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作者: (土反)野德隆 
譯者: 廖怡錚
書城編號: 1527165

原價: HK$120.00
現售: HK$114 節省: HK$6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遠足
出版日期: 2019/03
頁數: 288
尺寸: 15x21
ISBN: 9789578630826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推薦人
吳政憲(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嘉行╱焦糖(喜劇演員)
黃震南(藏書界的竹野內豐)
蔡錦堂(師大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鳳氣至純平(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劃)


內容介紹
臺灣諷刺漫畫的開拓者,大正民主風潮的文化意象。
乘著歷史的時光機遨遊日本時代,
從135張諷刺漫畫看奇妙的臺灣社會。

★漫畫家在「大碗」(臺灣)上描繪出矛盾與衝突──臺灣人民族意識的升高、與統治當局的衝突、關東大地震引起的騷動、原住民的武裝反抗……。
★風靡於大正時代的諷刺漫畫,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因為內地來的無名畫家國島水馬,而首次引進報紙的諷刺漫畫。在大正民主風潮的全盛時期,在激盪的臺灣,充滿著矛盾與衝突的素材。國島近二十年的漫畫創作,反映了臺灣社會的真實樣貌。

  漫畫是流行文化的產物,已成為現代社會普羅大眾的生活享受甚至精神寄託。漫畫由繪畫演變而來,也是延伸,作為繪畫的一種形式,卻有著不同於繪畫的特性,以單純、輕鬆的筆致描繪出滑稽、誇張、幽默、諷刺、荒謬的圖畫,常伴隨的故事性的台詞,呈現在世人眼前,而諷刺與幽默是其最大的特性。
  日本近代漫畫與西方世界有著相當大的連結,一九二○年代因為自由民權運動的發展、大正時期政府控制力較為薄弱,再加上庶民的娛樂生活受到重視,因此大正時代也是文化百花齊放的時期。時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也感受到這股時代的巨流,臺人提出改善差別待遇的要求,並且在時代潮流的推波助瀾下,高呼設置臺灣議會和實現地方自治制度的反日民族主義運動。
  大正民主風潮對臺灣的社會、政治情勢、風俗等層面,帶來十分劇烈的變化,報紙的諷刺漫畫,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於臺灣這塊殖民地上正式登場,並形成一股風潮。颳起這陣旋風的人是一位名叫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的日本畫家,因緣際會下來到殖民地臺灣,在臺北唯一的日刊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社內擔任「漫畫記者」。
  國島氏以「水馬生」、「水馬」的筆名,繪製或書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附有諷刺畫的遊記以及文章。其後約二十年間,是臺灣最大報社裡唯一的報紙諷刺漫畫家,針對政治、經濟、風俗、社會百態與國內外各大事件等主題,以詼諧、揶揄的筆法繪製出色的諷刺漫畫,並連載於報紙上。
  本書作者?野德隆以國島水馬的漫畫帶領我們瀏覽大正時代下臺灣的面貌:臺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感受當時臺灣人對關東大地震的震撼與共鳴;全島面對皇太子來訪的緊張與期待;霧社事件帶來的衝擊與傳染病的橫行,張牙舞爪的臺灣映射眼前;多元的宗教習俗與季節風俗讓人應接不暇;廣播、報紙媒體與交通發達為社會帶來各種希望與夢想。國島氏對市民生活觀察入微,讓他的作品成為這本書解讀當時臺灣的寶貴史料。


作者簡介


?野德隆,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過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等。



譯者簡介


廖怡錚,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旅居日本。著有《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譯有《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一部充滿人類歷史經驗結晶的世界帝國千年史》、《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等。


