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叔本華」風潮的冠軍暢銷書!
一堂現代人不得不上的生命哲學課!
★在憂鬱、躺平、躁動、煩擾充斥我們的內在,
工作、育兒、理財、網路、短影音填滿我們時間的當下,
以厭世哲學聞名,卻幫助無數人活出卓然一生的叔本華,
正是帶給我們安慰與智慧的絕佳良師!
★各界極力推薦!
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周志建、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鐘穎、韓國藝人河錫辰、IVE成員張員瑛!
★「如果你也感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麼叔本華的文字會帶給你深刻的共鳴,更為你帶來解套的自由!雖然痛苦不會因此消失,但是你將懂得如何安然共處,讓文字陪伴你走過每一個低谷時刻。」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讀者好評如浪潮般,不斷襲來!
.一本為你的煩惱打上驚嘆號的書。
.這是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人必讀的一本書。
.危機每個人都會遇到,如何應對很重要。你絕對能透過閱讀這本書找到一些答案。
.不論你幾歲,如果想獲得人生智慧,我強力推薦這本書。
.這是一本光看目錄就覺得不錯的書。
.這絕對是一本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閱讀且易於理解的哲學書
.透過這本書,我們學會如何正確認識和管理人生。
.當我感到焦慮時,我從這本書裡獲得了有力的解答。
.讀完這本書,我又重新思考了關於幸福的問題。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不斷思考、讓你過得更幸福、讓你在懷疑自己時,能獲得解答的書。
.透過叔本華的哲學,我下定決心開始尋找自己內在的幸福、愛自己,過著珍惜當下的生活。
.當我讀這本書時,安慰我內心的力量出現了。雖然第一次讀無法記清楚全部內容,但我會想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閱讀,相信每次都會找到新的觀點和想法。
.市面上有許多關於叔本華的書,但我一直覺得難以閱讀,直到這本書問世之後,我才發現叔本華的魅力在哪裡。
.原本很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很複雜、難以理解,但沒想到是一本如此好讀又易於理解的書!從第一篇就開始牽動著我的心弦。
.叔本華的想法很符合當今社會現況。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像哲學家一樣生活在孤獨中,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
一把掌握心靈洞察力的關鍵之鑰
一本將昨日的不幸,變成今日的幸福的智慧之書
叔本華四十多歲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並享譽全球。歷代受他影響的人有:愛因斯坦、榮格、尼采、達爾文、齊克果、維根斯坦、赫曼赫塞、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左拉、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托爾斯泰、華格納等各領域的佼佼者。
叔本華常被貼上「厭世主義者」的標籤,但他其實是個樂天、愛笑的人,會享受美食,喜歡和狗散步,保持身體健康,並且愛聽古典樂。他重視閱讀、靜心和哲學思考,懂得人生喜悅和幸福為何物。
哲學博士姜龍洙研究叔本華多年,將他一生的思想精髓融會成冊,將人生會經歷的種種煩惱,放進充滿香氣與智慧的文字裡,為我們指引方向。
不論你對人生是否感到迷惘,或正痛苦不已,抑或掌握不到幸福的方向,翻開這本書,都可以將往日的不幸,變成今後的智慧與有幸。
「追求快樂、外在的名聲,無法讓人得到恆久的幸福;
