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如果是迷宮,小說就是迷宮的入口與出口
十篇隱喻百年臺灣史的虛構作品,寫盡福爾摩沙人的漂流命運
《福島漂流記》由十個短篇組成,是以臺灣百年歷史(從二十世紀初期至二十一世紀)為骨架的編年小說,每一篇背後皆有明確的時代背景,例如開篇〈福爾摩沙之旅〉即設定在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到臺灣協助商會考察臺灣樟腦事業的英國人,對已進入日治時期的臺灣有許多描述。〈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則以真實發生的「陶普斯號案」為梗概,鋪陳遭國民黨政府控制行動的蘇聯船員,身處「自由中國」的驚奇之旅。此外亦有篇章以臺灣文學為背景,如〈夜流〉的劉君以龍瑛宗為原型、〈最後一案〉寫臺灣《推理雜誌》創刊的八○年代。更有意思的是,書中以架空歷史的方式指涉臺灣問題,如〈請閉上眼〉虛構臺灣為美國的一州,回應一九六○年代臺灣缺席的學運,〈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則虛構臺灣戰後由日本租借,到一九九○年代也如香港一樣有回歸問題。蔡易澄對臺灣史、臺灣問題與臺灣文學的深刻反思與犀利文筆,除展示新世代小說家對史料爬梳的嫻熟能力,也對臺灣的詮釋框架進行換位思考,以文學的狂野想像回應臺灣命題,將使這本作品成為新一代重要的文學聲音。
專文推薦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李時雍/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文學評論者
一起漂流推薦(按姓氏筆畫)
朱嘉漢/作家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璐/小說家
馬翊航/作家
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童偉格/小說家
賀景濱/小說家
黃崇凱/小說家
顧玉玲/作家
文史轉譯,抑或故事新編,可以走到多遠多深的地方?虛構的技藝如何展演非虛構的材料?《福島漂流記》展現新一代研究者的創作能量,充分化用過去史料與當代研究,換位勾勒百年漂流,探問臺灣將往何處去,以及文學能有力的模樣。──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回應島嶼命運的身不由己,蔡易澄大膽借用殖民、戰爭、戒嚴、冷戰、災難、文創等歷史變遷,將那些已然發生、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現實,串連成偏移又歧出的臺灣偽百年史。將小說所能打開的想像邊界,拓展到虛實交錯的繁複維度,游移於如真似假之間。
順著時序,每一個斷代的搭景逼真,寫實描繪建築、街景與空間配置,做足了史料考據,再肆意衍繹虛構的「另一種可能性」。局勢轉折有跡可尋,具可信度,主角們面對時代擠壓的恐懼、盤算與行動選擇,也體現了貫穿人性的說服力。──顧玉玲/作家
《福島漂流記》在表面上看來,同樣也是高度後設的國族敘事,不過,本書所收的各篇相對上更集中臺灣社會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碰撞或裂解……本書透過文學給予真實歷史某些擾動,但又有意識地集中於「反事實」的對照位置。──林運鴻
「漂流」同時可視為易澄調度小說框架類型之喻,無處不游離於虛構與非虛構之間,進出漂流者分散的歷史觀點,切換於旅遊紀行、檔案文書、自白體、科幻、推理小說以至近未來想像。──李時雍
■封面概念
裝幀、封面構成
