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
 
作者: Ivor F. Goodson, Scherto R. Gill 
書城編號: 1675593

原價: HK$107.00
現售: HK$101.65 節省: HK$5.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17 天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20/02
頁數: 216
ISBN: 9789577638519

商品簡介


眾所周知,我們正活在一個「敘事時代」。社會科學為了回應這一趨勢,許多學科都開始使用生命史和敘事方法。當我們從強調客觀性的現代主義時代轉向以主體性的後現代主義時,這種對敘事的訴求在學術界可能變得更加明顯和清楚,這樣的情形也同樣出現在社會和商業論述中。

這種敘事形式其中一個常被忽視的面向是教育學交會(pedagogic encounter),這樣的現象存在所有敘事和傳記研究裡。這本書從根本問題上反思和檢驗了我們學習過程中的生命敘事,這為我們稱之為「敘事教育學」提供了一系列研究和指引,它為這些敘事過程提供了資源和探索,以使我們可以學習環境並在生命中學習。聚焦在生命史使我們能夠在學習者的敘事地景中學習,並透過這些教育學交會,允許我們辨認學習的途徑並得到支持。

※推薦文
推薦序:是方法也是行動實踐
「生活只能向前,但只有回顧才能理解生活。」
齊克果
「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才產生現在的知識。」
余德慧《生命史學》

我們要如何「理解」生活,往往要透過回顧,回顧過去的經驗,回溯童年的記憶。在回憶的故事中,反映了一個人對自己、他人及對周遭的世界所持有的主觀態度。從一個人的回憶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他生命的風格,這是阿德勒(Adler)的觀點。人們生活在故事裡,在故事中生活著。故事無所不在,與我們日常生活交纏在一起,而我們也從故事中學習,而這個學習又會反過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是故事訴說的對象,而自己也是故事的主人,透過說故事,建構了我們自己。
從80年代開始,社會科學就興起了一種「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敘事轉向」在學術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這種思維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敘事學、詮釋學、結構主義、文學傳統、批判理論、女性主義、現象學、後結構主義等等,可以說是一種學術的重新框定。
在心理學界,首先發聲的可數Sarbin及Bruner等人。Sarbin在1986年大膽地提出了「心理學即故事」的說法,他在當時集結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共同合作完成了一本介紹敘事心理的著作《敘事心理學:人類行動的故事本質》。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人類的思考、知覺、想像及道德抉擇都依據了敘事的結構。Sarbin也首次提出了「敘事心理學」這個概念,他主張用「敘事典範」作為方法論(methodology),以取代當時主流心理學的「實證典範」,這可以說是心理學「方法論的革命」,也常以此標誌著「敘事心理學」的誕生。
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敘事」(narrative)不只是一種探究事物的「方法」,它也是人類生活的一種「現象」,而個人是生活在故事中的。「敘事」取向在人文及社會科學中是跨領域的,從人類學到精神醫學、從歷史到神學、從大眾媒體研究到組織研究、從政治學到健康照顧等等,都開始轉向「敘事」研究。依Geertz(1983)的說法,「敘事」是一種「模糊的文類」(a mixed genre),它的應用是跨學門的。關於「敘事」研究的介紹,在本書的第一部份有較詳細的說明。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將「敘事作為一種教育學」(Narrative as pedagogy),也就是「敘說學習」(Narrative learning)的概念,這是英國學者Goodson在2006年提出的,也是本書的作者之一。「敘說學習」強調我們不僅僅是從「故事」中學習,也同時在「說故事」的過程及場所中,在建構故事的過程中,學習訴說、聆聽、合作共學、建構/理解/再建構的一種學習實務活動。
「敘說學習」不僅將「生命故事」當作是一種促進學習的工具或媒介,「敘說學習」還可當作一種「學習實踐的場所」。在這「場所」中,彼此相互訴說自身的故事,是一種「敘說交會」(Narrative encounter),即彼此傾聽、共學、合作分享的教育場所,這是一種「教育學」。敘事作為方法(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教育」場所,若兩者能夠動態的平衡,可使「敘說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如何運用「敘說交會」,彼此能相互遇見,理解對方的故事,自由的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敘事」提供了一種有活力的途徑,這種「敘說學習」是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進行的,彼此故事的對話,彼此分享反思,或可重新賦予新義。
在1990年,心理學家Bruner也提倡了「民俗心理學」(folk psychology),以區別於學院中的「實證式科學心理學」。他認為「民俗心理學」可作為一種了解「文化」的途徑,而敘事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Bruner是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後來也成為「文化心理學」的主要推手。他提出人類思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基於邏輯-科學的模式,而另一種是敘事的模式。這兩種模式存在於所有的文化之中,而不同時間及不同區域所重視的程度不同,只是近代的西方文化比較偏向「邏輯-科學」模式。「敘事的認知」是人類普遍的一種「思維方式」,而人作為一種複雜又具能動性的主體,可以經由「敘事思維」追尋或探究生命的意義,進而建構生命的意義,這是一種「意義的行動」。說自己的故事,也就是在「建構」自己的生命及意義,是一種「意義的行動」,有興趣者可以參看Bruner(1990)的《意義的行動》這本書。
Bruner的倡議「民俗心理學目的在擺脫傳統「實證主義心理學」,實證心理學往往採取「化約主義」(reductionism)觀點,成為一種「只不過是」(nothing but)的心理學,這並「不適合」用來研究人。
身處於時代思潮的轉變,社會科學的相關領域,已逐漸擺脫十九世紀中葉的「科學」(自然科學)的魔咒,而重新「定位」(positioning)自己的研究方法,找回自己的「主體性」。這正是從「現代性」思潮,轉向「後現代性」思潮,「敘事」取向也逐漸成為學術界及社會、企業界的主要論述了。
本書的特色,不但介紹了「敘事」作為一種研究的「方法論」,更進一步的將「敘事」作為一種「教育」的實踐之學。透過一種「敘事的交
會/相遇」,建構一種「學習的場域」,學員可以在互動的過程中,訴說、反思、省察及重新定位,再建構出自己的生命故事。這一系列的活動與實踐,是一種「敘事學習」,呈現出一種「螺旋式」前進的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實現成為一種「敘事的實踐」。
敘事的實踐與學習可以是一種探索的資源,甚至是一種「資本」,透過這樣的資源,彼此互動訴說故事,可以引導我們以及團體朝向一種有意義的改變與發展。在彼此協作的學習中,體會及理解「生命」的奧祕,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我們也成為了我們所說的故事。
本書是在2011年出版,現今又有中譯本問世。這使得「敘說學習」及「敘事教育學」有了理論及方法的指引,書中也援引了一些實務的案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敘事與實踐合而為一。「敘事」的理論及方法,應與「敘事的實踐/實務」結合。目前市面上尚缺少「敘事教育學」的論述書籍,感謝本書的譯者能將這本書介紹給我們。我自己在課堂也數度使用這本書,學生們獲益良多。希望「敘事與實踐」能往下扎根,成為生活中的一環,「敘事」不僅是一種方法途徑,也是一種生命的行動與實踐。