書籍目錄


導讀╱翁佳音

作者序 坐進「大碗」的漫畫家
從「自立」走向「自轉」的臺灣╱國島氏的旁觀者視角

第一章 大正民主風潮在臺灣
大稻埕的金魚與龍╱「果凍化」的臺灣社會╱活生生的臺灣娃娃人偶

第二章 富裕又苦惱的蓬萊島
蓬萊米與香蕉的榮盛衰敗╱打造臺灣心臟的日本人╱埋藏在福爾摩沙的寶藏

第三章 震撼與共鳴的關東大地震
對著捐款金計量機器吹氣的臺灣島民╱從大碗溢出的受災戶╱共體震災時艱╱團結合作,走向復興之路

第四章 皇太子來了──走向開明之世
手忙腳亂的「恭迎」準備╱「行啟」成為愛國教育上的重要佈局╱山之呼喚──因皇太子命名而颳起的登山熱潮╱隨著行啟而振興的運動精神與鄉土愛╱皇太子與高砂族

第五章 張牙舞爪的臺灣
霧社事件的衝擊╱霍亂、傷寒、瘧疾──擊退疫病的醫師千手觀音╱人類遺產──從洪水中守護臺灣人

第六章 「奇妙」的臺灣
暖爐配風扇╱食紙之神──讓人眼花撩亂的民間宗教╱語言的隔閡╱至今依舊不變的臺灣風景和季節風俗╱對內地的欣羨眼光VS內地人的虛榮心

第七章 媒體與便利性的狂想曲
只有內地人才會收聽的廣播╱交通發達所帶來的夢想╱長官的早報和勇敢的晚報╱臺灣懷舊廣告的變遷與高砂啤酒╱筆鋒勝劍鋒

第八章 大正民主潮流的終結
滾向地獄谷的日本╱在日、中狹縫中的試探╱非常時期的臺灣社會╱內臺融合與臺灣自治問題的未來╱國島氏與「灣生大正民主風潮」及其後

後記
註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坐進「大碗」的漫畫家

一幅畫作,勝過千言萬語。
從明治時代開始,由西方人繪製、以日本為題材的諷刺漫畫,例如一八八七年喬治.比果特(Georges Ferdinand Bigot,譯註:法國畫家、漫畫家,一八六○—一九二七年)的作品─「釣魚樂」,蘊藏在其中的情報、時代趨勢和氛圍等,至今仍舊鮮明可見,是現今想要瞭解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光是匆匆一瞥,就能夠攫取觀者的視線,勾起會心一笑,並讓人忍不住去思考,隱藏其中的奧妙與深意。諷刺漫畫,就是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不久,日本人也開始繪製諷刺漫畫,從明治時代至大正期間,也就是在所謂大正民主的潮流下,諷刺漫畫成為時代的新寵兒。當時(一九二五年一月)一位住在臺灣的日本人,畫了一幅諷刺漫畫,如下頁。
一艘狀似大碗的船隻,漂流在沖繩南方風平浪靜的東海之上。
大碗上以日文片假名寫著「臺灣(,taiwan)」,這艘大碗船隻的名字。大碗(,taiwan)與日文中的「臺灣(,taiwan)」發音相同,可見繪者在漫畫構圖中巧妙運用文字遊戲的幽默。

