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冷戰國際秩序之形成
 
作者: 郭少棠 
書城編號: 19524

原價: HK$60.00
現售: HK$57 節省: HK$3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天地圖書
頁數: 214
ISBN: 9789629502065

商品簡介
  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標誌#後冷戰時期的到來。在面臨世紀之交的今天,中國人既需要從歷史文化去省思當今的巨變,又應當站在今日之世界來重估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
  本書以國際政治研究的理論為基礎,從歷史上追尋當代國際秩序的形成,探討民族主義和非殖民地的發展脈絡,以國際政治大事為視點,討論其歷史文化因素及背景,為今日世界歷史和國際政治的演變,勾劃出一些發展的軌跡。  

選載:
國際政治研究的時代意義
  近代國際政治源起於十五、六世紀的民族國家。在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雄霸歷史舞台的同時,人類歷史在十八世紀亦開始塑造一個新的運作的結構──國際秩序或體系。二十世紀國家與國家之關係愈趨緊密,直接或間接影響民族國家發展的方向。
  民族國家與國際秩序之間相互關係是如何呢?這是研究國際政治必須關注的問題。自列寧提出帝國主義乃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二十世紀初年德國威瑪共和的年青歷史學者E. Kehr批評德國因經濟野心而挑動第一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與民族主義存著千絲萬薊疑鰜Y。五十年代史學與政治學家紛紛揭開民族主義的醜惡面紗。然而,民族主義的影響力持續增加。第三世界致力謀求發展,往往利用民族主義作為動力。
  與此同時,國際秩序的結構亦不斷擴展,世界性、地區性、意識形態與反意識形態的文化、社會、經濟等跨國組織,使國際與民族國家政治同樣顯得複雜。寰球性歷史舞台逐漸形成。「地球村」的觀念亦應運而生。
  五、六十年代國際政治的研究相當重視理論的探索工作。它們已清楚接受民族國家對國際秩序的影響。部分的研究開始放棄民族國家的界線,而以宏觀的寰球性角度來分析國際政治。
  前者的研究包括分析不同的國家決策過程,個別國家的特色(包括經濟是否進步或落後的,政治是否開放或封閉的)和各國的獨特文化等問題,進而討論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這些國家在國際政治的表現。
  後者的研究則分析世界政治結構、人口發展、地理與環境、國家交往的模式、現代化的階段與模式等問題,從而探討這些問題在國際秩序成長過程所扮演的角色。  

郭少棠 作者作品表

城市心靈

德國現代化新論-權力與自由

孔孟今解

後冷戰國際秩序之形成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