看懂痛苦不幸、安定內心,才能活出生命的智慧與況味。」
作者
姜龍洙 강용수
高麗大學哲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並在該校任教。
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關於人生的意義何在。
學生時代被叔本華的作品深深打動,決定繼續研究如何克服人生的虛無主義,像尼采一樣走上哲學之路。在隨後的研究和講座中,他一直以叔本華和尼采的哲學為基礎,教導自我肯定和幸福的方法。
二〇〇二年,他的博士論文《尼采文化哲學》被世界著名的尼采工作室介紹為亞洲作家唯一的著作,被評價為「一項艱鉅的任務」。二〇一四年,提出「叔本華幸福論」,擺脫了叔本華哲學現有的悲觀主義解釋,引進了一種透過幸福與欲望的關係達到真正幸福的方法。
二〇一五年,叔本華的哲學諮商和尼采的哲學諮商被介紹為「存在主義哲學和哲學諮商」。二〇一九年,他以《尼采正義論研究》獲得韓國哲學會最佳論文獎。
身為高麗大學哲學重點研究所的研究教授,他對「人類幸福的條件」進行了三年的聯合研究。
著有《重構尼采著作》《讀尼采道德譜系》《尼采文化哲學》《叔本華意志的故事》,及其譯本《死後報告(一八七六~一八七七/七八年冬)》《死後報告(一九七八年春~一八七九年十一月)》。
譯者
郭佳樺
政大韓文系畢業。短暫停留科技業後轉為自由譯者,喜歡汲取新知識。目前是韓國媳婦一員,有個上小學的女兒。譯有《愛情不是這樣的!》《我70歲》《花燕》等。
聯絡信箱:shelly800901@hotmail.com
目錄
前言 不要相對的人生,追求絕對的人生
第一章 四十,為何人生是痛苦的?——叔本華的真理
01 人生皆取決於意志|痛苦|
想活下去的意志是人類本能
領悟痛苦方能領悟人生
02 人類渴望,所以尋找渴望的理由|欲望|
人類的欲望很具體
欲望不分善惡
03 人類就像來回於痛苦與倦怠間的鐘擺|過剩|
欲望的最大限度滿足與匱乏
過猶不及
04 刻意排斥之必要|匱乏|
依賴存在變數條件的幸福不會長久
區分好奇心的正面與負面
05 欲望是必然|充足|
害怕與希望同源
消除欲望的饑渴
06 過得幸福,就是承受痛苦|幸福|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絕對能靠近幸福的方法
第二章 為什麼要認同原本的樣子?——叔本華的自我
07 改變看待幸與不幸的觀點|性格|
我的未來在氣質裡
如果不能修正,可以換一個
08 區分想做的和能做的|能力|
要幸福,出發點最重要
幸福是極為主觀的選擇
09 別想像幸福與不幸|情緒|
記憶和預見都是錯覺
別回頭,別探頭
10 痛苦總量守恆定律|死亡|
日出月落,與我無關
死亡不是解決痛苦的方法
11 所有人生都是受難記|對生命的意志|
肯定生命的否定
不存在,就沒有幸福
第三章 該用什麼填入內在?——叔本華的幸福
12 幸福的百分之九十取決於健康|健康|
努力保持健康心靈
開朗,才能過得好
13 沒有平穩心態,就沒有幸福|平常心|
找到心靈和諧的四種方式
和讓我不安的事物說再見
14 培養藝術細胞|觀照|
大自然面前,人類的痛苦什麼都不是
音樂讓意志產生共鳴
15 將人生重心由外轉內|享受|
決定人生品質的一件事
別受他人妨礙
16 人生苦短,而時間與能力有限|閱讀|
讀好書的三項條件
君王式思考
17 文筆風格是靈魂的長相|寫作|
寫作所需的兩件事──果斷與堅決
別為了別人寫得煞有其事,要為自己而寫
第四章 應成為什麼樣的人?——叔本華的關係
18 為了永恆而愛|本能|
愛象徵永遠活著
愛的形上學
19 愛是理想國度,也是現實|戀愛|
為什麼愛上了,就什麼也看不清
只要記得彼此差異,愛就是幸福的錯覺
20 結婚是共同存在|結婚|
想想愛與結婚以後的事
不期待太多,幸福就會變近
21 人類為了更完美而愛|條件|
被和我完全相反的人吸引的真實原因
從現實角度承認愛情
22 保持與自我的距離|關係|
別造成傷害,也別受傷
維持「一起」和「保持距離」的平衡
23 學會獨自一人|孤獨|
有了獨處的能力,才能過得有價值
試著完全獨處
24 感受對他人痛苦的憐憫之情|共鳴|
人類的兩種極端情緒
不愛,也別討厭
第五章 應去哪尋找幸福?——叔本華的人生
25 幸福時刻太短暫|滿足|
幸福總是過去式
適合自己的幸福
26 當下不會重來|現在|
活在當下吧!