◎從「自立」走向「自轉」的臺灣
像是一寸法師所搭乘的碗公船,就這樣在無風無浪的大海上漂浮,在財政方面仰賴日本內地,稅制方面也享有優待。
實際上,就像是財政上的寄生蟲。
在前文提及的漫畫家比果特,繪製「釣魚樂」的八年後,明治政府在首次的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從中國清朝政府手中,獲得第一塊殖民地──臺灣。然而,臺灣這塊土地是連清朝政府也視為「化外之地」而置之不管、統治困難的島嶼。島內不只是瘧疾、傷寒等傳染病肆虐,以山岳地帶為中心,還存在著嚴重的「蕃害」──屬於馬來.波里尼西亞語族(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的原住民,有獵人頭的風俗習慣;加上颱風暴雨時的洪水災害、缺乏蓄水設施(水庫、埤塘等)所導致的乾旱等,氣候及地理環境上的惡劣條件,令人望之卻步。另外,港灣、道路等交通機關也尚未整備完全。來自對岸中國的福建等華人及其後裔,長期生活在島嶼西部平原,他們與惡疾和原住民交戰、共存。
基於這些狀況,日本議會中甚至有人提出要將臺灣賣給法國的意見。不過,最後日本政府依舊決定,即使在首年度必須投入國家預算四分之一以上的鉅額經費,也要在這個比九州面積稍大的島嶼上整頓公共設施、改善衛生環境。將臺灣納為殖民地的十幾年後,凌駕於日本內地的近代性街景終於誕生,也大約是在這個時期,臺灣在財政面上得以自立。儘管如此,臺灣的賦稅仍舊比日本內地輕;另一方面,眾議院議員選舉法的施行範圍並未包括臺灣,地方自治制度也不存在。對日本而言,臺灣無疑是本土以外的屬地,也就是殖民地的性質。
然後經過了十年的時間,臺灣來到日本的大正時代。
在對俄戰爭上消耗不少國力的日本,正面臨財政危機的困擾。接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關東大地震後,面對經濟蕭條的狀況,國家財政更是雪上加霜。當日本從德國手中獲得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開始向南洋地區發展之際,也就理所當然地對臺灣抱持著冀望──從「自立」走向「自轉」,期盼能為日本的利益做出有效的貢獻。
因此,這個過往只是依賴日本內地而漂浮在大海上的「大碗」,如今則備有名為「高雄」的引擎──臺灣南部經濟的中心,至今仍是世界屈指可數優秀的貿易港口;以及名為「基隆港」的船首──臺灣北部的玄關港口。高雄與基隆這兩處港口,是以農作物資源(例如由日本帶來的種子,經過品種改良的甘蔗和稻米等)的移動、出口,以及產業貿易據點為基礎而繁盛發展。
此外,操縱著這艘「大碗」的是島民。
