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對世界:雙向情緒障礙者的病中實記,一個作家的十年碎片日常
 
作者: 湯瑪斯.梅勒 
書城編號: 1621666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臉譜文化
出版日期: 2019/11
頁數: 400
ISBN: 9789862357316

商品簡介


人心中都藏有一口深淵,你只是偶爾瞧上一眼;
躁鬱症卻是穿越這道深淵的一次完整旅程……

◆二一六年入選德國圖書獎決審名單(German Book Prize)◆
◆榮獲二一七年克洛普史托克(Klopstock-Prize)新文學獎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欣偉(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游乾桂(臨床心理師)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嘉佳(作家)
駱以軍(作家)
──各界人士感動推薦

書作者湯瑪斯‧梅勒之所以提筆著書,正是受他曾罹患的精神疾病躁鬱症使然。
「躁鬱」在臨床和生活周遭愈來愈多案例中,逐漸以雙向情緒障礙一名為人所知。
現代生活看似井然有序、一派和諧,實則在社會的暗影中,藏著許多苦於精神疾患之人──
若不是未經診斷證實,就是官方調查數據不足以反映事實;
它甚至位列全球最常導致終生殘障的十大病症。
躁鬱症的泛稱下,還有不同疾病型態:第一型、第二型躁鬱症、循環性情感症……等。
第一型躁鬱症是典型狂躁症合併憂鬱症,多半會反覆發作,意即病人一生會反覆發病。
本書作者正是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是典型且嚴重的一型,
躁狂時還會有妄想的精神異常情形;隨之而來的憂鬱也同樣持久、令人難耐。

……
「那些生氣勃勃的人……似乎住在另外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
「猛然間含義都和以前不同了。所有的東西都在動,握不住也無法理解。」
「病態的思想、荒謬的想法、錯誤的系統,時時氾濫成災……」
「憂鬱不是我以為的那種麻木不仁,而是一種持續的屈辱,一種尖銳、永恆的痛苦、無助和悲傷。」
「你再也不知道自己過去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雖記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卻覺得陌生。」
……


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年,正是病情糾纏著作者最劇烈的十餘年,
周而復始且難以掌握的復發、進院療養、逃脫、再復發的循環,
令他飽嚐一旦發病「人生便失去了連貫性,原本有前因後果的歷史,
回顧時卻崩解為毫無關聯的片段和斷簡殘編」的苦楚。
病中,他自以為瞭解的那個「自我」已變得面目模糊、
搖搖欲墜,再也無法確證自身的存在、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

於是,行過躁鬱深淵的血淚、無從釋放的狂暴內壓,
以及支離的精神狀態,必須藉書寫與創作找尋出口。
愈是不堪,愈要撿拾精神疾病這把利刃下碎裂的日常,
以此勾勒病中的自身剪影,拼湊十年間往事歷歷,留下疾病紀實。

作者以赤誠而靈動的筆鋒剖白自我、書寫回憶──
將個人精神失常期間的樣態與心理活動坦然以告:從病徵初現,
接續著精神全面潰散、生活斷裂脫序,
最終演變成不斷與理智拉鋸的煎熬過程,無不詳述於文字之中。
對往事的描摹敘寫,再再可見作者積累甚深的文學與哲思底蘊,
盤繞著病中的狂想和囈語;
這些,共同交織成自傳色彩和文學感染力俱豐沛的人生編年之作,
令人心折,同時亦隱隱閃現著光。

編輯推薦

躁鬱之心的自我剖白;端賴書寫走出心之絕境
文/臉譜文化編輯/許舒涵


  緊張、高壓、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逼得人生活喘不過氣。強調速度與效率;消費與物質;人際交流淺而人心孤立,在在令躁鬱症這種「文明病」確診人數(又或者許多患者未就診,故實際情形更加嚴重)節節攀高。儘管如此,我們之中的多數人,畢竟鮮有機會走近躁鬱者的心靈絕境,同理並細聽對方的惶惑與無助--而現在,正是時候翻開《背對世界》。