每一天都是一個人生
27 尋找自己的專屬色彩|個性|
明白想要的,就能照所想的過日子
靠自己幸福
28 擁有多少不重要|錢|
幸福的有錢人,不幸的有錢人
如何管錢,比錢的多寡更重要
29 他人的評價不重要|自尊感|
我不能評價他人,他人也不能評價我
放棄成為別人喜歡的人
30 我是什麼樣的人才重要|自尊|
人格決定觀點,觀點決定世界
我所領悟的,就成了我的世界
序/導讀
前言 不要相對的人生,追求絕對的人生
若將人生分為四季,我想四十世代應介於夏末到秋初,是締結甜美果實的時刻。二十世代累積知識和經驗,三十世代將精力集中於工作和人際關係,激烈無比。而四十世代是經過人生無數測驗後,開始站穩腳步、達到期望的成就,並因此感到自豪的時期。
然而成功的喜悅有多大,失敗的痛苦就有多大。四十世代同樣會經歷許多個人、社會、人生的失敗。我們依然忙於職場工作、家務事、子女教養等,無暇照顧自己。我們對人際關係感到疑惑,並開始認真思考死亡帶來的失落。
四十歲的心情五味雜陳。人生路還漫長,但我們並不那麼期待迎接未來,反而心想「未來大概也是反覆同樣事件,一如往常」。很多事情我們已經太熟悉,因此變得索然無味,平凡無趣。
你還來不及聽著韓國歌手金光石的<三十歲之際>,感嘆青春一去不復返,就已經為楊姬銀<待我年屆四十>歌詞中三十世代後悔「閃亮的年輕已不再重來」而深有同感嗎?那麼,現在該是時候摧毀四十年來被熟悉感和惰性鞏固的世界了。
叔本華是誰?
阿圖爾.叔本華一八一〇年於德國哥廷根大學念了一學期的醫學系,爾後轉換主修科系,改為研究康德與柏拉圖哲學。叔本華的哲學不僅啟蒙於康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西洋哲學家,也受東洋哲學影響。
約十年後的一八二二年,叔本華三十多歲時獲得德國柏林大學授課的機會。獲聘的叔本華刻意把課程開在當時最有地位的哲學家──黑格爾授課同一時段,最後他只能接受在空無一人的教室中授課的冷酷現實。
一八三九年,他以論文《論意志的自由》參加競賽,獲得挪威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項。一八四〇年又投遞論文《論道德的基礎》給丹麥皇家科學院,但因為他批評了當時地位最高的科學家──黑格爾、費希特,最終未獲得獎項。叔本華就此離開學術界,選擇了哲學層面的「隱居」生活。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同樣未受到太大矚目。不過雖然叔本華在學問和著述上未受到眾多認可,他並未陷入不幸之中。天生自尊感高的他,對自己天賦和能力非常有自信,他安慰自己,未來世代會給他的天賦合理評價。
從叔本華四十五歲左右開始,他的實力慢慢為眾人週知,被世人認可。他以亞里斯多德的幸褔論為基礎,重新調整自己想法,整理出一本探討如何幸福過日子的人生智慧與處世之道散文集《附錄和補遺》。這本著作讓他聲名大噪。
若《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否定生命的意志,帶出自殺議題,《附錄和補遺》則是不僅止步於嘆息「不誕生在世界上更好」,主張「不如幸福過日子更好」。幸福過日子的技巧並不是為了「好死」,而是為了好好生活的智慧。既然都出生了,就別顧影自憐,倒不如過個有意義的人生。
四十五歲以後,叔本華的名聲隨著著作一起水漲船高。六十多歲時他還在包含波昂大學在內的多所世界知名大學講授他的哲學,聲名遠播。一八五八年的七十歲生日,他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祝賀信件。
老年的叔本華用詩的形式表達當時的心境:
「現在我站在旅程的目的地,疲累不堪,累得連月桂冠都戴不住。但我能開心回顧我做過的事情,是因為不管他人說什麼,我絲毫不受影響。」