「至今在海上漂浮著的大碗(臺灣),是浮是沉,是進是退,端看舵手之能耐,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在島民手中所端握的舵盤上,寫著「市政實施」四個大字。自一九二○年(大正九年)起,過往並不適用於殖民地的法律,以特別法的形式頒布,刺激了島民的市民意識。島民背後的袋子上寫著「產業貿易華南南洋發展」,裡頭承載了滿滿的期待,幾乎快要迸出大碗的船身。
在圖中的「島民」,意指居住在臺灣,屬於統治者族群的日本人(內地人),以及被統治者族群的臺灣人兩者。在人口比例上(大正九年,一九二○年),臺灣人約有三百五十萬,內地人有十六多萬,臺灣人的人數(其中也包含了少數的原住民人口,大約在百分之十以下)明顯勝過日本人的人數。不過,在諷刺漫畫的構圖中,島民經常是站在「被指導的兒童」的一方,日本人的角色則大都是「指導者的大人」,正如途中坐在島民身旁,穿著制服、戴著官帽、留著鬍子的男子,象徵著臺灣總督府等統治者階級人士。
如此,將島民繪製為「小孩」形象的圖畫,同時也象徵臺灣的地位與立場。
說穿了,臺灣就是一塊殖民地,即使從自立走向自轉,也不可能被賦予自治的權力。就算賦予了有限度的市民意識,臺灣仍舊必須是一個在日本政府監督、控制之下的孩童。但另一方面,在日本統治階層內心的某個角落,卻也存在著希望臺灣能夠再多成長一些的矛盾心理。
堆疊在「大碗」中的,還有這些無法用雙眼看見的行李。
而所謂的矛盾,更是成群地展露在臺灣人的眼前。移居至臺灣的內地人,包括官僚、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甚至勞工、貧民,在業種和身分上可說是五花八門、琳瑯滿目,但是因為來到臺灣這塊殖民地,內地人與本島人之間,明顯地在社會地位上佔有優越性。這些內地人在教育、就業等各種層面上享有特別待遇。正好就從繪製這幅漫畫的時期開始,臺灣人提出改善差別待遇的要求,並且在大正民主、自由的時代潮流推波助瀾之下,高呼設置臺灣議會和實現地方自治制度的反日民族運動。
另一方面,在日本政府「內地延長主義」之下,以「內臺融合」、「一視同仁」的口號推進殖民地政策,加速實現了臺灣人教育機會的提升。
此時也是日本在臺灣治理上的重大轉換時期。
在島上扎根的內地人,萌生出「灣生」的新認同意識,臺灣成為另一個新故鄉,如此一來,愈來愈多的矛盾也在灣生眼前不斷顯現。大正民主風潮對臺灣的社會、政治情勢、風俗等層面,帶來十分劇烈的變化,在這個過渡期,無論是內地人、本島人或是灣生,都無法「掉以輕心」,畢竟每個族群都實際地感受到變化與紛擾,社會上足以作為諷刺漫畫的題材,當然也就俯拾即是。
於是,報紙的諷刺漫畫就在臺灣這塊殖民地上正式登場,形成一股風潮。
繪製這幅「大碗」漫畫的作者,是一位出身內地的無名畫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偶然來到臺灣,參觀日本政府在臺灣施政二十週年紀念的物產博覽會──「臺灣勸業共進會」(展覽期間為四月十日至五月九日),然後決定在臺灣定居。

