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魔術:紙的文化史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加入購物車
出版社:
立京-布蘭登
出版日期:
2017/09
頁數:
432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9475334
商品簡介
1.從紙張誕生的初始,就開始開展幾世紀以來深植的東西方論點,方得客觀看待此技藝;再一一鋪陳紙張所到之處帶來的改變,與經受的改變。
2.廣度探索紙張角色,全面感受紙張在人類世界帶來的風起雲湧。這不是一部技術史,也是藝術(畫作)、政治(卷宗)、經濟(債券)和庶民(身分證、信件、遊戲)歷史。
3.書中對歷史文獻、文學作品大量旁徵博引、彼此互文,帶領讀者貫穿古今之餘,更懂得如何運用及依循相關主題的龐雜資訊。
不只是白色,是一種文化浪潮;
不只是歷史,是文明的大未來。
德國作家羅塔爾‧穆勒以紙張本身的原物料、技術演變為本,鉅細靡遺又饒富興味的探究紙張所及的各個領域;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學到常民生活,開展人與紙張的關係,思考這些關係背後的關鍵價值。因為唯有找到價值,才能在電子媒體逐漸當道的今日,守護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質。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紙張生產總量之中的報紙和書籍印刷用紙,占比不斷下降。不少人都預測傳統紙張將會命運悽慘,並且紙張的歷史對多數人而言都很模糊。在科技推陳出新的速度幾乎要讓人未及理解的今日,為什麼還要隨著作者腳步細細梳理紙張的話說從頭呢?因為當下的悲觀預測並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未來,那些未曾被靜心述說的歷史,有時比當下更能預示未來。
「就算是喜歡電子書的人,也會十分樂見本書能夠付梓。」──《紐約書評》
「全面而宏觀的文學歷史作品」──《華盛頓郵報》
「這本書闡述的白色魔術讓讀者醉心仰慕。」──《出版者週刊》
前言
微生物實驗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法國作家保羅‧瓦列理(Paul Valéry)在巴黎的《大學年會》上發表了一場名為《精神政治學》的演講,他當時形容現況是一片沒有未來的混亂。他說,我們身處的文明立基於某種信任模式,如同信貸機構最害怕的莫過於其所有客戶同時衝向櫃檯擠兌存款,因為這樣會威脅它們的生存,造成破產。同理,文明是靠著某種假想資源得以維繫,若是一夕之間將這種假想資源提領精光,文明將無以為繼。
瓦列理透過一個腦力激盪遊戲,向聽眾闡明在信任與信用間交互作用的「文明信用機制」。他不是這個想法的原創者,而是很久以前在某位想不起名字的英國或美國作家的作品讀到的。內容描述某種不為人知的微生物,突然開始攻擊世上所有紙張,同時以驚人速度消滅一切:「我們沒有任何辦法保護這些纖維體,也找不到消滅微生物的藥劑。這些尖牙利嘴的小動物鑽進我們的抽屜、櫃子,咬碎錢包裡的紙鈔,把圖書館變成灰塵;紙本記錄的一切都將毀滅。」
瓦列理那時還不知道,木漿紙將會面臨快速老化的命運。腦力激盪遊戲的重點不是探討紙張的真實分解,而是關注紙張文化的當代性以及與當代文明不可切割的層面。他試圖用這個想像畫面,讓人看到完整的文明主體正在消逝的危機,而不是只有文學或藝術受到影響,也才因此提到錢包與圖書館。文明的每一條微血管都有紙張浸潤其中,每一個社會機構、每一段生活日常都依賴紙張。瓦列理邀請我們思考沒有紙張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紙鈔、債卷、公文檔案、法典、詩集、報紙等,通通都會消失不見。
當瓦列理發表這場演說時,收音機與唱片才剛發明,電視機還在實驗階段。當時雖然有電影、電報和電話,但還沒動搖紙張擔任文字、圖片及數字的儲存與流通角色。微生物那場大肆毀滅行動,反映的正是紙張文化在現代文明中是如此普遍及廣泛,讓藏匿在生活各個角落的紙張文化無所遁形。
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似乎對瓦列理的這場演講略有所知,至少他一九九七年接受法國雜誌《媒介研究》(Cahiers de Médiologie)專訪時,提到了微生物自一九三二年以來就被賦予的奇幻角色。不過他希望大家不要過於緊張,因為紙張不會被微生物迅速消滅,倒是曾縈繞在瓦列理腦海中的「紙張文化普遍性」會逐漸淡出舞台。德希達認為我們目前經歷某種形式的萎縮,就像巴爾札克(Balzac)在小說《驢皮記》(La Peau de Chagrin)中描寫的一樣,那張具有魔法、以阿拉伯字母書寫的羊皮紙當時怎樣退場,紙張也將以同樣方式變得無足輕重。