要是叔本華自信心跌落谷底,在四十多歲時就放棄,未來的人生際遇就不得而知,當然也無法充分享受幸福。對他而言,四十多歲是克服危機的時刻,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
世界知名人士喜愛的哲學家
叔本華的書深受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法律界人士、音樂家、政治人物歡迎。哲學家中,叔本華影響了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杜威、威廉.詹姆及卡爾.波普爾等人。
尤其是尼采,他甚至表示自己成為哲學家的契機就是叔本華。尼采年輕時在書店偶然發現叔本華的書,讀了以後便立志要成為哲學家。他認為叔本華是「即使失去所有希望,仍然追求真理」的人,給叔本華相當高的評價。他也在《教育家叔本華》一書中說道:
「他教授的內容雖然已經過去,但他的存在卻會留下。看看這個人,他從不屈服於任何人啊!」
科學家之中,進化論者達爾文和相對論者愛因斯坦也受叔本華影響。心理學家則有榮格和哈特曼的理論基礎受他影響。音樂家有華格納深受他影響。華格納大讚叔本華的音樂哲學,一八五四年將其歌劇作品<尼伯龍根之戒>獻給他。
叔本華造成最大影響的是文學界。無數文學家皆受他影響,比如赫曼赫塞、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左拉、巴爾札克、普魯斯特、托馬斯等。若要挑出最有名的兩人,就是托爾斯泰和曾獲諾貝爾獎的安德烈.紀德。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政治人物中愛書成迷的希特勒。
為什麼我們需要叔本華哲學?
「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質。」
這是不斷思索人生意義的哲學家──叔本華最經典的名言。四十歲是最認真過日子的人生黃金時期,也是到達叔本華所說,認知到「人生就是痛苦」的時期。
痛苦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追逐「偽幸福」的痛苦。許多人認為成就、財富、名譽是能掌握的幸福,然而這樣的幸福重心並不存在於自身內在,它們是在外面的。因此越是追逐,越會感到疑惑,接著漸漸變得空虛,更加痛苦。
另一種則是追逐「真正幸福」的痛苦。真正的幸福彷彿是幻影,難以尋找。須具備能深度覺察自我,必須持續打敗自己,重新蛻變。必須將重心由外面轉移到自身內在,自我將崩壞、破裂、粉碎,因此痛苦。然而追逐真正幸福,就能發現嶄新事物──那就是肯定自我的心、不必卑躬屈膝,不氣餒的理直氣壯,和能憑藉自身力量生活的品格。
叔本華說,每個人都需要某種程度的擔憂、痛苦和磨難。也許我們早已經歷過追逐偽幸福的痛苦。現在該是經歷追逐真正幸福之痛苦的時刻。
叔本華大致告訴生活於現代,面臨心靈危機的我們五件事:
第一,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的名言不斷被世人沿用至今。他的每一句話洞悉萬物事理,冷靜給予建議,教我們如何度過面臨心靈危機的四十歲。
「大家大概只會說,我的哲學不會帶給人安慰。」沒錯。叔本華的哲學不會安慰別人,但他帶來人生智慧和體悟。
第二,幸福不在外頭,而該從自身內在尋找:
他告訴我們真正幸福不會時有時無,他人無法任意奪走,不需要犧牲自我來取得。它珍貴無比。
第三,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方法:
人之所以不幸,大部分是因為過於倚賴他人。正因自己匱乏空虛,所以把希望改放在他人身上。許多人甚至用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而非用自己的視角。期待在狹隘、深受偏見影響、自私、扭曲的鏡中看見美好的自我,再愚蠢不過了。
