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沒有回答
 
作者: 是枝裕和 
系列: MARK系列
書城編號: 1535757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3
頁數: 396
重量: 320 grams
ISBN: 9789862139684

商品簡介


2018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導演 首部紀實文學,叩問:
一個嚮往單純的人生,
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
日本是否有「福祉社會」的可能?

「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

一個嚮往單純的人生,為何因官僚這個職業步入險境?

水俁病(日語「水俣病」),為公害病的一種,成因為汞中毒,一九五六年發生於日本熊本水俣市,因而得名,一直到二〇一六年確認、二〇一七年《水俁公約》生效,事件歷時六十多年,受害人高達萬人,死亡人數超过千人。而一九九〇年已耗時數年的受害訴訟,企業與民間的對峙期間,負責居間調解的官方環境廳調整局局長山內豐德,忽然自殺身亡。

一九九一年二十八歲的導演是枝裕和,因執導「但是⋯⋯割捨福祉的時代」紀錄片,過程中,被山內豐德這個人物深深吸引,於是為追溯山內的生平,閱讀了他留下的大量信件、詩、隨筆和論文等,更重要的是採訪了山內夫人等許多相關人士,拚構山內五十三年的人間軌跡,寫下是枝第一本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本的Nonfiction。雖然是水俁病背景,但是跳脫了紀實報導的框架,更多是無比惋惜一位愛好文藝的菁英如何在官僚這個職業上,沒能跳脫自身的美學、誠實,和誠實造成的衝突,以至於自我毀滅。而這同時,他也在叩問日本當真有「福祉社會」存在的可能?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也在心中失去了『但是』這個詞。於是,人們將這個詞變成了『儘管……』這般藉口,不斷活下去。或許山內無法原諒這一點。」是枝裕和如是說。

編輯推薦


關於《雲沒有回答》


首先,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到一九九一年。那時,是枝裕和還不到三十歲,還只是一個電視節目「承包商」的企劃、編導,還不知道自己會在日後成為聞名國際的大導演。

這一年,是枝裕和製播了紀錄片《但是??在捨棄福祉的時代》,一開始是以「描繪生活保護的現狀與問題」為目的,預計以沒能受到生活保護而燒炭自殺的前酒店小姐為取材對象,揭發福祉政策的種種不合理。

「被捨棄的『社會弱者』,與名為公家機關的『惡者』。我想以這二元論的方式來製作節目。」是枝裕和一開始是這樣想的。然而,就在這時候,他「遇見」了山內豐德,這位一個月前剛自己結束了生命的公家高級官僚,是枝導演原有的人類觀與對世間的看法完全被撼動了。

「決定行政、官僚為惡,從善良市民的角度告發。(略)把這種方便的圖像嵌入到社會之中,反而有些事物會變得看不見。山內豐德這名官僚,使我注意到這件事。」(《雲沒有回答》「後記」)於是幾乎重頭來過,是枝裕和大幅調整了記錄片的架構及內容,甚至最後也以山內的詩〈但是〉作為片名的開頭。紀錄片播映後,榮獲日本銀河賞,只是山內豐德這個人依然在是枝導演的心中燃燒,「即使節目播完了,山內這個人在我心中卻一點也沒有變薄弱。」他決定寫作一本書,一本完全關於這位官僚如何生如何死的書。於是,有了這本導演的首部Nonfiction——《雲沒有回答》。

是枝裕和以仔細的取材和豐富的證據為基礎,精密且沉穩的筆觸,將山內豐德這個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閱讀中,讀者彷彿也認識了山內豐德,窺看到他百折千回的內心感觸。事實上,藉由是枝之手,這本書已超越了虛構文學與非虛構文學框架的「表現」。今天,觀眾看到是枝裕和透過融合紀錄片與虛構文學拍攝電影的獨特手法,或許早已在本書中呈現出來。在「後記」裡,是枝還提到「何謂紀錄片」、「何謂表現」之核心。「記述山內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記述自己的生活方式。」身為一名表現者,是枝裕和最重要的基石,可以說是在為了撰寫本書的奮鬥中培養出來的吧。

「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是枝裕和說。


文/大塊文化編輯部

作者

是枝裕和

電影導演、製片人。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一九八七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學科後,進入TVMAN UNION,主要負責執導紀錄片節目。一九九五年以首度執導作品《幻之光》,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榮獲Golden Osella獎。二〇〇四年《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使得演員柳樂優彌以史上最年輕身分,於坎城影展榮獲最佳男演員獎。其他執導作品如《下一站,天國!》(一九九八)、《花之武者》(二〇〇六)、《橫山家之味》(二〇〇八)、《空氣人形》(二〇〇九)、《奇蹟》(二〇一一)等。二〇一二年,首度負責連續劇《Going My Home》(關西電視台、富士電視台)的編劇、導演。二〇一三年由福山雅治主演之《我的意外爸爸》榮獲第六十六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二〇一八年《小偷家族》獲第七十一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郭子菱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京都同志社大學交換生。現為自由譯者兼插畫家,表達出文字與圖像的意境,即是對工作的堅持。譯有《江戶那些事:穿越三百年老東京,原來幕府將軍和庶民百姓是這樣過日子的》、《動物醫生的熱血日記》、《職場問題地圖》等作品。

