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
 
作者: 岡田英弘 
譯者: 陳心慧
書城編號: 1306574

原價: HK$107.00
現售: HK$101.65 節省: HK$5.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17/11
頁數: 256
尺寸: 14.8x19.5
ISBN: 9789869556149

商品簡介
岡田英弘歷史學的總結算!
繼「世界史」與「日本史」的誕生之後,
綜觀亞洲大陸的歷史、剖析「中國文明」的本質。

不只解構、更要建構。
不以傳統「漢族」為主線,從各個族群的流動,
來解釋中國文明的誕生、演變、與終結。

「本書不採取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作為國民歷史的中國史形式。」
──岡田英弘

本書認為,「中國文明」指的是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國敗北為止期間,在現今認知的「中國」空間範圍內所發展的「文明」。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成立,而在之後的現代,中國的傳統文明斷絕。

「中國文明」以前的時代是蠻、夷、戎、狄的時代。後來被出身西戎的秦統一,結果出現漢字、都市、皇帝,在長達二千多年間,中國式的文明成為中國的主流。
然而,「中國人」只是文化上的概念,以人種來說,「中國人」屬於「蠻」、「夷」、「戎」、「狄」的子孫。

與傳統的「中國通史」不同,作者將「中國文明」的歷史重新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的中國時代是自秦統一開始,直到隋滅陳再度統一天下為止的約八百年。當中,「漢族」的天下變成「北族」的天下,轉變的契機是黃巾之亂。以黃巾之亂為分界,前期的漢族銳減,後期的北族取而代之,入住中國,傳統意義下的古漢人在此消失。

◆第二期的中國時代是自隋統一開始,直到元軍進入南宋首都杭州為止的約七百年。此一時期,再度來自北方的「新北族」取代了「舊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的遼帝國、女直的金帝國、蒙古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這個時代,「北族」體系的隋、唐、五代、宋的帝室君臨中國,但北宋主張「中華思想」的議論占優勢,不過實際上,「中華思想」只是宋帝國在面臨「新北族」入侵時,為了建立自我尊嚴所創造的安慰。

◆第三期的中國時代是自蒙古族的元統一開始,直到滿洲族的清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為止的約六百年。在這個時代,蒙古帝國統一亞洲大陸與東歐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換句話說,這是真正世界史的開端。當中一三六八年誕生、原屬於宗教祕密結社體系的明朝看起來像是逆道而行。但是,元依舊生存在蒙古高原之上,從蒙古帝國分割出來的各國占據歐亞大陸,而明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帝國而已。劃分第三期中國前期和後期的是一六四四年明的滅亡、滿洲族的清入主北京,君臨中國。清在政治上整合滿洲、蒙古、漢族、藏族、突厥系伊斯蘭教徒的同時,嚴密劃分各人種的經濟,幾乎重現元的統一。

甲午戰爭宣告超過二千一百年的皇帝制度和中國文明的結束。明治維新開始後的日本,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打敗過去的大國清。受到衝擊的清朝決定走向現代化,派遣許多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西洋的新文化。自此之後,中國依舊持續模仿日本。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沒有獨創的文明。「中國文明的歷史」就在十九世紀劃下句點。