第四,拋下虛榮心,建立自尊的方法:
自尊來自於深信自己擁有某些優點和特別的價值,我們必須找到自尊這塊寶石。
第五,體悟時間不再重來,聰明過日子的方法:
他教我們保持不過度活在當下,不因為擔憂不安活而在未來世界的態度。
叔本華被貼上讚揚自殺的厭世主義者標籤,但他其實是很樂天、愛笑的人。他的文字充滿幽默。即使碰到冷酷現實,他依然開朗。他非常清楚一個沒有素養的有錢人會多害怕無聊。
叔本華表示,人生就是要享受。他說每個人能力和喜好都不盡相同,必須考量各自的風格,找出人生的喜悅。叔本華本人非常喜歡吃東西,他會和狗散步,保持身體健康,並且喜愛聽古典樂。他最重視閱讀、冥想和哲學思考。由此可見,他的確懂得人生喜悅為何。
這樣的叔本華認為幸福的關鍵,並不是追求快樂。千萬不要曲解所謂「享受人生」的意思。幸福是降低、躲避、忍受痛苦。相較「獲得多少成功、財富、名譽等」,「看待世間煩惱的方式」才是關鍵。
現在就和叔本華一起同行,將來在人生這片大海航行時面臨的各種痛苦,就會成為穩住船隻,不讓「我」這艘船隻翻船的「壓艙物」。歷經人生風霜,破裂且粉碎過,對自己的信任也會成為未來人生大海最可靠的指南針。
叔本華是無數名世界巨匠奉為圭臬的哲學家,也是傳授給現代人滋養身心的見解與智慧的生活哲學家。他將自己生活經歷的煩惱,放進充滿香氣與智慧的文字裡,為我們指引方向。本書替叔本華整理了三十道有助於消除四十歲痛苦,並預防心靈危機的建議。為了傳遞最真實的內容,書中出現之所有叔本華的語錄,皆是從德文原文翻譯並進行修飾。
多方面了解叔本華後,我才明白以厭世主義哲學家聞名的他,其實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期望各位也能透過本書用新視角看待叔本華,將他的哲學理念和建議當作墊腳石,打造智慧人生。
試閱
06 過得幸福,就是承受痛苦:幸福
「一件痛苦足以抗衡十件的快樂。」
痛苦的力量比快樂的力量還要強大。根據叔本華的理論,這是因為所有快樂和幸福都帶有消極的性質,而痛苦則具積極性。人類可能不清楚幸福為何,卻很清楚不幸。所以當擁有財富與名聲時,不太明白它們的價值,等到失去後才知其珍貴。健康也是一樣。我們感受不到健康,但很清楚痛苦的感覺,就算身體出現小傷口,那種痛覺卻叫人無法忽略,會感到不舒服。即使我們感受不到擁有健康的胃是什麼感覺,但當胃出現發炎症狀時,肯定會感受到痛苦;我們知道蛀牙的痛苦,但卻無法感受到其他牙齒的健康。
韓國俗話說:「在的時候沒感覺,走了以後才知道。」意思是「走進來的人不顯目,但離開的人,因他而留下的空缺卻非常明顯」。幸福也是同樣道理。真正的幸福是當自己擁有時不明白,等到失去了才知曉。所以比起沉醉在幸福裡,人類更常受不幸的感覺左右。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幸福是夢想,痛苦卻是現實。叔本華的幸福論並不是積極追求快樂,而是減少痛苦或抑制匱乏的消極立場。當出現蛀牙,與其注意其他牙齒,應先從治療那顆蛀牙開始著手。
幸福之所以屬於消極性質,是因為那已是滿足匱乏的狀態,所以沒有比抑制匱乏更幸福的可能。相反的,痛苦之所以具積極面,是因為我們總是失去了一直認為理所當然,比如擁有的物品或健康,才感到痛徹心扉、明白它的價值。因此沒有永遠的幸福,有的只是失去後又找回、一瞬間的幸福罷了。
叔本華認為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是人生最大智慧,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智者不追求快樂,而是追求沒有痛苦的狀態。」
先消除痛苦的根本原因,比尋找快樂更具智慧。當碰上不幸的兩種原因──痛苦和倦怠時,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與其追求積極的幸福,不如追求消極的幸福。
