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作者: 瑪莉安.沃夫 
書城編號: 1629846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2019/11
頁數: 320
ISBN: 9789864777266

商品簡介


美國Amazon教育哲學類排行冠軍
認知神經學家、兒童發展專家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研究閱讀與大腦十餘年最新力作


你能夠專心讀書半小時不滑手機嗎?
你更相信Google或維基,更甚於相信自己?
你是新手父母,平板已儼然成為你家小孩的新款奶嘴?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曾憂心書本的發明會讓人類不再思考;兩千多年後,數位媒介的發明把這個憂慮推上了新的高峰。

數位媒介正在剝奪我們的閱讀能力,它刺激、快速、轉瞬即逝的特性,在在誘使我們的大腦讀得更淺、更快、更不專心。研究顯示:人們的專注力、反思與批判力,以及將知識內化的能力,都正在下降之中。更糟的是,原本應該從閱讀中培養的同理心、包容異己,以及對美的感受能力,也已出現日漸衰退的趨勢。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身兼文學背景、認知神經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的瑪莉安沃夫,特地選擇了「最能邀請大腦慢下來」的書信形式,以九封優美信箋娓娓道出她對數位閱讀的研究、憂慮與實用建言。在這些信中,作者將與你談談:

#「閱讀」這個行為,在大腦中是怎麼運作的?
#手機、電腦,甚至電子書,它們和紙本書有何不同?
#數位閱讀一定不好嗎?它的優勢與益處是什麼?
#在孩子零至十歲的成長階段,該如何有智慧地分配實體和數位閱讀?
#閱讀教育為何可能影響民主社會的存亡?
#何謂「理想的閱讀生活」?

結合嚴謹科學、文學感性與經驗分享,本書如同一幅耐人尋味的路線圖,為科技如何影響大腦和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智力,以及這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指出一個警戒、但充滿希望的觀點。

名人推薦

-各界好評-

「這本書,來得真是時候!為了生存,每個時代所需的能力不盡相同,而處於數位時代的我們,思考方式、閱讀能力……勢必有些轉變。我們會變弱、或者更好?讀過瑪莉安.沃夫寫給我們的信,會有些答案!」
──陳欣希(教育部國中小閱讀推動計畫協同主持人、台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沃夫令人信服地道出深度閱讀為認知與社會帶來的種種好處……她正確地指出,數位媒介本身並不會毀了深度閱讀,甚至還可以促進它。同樣剴切的是,若我們不願對使用科技的方式、它對我們的影響予以足夠關注,我們將損失慘重。」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既即時又重要……如果你熱愛閱讀、熱愛它豐富你生命與這世界的方式,必不能錯過《回來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這是歷史的關鍵時刻。」
──美國BookPage書評網站

「一份深入淺出的嚴謹研究,揭示了讀寫文化的重要影響。」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沃夫的文字極為優美,書中不僅描繪出關於閱讀的研究,更有豐富的文學雋語、歷史掌故,以及個人的有趣軼事。《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動人地寫出了閱讀為什麼如此重要,並細緻探究了螢幕如何改變我們閱讀腦……沃夫帶來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告訴我們當閱讀消亡,我們將失去什麼。」
──《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作者

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關注全世界兒童發展與閱讀教養的學者、教育家及擁護者。曾任美國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兒童發展系教授、閱讀與語言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ading and Language Research)主任,並曾獲頒該校約翰.狄比亞久(John DiBiaggio)公共服務獎。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之閱讀障礙、學習差異暨社會正義中心(Center for Dyslexia, Diverse Learners, and Social Justice)主任。在台翻譯著作有《普魯斯特與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Proust and the Squid: The Story and Science of the Reading Brain)(商周,二九),該書已翻譯成十三國語言。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如何獨處》、《在一起孤獨》等,曾以《從達爾文到愛因斯坦:科學理論的美麗錯誤與演進》(商周出版)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

目錄

【編輯手記】幸福就是渴望重複
【推薦專文】新世紀數位居民的必要能力

第一封信:閱讀,心裡的金絲雀
第二封信:馬戲團帳篷下:以奇特的眼光看閱讀腦
第三封信:深刻的閱讀,瀕危了嗎?
第四封信:「我們曾是那樣的讀者,但之後呢?」
第五封信:數位時代的兒童教養
第六封信:五歲前:別太快從膝上進展到膝上型電腦
第七封信:學習(及教導)閱讀的科學與詩
第八封信:打造「雙素養」的頭腦
第九封信:讀者,回家吧!

