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認識論
 
作者: 皮亞傑 
書城編號: 1620878

原價: HK$117.00
現售: HK$111.15 節省: HK$5.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17 天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19/10
頁數: 248
ISBN: 9789577636799

商品簡介


《發生認識論》收錄1968年皮亞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講座的法文講稿。發生認識論是皮亞傑提出的科學實證方法,用以理解人類認知的發生起源以及知識發展的條件。集結作者皮亞傑和「日內瓦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同僚近半世紀、集體實證研究的豐碩成果。

第一部分,介紹兒童認知發展的心理發生歷程,以及人類認知能力的生物發生基礎,以此奠定人類認知發展和知識結構化理論的科學實證基礎。

第二部分,藉由第一部分建立的基礎理論架構,檢視邏輯、數學、物理等高級認知領域的結構化發展進程,兼論知識論領域的重要議題,希望促成發生認識論研究學者與各領域科學家建立對話。

第三部分,重新造訪古典認識論重要議題,探討發生認識論如何可能提供洞視觀點,開啟化解此等古老議題的新方向,最後提出建構論取向,期許開展知識創新的研究。

長銷半世紀的皮亞傑名著,至今仍是知識理論的偉大經典。拜讀大師原典,品味理論架構的開展,實證材料和論述細節,有助於重新認識和評價皮亞傑的理論體系和當代歐美知識論流派的對話和爭論。

作者

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哲學家。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已成為此發展心理學的典範。早年接受生物學訓練,在大學時期就對心理學有興趣,曾涉獵心理學早期發展的各個學派,包括:病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榮格潛意識心理學和佛洛伊德的學說。從1929年到1975年,皮亞傑在日內瓦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並參與日內瓦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的多項研究。

譯者簡介

李政賢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認知科學碩士

研究領域
教育哲學、創意哲學理論、教育美學、教育詩學、色彩知覺、教育藝術理論、心理學、質性研究方法、人文社會科學

目錄

導讀 人類智慧探索者「皮亞傑」的《發生知識論》
導 言

第一章 認識的形式發展(心理發生)
第一節 感覺─運動層級
第二節 前操作思維階段的第一層級
第三節 前操作思維階段的第二層級
第四節 具體操作階段的第一層級
第五節 具體操作階段的第二層級
第六節 形式操作

第二章 原初的有機先決條件(認知的生物發生)
第一節 拉馬克經驗主義
第二節 天賦論
第三節 從本能到智能
第四節 自我調節

第三章 從發生認識論角度來重新考量古典認識論問題
第一節 邏輯的認識論
第二節 數學的認識論
第三節 物理學的認識論
第四節 建構論與新穎性的創造
《發生認識論研究報告》卷目
漢法英詞彙對照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人物簡介
皮亞傑年表
索引

序/導讀

導言

很高興有此機會,撰寫這本皮亞傑的《發生知識論》(pistmologie gntique [genetic epistemology])小書,來論述人類認知與知識的發生原理,並藉此重申有必要給予此一重要想法更為顯著的地位。雖然,我和同僚在此領域(發生認識論)的集體研究似乎證實箇中想法的重要性,但仍未獲得廣泛接受。我們的研究發現,知識不可能是由認知主體內在結構先行決定的,而必然是起源於有效且持續建構之後的產物。再者,知識也不可能是預先存在於客體的外在特徵,因為客體必須通過主體內在結構的中介作用才得以發生認識,客體的外在特徵吸納入主體的架構作用(encadrant [framing],即便只是將其置放到一組可能性之中),從而豐富之。換言之,所有知識的發生都包含新穎精進優化發展(laboration nouvelle [novel elaboration])面向;因此,認識論的重要議題就是,必須將此等新穎事項的創造,與後述兩個相關層面的事實相互呼應:(1)在形式方面,新穎事項一旦精進優化發展,就必然伴隨產生連結關係;(2)在現實方面,新穎事項,而且僅僅只有新穎事項,才使客觀性有可能成立。

關於非先行形式結構(structures non prformes [non-preformed structures])的建構問題,事實上,已是相當古老了。雖然,大多數知識論學者多半支持的假說,如果不是傾向先驗論者(aprioristes [a priorist],事實上,目前還有些則趨向天賦論者(innisme [innatism])),否則就是傾向經驗論者(empiristes [empiricists]),他們主張,知識從屬於先行存在於主體或客體的特定形式。目前,所有辯證取向都強調新穎性概念,並且致力於提出由正題(thses [theses])和反題(antithses [antitheses])持續交互作用,正反合而產生「超越」(dpassements [transcendence]),用以闡明新穎性的概念。在科學思想史的領域,無可避免,提出觀點改變的問題,乃至於庫恩(T. Kuhn)提出的「典範(paradigmes [paradigms])革命(rvolutions [revolutions])」的問題;例如,布朗胥維克(L. Brunschvicg)的認識論,就提出知識根源的理性具有可變動的動態本質。在心理學領域,鮑德溫(J. M. Baldwin)的「發生論邏輯」(logique gntique [genetic logic]),對於認知結構的建構,提出了深刻洞見。此外,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其他論述可供參考引述。