在畫面中架構了似窗框的景象,也隱含了以外部視角來觀看本書所講述與建構的故事景貌。紙材的選用將版畫圖樣的甘蔗與木船紋理作為貼合,也希望帶給讀者從觸摸到書籍作品開始,便已啟動這特別的閱讀體驗與漂流旅程。──黃嘉宏
版畫創作
書中描述的臺灣人,在歷史的脈絡中,就像大海上漂泊的甘蔗木船紛紛隨著海與風前往那不知名的海域,透過超寫實的插圖希望能帶給讀者歷史的異想。──周子齊
作者
蔡易澄
畢業於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後生文學獎首獎、臺大文學獎首獎、高雄青年文學獎首獎。論文曾獲楊牧文學獎「研究論著獎」、文化研究學會「博碩士論文獎」。合著有《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冷不防》導讀別冊。
■裝幀、封面構成
黃嘉宏
一九九七年出生於嘉義,執行設計案件服務於藝文展演、音樂與影視相關為主。曾執行二○二一年總統府音樂會主視覺設計。作品曾獲東京TDC賞入選、澳門設計雙年展、澳門設計大獎金獎、臺灣金點設計獎金點標章、蘇格蘭平面設計節入選、《Shopping Design》雜誌:臺灣設計BEST100及香港出版社viction:ary年鑑作品收錄。
■版畫
周子齊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目前從事雜誌編輯,次要執行案件服務如平面繪畫、插圖設計等,專注於圖面製作。
目錄
福爾摩沙之旅
夜流
逃
第一份任務
請閉上眼
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
最後一案
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
迷宮的模樣
陸續漂流
後記
★漂流編年記★
專文
從「漂流」到「游牧」︰《福島漂流記》中的地緣政治困境與反事實國族書寫/林運鴻
外邊的徑路/李時雍
序/導讀
從「漂流」到「游牧」:《福島漂流記》中的地緣政治困境與反事實國族書寫
林運鴻
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所謂「反事實推論」,當我們對照一段現存歷史事實,然後設想如果在另一個平行宇宙,此事實中的特定條件發生某些改變,那麼歷史的發展將會產生何種不一樣的後果。如此,便透過思想實驗的方式,找出有何種「因素」對於原本的歷史過程曾經發揮這樣那樣的作用。透過所謂「反事實」思考,我們可以去思考威權統合主義能否促成一個經歷多重殖民小島奇蹟般的經濟發展,或者去論斷為什麼工業革命是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英格蘭,而非同時期的中國或印度。
在當代臺灣,也因為我們的認同和主權深陷於歷史性糾纏,如果小說文類渴望探討盤根錯節的國族問題,特別是在未來的新生臺灣共同體要如何可能,那麼上面這種「反事實」的社會科學方法,就很容易被挪用作為國族寓言的敘事裝置。近年來較有代表性的當然是黃崇凱在《文藝春秋》、《新寶島》的努力,或許朱宥勳《以上證言將被全面否認》也有一些這種味道。但其實這種「在平行時空中設想走上歷史歧路的臺灣民族」還可以上溯到平路〈臺灣奇蹟〉、賀景濱〈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觀察報告〉、張大春〈如果林秀雄〉等等更早的書寫實驗。
而年輕作者蔡易澄這本短篇小說集《福島漂流記》,在表面上看來,同樣也是高度後設的國族敘事,不過,本書所收的各篇相對上更集中於臺灣社會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碰撞或裂解──白種人記者來到日本殖民地評估樟腦全球貿易的利潤、「東亞共榮」幻滅時分勾心鬥角互相利用的露水伴侶、太平洋戰爭敗亡後仍然成功「續租」臺灣的日本政府、利用託管臺灣契機而歸化為美國的「五十一州」……本書透過文學給予真實歷史某些擾動,但又有意識地集中於「反事實」的對照位置。這應該也算「臺灣作為民族主義方法」的文學性嘗試,與此同時,更回應了臺灣文學史中超克國族辯論的底層欲望(但該超越是否可行,後面我們再來討論)。(全文未完)
