演,至今不斷。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中,於梨華以一向她所擅長的細膩文筆,塑造出一群這樣的人物。她旅居海外數十年,在西方校園裡生活,長期接觸她筆下的那些人物,與他們有相同的時代感情背景,最能了解他們,他們的限制,以及他們的悲哀。於梨華從這樣的基點上作出的詮釋,不但題材無人能出其右,描寫的深度與廣度更是比一般同類作品更為精闢。

得獎與推薦紀錄
1.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推薦:寫於舊版《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正文前〈序〉(瀛舟出版社,2002年)。
2.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余英時教授推薦:寫於舊版《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題於於梨華《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四首〉(瀛舟出版社,2002年)。
3.台灣與北美知名作家?弦推薦: 於梨華小說中的校園經驗──從留學生文學到《在離去與道別之間》。

本書特色
一九四七年錢鍾書的圍城出版,被譽為新版《儒林外史》,二二年於梨華的《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則被譽為北美版《儒林外史》。從清代康雍乾到二十一世紀,五百年來,不同的是科舉不再,相同的是幾無改變的人性,尤其是人性的腐化醜惡出現在知識份子身上,總給讀者特別大的反差,也就有特別深的感慨;對敏感的作者而言,自是亦然,也或許更沉痛。於梨華說,此番撰寫新版自序,久久不能下筆,下筆卻又每每擱置未竟。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說的儒林百態發生在美國高等學府內,兩位華裔女性從友好、互助到決裂,期間交織著複雜的職場、家庭、愛情糾葛。離去時,繼之而來理應是道別,但這一眨眼的距離,竟有難以言喻的傷感。於梨華並未評論這些人物,也未曾分析他們種種偏差行為的心理原因,只如實敘述她久居北美學界身歷其境的種種限向,留待讀者冷暖自品。
於梨華是非常少數作家之一,以留學生繼而是海外學者身份,寫下國外求學、生活乃至成家立業故事;這部作品也象徵著她從留學生文學跨越到移民文學領域,一起為北美海外華文寫作「書寫本土」的文類扎根並開枝散葉。

目錄
自序‧不是序,是個說明╱於梨華
推薦序‧於梨華小說中的校園經驗──從留學生文學到《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弦
編輯室的話
在交往之前
在交往之後
在誤解之前
在誤解之後
在離去之前
附錄‧於梨華作品年表

【於梨華自序】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這部小說,前後寫了將近三年,寫時特別辛苦,寫完後心情也沒有放鬆,因為從我一九五六年拿到碩士學位,即隨新婚的丈夫去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一九六八年開始在大學裡做個講師,到一九九八年退休為止,一直都在學界裡。雖沒有做教授,但做了這麼多年來從未放下過筆的作家。而我的作品的來源當然同學界有關。
《變》、《也是秋天》、《又見棕櫚》、《會場現形記》、《考驗》、《三人行》、《在離去與道別之間》等等,用的材料,多半來自學界,尤其是《考驗》、《又見棕櫚》與《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這三部書,都經過長期的思考,有時寫到整夜不眠。不是失眠,而是沉浸在小說中,不能自拔。如牟天磊最後的「回家」及「回美」的問題;如思羽在丈夫拿到永久聘書之後,決定去尋找自己的生活中心時的徬徨;與段次英在最終打了敗仗之後,心虛離開時如真對她的惋惜及無法表達的不捨。
在家中大人孩子們都早已入睡,我卻來回的走,尤其是寫完《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放下筆時,無法放下書中的人物──段次英。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驚擾過我,因為它在我心裡已經歷了很多年了,因為這些年經常看到,或聽到,在大學裡教書的中國教授們的內鬥,尤其是在文史系的,一系如有兩三個教授,或助教,總會起衝突,鬧不合,結果離開或拿不到永久聘書的導致失業。被鬥或鬥人的學者,有的是很有成就,也出過被讚揚的著作的學人,為了一點小事,鬧得不可開交。這些我聽得多了,真是又氣惱又傷痛,而又無可奈何。寫這部書的動機,就是希望在學界的中國朋友們,不要為了一件小事斤斤較量,把好幾年辛苦得來的成果為了一些可以容忍的小事而鬥爭以致毀了自己的前途。(二○一八年四月九日)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推薦序】
我是一直很喜歡於梨華的文筆的。她對人的衣著、面貌、表情和心銳細緻的觀察。她善於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長句短句描述極複雜的內心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余英時教授推薦序】
一從天際起雷霆,秋葉紛飛散八溟;譜出青河回夢曲,莫輕唱與世人聽。螺叢殼作利名場,蠻觸相爭亦可傷;淘盡浪花多少事,無言唯有嚇貞江。