致謝
注釋

序/導讀

【推薦專文】
新世紀數位居民的必要能力
柯華葳

閱讀這本《回家吧!消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可說是一場對我們的「專注力」與「深度閱讀能力」的考驗。

本書作者瑪莉安沃夫,透過認知神經科學和西方文學,加上嚴謹的研究證據,帶領著讀者重新思考閱讀如何塑造人腦,成為「讀寫腦」。沃夫並指出:這顆讀寫腦及其種種重要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與知識組織,都正受到數位資訊的挑戰。

就如作者自己在書中的反省,現代人每天一張開眼,到閉上眼入睡前,接觸的都是數位資訊,書本被放在一旁,有心讀卻無法盡心讀,日復一日,這會怎麼影響我們的大腦與思考?

若讀者耐心讀過全書,恭喜你,這說明你掌握了閱讀能力,擁有這份能力,你在滑過輕薄、短炫的數位內容時,比較可能平衡這大腦的挑戰。然而,我們都不能不暫時放下數位的方便,看看研究資料指出未掌握閱讀力所帶出的困境,更須想想那些尚在發育中的嬰幼兒與兒童,他們在大量數位的洗禮中成長,若缺乏閱讀能力,日後將如何面對複雜與深度的資訊?

在本書後半段,作者即就著這些議題,提出她與同事正在進行的研究與想法。書中提出「雙素養閱讀腦」這個概念──它不管面對紙本或是數位兩類媒介,都有相近的能力與掌握程度。然,作者指出:五歲前,一個不可或缺的家庭活動就是「親子共讀」,且在共讀過程中,應多利用紙本讀物,少用數位媒介,讓幼兒在較穩定的環境中發展語言與各種生活中的概念與能力,包括同理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歲以後,作者說:我們應該投資教師,讓教師能指導學童使用每一種媒介,成為好讀者。我舉雙手贊成。因為不論科技如何進展,只有好讀者能自由轉換、藉用各種載具、媒體,在各式各樣的資訊中享受、娛樂與反思,並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與判斷。
在五光十色、眾聲喧嘩中,我們都必須學會「判斷」,這是生活在新世紀的數位居民保持獨立,不可缺少的必要能力!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教育與科技學系榮譽教授,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

【編輯手記】
幸福就是渴望重複

此刻我正對著電腦敲打這篇編輯手記,閃動的游標在螢幕上浮現一個又一個新細明體,是那麼快速,卻又彷彿有點距離。

從今天早上起床按掉手機鬧鐘(然後拿起來滑)開始,到一個小時之後打卡下班,扣除午餐時間,我今天已經盯著螢幕超過了八個小時。而下班之後,包括在公車上、回到家、到入睡前,我心知肚明必然還會增加。每一天我都扮演嚴厲的監督角色告誡自己別這麼做,但同時又扮演軟弱的罪犯狡猾逃脫。

直到我開始編這本書為止,我沒想過自己可能不會閱讀──就算我每天花在螢幕的時間比書多很多。畢竟,再怎麼說我可是個編輯,讀書難道不是我最值得驕傲、最真心摯愛的事情了嗎?在不安的時候,我會安慰自己:就算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螢幕上,但我同樣在上面讀新聞、讀文章、讀各種東西啊!

事實證明不是的。在這本書中,講述了兩個關於螢幕的殘酷事實,令人觸目驚心。其一是,基於一種預期和大腦的懶性,在螢幕上閱讀,太多的資訊量,會讓大腦忽略細節、直衝結論,並放棄記住任何事情──就如我每次google或查維基百科那樣。其二是,螢幕閱讀具有一種「一去不回頭」的媒介特性,看過即丟、轉瞬即逝──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少重讀過網路上看到的東西。其實就算沒看完就被刷新,我也不在乎。

我大學的文學概論老師方瑜教授,有一次在課堂上帶著非常幸福的笑容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讀遍人間未讀書,重讀平生愛讀書」。在我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這句話不時在腦中恍然浮現──被這句話感動的我,也曾經以狂熱的態度迷戀閱讀。「重讀」正是幸福的關鍵字。我重讀,在令我震顫的字句停下來再次重讀,書名中的「家」正是這般意義。因為唯有熟悉的東西才會是家,時間在那裡靜止,而我之所以為我、之所以想成為一名編輯的意義也在那裡誕生。

我讀完這本書了,這篇編輯手記可能更像一篇讀者的小小告解,而非讓人直窺重點的懶人簡介。還有好多好多東西這裡沒能說完,但這本書與時間既已屬於你,事實上可能也不需要。

梁燕樵(商周出版編輯)

 
你可能也會喜歡
你今天寫了沒?寫出斜槓人生的深度練習法(隨書附贈最強自學者「我的靈感記錄本」)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