但是,發生認識論為什麼要提出探討如此的議題呢?基本上,乃是出於如後雙重意圖:(1)要建立一種可以提供控制和實證檢驗的方法;(2)尤其是要追本溯源,也就是追溯到知識發生的最初起源點;相對地,傳統的知識論則是只關切到高層級的認識,換言之,只論及認識結果的某些特定結果或產物。因此,發生知識論目的,就是要尋求確認各種類知識的起源,從最基礎形式的認識出發,一路追蹤到發展後端更高層級的認識,其中也包括科學思維。雖然在本質上,這種類型的分析涉及心理學實驗的成分,但也不要跟純粹的心理學研究混淆不分。在這方面,心理學家倒是理解得相當清楚:在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頒給我的獎狀,其中就有這樣一段饒富意涵的陳述:「他堅定使用實徵方法,研究迄今一向純屬哲學的問題,從而使認識論成為與哲學有所區隔的科學,與所有人類科學有所關連,」當然,也沒有把生物學遺忘。換言之,這個美國大型學會相當友善認可,我們的研究工作包含了心理學的面向,不過正如這份獎狀進一步指出,此等面向乃是副產品;再者,他們也正確指出,我們的目標在本質上乃是認識論的。

關於回溯到發生起源的必要性,正如「發生認識論」這個複合名詞字面所顯示,我們還必須正本清源,從一開始就釐清可能的誤解,否則要是誤以為我們是主張,在研究上把認識的起源跟持續建構的其他階段對立起來,那將會衍生茲事體大的不利影響。與此相反,從研究發生的起源或若干起源,獲得的重要心得就是顯示:從來就沒存在所謂絕對最初的發生起始點。換言之,我們必須說,所有一切都是發生起源,包括現代科學最新理論的建立也不例外;或者我們必須說,諸如此類的發生起源乃是無限回溯延伸的,因為最基礎的心理發生(psychogntiques [psychogenetic])階段本身,在某些方面,也總是發諸於若干前行的有機發生(organo-gntiques [organo-genetic])階段,諸如此類等等。因此,堅持有必要投入發生學的探究,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必然要指派特權地位給某個特定階段,將其視為絕對最初的發生起源。反之,我們應該更注意,存在某種未有明確固定的建構,並強調為了要理解此等建構的原因和機轉,就有必要去瞭解箇中涉及的全部階段,或至少應探索盡可能最多數的階段。如果我們一直堅持把較多心力聚焦於兒童心理學和生物學方面的認識開端問題,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認為,其中有著幾乎絕對必然的重要性,而單純是因為,在過往認識論學者的論述當中,幾乎完全漠視此等觀點。

因此,所有來自其他科學領域有關認識的資訊,乃是至關重要的,就此而言,發生認識論要強調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堅決的跨學科屬性。事實上,發生認識論的特定問題是關於認識的成長問題,一般而言,就是在內涵(comprhension [connotation])和外延(extension [extension])上,從比較不完善、貧乏的認識過渡到相對較為豐富的認識。目前,所有科學總是處於發展之中,而不認為現狀是固定不變的,雖然科學史上曾對此抱持幻想,例如,反對伽利略者抱持的亞裡斯多德主義,或是某些現代物理學家追隨的牛頓主義。廣義而言,發生學的問題含括所有科學知識的進展問題,其中包括兩個面向:一方面,是對於認識有關連的各方面事實的問題(特定層級的認識有何特徵,以及從某層級如何過渡到下一層級之類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關於認識的實效性問題(validit [validity],評價認識的進步或退化問題,特別是在形式結構方面的進步或退化)。所以很清楚,發生認識論的任何研究,不論所關切的是兒童某些方面的認識之發展(例如:數字、速度、物理屬性、因果關係等),抑或是某些科學相對應分支在思想上的演變,都需要預設所研究科學認識論的各學科專家合作,例如:心理學、科學史學、邏輯學、數學、模控學、語言學等研究學者等等。在我們日內瓦國際發生認識論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pistmologie gntique),所有的嚴就基本上都是遵循採用團隊合作。因此本書接下來呈現的,在許多方面,都是集體合作的研究成果!

不過,這本小書目的,並不是要回顧此中心的歷史,甚至也不是要去詳細總結此中心出版的各卷《發生認識論研究報告》(tudes d'pistmologie gntique [Studi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在這些《研究報告》中,可以找到我們完成的研究結果,還有各年度年會期間討論的報導,讀者可以發現其中重點在於聚焦持續進行的各類研究。我們這書的用意很單純,只是要指出發生認識論的若干普遍趨勢,以及舉出主要事實,以茲作為證成此等趨勢的根據。因此,本書的章節組織相當簡單:第一章,分析認識在心理發生方面的資料;第二章,分析認識發生的生物學前提條件;第三章,回頭重新考量古典的認識論問題。對於這樣的章節組織,有需要作一些說明,因為這當中前兩章,表面上看來可能讓有些人覺得沒有必要。

我們常使用心理學術語,尤其是描述認識涉及的心理發生(psychogense [psychogenesis],本書第一章)。不過,認識論學者讀心理學研究報告並不多,而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心理學研究通常並不明顯處理認識論者關切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本書的探討將試著,盡可能集中在有認識論重要意涵的心理學事實,這樣的聚焦呈現方式可算是新的嘗試手法,其中將納入大量未發表的因果關連性的心理學研究報告。至於認識的生物學根源(本書第二章),自從出版《生物學與認識》(Biologie et connaissance [Biology and Knowledge],Gallimard,1967)以來,當初書中觀點至今幾乎未有太多調整,然而現在這兒(本書第二章)需要能夠使用低於二十頁的篇幅來概述,《生物學與認識》全書四百三十多頁的內容,所以我們希望讀者能諒解我們採取這種新方式,扼要提出認識的有機[生物]起源,確立如此前提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才好證成發生認識論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