試閱
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
去年初,我的友人聽聞我在撰寫架空歷史小說,寄給我一本叫作《蘇聯特務在臺灣》的書。標題有些聳動,感覺很像是「極密外星人圖鑑」、「世界七大不可思議」之類的八卦小書,但實際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裡面是過去新聞局局長魏景蒙的日記,記錄了其在一九六八至一九七〇年與蘇聯特務路易斯交涉的過程,被稱之為「王平檔案」。在內容上,可說是非常扎實的歷史素材。
這份資料有一個很大的歷史背景。一九六八年,中共與蘇聯的矛盾已躍上檯面,雙方數度在邊境產生衝突。蘇聯想瞭解蔣介石的立場,讓路易斯以記者的名義入臺,並與當時國防部長蔣經國祕密會談,想知道是否有重啟談話的可能。一九六九年發生珍寶島事件,中蘇兩國逼近開戰臨界點,路易斯再度與魏景蒙碰面,表示若兩岸發生衝突,蘇聯將持中立態度。一九七〇年,路易斯更提出協助反攻大陸的構想,當國民黨軍隊登陸後,蘇聯會協助摧毀中共相關重要的軍事設施。
當然,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一九七一年,美國派季辛吉祕密前往北京,而中華民國則退出聯合國。國際局勢的巨變,使得反攻大陸最終不再可能。
我看到友人在「臺蘇共同倒毛」的段落貼上標籤,不用多說,我知道他對這段歷史如果成真的狀況很感興趣。當然,我自己也是,已經在腦海中幻想著幾種不同的可能性。為了著手撰寫這段不存在的歷史,我將焦點擺在路易斯與魏景蒙最後在一九七〇年的會面,想從中找到某些與既有歷史的連接點。
當時,基於臺蘇雙方在冷戰中的敵我陣營關係,雙方的連繫並不容易。路易斯為了再度來臺,便提議讓臺灣當局釋放滯留的蘇聯水手,以便自己利用記者採訪的名義公開入境。路易斯還特別強調,這件事不要讓美國介入,他會負責後續相關宣傳工作。
蘇聯水手?我對這段歷史實在太陌生,只好先順著日記提到的「陶普斯號」,上網簡單搜尋。原以為又是另一樁機密案件,實際上卻意外知名,連維基百科都有相關頁面。簡而言之,在一九五四年時,中華民國海軍攔捕了蘇聯油輪陶普斯號,並扣留該船。而陶普斯號的四十九位船員,則因「政治庇護」政策,有部分留在臺灣。路易斯提及此事時,尚有七位船員待在臺灣。
曖昧的問題來了。當時這些留臺的船員,照官方說法,都是自願留下,並從事反共心戰工作。但在魏景蒙的日記中,路易斯卻說要使船員們「獲釋」,顯然蘇聯方認為這些船員是被迫留下的。更關鍵的是,作為政府高層的魏景蒙,在尋思釋放的可能性時,也提到假若成行,便要向美方交代:「中共釋放了美國犯人,我們何不也放人。」似乎默認了這些船員實際的處境。在當年,中共剛釋放關押了十二年的美籍華理柱主教。魏景蒙或許認為,此刻釋放滯留十六年的蘇聯水手,恰好遵循國際間「交換人質」的通則。
只是,隨著「臺蘇合作」的方案落空,讓水手回家的計畫也不了了之。路易斯自然也未到臺灣,與這些水手們碰面、商討歸國事宜。
直到解嚴後,在一九八八年,剩下四位還活著的船員,其中三位立即選擇歸國。
我忽然對這整起事件的始末感到好奇了起來。
*
一九七〇年代,那對他而言是空白的十年。他記不住任何重要的事。時間像漿糊一樣,全部黏在一起。或者更精準地說,是衡量事件前後順序的刻痕融化了,使他搞不清楚到底什麼在先、什麼在後。這必須歸咎於等待,而且是毫無意義、沒有結果的等待。他不該再抱任何期望的。他想起他的故鄉敖德薩,那些歷劫歸來、在海上漂流好幾個月的水手,他們說過最大的敵人永遠是期望。日復一日的落空會把人逼瘋。所以,只要知道,再也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了,那些偽裝成燈火的波光、海妖的歌聲,就永遠欺騙不了你。
