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學發展史(四):近現代復原教會
原價:
HK$198.00
現售:
HK$188.1
節省:
HK$9.9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 天
加入購物車
出版社:
宣道
出版日期:
2017/11
頁數:
744
ISBN:
9789888250486
商品簡介
本書是對近現代西方復原教會(Protestant Church)神學動態的探討(大約從1700年至1980年),集中研究的地區是歐陸(主要是德國)、英國和美國,這些國家的神學思想透過歷來的宣教事業廣泛影響二十世紀華人教會。這時期的神學問題複雜多變,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處境與宗教傳統都影響神學建構的工夫。作者在教學和牧會之餘,著述這部神學綜覽,將近現代三百年主要的神學變遷作導論式的介紹,拋磚引玉,以填補歷史神學著作在這方面的不足。 作者簡介 林榮洪,原籍廣東東莞。先後畢業於香港大學、美國芝加哥三一神學院、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主修歷史神學。 曾任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講師,現任加拿大多倫多天道神學院教授,並於當地牧養教會。 著作包括《風潮中奮起的中國教會》、《王明道與中國教會》、《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曲高和寡:趙紫宸的生平及神學》、《中華神學五十年 1900-1949》、《近代華人神學文獻》(編)、《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一):初期教會》、《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二):中世紀教會》、《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三):改教運動前後》、Chinese Theology in Construction及多冊釋經講道集等。 自序 在2009年出版《基督教神學發展史﹙三﹚:改教運動前後》之後,一直以來筆者夢想能否繼續作進一步研究,將這系列神學史帶進二十世紀,寫一部有關近現代神學的書。撰寫這部書是一項相當困難的學術工程,因為愈接近現代,神學問題愈複雜多變,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處境與宗教傳統都影響神學建構的工夫。唯因目前這類中文書刊比較缺乏,筆者不自量力,在教學和牧會之餘再作嘗試,以填補歷史神學著作在這方面的不足,期望拙作可以對學界人士、教會同工及信徒領袖提供一些參考資料。今天本書能夠面世,可說夢境成真,轉瞬間已經過七個年頭了。 本書是對近現代西方復原教會﹙Protestant Church﹚神學動態的探討﹙大約從1700年至1980年﹚,集中研究的地區是歐陸﹙主要是德國﹚、英國和美國,這些國家的神學思想透過歷來的宣教事業廣泛影響二十世紀華人教會。筆者無意討論這段時期西方教會的發展經過,這不是一部教會史,很多事件與人物都不會在書中出現,亦不會處理後現代主義的問題。這是一部神學綜覽,將近現代三百年主要的神學變遷作導論式的介紹,拋磚引玉。 本書能夠付梓出版,筆者得到多位同工的幫助。白佑興先生不辭勞苦將文稿輸入電腦,並且預備漢英名詞對照表及索引。郭明璋牧師夫婦多年來在文字事工上給我支持和鼓勵,實在難能可貴。中國神學研究院加拿大區委會經濟資 助。香港宣道出版社王礽福社長督導出版及印製工作;陳子安先生 編輯文稿。筆者在這裏向他們衷心致謝。 願上帝賜福華人教會今後的發展,藉此書微小的貢獻,鼓勵更多關心華人教會前途的人,加入研究歷史神學的行列。 林榮洪 2016年序於多倫多 目錄 獻詞 戴德生華人事工中心叢書簡介 自序 目錄 簡寫表 導論 十八世紀 第一章 啟蒙時代的挑戰 第二章 福音精神的復甦(一):德國敬虔運動 保守派 一、施本爾 二、富朗開 三、本革爾 激進派 一、亞爾諾德 二、狄柏爾 緩和派:親岑多夫 第三章 福音精神的復甦(二):英國循道主義 英國的理性宗教 一、超自然主義 二、自然神論 三、護教工作 四、休謨 衛斯理復興運動 一、復興的前奏 二、衛斯理神學 1. 重生得救 2. 因信稱義 3. 聖靈內證 4. 全然成聖 5. 