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念該生
 
作者: 張作錦 
系列: 社會人文
書城編號: 1620107

原價: HK$183.00
現售: HK$173.85 節省: HK$9.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19/10/01
頁數: 464
重量: 482 grams
ISBN: 9789864798308

商品簡介
一個「好人」與「好報」的傳奇……
2015年總統文化獎「文藝獎」得主
記錄半世紀以來台灣報業的重要一頁
資深新聞記者張作錦的最新回憶記事

★沈君山說,「學識、見識、膽識、人識,四識全則王,則可以為好社長,作錦兄勉之。」

★龍應台說,他是「最後的一種文人報人了。」

★高希均、黃年 專文推薦

在台灣社會及新聞發展半世紀的巨變中,張作錦無疑是在第一線征戰的重量級新聞人。他幼年從大陸流亡至台灣、歷經當兵、失學等橫逆,平生最大心願就是上學念書。廿八歲考進大學,教育部卻以高中畢業證書問題,著學校勒令退學。經奔走請願說明後,教育部最後「判決」:「姑念該生向學心切,著記兩大過留校察看」,終得如願讀完大學,拿到平生第一張畢業文憑。

爾後進入新聞界,張作錦以新聞記者為終身職志,從地方記者做起,歷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等,帶給台灣報業近半甲子的深遠影響。透過他一生的回憶記事與精選一百三十餘張珍貴圖片,除了讓讀者感受大時代下的感人勵志故事,更可一同回顧戰後從戒嚴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台灣政經、文化重要推手如許倬雲、胡佛、陶百川、沈君山、孫震、王惕吾、高希均、楊國樞、李亦園、王建、龍應台等人的身影與軼事,感受台灣半世紀以來的動盪與變遷。

名人推薦

感動推薦

他是台灣半世紀新聞事件變化中,站在第一線的見證人及號角手。
二○一五年獲贈總統「文化獎」;二○一六年又獲贈「二等景星勳章」,一個新聞人兩年內獲得國家元首兩項大獎是前所未有的。這個生命波折及才華被賞識的故事,只能在一個開放社會才容易出現;這本回憶記事也就值得細讀。──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張作錦主持編務,在編輯部設置了台灣報紙第一個專欄組,每每形成社會焦點,對於一九七○民主狂飆年代的民主啟蒙與推進,有明顯與重大的效應……。做為一個新聞人,張作錦在解嚴後的表現固然奪目,但他在戒嚴時代呈現的操持與心志,則更是難能可貴。沒有那個戒嚴時期不受捆綁的張作錦,就不能襯托出解嚴後這個不媚俗放縱的張作錦。──黃年(《聯合報》副董事長)

作者

張作錦

資深媒體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終身只有一個工作:記者。

曾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現任《聯合報》顧問。

著有《牛肉在哪裡》、《試為媒體說短長》、《誰在乎媒體》、《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一杯飲罷出陽關》、《思維遠見》、《誰與斯人慷慨同》、《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天下文化),及《史家能有幾張選票》、《小人富斯濫矣》(九歌)等。曾獲圖書金鼎獎、中山文藝獎、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終身成就獎」、總統文化獎和二等景星勳章。

目錄

序一/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高希均
序二/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黃年
致謝/朋友撐起這本書
第一部/流亡三部曲
第二部/文武兩大學
第三部/在聯合報 從實習記者到總編輯
第四部/辦報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第五部/中壢事件.退報運動.兩蔣日記.蘇聯特務在台灣
第六部/紐約.香港.大陸
第七部/報紙的養分在「學術」和「文化」
第八部/政治的「參悟」,媒體的「理解」
第九部/星雲獎‧總統文化獎‧景星勳章
第十部/服務四十年,老兵解甲
第十一部/三個媽媽誰是娘?
第十二部/附錄
跋/那個挨打的小小兵,四月四日生 |沈珮君

序/導讀

【推薦序一】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張作錦筆耕出自己的成就(節錄)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張作錦十六歲隻身來台,先是從軍、逃兵、街頭「遊民」;稍後考進政工幹校,剛服役卻因肺病被退伍;二十八歲考上政大新聞系,又險被「勒令退學」,幸有教育部「姑念該生」的批示,三十二歲終於大學畢業,獲得平生第一張文憑。

「我的求學路,兩個字:坎坷」,作者在回憶錄中總結。

當馬總統在二0一五年頒贈總統「文化獎」;二0一六年又頒贈「二等景星勳章」給張作錦先生時,一個新聞人兩年內獲得國家元首兩項大獎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得獎路,兩個字:當然」,這是我的觀察。