快樂與痛苦本身並不存在,而是和人類的想法有關連。有時我們不太能感受到巨大的喜悅,然而總是容易察覺到一丁點痛苦,並且將之長久留在記憶裡。同理,即使所有事情進行順利,只要有一件事出差錯,就很容易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上面,忘卻其他事情。人類對痛苦非常敏感,但又將快樂視為理所當然。
尤其健康更是如此。早上起床時,我們不太能感覺到身體的健康狀態。幾乎沒有人會感謝自己心情愉快、腸胃健康、腳步輕盈。沒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等到生病了,才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得了胃癌後,才知道腸胃一直以來是多麼努力工作;錢財同樣也是等到失去了方知其價值;人際關係破裂後方知其珍貴。
痛苦的持續程度和強度比快樂要大上許多,所以我們必須致力於減少痛苦,而非追求快樂。別追逐虛幻的享受,要先消除如匱乏、疾病、危險等讓現實痛苦的原因。
絕對能靠近幸福的方法
決定人生是否幸福的真正價值,在於承受痛苦的忍受力。享受世上最大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有勇氣過著不那麼不幸的生活,默默生活每一天,同時忍受著痛苦的人。評估一個人是否幸福,並非以成功、財富、成就、出人頭地與否做為標準,而是以精神、肉體所承受的痛苦程度。
若你現在不痛苦,就代表你已在享受在這地球上最大的幸福;若不對世界抱以過多期待,不急於得到什麼,就能防止令人頭疼的事情發生。
別追求十種幸福,避開一種痛苦吧!消極幸福論的核心即是將痛苦的原因縮到最小。換句話說,減少痛苦而非積極追求快樂,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尤其就健康而言,預防疾病要比追求快樂再重要不過了。
想想四十歲以後的首要之務為何吧,
不要等到想明白其箇中珍貴時,落得為時已晚的下場。
25.幸福時刻太短暫|滿足|
「幸福是由匱乏到滿足的『快速移轉』」
人覺得幸福短暫,而痛苦長久,是因幸福感覺像做了極短的夢,而痛苦卻像現實一樣。有份調查結果表示,假設韓國人壽命有八十年,那人生中露出笑容的時間僅有一個月,而一天之中笑的時間只有九十秒,彷彿證實前述所說。相反的,調查指出一天之中我們擔心煩惱的時間為三小時,一輩子有十年都處於擔心的狀態。
最近根據腦部科學研究顯示,人類一輩子大抵笑五十萬次以上。通常年紀越小,越常笑,年紀越大,笑的頻率減少。五十萬次聽起來好像非常多,但如果以一輩子來看,我們露出笑容的時間可說是非常少。
為何笑容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不太清楚幸福的感覺,也可能是因類似腦部衰退等生理學方面的退化,也可能是受社會環境造成影響。
幸福總是過去式
叔本華說,很多時候由匱乏轉移到滿足的「短暫時刻」,就是幸福。因為匱乏感對人類而言是痛苦,而滿足到過頭了,就容易被倦怠、無聊的感覺困住。幸福可說是介於這兩者之間,短暫的滿足時刻。
我們享受幸福的時刻好比一剎那,稍縱即逝。正因沒有永恆又持續的幸福,才能滿足於微小的幸福感。幸福不在遙遠高大的地方,它鄰近於日常。
幸福是當感受到匱乏被填補時,很主觀的滿足感。叔本華認為自匱乏時感受的不愉快,到感覺滿足的快感變化過程是「快速履行」。由於滿足形成的時間過於短暫,使幸福與不幸的差距比預期要小。人類之所以不幸,是來自多種匱乏,倘若那些匱乏某天被滿足,雖可能轉變為幸福,但持續時間實在太短暫。因此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認知那是幸福,就此錯過。
