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作者: 張素玢 
書城編號: 872102

原價: HK$120.00
現售: HK$114 節省: HK$6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14/06
頁數: 320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9047623

商品簡介
這條號稱臺灣母親之河的濁水溪,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一本結合攝影的歷史著作,特別收錄三十二頁從上游到下游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水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我們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有媲美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在此。歷史上,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餵養著這塊土地上的人,然而這一百年來,它的資源更快速地被掠奪,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的南北岸之爭、分水之爭、地下水之爭以及工農之爭的四個歷史難題。
三百年來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發生緊密的關連;它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與人群互動。本書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以濁水溪為研究對象,討論人與環境在歷史進程中的動態發展和關係。文章先以濁水溪的自然環境與天然災害談起,繼而瞭解官方如何「治水」又「治山」,開發河川浮復地、改變農業環境,使濁水溪平原孕育了一批農村菁英,也造就臺灣的農業精華區。但是大型水利設施、地下水、水力發電、共同引水工程,各造成了區域不均質的發展、水壩淤積、地層下陷、土地與水資源搶奪的諸多難題。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本書不只是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要對環境變遷的焦慮提出歷史關照。

推薦序
殘山剩水的警訊
劉翠溶

張素玢教授是中生代的臺灣史學者。這本《濁水溪三百年》匯集她近年的研究成果,詳細探討了濁水溪流域的歷史、社會與環境變遷,對於臺灣中部地區的歷史研究有一定的貢獻。
本書運用了豐富的原始資料與相關研究,除了文字敘述,也有詳細的地圖、照片和統計圖表。書中探討的課題涉及水災、聚落變化與民間信仰,防洪、治水與山林的保育,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農工爭水與農民抗爭運動,新作物(如葡萄、花卉園藝、蔬菜)的推廣及面臨的問題,農業與工業的衝突和妥協,河川汙染導致的土壤汙染、地下水開發與地層下陷,以及南岸與北岸的差異及因應對策。作者在結論中指出,三百年來濁水溪扮演著「資源」的角色,但近年已接近牯隉A徒具「殘山剩水」。這個警訊,值得一般民眾,乃至政府單位的重視。
總之,張素玢教授這本文圖並茂新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濁水溪流域歷史的極佳讀物,允宜擴推廣,謹為之序。
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

推薦序
親近歷史現場的濁水br>陶榆V

濁水溪,母親河,三百年來她如何在臺灣中部起起落落的人群中翻轉?今天她的面貌如何?本書以濁水溪沿岸的環境變遷為經,以政府的治水與居民社會形成的狀為緯,說出近三百年來這塊土地的歷史,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
書從濁水溪的水文環境談起,她有豐富的水、石、砂、水材等資源,但也難免有水患和砂害,清代收租單中常見的「水沖砂壓」即此之謂。一七一九年施世榜在濁水溪北岸開施厝圳(後稱八堡圳),灌溉了萬餘甲土地,增加糧食生產,也成為商品外銷。然在一八九八年戊戌大水災後,濁水溪漫流、改道,溪南北兩岸受災慘重,迫使臺灣總督府不得不修護岸(於一九二○年完成)以治水,造林以防沙,並帶來大片的浮復地,以供墾殖;且為正本清源起見,也開始造林治山。由於築造防風林綠化有成,可耕地增加,因此私營農場、製糖廠,乃應運而生,最後雖難免為日人資本所掌握,而為了對抗本地和日本人資本家,社會運動在所難免,二林蔗農事件、反對放領土地給退休官員事件,是其犖犖大者。農村社會雖經這些抗爭,但也因此產生佃首、原料委員,農場經營者、貸地業者等農村菁英,其崛起不僅影響當代地方政治,對戰後地方領導階層的形成也起了作用。
戰後濁水溪沿岸又在作物...
張素玢 作者作品表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審計篇

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