◎國島氏的旁觀者視角
自明治時代晚期到大正期間,學習美國風格諷刺漫畫的北澤樂天,成為日本現代漫畫的始祖,諷刺漫畫風靡於當世。
在這段期間,訂購報紙的讀者急速增加,時事新報社在一九二一年(大正十年)創刊《時事漫畫》,報紙諷刺漫畫這種嶄新的文化藝術(genre)應運而生。北澤樂天活躍於報紙諷刺漫畫,繪製了許多傑出的作品。被福澤諭吉相中才能的北澤樂天,因《時事新報》而名聞遐邇,並在一九○五年(明治三十八年)創刊諷刺時局的雜誌──《東京頑童》(東京),於翌年由原本的月刊改為雙週刊,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後來甚至在外地接連創刊《臺灣頑童》(台湾)、《高砂頑童》(高砂)、《京城頑童》(京城)等期刊。
大約在同一時期,經過日本二十年殖民統治的臺灣,雖然有前述漫畫雜誌的發行,但在報紙上,還未出現漫畫的刊載。來自日本內地的畫家國島水馬(本名國島守),在臺北的小酒館與報紙記者友人談話之際,對於臺灣報界的這項消息感到相當驚訝。後來,國島氏被推薦前往臺北唯一的日刊報紙──《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漫畫記者」,並下定決心丟棄了返回日本的船票。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緣分。在日本發生大逆事件後,社會上的言論自由受到箝制,日本的諷刺漫畫走向低潮,但在大正民主風潮的吹拂之下,又開始為諷刺漫畫增添新的助力(關於大逆事件與諷刺漫畫的歷史,將於第七章詳述)。加上翌年(一九一七年)俄國發生革命運動,大正民主風潮的氣勢更波及政治社會的各項層面,可說是日本歷史上重大的轉換期。
關於國島氏的身世,以及來臺前的經歷等資料,如今已不復在;換句話說,國島氏是個充滿謎團的人物。據推測他應該是在三十幾歲時抵達臺灣,從他的照片和肖像畫來看,能夠得知他的面貌特徵如下:人如其名,擁有修長的馬臉、象徵聰慧的寬廣額頭、細長銳利的眼神,以及大大的鷹勾鼻和闊嘴,從面相來看,應為孤高固執的面相。
當時,國島氏以「水馬生」、「水馬」的筆名,繪製或書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附有諷刺畫的遊記及文章。其後約二十年間,他是臺灣最大報社裡唯一的報紙諷刺漫畫家,針對政治、經濟、風俗、社會百態與國內外各大事件等主題,以詼諧、揶揄的筆法,繪製出色的諷刺漫畫,連載於報紙上。其精湛且千變萬化的手法,讓人不敢置信全是出自同一位畫家之手。他以富含幽默與人文主義的出發點,試圖博君一笑。雖然國島氏特別擅長揶揄政治和經濟上,不過在另一方面,他對市民生活觀察入微的視角,也讓他的作品成為了解當時臺灣社會的寶貴資料。
在國島氏渡臺時,臺灣已急速發展,並且以帝國政府的南進基地之姿,成為日本政府獎勵國人由內地移居的新天地。此外,從安定度和幸福度這兩個層面來看,從國島氏渡臺到九一八事變後昭和時代的動亂期,這段時期的臺灣儘管只有短短的十五、六年,卻可說是最美好的時代。這同時也是大正民主的生命歷程,以及臺灣報紙諷刺漫畫的一生。
由此看來,國島氏算是十分的幸運。他的漫畫作品是從相對於日本內地的「外地」──臺灣──來觀看時事,因而被留存下來,成為理解當時臺灣社會方相當貴重的史觀角度和資料。
說到緣分,讓筆者感到更為奇妙的,是當時飽受關東大地震、經濟蕭條和政局不安等苦難折磨的日本,與現今日本的狀況十分相似。二○一一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來自臺灣一般民眾的募款援助金額超越二百億日圓,高居各國捐款金額,讓日本民眾深深感動,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關東大地震發生之際,儘管當時正處於經濟蕭條,但是以臺灣原住民為首,許多臺灣人也紛紛慷慨解囊,來援助帝都的重建。筆者得知這項史實後,就像是站在時代的鏡子前,照映出現在與過去的痕跡,感覺十分微妙。
當然,因為此次震災,才首次將關心的視線投向臺灣的日本人,想必也不在少數。日本的男女老幼和商業人士前往臺灣數日,享受美食與休閒旅行,或是走訪日本殖民政府過去在臺灣所留下來的遺跡。另外,各國前往臺灣觀光的人數,其首位寶座雖然被開放個人旅行的中國所佔,但在臺灣當地平均每位觀光客所花費的金額,日本人依舊是居於首位。日本與臺灣在外交上並無正式關係,但日本與特殊地域的臺灣依舊維持著緊密的交流。
如此的臺灣,在七十三年前,約有半個世紀的歲月都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當時日本統治者的形象,讓人有些難以想像。然而,諷刺漫畫是以圖像呈現,能夠從視覺上直接進入我們的意識。過往關於日本統治臺灣的時代記憶,雖然已有許多豐富且多樣化的成果,但是未出現從諷刺漫畫切入的視角。不論讀者對臺灣熟悉與否,本書應該都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發現。
另外,在本書中,筆者將那時住在臺灣的日本人以當時的名稱「內地人」或是「日本人」稱之;同樣地,被稱呼為「本島人」的臺灣人,也使用「本島人」和「臺灣人」,兩種名稱皆為同義。
那麼,就讓我們坐進這只「大碗」,展開航行的旅途吧。


