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座花園,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美
想要欣賞花的美麗與獨特,請靠近並了解它們
索尼婭和朋友們一起種植一座花園,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貢獻。
拉菲爾有氣喘,有時候必須保持安靜讓呼吸順暢,這讓他有時間在花園裡彩繪出美麗的石頭。
安東尼坐在輪椅上行動,這讓他可以快速移動來指揮大家。
安安講話會口吃,不過很會聆聽,所以她知道每一種花該怎麼種。
這些好朋友個個不一樣,不過他們也有相同的特點:他們都很樂意開口發問而互相瞭解!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創作了這個溫馨與包容的故事,靈感來自她童年時被診斷出有糖尿病的個人經歷。讀者在故事裡見到許多小孩,他們以各自不同的專長和力量合作並學習瞭解對方。獲獎畫家拉菲爾.羅佩茲提供了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圖像。這本書提醒我們差異的美好,而當你不明白的時候,你要做的事就是──開口問吧!
本書特色
★我們都不一樣,卻也一樣★
每個人由內而外,都有著不同的性格、能力、優點或缺點等等,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旁人似乎和我們有點不一樣,因而感到奇怪,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感到好奇,就開口問吧!每個人都有開口問的權利,當然被詢問的人也有是否願意回答的權利,我們從書中學會了更多的包容與理解,用更廣闊的心去面對所有的不一樣和一樣。
★同理心與勇氣的展現★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著一點生理或心理的障礙(或稱為疾病),我們並不認識所有的疾病,也不瞭解患有什麼疾病的人會有怎樣的表現,所以可能覺得奇怪或疑惑,我們可能開口詢問也可能被詢問,這並不容易,而這也代表著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同理心與勇氣去面對。
★鮮明的色彩和精彩的插畫★
拉菲爾以鮮豔的色彩和活潑的配色,讓每個人物顯得大膽而有活力,每個跨頁除了角色鮮明的人物以外,還有各種顏色明亮、大異其趣的花朵、昆蟲和鳥類,每一個跨頁就像是該為角色的專屬花園般精彩。
好評推薦
「這本圖畫書講述了經常被忽視的話題,以一種非常直接、對孩子友好的方式呈現相關的資訊。」──《書單》雜誌 *「星」級推薦*
「以作者為原型的索尼婭和她的朋友們在種植花園。正如每種植物都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用途」,孩子們「也各不相同」。鼓勵好奇的讀者就開口問吧!,索尼婭和11位朋友通過問「你如何使用你的感官?」這樣的問題來介紹他們各自的障礙和慢性疾病──從失明到過敏……孩子們實事求是的解釋融合了優勢和困難。患有讀寫障礙的碧昂卡喜歡邊做邊學;安東尼即使需要使用輪椅,依舊能快速移動……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大多數角色都是來自不同種族的孩子,從黑人和拉丁裔到南亞和東南亞等等。」──科克斯書評
「充滿希望和陽光的探索使我們變得獨特的許多事情,充滿活力和活力的插畫強調每個角色的獨特能力……這是一個關於包容的故事。」──學校圖書館學報
「這是一個關於理解差異、慶祝獨特之處的美麗故事。」──《父母雜誌》美國現任教育部長米格爾.卡多納
*適讀年齡:3歲以上
作者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她自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得耶魯法學院的法律博士學位。她曾擔任紐約助理地方檢察官,後任職法律事務所的訴訟律師。1991年,布希總統提名她出任紐約南區地方法院法官。1997年,柯林頓總統提名她出任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法官。2009年歐巴馬總統提名她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她成為第一位榮任此職的拉丁裔美國人。她出版了數本自傳式書籍。
繪者簡介
拉菲爾.羅佩茲
拉菲爾.羅佩茲曾獲得多項童書插畫獎,包括頒發給拉丁裔美國畫家的「普拉.貝爾普里獎」(Pura Belpré Award)。他的作品常見於各雜誌和專業刊物,也曾繪製郵票和政治競選海報,是聖地牙哥社區藝術步道計畫的發起人。
譯者簡介
柯倩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早期從事兒童哲學思考教育、女性主義倫理學。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教授幼兒文學、圖畫書賞析等相關課程。喜歡收藏圖畫書和研究相關議題。目前專職從事童書翻譯、評論,翻譯圖畫書及青少年小說近百本。參與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信誼幼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文化部金鼎獎、臺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等,現為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香港「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組委會顧問。
序/導讀
推薦文
世界需要各種不一樣的人 同理而不是同情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執行長 (光光老師)
現在生活越來越便利,工作分工也越來越細緻,也因此這個世界需要各種不一樣的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在成長上也都自己的步調,而不是一模一樣的,有的文靜內向,有的卻活潑又外向。
「兒童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部分孩子因為「生理因素」,導致孩子碰到不一樣的困難,也讓孩子會出現不一樣的「行為」。但這些並非是孩子有問題,而是他們碰到一些困難而導致的。有些孩子需要藥物或輔具的協助,而讓人一眼就看出與眾不同。但是有些困難卻是外人難以看到,以至於無法被別人理解或包容。例如:自閉症孩子會轉圈圈來讓自己平靜。
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如同書上所說的,不要因為與別人不同而感到害怕。同樣地,當你發現有些孩子怪怪的,也請不要害怕或忽視,假裝視而不見反而更傷人。如果你無法理解他們時,有疑惑「就開口問吧」。當你真正了解了,可以同理他們的感受,自然也就不會在感到奇怪,而懂得如何與他們相處了。
以自閉特質的孩子來說,由於過度的感官敏感,很容易因為環境的過度刺激而恐慌,而會出現轉圈圈、搖晃手指的自我刺激行為,想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換而言之,當他們出現自我刺激行為,不也就是表示環境太吵鬧,這時大家一起幫忙放輕音量,比我們想要拉住他不要動,你覺得哪一個比較有效呢?
在我協助孩子二十年的過程中,我更多時候的工作不是教導,而是傾聽孩子的訴說。特別是當孩子長大後,跟我們講述自己小時候的困擾,讓我再用他們自己總結的「經驗」,修正我們治療與協助的策略。換而言之,這些孩子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而我們需要用心才能看得見。
「理解」永遠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踏出願意「關懷」的第一步,勇敢的「開口問吧」。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接受你善意的提問,用心地回答你。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被人了解與包容,即便是我們都長大成人不也是如此嗎?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一定有它的原因。問題只有一個,我們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它嗎?只有當我們願意敞開心胸的接納,孩子才會願意開口說出他的困擾。對孩子充滿信心,永遠觀察孩子最好的一面,讓我們作為孩子的後盾,陪伴孩子一起長大。漸漸你會發現這樣的與眾不同,會以不同的形式變成孩子更好、更強壯的力量。
讓我們翻開書本,從故事中學會同理更多與眾不同的孩子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