德希達沒有說紙張文化將面臨末日甚至是「死亡」。他預測即使電子媒體發展成形,紙張仍會大量出現在現代文明,只是會退下獨霸地位;論述的關鍵點在於:紙張不是全面退場,而是讓出關鍵地位罷了。
德希達終其一生都在思索如何寫作,如今更讓自己的寫作歷程躍然紙上。他說自己最早是以機械打字機寫作,接著換成電子打字機,最後是電腦;他視寫作工具重疊、交錯及轉換的過程,為同代人難以忘懷的經歷。跟瓦列理一樣,紙張對德希達而言也不僅是書寫媒介,他陸續談到了貨幣與信貸體系的融合、從塑膠製信用卡部分取代了紙張擔任「法定貨幣」的角色、合法公民與「紙張」的關係,亦即對國家來說,只有證件能證明我是我,但現在連那些證件也都是塑膠製了。
本書以瓦列理的腦力激盪遊戲作出發點,窺見微生物像偵探一樣揭示了紙張的普遍性。本書也採納德希達的建議,從紙張即將退場的角度,縱觀其擴展史與曾擁有的霸權地位。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歐洲的紙張文化傳播
第一章 來自撒馬爾罕的紙張
1-1阿拉伯中部帝國
1-2書法藝術及開羅字紙簍
1-3天方夜譚的世界
1-4帖木兒和蘇萊卡
第二章 高漲的轟鳴聲
2-1歐洲造紙廠的蓬勃發展
2-2紙張、學者和撲克牌
2-3卷宗的崛起:紙國王,辦公室和秘書
2-4熱那亞商人與沉默的搭檔
2-5舊衣回收者,作家和佈道壇
第三章 大眾物品
3-1麥克魯漢與拉伯雷的龐大固埃草
3-2哈羅德‧英尼斯、郵政系統及梅菲斯特的小紙片
3-3紙的世界:水印,規格,顏色
第二部 在紀錄的背後
第一章 印刷與非印刷
1-1型式的陷阱:從手稿到印刷
1-2空白頁
1-3出自未印稿
第二章 冒險與紙張
2-1唐吉軻德,印刷與羽毛
2-2無賴小說手稿:辛普里修斯.辛普里西斯姆斯與剪刀
2-3魯濱遜日記、墨水與時光
第三章 透明印刷術
3-1以信紙仿造書信格式
3-2勞倫斯.史坦能,直線與大理石紋紙
3-3印刷物的流通:簡.保羅、利希滕堡與專家
第三部 大擴張
第一章 造紙機怪獸
1-1紙張成形的機械化
1-2時間的織布機,法國大革命和信貸
1-3巴爾扎克,新聞業和「幻滅」中的紙上陰謀
1-4抄寫員的秘密:狄更斯和尼莫先生
1-5大頁紙和工廠女工:梅爾維爾與造紙機
第二章 報紙和大眾媒體的崛起
2-1原料基礎的劃定
2-2報紙,紙價和臣僕
2-3左拉,小報雜誌和德雷福斯事件
第三章 通透的內心世界
3-1狄爾泰,歷史決定論及遺著作品
3-2亨利‧詹姆斯,伊迪絲‧華頓和獵捕名人墨跡
3-3魔幻燈籠:紙和室內裝飾
第四章 在現代的分類倉庫中
4-1打字紙、花邊與空白
4-2喬伊斯、新聞紙與剪刀
4-3威廉・蓋迪斯、紙上作業危機與打孔卡
4-4雷納德・格茨、神奇塊與紙的氣味
後記
致謝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羅塔爾‧穆勒(Lothar M?ller)
羅塔爾‧穆勒
Lothar Müller
生於一九五四年,德國文學與歷史專家。曾任柏林自由大學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講師,一九九七至二○○一年任職《法蘭克福文匯報》文學通訊欄主編,目前為《南德時報》副刊主編。自二○一○年起獲聘為柏林洪堡大學榮譽教授,亦於二○○○年獲艾爾菲德科爾獎,二○○八年獲約翰海涅西莫爾克獎。本書於二○一二年榮獲萊比錫書展專業書籍獎。
譯者
徐潔
台灣彰化人,輔大德語系學士,柏林自由大學藝術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譯者,一九九九年至二○○七旅居德國,返台後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組,目前為專業策展人、德語譯者,並致力於台灣文化藝術之國際交流。重要譯作有《古堡中的小精靈》、《菲利貓的世界》、《外公是棵櫻桃樹》、《小蛤蟆蛙的驚異之旅》(玉山社),《多愛一公分》、《這就是貝貝》、《阿湯的拐杖》(宇宙光),《把我生命獻給你》、《路卡斯之死》(法鼓文化),《老實人上天堂,會說謊無往不利》(大是)等十餘種。
潘世娟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國語言文學學士,柏林科技大學企管碩士。潘世娟出生成長於北京,是道地的北京七○後文青,留學德國時結識於柏林攻讀哲學博士的台灣夫婿,婚後隨受聘為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夫婿回台。在台灣一住十餘年,完全融入台灣文化,成為道地台灣媳婦兒。
她曾服務於金融業,卻始終放不下對德國文學的熱愛;北京、柏林與台灣的生活經歷,造就了她多元的生命觀,也培養出敏銳而理性的文筆.她目前專職德語翻譯,曾參與公共電視德國格林童話電視影集翻譯、宇宙光出版社《摩拉維亞每日箴言》翻譯等專案,譯作有《買了熊熊,就不能買芭比》(藍鯨),《通心粉男孩》(遠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