丁興祥
輔仁大學心理系


Ivor. F. Goodson
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學習理論的教授,同時也是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Joss Owen講座的訪問教授。他是《教育政策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的主要編輯,格蘭德愛馬仕和平基金會(Guerrand-Hermès Foundation for Peace)的研究員。

Scherto R. Gill
格蘭德愛馬仕和平基金會(Guerrand-Hermès Foundation for Peace)的研究員,她也是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訪問研究員,在這裡指導碩士和博士生。

※譯者簡介
丁奇芳、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鄧明宇、賴誠斌
丁奇芳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
現職: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講師

王勇智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
現職:廈門市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

洪慧真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博士
現職: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助理教授兼教務主任

張慈宜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
現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陳永祥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電機碩士
現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蔡仲庭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學碩士
現職:道埕跨專業心理健康促進協會秘書長

鄧明宇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
現職: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助理教授兼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賴誠斌
學歷: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
現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致謝 
前言 
推薦序:是方法也是行動實踐 
第一篇 敘事作為研究方法
第一章敘事的概念 賴誠斌、丁奇芳譯   
一、生命和敘事
二、從敘事角度來看認同概念
三、對敘說認同論點的挑戰
第二章社會研究的敘事轉向 賴誠斌、丁奇芳譯   
一、社會研究的敘事轉向
二、社會研究中的敘事
三、進行生活史研究所要面對的挑戰
四、生命敘事在不同學科中的運用
第三章認識生命史的研究歷程 王勇智譯   
一、生命史完整的研究過程
二、生活史研究作為敘事建構的場所
三、敘事作為研究的介入
四、「籠中之鳥」—潔絲米的故事
五、對話與反思
第四章敘事建構及敘說能力 陳永祥、蔡仲庭譯   
一、敘說特性
二、克里斯多福的敘事──他在生命中的學習
三、透過敘事的自我理解和轉變
四、對話和反思
第二篇 敘事作為教育學
第五章敘說交會的本質 鄧明宇譯   
一、敘事理解(narrative understanding)—一種詮釋學的計畫
二、敘說交會中的情緒
三、敘說交會的階段
四、互惠教育學(reciprocal pedagogy)—敘事的交換
第六章敘說交會:人類能動性和社會行動 鄧明宇譯   
一、敘事與自我性(selfhood)
二、生命敘事是種「傳記幻像」(biographical illusion)嗎?
三、仔細探究生命故事和敘事結構
四、敘說交會的重要性
第七章學習與敘事教育學 張慈宜譯   
一、透過敘說學習朝向及鞏固及轉化之可能性
二、敘說學習的螺旋歷程
三、敘事教育學的開拓
四、催化敘說學習的歷程
五、珍妮─敘事歷程的一則個案研究
六、對話與反映
第八章敘事:在社群中學習及生活 洪慧真譯   
一、敘事性理解、個體能動性及社會行動
二、傳記在師資培育的應用—在社群中學習
三、敘事的力量—活在社群當中
四、敘事教育學—旅程回顧
參考文獻   
專有名詞中英對照及索引   

Ivor F. Goodson 作者作品表

eBook: Curriculum, Personal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Future (DRM EPUB)

eBook: Curriculum, Personal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Future (DRM PDF)

Curriculum, Personal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Future (Paperback)

eBook: School Subjects and Curriculum Change (DRM PDF)

eBook: School Subjects and Curriculum Change (DRM EPUB)

eBook: Developing Narrative Theory: Life Histories and Personal Representation (DRM PDF)

eBook: Developing Narrative Theory: Life Histories and Personal Representation (DRM EPUB)

Developing Narrative Theory: Life Histories and Personal Representation

eBook: Life Politics (DRM PDF)

Life Politics: Conversations about Culture and Education (Paperback)

Life Politics: Conversations about Culture and Education (Hardcover)

Narrative Learning

Investigating the Teacher's Life and Work (Paperback)

Investigating the Teacher's Life and Work (Hardcover)

eBook: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DRM PDF)

eBook: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DRM EPUB)

生死命題 同類商品


宗教的死亡藝術

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滅

生與死的雙重變奏

無生死之道

美國人與自殺

輪迴與轉生

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死亡與生命手記

死亡是什麼?給孩子的生命教育課

死亡解剖檯

死亡九分鐘

死亡教育

死亡學

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

死亡的禮物---有關復活及傷慟的探討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如果死亡靠近你

媽媽,死亡是什麼?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