目次
序章 民族的成立和中國的歷史
一、何謂中國?
本來的意思是首都╱中國與蠻夷╱China的語源起自秦朝╱從支那到中國
二、中國文明的五個時代
國民國家的誕生╱由漢字連結的中國文化圈╱五個時代的區分
第一章 中國以前的時代──各種族的接觸和商業都市文明的成立
一、中國文明的原型
神話時代的五帝
二、黃河文明──黃河與洛陽盆地
水路的體系化╱南船與北馬相會之處
三、絲綢之路與毛皮之路、海上絲路
水路交通的要衝╱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路線╱南道和北道╱前往海上的路線
四、中華與四夷
最初的中國人是夏人
五、夏──「夷」的王朝
水路帶來的文明╱夏人的都市╱以龍神為祖先的王朝
六、殷──「狄」的王朝
東北亞的狩獵民族
七、周、秦、齊──「戎」的王朝
爭奪中國統一的地位
八、楚──「蠻」的王國
第二章 中國人的誕生
一、中國人是都市民
中國人是文化上的概念
二、市場──都市的原型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以皇帝為頂點的大型商業組織
三、中國的官員
原則上無薪╱田賦和裁判
四、中國話的起源
漢字的起源╱文字通信專用的「雅言」╱從商人語言變成中國話
第三章 中國世界的擴大與文化變容
一、漢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
焚書的積極意義╱西漢版圖擴大╱最初的人口大變動╱儒教的國教化和漢字的普及
二、宗教祕密結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教信徒的叛亂──黃巾之亂╱創立於四川的五斗米道
三、北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一期後期
古漢族的滅絕╱五胡十六國之亂
四、中國人和中國話的變質
反切和韻書的出現
第四章 新漢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二期
一、中國史的第二期──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新的漢族與人口重心的南下
二、《切韻》與科舉
漢字標準發音的整合╱情緒語彙的發展受到阻礙
三、從漢族(北族)到北族(新北族)──第二期的前期和後期
隋、唐歷代皇帝的出身╱後周王室也是鮮卑族
四、北京的重要性
新北族主導
第五章 華夷統合的時代
一、蒙古的登場
《史集》記載的傳說╱韃靼與克烈
二、契丹人和北宋的「中華思想」
承認皇帝並存╱從屈辱衍伸出的中華思想
三、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
寫給聶斯脫里派大主教的信╱蒙古部族之祖海都
四、女直人的金
金滅契丹╱成吉思汗的登場
五、蒙古帝國
用一代建立起的大帝國╱窩闊台的歐洲遠征╱忽必烈征服大理王國╱採用國號大元╱元朝的中國統一
第六章 世界帝國──中國史的第三期前期
一、東亞的整合
君臨華與夷的皇帝
二、新儒教
朱熹整合思想體系
三、元朝
文永、弘安之役的背景╱忽必烈領地的經營╱八思巴文字的發明╱窩闊台家的再起和反叛╱皇太子真金猝死
四、元朝汗位的繼承
鐵穆耳汗的即位╱弘吉剌派掌握實權╱內亂與軍閥的崛起
五、白蓮教的紅巾之亂
瑣羅亞斯德教體系的民間宗教╱元軍的衰退和紅巾政權╱恭愍王的反抗運動╱明軍的大都入城
六、明朝
只有虛名的皇帝╱胡惟庸案╱繼承元朝地方軍的「軍戶」╱官僚派勢力的強大╱永樂帝遷都北京
七、北虜南倭
企圖收復失地的元朝勢力和朝鮮建國╱爆發土木堡之變╱明朝的長城建設╱倭寇和秀吉進攻朝鮮
八、滿洲的興起
明朝經濟與努爾哈赤的勢力╱明朝拖延戰爭的內情╱皇太極改變戰略╱從女直到滿洲
第七章 大清帝國──中國史的第三期後期
一、從明到清
明朝的自滅╱清朝實權所及之範圍╱滿洲人的部族組織「八旗」╱康熙帝的政變╱確立中國整體的統治權
二、清朝領土的擴大──蒙古
尼布楚條約╱衛拉特的噶爾丹╱蒙古的內亂╱清朝的軍事介入╱昭莫多之戰
三、清朝領土的擴大──西藏
影響藏傳佛教
四、清朝領土的擴大──台灣
國姓爺鄭成功╱不知如何是好的台灣統治
五、清朝領土的擴大──新疆
與準噶爾劃定國界╱統治所有蒙古裔的種族
六、北京話的發達
現代中國話的源起
七、人口的爆發
人口增加和華僑移居
八、連續發生叛亂
天理教之亂╱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兩太后的執政
九、邁向國民國家
走向「滿漢一家」之道
第八章 中國以後的時代──日本的影響
榮耀的孤立結束╱日本型近代化路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四個現代化」的意義
後記







內文試閱
序章 民族的成立和中國的歷史
一 何謂中國?
本來的意思是首都
現在的日本人一般認為「中國」是「中國人」的「民族國家」。然而,這種認知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必須探討何謂中國?又必須認清何謂「民族國家」?

漢字的「中國」,指的到底是什麼呢?