世上不可能存在永遠的幸福。所有的快樂純粹來自於消除匱乏,脫離緊張狀態,故不會持續太久。回顧我們感覺幸福的時刻,像成功、成就、錄取等,可知幸福時刻十分短暫。考過高難度的考試,那份喜悅並不會維持好幾個月。站在人生大框架上看,大部分幸福來自於小事情。用餐的第一口,初次見到某人時的悸動,第一次上班等,這些事情填滿我們的匱乏,轉變到滿足階段時,這時最為幸福。幸福很快被人遺忘,因為另一個匱乏正在等待我們。我們無法得知未來會經歷哪些事,必須忍耐未知的痛苦過日子,因此不要去盼望太大的幸福。
適合自己的幸福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小確幸」一詞曾經流行好一陣子。小確幸出自於他的隨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是「小而確實的幸福」縮寫。指的是像親手剝剛出爐的麵包吃下肚時,或看見抽屜裡塞滿了疊整齊捲好的乾淨內褲時一樣,能在繁忙日常中感受到的微小喜悅。是雖然渺小,但確實可以實現的幸福,或追求那種幸福的人生哲學。小而確實的幸福取自於微小的滿足,因此短暫的幸福自然是微小的。
吃得少讓身體健康,暴飲暴食則有害健康,在「幸福是微不足道」裡尋找,才能享受小而短暫的幸褔。因幸福總是去得如此快。無論時間或青春,所有事物皆是短暫停留後離去,所以我們必須懂得滿足於微小的快樂。如同一杯解渴的咖啡能讓我們真正幸福。我們須感謝短暫的會面、緣分帶來的微小喜悅。難以承受的巨大幸福、滿足會帶來枯燥乏味,讓人想尋找新事物。
四十歲是開始充分理解人生痛苦的年紀。某種程度站穩社會地位,也備受認可,人際關係的幅度也增廣了,也可能結婚生子了。有了成就,也有了更多責任,有更多痛苦。四十歲必須整體檢視自己的人生,要思考人生的起始和結束,樹立自己的計畫。
錄取、成就、成功、青春、時間都是剎那,
好好捕捉那個瞬間吧!
時間和幸福不停流轉。
28 擁有多少不重要:錢
「錢就像海水一樣,越喝越渴。」
要賺多少錢才會幸福?這個底線很難決定。很難提出一個和年薪、財產、住宅之類相關的絕對標準,因為每個人為了幸福所需的財富欲望皆不同,這是一個相對問題。不貪財的人只要不貧困,就能過上滿足的生活;即使一個人家財萬貫,若他不能滿足,一直渴望著未能擁有的東西,我們也會覺得這個人很可憐。隨著個人欲望和滿足變化的財富,無法成為幸福的絕對條件。對財富的執著越強,無法被滿足的欲望可能更強烈。
出生於富裕家庭,因父親過世後繼承其財產,讓經濟條件算不錯的叔本華比誰都清楚財富的重要性。叔本華將繼承的財產變現,創造了一輩子都不會被金錢奴役的條件。因此許多哲學家為了賺錢授課的同時,叔本華一輩子都不用擔心金錢,只埋頭於研究哲學。他是真正的有錢人,比任何人更了解金錢的價值。
叔本華獲得父親公司股票繼承,靠著這些收入過簡樸生活,但他其實也算了解金融界。他投資的某間公司破產時,其他股東同意接受七〇%退款,但叔本華卻堅持到拿到全額退款。財富根據誰擁有和管理,存在著很大差異。叔本華還說,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擁有巨大財富才是人生的最終目的。
幸福的有錢人,不幸的有錢人
只要明白財富原本並不是人類的所有物,還有可能因為運氣因素而變少的事實,就會減少對財富的欲望或執著。減少對財富的渴望,就不會再感到痛苦了,也就是說,如果減少對財富的執著,幸福感就會增加。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算失去錢財,也不會花太多時間重新尋回幸福感。