  姑且將人生的困阨比作某種絕壁險路,那麼躁鬱病友正是不慎墜落之人,也呼應作者湯瑪斯.梅勒書中所言:「每一個人心中都藏有一口深淵,你只願偶爾瞧上一眼;躁鬱症卻是穿越這道深淵的一次完整旅程,多年來你所熟知的自己,將於短期內失效。」──這短短幾句話,可說是他回望一九九九年起十餘年內反覆受縛於精神疾病的自己,在那滿目瘡痍的躁鬱光景中走過的來時路。漫漫人生,經歷了這麼樣的十年與刻骨銘心的病程,也難怪要為生命下一個這樣的眉批了。

  初讀《背對世界》,第一印象大概往往是會發現文字的拼組前所未見,詞與詞之間關聯性不明,句與句的前因後果莫名詭異。一面讀著,內心一面冒出許許多多問號──他,作者,這名躁鬱症者,到底想說什麼?為什麼世界觀碎裂如此?我們在字句間拼湊得出任何意義嗎?發病當下的作者,那破碎的思緒與喃喃自語中,真有他想表達的某種所以然嗎?──「我像回到一間空屋那樣,又像世界精神的犧牲品那樣站在那兒,我是未來的復仇者」;「我記得我在自助餐檯把一位評論家擠開,倒不是我想拿餐點,我只是想把他的推擠給卡通化」;「地址上的收信人不是真正的收信人,當我寫『突破口』,人人皆知我暗中指的是『決裂』」……一位國外書評表示本書是「語言的奇蹟」。或許這個評價可提供身為讀者的我們一種閱讀靈感,不妨,也暫時放下所謂「正常」精神與心理狀態下的理解力,無端感受一個心靈在精神疾患的囚籠中,那奮力頑強的掙扎。

  相當同意本書其中一位推薦人:作家余欣蓓小姐說的「這是一本一旦翻開就闔不上的書」。在字裡行間,讀者會經驗到意義的潰散、思緒的徬徨,而更重要的是,能幾近零距離感同身受作者病中的混亂與倔強不屈。或許也可以這麼說,《背對世界》是一種藉創作完成的挑釁:只有想法清晰、平靜明理的心思,才能夠──或才有資格──書寫些什麼、表達些什麼嗎?這個問題,可能要在各位讀者讀畢後才會有答案了。

作者

湯瑪斯‧梅勒Thomas Melle


湯瑪斯.梅勒生於一九七五年,在圖賓根大學、德州大學奧斯丁校區與柏林自由大學攻讀比較文學與哲學。創作過多齣劇作,劇本頻受到劇場界的搬演。另也從事翻譯,譯有威廉.T.福爾曼的小說Whores for Gloria。梅勒的首部小說為二一一年的Sickster,此書曾獲德國圖書獎提名。二一四年,他的小說3000 Euro問世,入選德國圖書獎決審名單。二一五年,當時住在柏林的梅勒獲頒柏林藝術獎。本書亦於二一六年入選德國圖書獎決審名單。

譯者簡介

楊夢茹


東吳大學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譯有《少年維特的煩惱》、《赫曼赫塞童話故事集》、《狼的智慧》等,著有《從憂鬱到豐美:歌德的精彩人生》(商務二七;陝西二一二)。教過《紅樓夢》,演過廣播劇,因而覺得幸運。最愛驚濤裂岸的碧海,以推敲韓非理論度過人生困阨為樂;重然諾,欣賞扎實的人與優美的文字。

試閱

  我想要向諸位報導一個失落事件,與我的藏書室有關。這間藏書室已經不在了,我把它搞丟了。我因為一點兒小成就而得了獎。就在那場向我致敬的餐會上,這個話題浮上了檯面。出席這場餐會讓我不太好受,但又不想掃了他人的興,畢竟,他們是為了讓我高興才辦的,何況餐會從頭到尾都很成功。

  海莉小姐坐在我旁邊,她真正的名字其實好聽多了。我對她一直抱有好感。我倆幾乎無話不談,我猜這種親密感比較是因為她那溫和、從容的態度觸動了我,多過於真正的親近。我們聊文學,就像我們經常聊的那樣,我一反展露我最好、同時也撒點兒小謊的那一面,我坦白告訴她,我沒有藏書室了。