像那一則又一則黑海冒險傳奇,他離家的時候還很年輕,不過才二十幾歲而已,家裡有深愛他的妻子,以及他視如寶貝的女兒。當然,他不是聰明老練的船長,也不是血性方剛的水手,而是負責他們三餐的船上廚師。當他聽著那些故事時,他從沒想過這種事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被困在異地,歸返不了故鄉長達數十年。如今,他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接近他當年離家時的年紀。而他始終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見她一面。
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如果有人這樣問起,一時間也很難說明清楚。他記得,他在廚房裡張羅著船員的下一餐時,忽然聽見甲板上傳來爭執聲,然後幾名中國士兵闖了進來,拿槍指著他,命令他不要有任何反抗,並將他帶往船艙,那裡有著其他被囚的船員。已經待在裡頭的水手告訴他,這是蔣匪幫所幹的好事,我們要聯合起來,絕食表達我們抗議的決心。他們堅持了一陣子,但沒有效果,最後跟著船艦一同被押往蔣介石集團所占領的小島。他被帶下船,當地的醫生為他們全體船員做了檢查與治療,接著又安排他們入住豪華別墅,招待了豐盛的晚餐,彷彿他們從不是敵人。過了幾天,中國士官帶著翻譯人員前來,個別詢問船員一些問題,包括職位、家庭背景、宗教信仰、有無入黨等,甚至還問他一個月賺多少,並認真記錄在表格上。他照實以報,不知道家鄉的地名對他們有什麼意義。然後,他和其他船員們過了一段舒適的時光,抽菸、看電影、打司諾克,這些中國人奉他們為尊貴的客人,還帶他們到市區逛街。晴天的時候,他會躺在庭院的椅凳上曬太陽,或拿吃剩的麵包餵池子裡的魚,享受美好的南國風情。
有一天,一位自稱為自由俄聯服務的俄羅斯人問他,你想不想得到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什麼叫真正的自由?那個西裝筆挺的俄羅斯人露出神祕的表情,告訴他你從前的生活都不自由,一切都是遵照黨的意志而活,工作、吃飯和思想都離不開黨,人們則因黨錯誤的政策而饑荒受苦。但你看看這裡,自由中國為這個小島帶來了富裕,遠遠超過海峽的另一端。想想我們祖國的人民,他們應當走向自由,我們自己也是。現在,你們的報務長已經簽屬這份聲明,決定投身自由世界了。
那是一切問題所在。他和其他十九位船員,都跟著簽下了這份聲明書,最終導致他受困於此。他在庭院餵食著那些紅通通的金魚時就應該要知道了,這裡的自由,不過是在造景出來的假山水池中,反覆泅游,佯裝從不存在束縛。他依然不被允許獨自出門活動。早上起來,從二樓陽臺看出去,還能見到士兵荷槍實彈守衛在門口,聲稱是在保護他們的安全。他感覺被騙,和其他人一起提出了抗議,聯合寫了放棄自由的反悔書,但不被接受。你已經是自由的了,自由的人不會重回不自由。穿西裝的俄羅斯人面有難色地告訴他。接著,他被帶入小房間,幾位中國士兵輪流毆打他,逼迫他簽下悔過書。他從此被困在自由裡。
他們那艘船,一開始總共有四十九人,全數滯留在這座小島將近一年。沒有選擇自由的二十九人,是最先離開的一批,回到了他們的母國。而後,九位選擇自由的船員,則是風光前往自由世界的大本營。再過了三年,又有四位船員離臺,去往遙遠的巴西。另一方面,他聽說,回到母國的船員聯合控訴蔣介石集團的非人道行為,並將他們的冒險故事翻拍為電影,在結尾時呼籲即刻釋放餘下被滯留的人質。他一直以為,接下來就是他了。不管是去往自由國度,還是被遣回共產世界,只要能離開這座溼熱的島嶼,他都欣然接受。(全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