文章試閱


第六章 「奇妙」的臺灣(節錄)

◎暖爐配風扇
面對炎炎夏日、刺寒冬日,即使如此還是開著風扇,難以遏止吃冰的慾望。在服裝方面,冬季裡也有人穿著夏季服裝,或者無論夏、冬,服裝都能混合搭配,這到底是什麼地方呢?
在國島水馬的漫畫中,頻繁出現描繪臺灣炙熱氣候與風俗習慣的景象。他以「只有在臺灣才看得到的穿搭風格」為題,漫畫裡男性身上為冬季的和服長褂,外搭夏季的外衣和帽子,愈往上方愈如同置身夏季;反之,女性則是冬帽配上披肩,穿著夏季的洋裝,愈往下方愈顯現夏日風情。這就是臺北的十月風貌,秋天來訪可以說是一年裡氣候最為舒適的時節。又或者是在下一幅漫畫裡,國島氏描繪冬季裡的情侶,依偎在暖爐旁,上方卻開著風扇。
另外,兩位穿著冬衣的內地男子,經過販賣冷飲的攤販前方,訕笑表示:「在這麼冷的天氣賣冷飲,原來也有這麼不會做生意的傢伙。」沒想到這時有客人說道:「出來外頭好熱,請再給我一杯。」冷飲店老闆點頭表示贊同:「這就是臺灣啊!」兩名內地男子這才恍然大悟地驚嘆:「原來如此!」當時甚至還販賣冰咖啡,攤販做生意的場景,讓人覺得或許和現今沒什麼兩樣。
實際上,在筆者首次造訪臺灣之前,也沒有預料到臺北的冬天,特別是一、二月期間,竟然會如此的寒冷。或許是因為潮濕的關係,如同京都一般,臺北的盆地地形加強了氣候寒暑的程度。即使是外國人印象中常年夏天的臺南地區,在冬天也是十分寒冷,因此前往戶外活動時,羽絨外套是不可或缺的防寒衣物。位於臺北和臺南之間的臺中地區濕度較低,常是萬里無雲的大晴天,暑氣也大約是南北折衷的程度。
雖然臺灣島的面積約與日本九州相同,但由於南北狹長,又有北回歸線通過,加上島內有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以及季風氣候的影響,個人所能感知的冷熱溫度極為複雜,究竟是冷是熱也因人而異;所以臺灣人在服裝和飲食上呈現奇妙的寒暖差異,也是基於這個緣故。而臺灣人性格豪邁奔放,不像日本民族總是處處在意他人眼光,因此在臺灣也很少出現同一個時期內流行同一服裝風格的傾向,自己和他人穿著何種服飾,皆為個人自由。
身處於這樣的臺灣社會,在臺日人和灣生世代也隨之耳濡目染。根據內地延長主義的原則,臺灣街道的近代化建設足以媲美內地;但是,即使在許多方面都走向日本化,臺灣的氣候、特殊文化與生活習慣等,看在外來人士的眼中,無論是人物或是景色,都反映出新鮮、奇妙的風情。
或許是炎熱的氣候,造就了臺灣人豪爽不羈的性格,女性們即使穿著睡衣,也能夠面不改色地外出。在現在的臺灣,這也是可以輕易想像出的畫面。國島氏在漫畫中繪製、寫著「許可」(不允許之意)的牌子,處於臺灣炙熱的天氣下,牌上的文字竟在不知不覺間融化滴落,成為「許可」(允許之意),最後甚至連「可」字都融成「?」(實現之意),讓男子看得目瞪口呆。
因溫暖的氣候所致,總是說著「好哇好哇」,待人溫和、寬容豪爽的性格,至今仍是臺灣人不變的性格。而內地人帶著在臺灣諸事皆「可」、萬事都能「實現」(?)的夢想渡臺,這些夢想的殘渣,到了戰後似乎就只能被封印在諷刺漫畫中了。