目錄

修訂版前言

序章 遺書
第一章 記憶
第二章 救濟
第三章 電話
第四章 背影
第五章 代價
第六章 誤算
第七章 餐桌
第八章 不在
第九章 回家
第十章 結論
第十一章 忘卻
終章 重逢

後記(單行本)
山內豐德年表
後記(文庫版)

序/導讀

修訂版前言

常聽人說,無論電影或小說,處女作都融入了該作者的一切。假使這個論點成立的話,那對我而言,處女作顯然就不該是電影,而是這本《雲沒有回答》。

這本紀實報導,是以一九九一年三月十二日富士電視台深夜播放的NONFIX《但是⋯⋯在捨棄福祉的時代》紀錄片為基礎,幾經取材寫成的作品。

第一次自己企劃、導演,將取材編纂成六十分鐘長的節目,過程經歷了許多困難。最主要的,是我從未有過採訪這類「社會議題」的經驗,大學時也沒學過記者的專業訓練,純粹一介新手製作人,當時恐怕也完全不了解何謂取材吧。

這次重新回顧二十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憶起了某些事。當時,我針對本書的主角,名為山內豐德的菁英官僚自殺一案,想要採訪水俁病訴訟狀況,因而前往環境廳(當時)的廣報課,將載明採訪宗旨的企劃書交給對方。對應的窗口負責人意外的親切。不料,幾天後我致電確認結果時,對方的態度卻有了極大的轉變。

「我們拒絕採訪。」

他直截了當地說。為什麼呢?我反問,對方如下回應。

「你不是電視台的人對吧?我們沒有義務接受像你這種承包商的採訪。」

說完,他就掛掉電話。之後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也打電話來,叮囑我:「製作公司的人要是擅作主張,我們會很困擾。」

透過話筒,我充分感受到環境廳官員所謂「承包商」意涵的侮蔑,如今回想起來,甚至湧起一股怒火攻心的激憤,然而當時的我,卻持著完全不同的情緒,放下話筒。

「是啊……我不是記者。」

假使我並非因為能力,而是因為立場和所屬團體不同,一開始就被為國民「知的權利」而採訪的記者所隸屬的媒體排除在外,到頭來,我又能憑藉什麼,將攝影機對著採訪對象,遞出麥克風呢?懷抱著這種如同青春期煩惱般,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自問自答,我繼續進行取材。多麼可悲的出航。然而,意外的,問題的答案竟然就在取材的對象身上。

既然取材的山內豐德已經不在人世,再怎麼說都應該採訪他的太太。當然,我把攝影機和麥克風遞給她,並不是為了讓對方說出失去丈夫的悲傷。而是希望能藉著夫人最貼近他的視角,闡述山內對福祉政策的投入及挫折。

我造訪了山內夫人位於町田的自宅,在被領往玄關旁的榻榻米房間裡,含糊不清、毫無自信地說明了採訪宗旨。

(看來就算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吧……)

還記得話說到一半,我就已經陷入這種半放棄的悲慘狀態。但儘管如此,夫人說出來的話,卻與我想像的截然不同。

「對我來說,丈夫的死完全是私人的事,不過從他的立場來看,他的死也有著公共意義吧。這麼一想,我也認為由我來闡述丈夫對福祉的態度,會是丈夫所期望的。」

她把視線一直落在自己手上,卻意志堅定地接受了我的採訪。那就是一切的開端。

當時她口中的「公共」一詞,給予了我取材的憑藉,即便過了二十多年,我依然持續思考著有關電視台外包製作節目一事,而那次採訪成了為它找出意義的契機和緣起。

人類既然無法獨自生存,那麼,人生中就有一部分會不斷處在「公共」領域,公開個體的存在。「傳播」這種方式或「採訪」的行為,說穿了就是為了促成個體在公共領域和時間裡與他人相遇、時而衝突、進而成長的存在。

在此,我們沒有必要用「權利」和「義務」等某些帶有痛苦、一廂情願的詞彙。單就「廣播」來說,不僅相關工作的製作者、傳播者與演出者,還有贊助者藉由出資,觀眾藉由觀賞,促使這個與他人相遇的「公共圈」成熟發展,包容多元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都是在實踐參與社會的行為。至於這些是否為本意就暫且不談了,就結果而言,毋庸置疑,廣受歡迎。

二十八歲的我,當然不是因為考量到這些才製播節目。然而心裡確實有某種意識在其中。無論節目,還是後來重新取材並出版的這本紀實報導,我都想盡可能的意識到所謂的「社會性」,避免以聳動的方式來處理菁英官僚自殺一事。