最初的意思是「國」之「中」。在「國」具備日語所指「國家()」的意思之前,過去指的是由城牆圍繞的「都」。作為證據,可以看到西元前四世紀後半哲學家孟軻編纂的《孟子》〈萬章下篇〉,。當中寫道:「在國曰市井之臣。」,注疏則寫道:「國,都邑也。」。另外,《禮記》〈學記禮運篇〉當中也寫道:「國有學(學校)。」注疏則寫道:「國,天子之都也。」

「國」這個字原本是「或」。囗部的四角形代表的就是城牆,內側的「或」,代表拿著武器,守衛城牆。也就是說,「國」就是「都」。

然而之後,「國」變得與「邦」同義。「邦」與「方」相同,指的是「那個方面」、「這個方面」,比「國」的範圍更廣,相當於日語中的「國家()」。由於西元前二○二年登上皇位的漢高祖名為「劉邦」,因此不能直呼「邦」字。於是,避開「邦」,改用「國」。「國」也才因此具備「國家」的意思。

如果「國」是「都」,那麼「中國」指的究竟是哪裡呢?
西元前六世紀末學者孔丘(孔子)親自編纂的《詩經》,〈大雅〉〈生民之什〉詩中寫道:「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注疏解釋:「中國,京師也。」。「京師」指的就是首都。由於是正中央的「都」,當然指的就是首都。

中國與蠻夷
「中國」原本的意思是首都。之後被當作比首都更廣泛的意義使用。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為了紀念西元前一○四年的曆法改革而開始撰寫的《史記》,在當中的〈孝武本紀〉和〈封禪書〉,作為發生在西元前一一三年的事情記錄,寫道:「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天下」與現在的「中國」意思相同,指的是人類居住的世界。這裡分為「蠻夷」和「中國」,「蠻夷」指的是與「中國」居住民擁有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這個「蠻夷」居住的世界裡有三座名山,剩下的五座名山則在「中國」。

這裡的「中國」相當於自現在的陝西省渭河流域開始,經過河南省的黃河中游,一直到山東省,屬於東西狹長的地帶。首先,「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的南邊,作為五岳之一,被稱作「西岳」。「首山」也就是神話中,黃帝採銅,於荊山下鑄鼎的「首山」,位於河南省襄城縣的南邊。「太室」位於河南省登封縣的北邊,別名「嵩山」,同樣作為五岳之一,被稱作「東岳」,是著名的東方名山。最後的「東萊」又名「萊山」,同樣位於山東省的黃縣東南方,戰國時代的齊國在這裡祭祀月主。《史記》沒有記載「蠻夷」的三座名山,但總而言之,東西狹長延伸的地帶,就是西元前一○○年左右的「中國」。

China的語源起自秦朝
如上所述,最初的「中國」僅限夏、殷、周過去首都所在的陝西省、河南省、山東省,但之後逐漸擴張,成為代表現在「中國」的名詞,而這背後其實受到十七世紀滿洲人和現代日本人的影響。

首先來看滿洲人。自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起,直到清順治帝為止的約三十年間,都是獨立於山海關的東邊。到了一六四四年,明朝自取滅亡,中國失去了統治者,順治帝於是進入北京坐上皇位。就這樣,滿洲語稱經過整合的滿洲和中國為「dulimbai gurun」。「dulimba」代表「正中央」,「i」是「的」,「gurun」則是「國」,漢字寫作「中國」。相對於此,將其他的蒙古、西藏,以及說著突厥語的伊斯蘭教徒總稱「tulergi」,代表「外面」的意思,漢字寫作「外藩」(外面的藩籬)。這是「中國」的第三種意思。

第四的「中國」,也就是現代所說的「中國」,由來自日語的「支那」。

接下來說明現在「中國」這個稱呼的起源。現在中國國土的中央部分,在春秋、戰國時代多國割據。秦始皇於西元前二二一年將其統一,成為了最初的皇帝。外國人於是將這個地方稱作「秦」,當地的人民稱作「秦人」。秦雖然於西元前二○六年滅亡,但這個稱呼永久保存了下來。

漢武帝於西元前八九年下詔停止外征,詔書中有一句寫道:「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丐若馬』。」這出自西元一世紀東漢歷史家班固所著的《漢書》〈西域傳〉。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就算到了漢朝,匈奴等外國人依舊將中國稱作「秦」,將中國人稱作「秦人」。

這個「秦」進入波斯語系成了「Chin」,進入阿拉伯語系成了「Sin」。印度各語系稱「秦」為「Cina」、「秦國」為「Cinasthana」,等到東漢開始漢譯佛教經典的時候,「Cina」和「Cinasthana」分別被音譯為「支那」和「震旦」。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自一四一五年進攻休達(Ceuta)起,開始將重點放在繞非洲的航路上。一四八七年,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到達好望角,一四九八年,瓦斯科‧達伽馬抵達印度的科澤科德。葡萄牙人在印度時聽說在更東邊的地方,有一個名為「Cina」的國家,藝術興盛。葡萄牙人是在一五一一年占領馬來半島的麻六甲後才實際遇到「Cina」的商船。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獲得「Cina」,也就是明朝嘉靖帝的許可,得以定居澳門並通商。