這個生命波折及才華被賞識的故事,只能在一個開放社會才容易出現;這本回憶記事也就值得細讀。

經過成長中的多重轉折,張作錦政大畢業後,一九六四年進入《聯合報》,展開了從「遊民」到「報人」的新聞專業之旅。後來大家所熟悉的,「一生以記者」為榮的這位政大新聞系畢業生,從高雄地方記者走進台北總社,離開學校後十一年,四十三歲的張作錦就出任《聯合報》總編輯。

在台灣經濟起飛意氣奮發的七0年代;在台灣民主夾雜民粹的「寧靜革命」中不寧靜的八0年代;在大陸和平崛起,台灣內部分裂,兩岸關係不確定的九0後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差距變成逆向發展的年代,張總編輯或在現場採訪報導,或在編輯台上取捨新聞,或埋首撰寫重要評論。

他是台灣半世紀新聞事件變化中,站在第一線的見證人及號角手。他主編的報紙,他選用的記者,他邀約的評論,他自己的文章,都使我們變成了《聯合報》長期的忠實讀者。

在張總編輯六年任內(一九七五~八一),他對《聯合報》編輯部所堅持的工作態度,與所做的調整,例如增設專欄組、副刊組、民意論壇,推動內部訓練人才,獎助優秀年輕作家,創辦《聯合月刊》雜誌,開設文學獎項,舉辦座談會等等。《聯合報》編輯部的這些創舉,如用一九八0年代後西方管理學名詞來解釋,那就是:「藍海策略」的運用,「競爭力」的提升,「附加價值」的創造,「執行力」的貫徹。

綜合張作錦兄的特質,我的歸納是:
做人:誠懇、守信、有分寸、不炫耀,做到別人不易做到的人。
做事:正派、負責、創新、貫徹,做別人不易做到的事。
文章:敏銳、犀利、感人,見人所未見,言人所不敢言。
這就說明為什麼他得那麼多新聞獎、文化獎、成就獎,是那麼地「當然」及「自然」。

(摘錄自高希均推薦序〈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推薦序二】
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節錄)
黃年(《聯合報》副董事長)

本書提到的〈必須有團結的台灣,始可有統一的中國──對中國國民黨的諍言〉(一九七八年),論及黨禁,及〈談報紙的「限張」和「限印」〉(一九八一),論及報禁,兩文皆是張作錦在戒嚴時期的作品。《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從戒嚴的剃刀上滾過。

張作錦主持編務,在編輯部設置了台灣報紙第一個專欄組。由於戒嚴的文網較密,公共知識份子的專欄文字就很有發展空間。《聯合報》議論時局,每每形成社會焦點,對於一九七0民主狂飆年代的民主啟蒙與推進,有明顯與重大的效應。此一編輯政策,及所以能放大推行,皆與張作錦的個人氣質與豐沛人脈有關。

做為一個新聞人,張作錦在解嚴後的表現固然奪目,但他在戒嚴時代呈現的操持與心志,則更是難能可貴。沒有那個戒嚴時期不受捆綁的張作錦,就不能襯托出解嚴後這個不媚俗放縱的張作錦。
張作錦說:關乎人格與報格,我自認是努力信守了。這就是從戒嚴到解嚴始終如一的張作錦。

張作錦的政治思維和他的新聞專業操守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在解嚴前,他有操持;在解嚴後,他不媚俗。對於解嚴後媒體界的省思,他說:「爭取到民主,卻未護衛,淪為民粹;爭取到自由,卻不節制,使社會失序。」

他的《聯合報》專欄《感時篇》,寫了二十七年,應當是台灣新聞界絕無僅有的長壽專欄。但整個專欄的總結,卻是: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這麼優雅的專欄文字,卻道出如此悲愴的心緒。何等矛盾,何等震撼。

二○一四年十月《感時篇》封筆停刊,粉絲反應激烈,甚至有讀者來電泣訴:不要停,寫下去!可見,張作錦的文字,是這個時代不能缺少的一塊拼圖。

(摘錄自黃年推薦序〈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

社會人文

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上、下冊不分售)

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

溫暖的魄力:陳時中的從醫初心

日日台中款:蔡其昌的故鄉再發現

挺在疫浪的前線

拔地而起的力量

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

愛是一條線

無路,可走

總統與我:政壇奇緣實錄(增訂版)

引領世界的心跳

每一天都是愛的練習

吳作棟傳1+2(2冊)

吳作棟傳(1990-2004)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為愛重生

划向未來的方舟:輔大六十,熠熠生輝

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張作錦 作者作品表

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江山勿留後人愁(2019新版)

誰說民主不亡國(2019新版)

姑念該生

江山勿留後人愁

誰說民主不亡國

誰與斯人慷慨同

一杯飲罷出陽關-張作錦的人文速寫

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