話雖如此,我還是要說,現今與山內自殺的五十三歲僅僅一步之遙的我,重新審閱這本著作,驚訝地發現,書中描寫得最鮮明的部分,並非因「公共」而展開的福祉話題,而是有關夫妻相處模式這類完全屬於私領域的內容。這對夫妻如何相遇、相攜、苦惱、別離,透過放映後重新取材,我才知道當時目睹的,是一位被遺留下來的妻子正在進行的療傷過程(grief work)。藉由她的語言重現夫婦倆的身影,恐怕就是過程的一環。這才是本書的核心吧(我幾乎可以斷言,本書不是我寫的。我只是傾聽她的心內話,並動筆寫下來而已。這無關謙虛,而是事實)。就紀實報導如何評斷這意外的事態?或許各方見解分歧,但無論如何,該部分的描寫,無疑是讓這本著作脫離社會紀實框架的原因。

我不喜歡用議題或訊息這類詞彙來闡述或是被闡述作品。會被這類詞彙歸納的作品,鐵定是因為處理人的部分太弱了。我一向邊拍電影邊思考。「沒有人的存在是為了故事或議題。我們只是像那樣的活著——生命翻滾於那些樣態的活著。我會想在電影中描繪這樣的人類,或許遠因就在於相遇本書中的這對夫婦,下意識受到了影響吧。我是這麼想的。果然,處女作融入了一切。」

這本《雲沒有回答》是我的處女作,一九九二年時書名為《但是⋯⋯某福祉高級官僚 死亡的軌跡》,到二〇〇一年改以《官僚為何選擇絕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版。

這是我二十幾歲時寫的紀實報導,二十二年後三度出版,對作者來說,實在是少有的幸褔。

在此,我想對給予我機會的編輯堀香織小姐,以及決定出版的PHP研究所根本騎兄先生致上謝意。非常感謝。期望在他們的熱情幫助下,能夠讓這部作品被更多讀者看見。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五日
電影導演 是枝裕和

試閱

第三章 電話

一九九○年十二月四日上午九點。

山內知子在東京町田的家中,接到一通電話。

是丈夫打來的。

「我接下來會失蹤。會是無法說明地點的行蹤不明……
除此之外,我沒辦法阻止北川長官前往水俁。
目前並非適合前往水俁的狀況啊。
或許新聞會引起騷動,不過不需要擔心。
只是,我想我會辭去公務員的工作……」

丈夫有氣無力地說完後,便掛斷電話。

知子並不曉得這番話的含義,因而相當混亂。並非前往水俁的狀況,是指丈夫的身體狀況不好嗎?還是各種狀況都不好?光憑這通電話實在難以判斷。

九月二十八日,東京地方裁判所針對水俁病訴訟向國家提出了和解勸告,丈夫比起之前更形忙碌了。

他是個在家隻字不提工作的人,不過,知子還是感受得到他在就任環境廳企劃調整局長的七月之後,工作量就增加了。

據說他大都超過凌晨十二點才回家,回家後也會到二樓的房間,埋頭閱讀資料、做報紙剪報等,持續工作到半夜兩、三點。

隔天早上,知子上了二樓,經常發現丈夫就穿一件襯衫和袍子趴睡著。知子非常擔心不吃飯、工作有如著魔似的丈夫身體,都會事先準備維他命等營養劑,放在桌子上。

著手處理水俁病問題的這兩個月,他連星期天早上也會接到電話,按照指示前往工作,沒得休息。

九月下旬,知子得了感冒,咳嗽個不停,向來說話不會刻薄的丈夫竟罕見地對她說:「希望妳別把感冒傳染給我。現在我可不能感冒。」

備受寵愛的小狗五郎最黏丈夫了。一到晚上,牠會鑽到棉被裡,丈夫無論多疲累也不會生氣,就讓五郎待在裡面。知子擔心丈夫是否可以熟睡,也擔心自己的感冒傳染給對方會很不好意思,為此便將一直鋪在一樓房間裡的兩人被褥抽出丈夫的,拿到二樓去。知子後來感到非常後悔。

到了十一月,丈夫益發憔悴,回到家後也毫不放鬆,漸漸變得神經質。

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個月,知子很擔心再這樣下去身體會弄壞,加上通勤往返還需要花上三個多小時,她便對丈夫說:

「如果把通勤時間拿來睡眠,身體比較能夠休息,那就不必擔心家裡的事了,假使工作太晚,就住旅館吧。」

之後,工作時間晚了,丈夫就會住在旅館。不過,只要當天是這樣的狀況,他一定會打電話報備「今天要住外面」。

MARK系列

洞洞舞廳

我的戰場在產房

尋找母樹

我選擇勇敢

快樂女人不會老(勿忘影中人譚阿母限量親簽版)

快樂女人不會老

雨過天青:2016-2019有你一起走的婚姻平權攝影故事書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說家群像

潛水鐘與蝴蝶(暢銷45萬冊全新珍藏版)

女子山海

愛如甘霖

阿媽的女朋友

愛與哀愁的道程

逆權女子

女人的計畫

遇見奇卡

手塚番

我不是孵蛋器

尋找異鄉人

瀕窮女子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是枝裕和 作者作品表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小說下一站,天國

與希林攜手同行

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

小偷家族

雲沒有回答

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橫山家之味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