就這樣,「Cina」之名透過葡萄牙語傳到其他歐洲語系。現在的中國,英語稱作「China」、法語稱作「Chine」、德語稱作「China」、義大利語稱作「Cina」,皆是源自葡萄牙語。

從支那到中國
在日本,一七○八年,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傳教士希多啟(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立志在日本宣教,以和服帶刀之姿隻身來到屋久島,但立刻遭到逮捕。翌年,他在江戶接受輔佐六代將軍德川家宣的新井白石四次的問訊,被幽禁在小石川的吉利支丹(基督教徒)宅邸,於一七一四年死去。

新井白石根據希多啟所說,寫成《采覽異言》(一七一三年)、《西洋紀聞》(一七一五年),以歐洲人的知識為基礎,描繪世界的形狀。發現歐洲人將日本人稱作「漢土」或「唐土」的地方稱作「Cina」,於是從古代漢譯佛典當中找出「支那」的音譯詞彙,加以使用。自此之後,「支那」就成為了「China」等的固定翻譯,所有人都開始使用「支那」這個字。

一八五四年,日本開國,積極朝著西洋化的路線邁進。清國蔑視此舉,一八九四年起至翌一八九五年止,發生日清戰爭。戰敗的清國受到很大的衝擊,便以日本為範本,開始實施西洋化。翌一八九六年,派遣第一批留學生前往日本。之後每年遞增的留學生,在日本發現原來日本人將自己的故鄉稱作「支那」。至今為止的清國,對於皇帝君臨的範圍沒有特別的稱呼,因此一開始跟著日本人的習慣,稱自己的國土為「支那」,自己為「支那人」。

然而,「支那」沒有特別的意思,對於屬於表意文字的漢字來說很不方便。以表意來說,「支」代表「庶子」、「那」代表「那個」的意思。於是,便逐漸擴張「中國」的意思,取代「支那」的稱呼;這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發展,「中國」一直到這個時候,才成為代表全國的稱呼。


二、中國文明的五個時代
國民國家的誕生
假設「中國」的起源是「支那」,接下來將目光移到「中國人的民族國家」。

現代日語許多都是歐洲諸語的轉換,但歐洲語當中並沒有「民族」這個詞彙。「民族國家」指的其實是「國民國家」(nation-state)。

中國少有「國民」二字的古例,但歐洲的每一個語種都有這個字。英語是「nation」、法語是「nation」、德語是「Nation」,這些都源自拉丁語的「natio」,代表「出生」之意。地中海世界和西歐最古老的大學是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以拉丁語進行教學。學生根據出身地區組成互助組織「natio」。也就是說,「natio」代表「地方出身」的意思。到了十九世紀的日本,被轉變成「國民」的意思使用。

接下來是「國家」。在中國,「國家」一開始是代表「國與家」、「公領域和私生活」的相對用語。到了東漢末,開始代表「皇帝陛下」、「天子」之意。

一七八三年,美國的英國殖民地獨立,一七八九年喬治‧華盛頓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代總統。獨立十三州分別稱作「state」或「commonwealth」。英語的「state」和法語的「état」、德語的「Staat」相同,皆源自拉丁語的「status」。「status」代表「站立、位置、地位、身分、財產」之意,由於獨立的十三州是奪取王的財產成為市民的財產,因此使用這個字。「commonwealth」代表「市民的共有財產」,來自同樣的觀念。

同樣在一七八九年,歐洲大陸的法國點燃革命之火,攻占巴士底監獄。終於在一八○四年,拿破崙‧波拿巴當上皇帝,法國革命告終。在這裡,「國民」(nation)被認為是「財產=國家」(state)理念上的所有權者,於是誕生了「國民國家」(nation-state)。

就這樣,日本人所認知的「國民」這個概念,是在十八世紀末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與法國革命之後所誕生。國民國家(nation-state)取代了至今為止作為王世襲財產的王國(kingdom),也就是出現了擁有清楚的國境、居住在國境內的人們大家說著相同的語言、共享作為國民的連帶意識、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整合的共和國概念。