於梨華

於梨華簡介
  祖籍浙江鎮海,1931年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就讀臺中女中。畢業後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隔年轉入歷史系,1953年畢業。同年九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文系就讀,後轉入新聞系,1956年獲新聞學碩士。在大學期間也嘗以筆名方莉夏、鴻鳴投稿,文章散見《文學雜誌》、《自由中國》、《現代文學》、《文壇》、《野風》等刊物,當時有幾篇小說,如〈鞋的憂喜〉、〈無腿的人〉、〈殞落〉、〈埋葬〉和〈追不回的幸福〉(曾收錄於臺灣皇冠出版社典藏全集)已嶄露光芒。文體精緻,被譽為臺灣六年代現代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留學生文學鼻祖,擅長刻畫各種性格的人物。
  1956年留美,以英文短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獲米高梅電影公司文藝獎首獎。1968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Albany)分校執教,教授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刊雜誌選讀。1975年返中國訪親,被臺灣政府視為「媚匪」列入黑名單,禁止回臺並封殺其作品,至1985年解除。1983年夏被Yaddo Colony(耶都藝區)邀請為寫作區員。1984至1985年得富爾布萊特獎(Fulbright Fellowship)到南斯拉夫與作家交流。1993年退休移居舊金山灣區,現居馬里蘭州。2006年獲佛蒙特州Middlebury College榮譽文學博士。
  著有《夢回青河》、《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獲得1967年嘉新文學獎)、《傅家的兒女們》、《焰》(即《花開有時》)、《變》等二十六部小說與散文集,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也有一些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

於梨華 作品年表
1956〈揚子江頭幾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又名「揚子江頭的嗚咽」)
1963《夢回青河》(長篇小說)
  《歸》(短篇小說集)
1965《也是秋天》(中篇小說集)
  《變》(長篇小說)
1966《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說集)
1967《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
1968《柳家莊上》(中短篇小說集)
1969《白駒集》(短篇小說集)
  《燄》(長篇小說)
1972《會場現形記》(短篇小說集)
1974《考驗》(長篇小說)
1978《誰在西雙版納》(遊記)
  《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
1980 《記得當年來水城》(散文集)
1988《尋》(短篇小說集)
  《美國的來信》(書信集)
1989《三人行》(長篇小說)
  《相見歡》(短篇小說集)
  《情盡》(短篇小說集)
1996《一個天使的沉淪》(長篇小說,原名《小三子,回家吧》)
1998《屏風後的女人》(中短篇小說)
2000《別西冷莊園》(散文集)
2002《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長篇小說)
2008《飄零何處歸》(散文集)
2009《彼岸》(長篇小說)
  《秋山又幾重》(中短篇精選集)
2015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長篇小說)、《小三子,回家吧》(長篇小說)、《黃昏,廊裡的女人》(中短篇精選集),(以上三書收入於梨華精選集)。
2016 《夢回青河》、《花開有時》(於梨華精選集)
2017《林曼》、《變》、《雪地上的星星》(於梨華精選集)
2018《意想不到的結局》、《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於梨華精選集)

於梨華 作者作品表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

意想不到的結局

考驗

雪地上的星星



林曼

花開有時

夢回青河

小三子,回家吧

黃昏,廊裡的女人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傅家的兒女們

相見歡/於梨華作品集

考驗



考驗<已絕版>



誰在西雙版納<已絕版>

誰在西雙版納<已絕版>

三人行<已絕版>

還有... [顯示所有作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