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全方位劇作家費洛里安‧齊勒歷時八年完成「家庭三部曲」三齣劇本,以如迷宮般非線性的多重視角,帶領觀眾穿梭於劇情中,直視現代家庭中無處安放的共同焦慮。《母親》失去生活重心,空巢落寞無法言喻;《父親》年老體衰,迷失在過往的破碎記憶中;《兒子》寡言疏離,卻又渴望親近。齊勒勾勒出三幅錯綜家庭寫真,台詞細膩犀利直指人心,在看見故事全貌之際,使人嚐到苦澀底蘊亦深感共鳴。
《母親》|家庭三部曲中首部作品,榮獲莫里哀戲劇獎最佳女主角獎肯定,並入圍最佳舞台劇獎。
《父親》|榮獲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舞台劇、東尼獎最佳男演員獎;改編同名電影並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泰晤士報評為本世紀最偉大戲劇之一。
《兒子》|入圍法國晶球獎最佳戲劇獎;休‧傑克曼主演之電影《愛・子》原著舞台劇本。
本書特色
▲奧斯卡金獎電影《父親》舞台劇原著劇本▲
「家庭三部曲」細膩刻劃家人之間難以割捨卻又一觸即發的親密關係,
《母親》、《父親》、《兒子》三部劇本,共同映照出現代家庭的現實縮影。
「這個時代最激勵人心的劇作家」——英國衛報
得獎紀錄
《母親》入圍榮獲莫里哀戲劇獎最佳舞台劇獎並獲最佳女主角獎肯定。
《父親》榮獲法國莫里哀戲劇獎最佳舞台劇、東尼獎最佳男演員獎;改編同名電影並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兒子》入圍法國晶球獎最佳戲劇獎。
名人推薦
導讀/國際名導 楊世彭
推薦序/金士傑 吳洛纓
推薦/于善祿、吳世偉、東默農、海苔熊、陳幼芳
作者
費洛里安‧齊勒 Florian Zeller
法國當代小說家、劇作家,同時身兼劇場導演、電影導演。
費洛里安‧齊勒成為劇作家短短10年,憑藉著叫好又叫座的兩齣劇作《母親》和《父親》贏得了2014年法國莫里哀最佳戲劇獎,更因《父親》一劇被衛報專欄作家Mark Lawson評為「這個時代最激勵人心的劇作家」。2018年他的戲劇《The Height of the Storm》於倫敦演出,被衛報評論為該年度佳作,更被稱作「21世紀五十大佳劇」。齊勒無疑是當今世代最具影響力的劇作家之一,屢屢推出作品,皆叫好又叫座。
2020年,費洛里安‧齊勒兼任導演與編劇,將《父親》改編為同名電影,上映後廣獲好評,在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六項提名,獲頒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隨後,他也將《兒子》從劇場搬上大螢幕,於2022年上映。
譯者簡介
陳文瑤
中法文口筆譯者,藝評人。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第一階段深入研究文憑、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
譯有《接納》、《鹹海敘事曲》、《印象派全書》、《內褲外穿:那些活出自己的女人》、《消失的維納斯》、《吞吃女人的畫家》、《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等書。
目錄
【專文導讀】Florian Zeller與他的「家庭三部曲」/楊世彭
【感動推薦】誠實的哀傷「失樂園」/金士傑
【感動推薦】劇場與電影的交會之地/吳洛纓
【各界震撼好評】于善祿|吳世偉|東默農|海苔熊|陳幼芳|梁志民
家庭三部曲
《母親》
《父親》
《兒子》
序/導讀
推薦序
劇場與電影的交會之地
吳洛纓
從電影《父親》認識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獲知他是第一次執導長片,從而了解他的背景,果然「小說家/劇場編劇/劇場導演」多重身份讓他在以心理時間為金絲,織構出目前為止最能帶領我們進入阿茲海默患者的國度,患者是王與父親是王,時時對應,我們進入那個不再由線性生命指示出的方向,像摸著石頭過河。電影結束我們似乎抵達彼岸,但父親/我們的父親仍困在記憶的碎片裡不知所措。影像中滿滿表演與劇場的語彙,正是來自我的母土。
2022看他第二部作品《兒子》,院線上映時又看了一次。他在訪談中提及:「有時你不得不接受自己無能為力,這是為人父母的體驗的一部分,有時愛是不夠的,接受這件事真的很痛苦。」難以形容我第一次看完時的顫慄感,生命從來無法複製生命,即便親與子,更驚豔的是這次焦點集中在主角皮耶有「人父/人子」雙重身份,拉高亙古難解的父子習題,他內在的衝突戰火綿延,再怎麼迴避「和自己的父親一樣」,終究無法逃離來自基因裡的威脅,失愛被冷待的成長經驗和兒子棘手的憂鬱症,不意外地在他們之間放了把火。
《母親》裡從母職身份中退休的女人,卻離不開親手打造的巢穴,像目睹樹葉一片一片掉落般無力,齊勒在劇本首頁上註明:「黑色鬧劇」,不知為何讓我想起契訶夫。好奇著如果影像化,他會怎麼詮釋?
無庸置疑這是三個各自獨立,又可以並聯存在的好劇本,同一個作者如何以劇場、電影兩種不同的「語言」表現相同的文本,始終是我關注的,閱讀劇本讓這一切感悟活了下來。
(本文作者為資深編導,同時為北藝大電影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