由漢字連結的中國文化圈
在我們現在稱作「中國」的東亞大陸,也有相同的情形。
現在的中國,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大多數都被分類為「漢族」。其他所謂的少數民族則分為壯族、回族、維吾爾族、彞族、藏族、苗族、滿族、蒙古族等。這樣的區分方式看起來好像有一個名為漢族的單一民族,但其實只是與少數民族對照之下的結果。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日本人全都是天照大神子孫的思想成為正統。中國人模仿這樣的作法,主張漢族全都是繼承神話中最初的帝王──黃帝血脈的子孫,產生了中國是相當於「黃帝子孫」的「中華民族」的國家,這樣的觀念。這是一八九五年,中國在日清戰爭中敗給日本,決心近代化、西歐化之後的事;在此之前,就連現在被稱作「漢族」的人們之間,也不存在屬於同一民族的連帶感。

取代「血脈」、「語言」的身分認同而存在的是,使用「漢字」這個表意文字體系的溝通交流,其適用的範圍就是中國文化圈,參與其中的人就是中國人。

五個時代的區分
因此,本書不採取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作為國民歷史的中國史形式。在這裡是以近代中華民族或是漢族等觀念形成之前的時代為中心,論述生活在相當於現在中國地區的各個種族,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

在東亞的大陸地區,當然是從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的統一開始,出現適合被稱作「支那=中國」(China)的政治統一體。從這時開啟的中國歷史,在各個時代當中,根據可適用「中國」觀念的地域的擴張,和納入「中國人」的人群範圍為基準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從西元前二二一年的秦始皇的最初統一開始,至五八九年隋文帝的再統一為止是第一期;一二七六年(本書以杭州淪陷為南宋的滅亡)的元世祖忽必烈汗的南北統一為第二期;之後一直到一八九五年日清戰爭敗戰為止為第三期,共分為八百年、七百年、六百年的三個時期,方便考察。

也就是說,西元前二二一年以前的時代是「中國」以前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後來漢人的祖先與各個種族接觸,創造出商業都市文明的時代。另外,一八九五年之後的時代可說是「中國」以後的時代,對於中國人而言的歷史超越了「中國」的範圍,變成會受到外面大小事情的影響。

接下來依序探討中國以前的時代(?–西元前二二一年)、中國史的第一期(西元前二二一年–西元五八九年)、中國史的第二期(五八九年–一二七六年)、中國史的第三期(一二七六年–一八九五年)、中國以後的時代(一八九五年–),各時代文明的樣貌。



岡田英弘 岡田英弘 (1931 – 2017)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東京,一九五三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學術上專攻滿洲史、蒙古史。對於中國史、古代日本史、韓國史等各領域也多有鑽研。一九五七年,二十六歲便以《滿文老檔》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曾經留學美國與西德。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與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並獲得同大學名譽教授。著有《倭國》、《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何謂歷史》、《現代中國與日本》、《蒙古帝國的興亡》、《這個擾人的國家──中國》、《為日本人而寫的歷史學》等。

譯者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中國為何反日?》、《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代表的日本人》等。

 
你可能也會喜歡
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
 
中國人與美國人: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鴉片戰爭:毒品,夢想與中國建構
 
成為有錢人的教科書:從150位資產上億日圓的有錢人歸納出的行動法則,教你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
岡田英弘 作者作品表

皇帝的家書:康熙的私人情感與滿洲帝國的治理實相

站在岡田英弘的肩膀上【日本史學大師——岡田英弘.顛覆史觀三部曲: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中國文明的歷史】(共三冊,不分售)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

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

從蒙古到大清: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中學生中文好書 同類商品


好心人--胡燕青短篇小說集

時間麥皮

蝦子香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未來:歐美亞10國工作趨勢觀察報告

真相解碼--99法庭秘聞

筆法知途 II--翁靜晶解讀生活法律

筆法知途--翁靜晶法院見聞

護法「金牙大狀」回首昨天

金牙大狀教你講中講英

天氣其實不難懂

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4:周遊三國魏晉南北朝

中小學生領先讀歷史5:解讀隋唐

老殘遊記

林語堂作品精選3:生活的藝術【經典新版】

認得幾個字[1CD]

駱駝祥子

季羡林談師友

余光中幽默詩選

棋王樹王孩子王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