◎食紙之神──讓人眼花撩亂的民間宗教
從和風屋瓦、松樹藩籬的家屋眺望遠方,可以看見道教寺院屋頂向上勾起的飛檐和椰樹。繪製臺灣街道與農村風光時必然出現的景觀,便是道教寺院建築上那獨特形狀的屋簷,以及上頭的雕龍等裝飾。
時到今日,臺灣寺院廟宇所供奉的神明,其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神祇信仰,仍舊讓日本人一頭霧水。位於臺北萬華的「龍山寺」,是臺北市最為古老的寺廟,原先是一座佛教寺院,現在則加入道教、孔子、關聖帝君、媽祖等二十種以上的神祇一同合祀。
對於大部分的臺灣人而言,道教並不是以神仙思想為基礎、荒誕不經的宗教,而是中國自古以來唯一的漢人宗教信仰,就像是空氣充滿於生活的四周,也是信眾們心靈的重要支柱。
日本政府並未禁止臺灣人的民間宗教,也因為如此,看在日本人的眼裡,臺灣民間信仰中七彩絢麗的廟宇建築和神像裝飾,以及獨特的祭拜與祈禱方式,都讓他們大開眼界。看著臺灣人將實際上存在過的中國女性奉為女神媽祖,並且開辦大型的祭祀活動,燃燒紙錢供死去的人和神明在冥界和神界使用,加上祭拜眾多神明的道教和佛教、儒教相互混融的狀態,實在讓日本人眼花撩亂又驚嘆不已。
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臺灣人會在各地舉辦大型的慶賀祭典。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媽祖遶境活動,將媽祖神像從大稻埕的寺院護送至臺灣南部,可謂盛況空前。從內地人的角度來看,將神像請出廟宇,眾人像是群魔亂舞一般的隊伍行進之景,真是新鮮又奇特。
媽祖神像並不是由步行的隊伍護送南下,而是搭乘火車前往中部北港的媽祖廟。搭火車出發前,遶境隊伍在三線道路前的民家稍事休息,而引來一陣騷動,人力車全都聚集到了大稻埕,據說當時在臺北城內絲毫看不到任何人力車的蹤跡。
沿途的奏樂響徹雲霄,山珍海味的供品羅列在前,道路上擠滿恭迎媽祖的信眾,人人手持一炷清香,虔誠地跪拜。當時間接近火車發車的時刻,信徒總代表雙手捧著媽祖神像,往臺北車站前進,大批信眾的隊伍也隨行護送。即使是天上聖母,也和凡人一樣必須搭乘火車才能抵達北港。當然不能將媽祖神像當作物品塞進貨物的車廂,因此特別允許媽祖神像進入乘客車廂。
由於恭送媽祖的習俗,人們必須在火車從臺北至北港的行進期間,於車廂內持續焚香,因此日本人拒絕媽祖神像進入頭等車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乘坐二等車廂。隨行人員也同樣搭乘二等車廂,虔誠的信徒擠滿了三等車廂。在信眾恭送媽祖神像坐上火車出發後,各項戲劇表演在臺北大稻埕各地上演,宛如一座熱鬧非凡的不夜城。
吃紙錢的神明,經常以女神的形象出現在國島氏的漫畫中。女神緊蹙著眉頭,說出「果然還是貨真價實的錢比較好啊!」之所以會導出如此形象,其實一方面是不了解臺灣人的金錢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昭和初期的時局下,日本對帶有中華宗教性格的道教(換句話說,就是與中國大陸有所聯繫,摻雜其中的同胞情感)產生反感的緣故。
臺北另一間著名的寺廟,便是緊鄰著「算命街」、日本觀光客耳熟能詳的「行天宮」(道教)。其實在國島氏的漫畫裡,占卜也是窺視日本人以何種視角看待臺灣人的材料之一。
在漫畫中,臺灣人算命仙自稱是「百發百中的易經卜卦」,男子凸氏滿心期待地接受占卜。卜卦結果為「萬人仰視,四方財來」,凸氏聽聞後覺得不可思議,像自己這樣貧窮的人竟然會被眾人仰視,財富還會從四面八方湧來!殊不知最後凸氏上吊自殺,在上吊的樹木下方眾人抬頭注視的景象,正巧成為占卜中所謂的「萬人仰視」。
此外,妻子看著葬禮中被撒上銀紙的凸氏,失望地說:「原來不是金錢,是祭拜的銀紙啊!」可怕的妻子在這種情況下說出此番話語,還真是殘酷的黑色幽默;不僅如此,算命師最後還向妻子說:「如何?這就是本島人的鐵口直斷啊!」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凸氏到了陰間,終於能夠獲得大把的銀紙。

 
你可能也會喜歡
城境 -- 香港建築1946-2011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