對財富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方式。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人認為財富就像空氣,不可或缺,他們會顧好財富,如同守護自己性命一樣,這些人能享受經濟獨立,不工作也能生活下去的特權。對真正的有錢人而言,財富並非用來享受或浪費。
若是獲得遺產,則可以享受自身的才能所帶來的創造性人生。像叔本華這樣的人,就可以不用擔心錢的問題,一輩子做研究。但也有相反的不幸例子。即使獲得許多遺產卻什麼都不做的人,整天游手好閒,沒有素養或知識,對心靈方面活動也不感興趣,很容易為了撫平有錢人的痛苦──無聊,而大把大把地花錢,最後落得窮困落魄地步。此外,擁有過多財富的人之中,也有人為了守護那些財產,成天擔心憂慮,這樣的有錢人是不幸的。
錢可以滿足人類各式各樣的欲望,這是幸福的相對性條件。然而已經擁有許多財富,卻因為對財務的執著,而拼命工作的人則被困在錯誤的視角中。我們有必要明白,對財富的渴望是絕對無法被填滿的。
和財產或財富的價值相比,知性素養更有價值。因為即使金錢填滿了口袋,但腦袋空空,也無法幸福。比起擁有金錢的人,使用的人採取何種態度,會讓金錢的價值改變。像叔本華一樣獲得父母大筆遺產,能無後顧之憂專心研究哲學,就是他所認為的真正有錢人。
如何管錢,比錢的多寡更為重要
許多人越來越執著於財富,人生主要關心的議題是錢,人生目的也在於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本來就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近年來賤民資本主義(譯注:意即喪失職業倫理的資本主義)的潮流變得更為強勢。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因出現投資暴富的傳說,讓許多人因而產生相對剝奪感。「一夕乞丐」的新興用語正代表了此種剝奪感。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人抱持一步登天的想法,遵從物質萬能主義。
財富並不是壞東西。如同叔本華所強調的,因為自己也受惠於此,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所以財富分明是幸福的一項條件。然而真正的有錢人和偽有錢人也一定有所差異。真正的有錢人會將財產盡量用於啟發自己優點之處。獲得經濟、時間上的自由後,他們會將時間投資於培養自己素養之處,而非娛樂、炫耀、消費之類行為。他們藉由閱讀、聽音樂、旅行等活動,尋找美麗事物與自己的意義。
而偽有錢人無法有效運用時間,將錢花在向他人炫耀上,大肆地浪費金錢。叔本華認為真正的有錢人和經濟自由的概念是一脈相通的。真正有錢人正因太明白金錢的價值,反而過著簡樸生活,並認真管理錢財。問題都出自於金錢的奴隸。從貧窮階級突然變有錢,或靠著卑劣手段變成有錢人的人很容易散盡家產。叔本華說:
「無知之人變成有錢人時,他的無知會削減品格。」
真正的有錢人認為財產是災難或不幸的防火牆,並不認為是種享受。一夕致富的人則因不儲蓄又浪費,將賺來的錢統統花光,最後再次變貧窮;靠繼承獲得財產的人會以安全方式管理資本,努力維持富有。他們不像一夕暴富的人一樣浪費,懂得考慮未來,很有經濟觀念,非常清楚財富的珍貴。換句話說,財富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一般,必須守財如同守護生命一樣慎重且簡樸。
相反的,貧窮過的人認為貧困是很自然的事,許多人偶然有了錢財進帳,就把錢財浪費在享樂上,如果又變窮了,也能像以前沒有財產時一樣勉強餬口。最後過著金錢煩惱好像早已消失了一樣的日子。有錢人致力於保有財產,天生就有財產的人能從困苦中解放,按照自己有創造力的才能過日子。
真正的有錢人是有能力理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