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介
釋經不是象牙塔,彷彿與我們生活沒有任何關係,反之,釋經是轉化生命的場所,是提升心靈的鑰匙,是叫人賞心悅目的花朵,更是讓人得安慰的原動力。
看到信徒在釋經上常犯的毛病,用巧妙的方法指出來,又帶出正確的釋經方法,既實用又不沈悶。
袁麗珠
中華宣道會友愛堂顧問牧師
這本書是充滿真道、真情、詩意和美景的屬靈小品。銘謙以色彩為題,串連了他多篇生命和釋經小品……願這書激勵我們愛慕上帝的話,愛慕與上帝同行,愛慕我們身邊的同路人。
蔡少琪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
惟有透過聖經,人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本相,同時看到上主怎樣與人建立關係。因此,「經在釋人」就更加真實和寶貴了!
歐醒華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實踐科)
作者簡介
高銘謙博士
英國杜倫大學及宗教系哲學博士(舊約),現任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舊約、原文及釋經等科目。研究範圍包括:歷代志的聖殿傳統及音樂敬拜神學、詩篇中的哀歌及編修、神學詮釋學、申典歷史、猶太聖殿傳統、祭司傳統,著作有《釋經釋出火》。
序言
《釋經要釋彩》的誕生是一個驚喜。
寫釋經的短文,慢慢也成為自己的一項娛樂,每逢搭船、等車、排隊時,總會寫一兩篇,好好記下一些經文的默想,也好好記下上帝在自己生命裡的足跡,因此每篇文章都是恩典的記號,是與上帝對話的結晶,而自己能有幸在過程中得著生命的提升,實在感恩。《釋經要釋彩》收錄了六十一篇在日常生活中寫下的短文,大多數都曾在「高銘謙的釋經世界」專頁內發表,都是一種把釋經放進生活場景的嘗試。此書宣稱釋經不是象牙塔,彷彿與我們生活沒有任何關係,反之,釋經是轉化生命的場所,是提升心靈的鑰匙,是叫人賞心悅目的花朵,更是讓人得安慰的原動力。
本人的祈禱,就是在這釋經釋放色彩的過程中,上帝會差派傳遞上帝話語的天使:
給你仰望,叫你在疾病中有力。
給你悔悟,叫你在罪惡中得釋放。
給你打氣,叫你明白有堅持的理由。
給你能力,叫你在倦容中成為發電機。
給你方向,叫你在迷惘中找到引路的星。
感謝袁麗珠牧師的賜序,她是我屬靈的母親,由剛剛返友愛堂的那一刻,她已是教會的牧者,是其中一位見證我成長的人,也是我最敬重的牧者之一。感謝蔡少琪牧師寫下的恩言,他是我在建道神學院事奉的前輩,他的生命、牧養及宣講,往往都成為我的榜樣。感謝歐醒華牧師賜序,當我還在中國神學研究院念書時,被指派往活石堂實習,當時歐牧師是我的督導,對我的生命有重大的影響,能有他牧者般的恩言,是我的榮幸。
早前,宣道出版社主動邀請小弟為臉書專頁「高銘謙的釋經世界」的文章出書,自己當初有點猶疑,怕沒有人會買,但經過社長的鼓勵,便毅然答應,《釋經釋出火》也因而誕生。之後,社長再次鼓勵,也看見上帝如何使用《釋經釋出火》成為更多人的祝福,便決定再次答應邀請。當自己好好地把所寫過的東西再看一篇,深深驚訝自己竟能寫下如此的東西,叫我明白這不是別的,而是上帝藉這些文章賜福我的生命,也相信同樣會成為讀者的祝福。因此,我便精選了最感動自己的六十一篇文章,編成《釋經要釋彩》,為這些上帝的足跡立記號。
盼望你能與我一起,在釋經的不同色彩中看見上帝的話語如何帶來人盼望、安慰、悔意、前進的力量、堅持的理由,以及不死的愛。
內文試讀
第一章 釋經是色彩的花園
釋經之所以動人,全因為聖經能為心靈添上色彩,為灰色的人生帶來芳香的花園。
〈釋經花園的兩張椅子〉
釋經,需要兩張椅子、一個花園,還有一本聖經。
還記得在英國念書時,自己常在花園裡左面的一張椅子上看聖經。雖然花園內生氣勃勃,我卻常在這椅子上愁眉苦臉,因為太多的釋經問題想不通,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使我思緒混亂,難以享受這個美麗的花園。花園美麗,心卻煩亂。不免會歎息:為何聖經那麼難讀。
這是獨個兒的煩惱,雖手上有經,眼內有境,卻不能藉釋經釋出美麗的心靈。
有一天,一位在杜倫(Durham)讀書的博士生與我一起在這花園內傾談,我仍舊坐在左面的椅子上,他卻坐在右面的椅子上,為到論文的課題,我們傾談起來。他與我一樣,主修舊約研究。我提出釋經的意見,他作出有禮貌的批判,在過程中,他修正了我的盲點,讓我看見自己的不足。我的愁眉因而開始離開,頓時心境開朗,不但是因為論文質素得到提升,更是因為讀通了聖經。
原來,釋經除了要手上有經,眼內有境,還需要另一個人坐在隔壁的椅子上,才能以釋經釋出動人的心靈。
釋經是群體的活動,也是教會的任務,起碼需要兩張椅子或以上。釋經者不是抽離於群體的個體,彷彿可站在客觀的觀察點,以超然的角度來審視聖經,釋經反而是處於現存的群體,領受群體而來的信仰及認信(rule of faith),以此塑造自己釋經的視域,讀出群體性的釋經結果。我們不是先抽離才釋經,也不是先確保客觀才詮釋,而是先領受群體性的釋經前設,才能與經文背後的上帝產生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互動。群體性的釋經前設就是教會傳統而來的信仰認信,藉這認信塑造釋經者個人的主體(subject),從而以一個座落在群體中的個別主體與經文背後的上帝會遇。
這正正拒絕一種由個人操控的任意釋經,這種個人化的取向不尊重群體的認信,滿以為自己能離開教會的種種前設及偏見,保持自己絕對客觀,殊不知這取向卻為自己引入理性主義的偏見,不認知所謂的無前設釋經根本不存在。釋經,是不可能沒有前設及場景的。
因此,教會的釋經需要起碼兩張椅子,需要文本的同時,也需要群體的互動及認信,這便等於把聖經座落在教會的場景中,以傳統的認信塑造詮釋的視域。為何這樣的釋經場景合理?因為聖經的正典形成也是群體的認信,相信上帝的揀選與聖靈的工作,既然聖經的正典書目是群體釋經的產品,我們便能肯定我們是帶著教會的前設釋經,與聖經作為群體的認信產品一致,帶來合情合理的詮釋互動。
在釋經花園的兩張椅子上,我們同聲宣認「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這先是群體的宣認,後來才成為自己的宣認,也希望成為你的宣認。是嗎?
回到書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