  講出來,只是一股衝動,但我就是要追隨它。這段期間以來,我在面對種種損失和缺陷時,態度已經比以往開放一些,儘管表白時總不免感到羞赧,也很費神。細訴自己的麻煩事,難免惹人厭。反正話已到嘴邊,若還是不說出來,會更彆扭。所有細節,坐在餐桌另一頭的主人貝特朗(Bertram)盡收眼底,於是我們談起人生中緩慢但持續擴增的藏書室。關於東西和資料的積攢,對有些人來說,這些東西經年累月後就變成了部分的你,而且還不能說不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一致同意,這樣的損失絕對令人難以忍受。接下來的閒聊與主題無關,於是我再度轉向海莉小姐,為了不讓我倆的談話出現空白,我就得告訴她藏書室為什麼會不見。我隨口說起似的,用異於平常的低聲說話。但她也很小聲,我幾乎聽不清她在說什麼,主要是因為她坐在我耳朵嗡嗡作響的左邊,我跟她說:我躁鬱又抑鬱。我猜她早就知道了,不然就是她聽說了什麼,每個人多少都知道些什麼。

  有句著名的英文片語「房間裡的一頭大象」,用來指稱一個被忽視的明顯問題。房間裡有一頭無法視而不見的大象,卻沒有人談起牠,這頭象應該很尷尬吧,因為牠在那兒實在太明顯了。也許有人心想,大象反正會離開的,雖然牠都快把大家擠到牆邊了。我的病就像這樣的大象,被我的大象踩碎的那個瓷器,仍在鞋底喀擦作響(譯注:作者在此引用了兩個關於大象的慣用語:英文「房間裡的一頭大象」,德文「瓷器店裡的大象」,二者皆以意象描繪笨手笨腳,不知所措。他用德文的意象來形容自己,因此原文中有「第二個畫面」,此處採解釋性的意譯)。我說什麼瓷器呢,我自己就躺在下面。

  我以前是個收藏者,為文藝著迷不已。花了幾十年為自己建立起一座壯觀的藏書室,懷著深情,不斷地補充並擴增它的細目。我愛極了那些書,我喜歡從書脊認出所有以前曾經影響我、激勵我的作家。那些不斷推出新作的作家朋友們讓我知道,時間不斷在向前推進,人事物持續在改變著。我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看完,但我需要它們,只要我想,隨時都能查閱,好讓自己重新或者首度沉迷在一本書
中。我的音樂收藏一樣可觀,獨立音樂、電子音樂、古典音樂;這個收藏和藏書室已成為我人格的一部分。我把自己投射到這些東西上,這些東西也投射了我,很怪異吧;更奇怪的是,我明明並不想,卻要拋售這些東西。

  二○○六年,我賣掉了一大部分的藏書,主要是古典作品。我這個躁鬱症患者突然覺得,從前所喜愛的書變成一種累贅,巴不得盡快擺脫它。二○○七年,我陷入憂鬱之中,好好地哀悼了賣掉藏書的損失。一個收藏者把他深愛的東西四處拋灑,想再拿回來是不可能的。我被這種巨大的損失感折磨了三年,然後躁鬱復發,二○一○年,我賣掉了絕大多數藏書,包括商人還願意收購的所有光碟和唱片,其他的我統統丟掉,我也丟棄了一大部分的衣服。二○一○年,我從錯亂的迷醉中醒了過來,為失去以及賤賣了所有我之前深愛的東西而震驚不已。

  直到今天,我依舊想念那些書,大多時候我讓自己相信,在正常的心理狀態下,讓藏書室瘦身一下的想法絕對不壞(只是減少而已!),或者我遲早會受夠不停的歸檔與累積。就讓自己耽溺於一種全新的、充滿解放意味的極簡主義。白色牆壁,一張沙發,一張上面放著「葛哈.李希特-蠟燭」(譯注:「葛哈.李希特-蠟燭」指「音速青春」樂團一九八八年發行的第五張專輯「白日夢」的唱片封面,是德國視覺藝術家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一九三二年生的攝影作品。)的桌子,此外無他。然而那些決定是生病引起的,而非意志的選擇。光禿的牆壁及空蕩房間裡的回音,直至今日仍在譏笑我,具體地、一五一十地訴說著一場失敗的人生。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