反預定論 第四章 福音精神的復甦(三):美洲大覺醒運動 一般復興情況 愛德華滋神學 一、為復興運動申辯 二、駁亞米紐斯主義 三、自然神論的危機 四、尋索完美的境界 第五章 歐陸的理性宗教 法國唯理主義 一、伏爾泰 二、盧梭 德國唯理主義 康德 十九世紀 歐陸神學的發展 第六章 士來馬赫與宗教經驗 宗教本質 信仰主題 神學評估 第七章 黑格爾與唯心主義 基本原則 一、絕對心靈 二、辯證邏輯 基督教進解 一、人的墮落 二、道成肉身 三、心靈群體 第八章 黑格爾之後 歷史批判 一、史特勞斯 1. 神話理論 2. 基督論 二、包珥 1. 耶穌與基督的關係 2. 新約書卷寫作年期 人本問題:費爾巴哈 一、人的本質 二、宗教的本質 三、對基督教的評論 傳承代表:比德曼 一、神的位格 二、神人合質 第九章 祁克果與存在主義 駁斥黑格爾 生命三階段 吊詭性信仰 真理的本質 第十章 宗教復興與神學重整 信條神學的復甦 爾朗根學派 一、哈勒斯 二、胡夫曼 三、傅蘭克 四、多馬修 調解神學的發展 一、若特 二、杜聶爾 第十一章 立敕爾與道德價值 神學方法 兩個中心 基督與國度 神學的影響 第十二章 哈拿克與福音真理 基督教本質 神學評估 第十三章 特爾慈與宗教歷史學 神學思想淵源 歷史方法闡釋 唯史論的問題 第十四章 史懷哲與歷史的耶穌 兩種批判 三個階段 第十五章 喀勒爾與超歷史的基督 基本原則 兩種歷史 英國神學的發展 第十六章 科爾雷基 理性與理解 信仰與信心 聖經與真理 國家與教會 第十七章 牛津運動 運動的興衰 運動的神學 運動的評估 第十八章 摩里斯 神學的使命 基督與國度 教會的標記 神學的爭論 基督教社會主義 第十九章 科學與信仰之爭 達爾文之前 達爾文主義 各方的反應 第二十章 聖經批判學的挑戰 《論文與評論》 一、內容 二、回應 《世界之光》 一、內容 二、回應 世紀初神學趨勢 第二十一章 福音派神學的發展 歷史淵源 信仰特徵 神學課題 回應牛津運動 復興再起 新舊神學對立 美國神學的發展 第二十二章 新英格蘭神學動態 新聖神學 唯理主義 神體一位論 舊加爾文主義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 德威特 泰萊 畢察 芬尼 第二十四章 何治與普林斯頓神學 神學方法 神學基礎 神學內容 第二十五章 布士內納與宗教語言 宗教語言 神學課題 第二十六章 麥西斯堡神學 教會的意義 聖餐的奧秘 第二十七章 愛默生與超越主義 神聖臨在 直覺尋真 第二十八章 美國路德宗主義 本色派 信條派 第二十九章 自由神學的崛起 代表人物 社會福音 第三十章 保守派的回應 反擊行動 爭論議題 二十世紀 第三十一章 新正統神學 巴特生平簡史 辯證神學 新正統主義 上帝的話與聖經 基督中心神學 神學評估 第三十二章 存在主義神學 布特曼 一、新約非神話化 二、福音信息的宣講 三、神學評估 田立克 一、存有本身 二、關聯方法 三、人的疏離 四、救贖之途 五、神學評估 第三十三章 現實主義神學 現實主義的興起 尼布爾神學 一、宗教與人性 二、基督與救恩 三、歷史與末世 四、神學評估 第三十四章 世俗神學 潘霍華 一、入世信徒 二、無宗教的信仰 神死了運動 科司 神學評估 第三十五章 希望神學 莫特曼 一、末世與啟示 二、苦難與上帝 三、聖靈與教會 潘寧博 一、啟示與歷史 二、基督與末世 神學評估 第三十六章 進程神學 懷特海 哈特索 代表人物 神學評估 第三十七章 解放神學 拉丁美洲神學 一、緣起 二、特色 三、神學評估 黑人神學 一、緣起與發展 二、神學課題 三、神學評估 婦解神學 一、神學進路 二、神學內容 三、神學評估 第三十八章 英國後自由主義神學 奧曼與湯樸 貝利兄弟 《向神誠實》 《上帝道成肉身的神話》 第三十九章 英美福音派主義的復興 美國福音派 一、基要主義與現代主義 二、新福音派主義的興起 三、時代主義與五旬節運動 四、護教神學與聖經 英國福音派 一、兩次大戰期間 二、戰後發展情況 三、祈里會議前後 福音派主義的使命 結論 近現代復原教會文獻 有關近現代復原教會書目 漢英名詞對照表 索引 內文試讀 導論 如果神學是表述人對上帝的認識,神學建構的工作就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活動之一。在過去二千多年的歷史中,神學研究是世間不少才華卓越的基督徒積極投身的事業。試問世上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嗎? 在近現代西方復原教會的發展﹙大約從1700 年到1980年﹚,不少先賢哲人窮一生精力從事這項工作,由不同角度和前設發表多種言論,使神學的鑽研在教會歷史上成為多姿多采的盛事。 本書內容分開三部分。第一是十八世紀神學。啟蒙時代的誕生改變了近代西方社會的面貌,傳統政教觀念不復存在,基督教不再是文化中心,人本主義抬頭。在歐洲,理性宗教興起,對傳統基督教帶來衝擊;在北美洲的教會也同樣面臨信仰上的挑戰。然而與此同時,復原教會先後經歷道德與靈性的復興,以不同形式出現於多處地區,包括歐陸的敬虔運動、英國的循道主義和美洲的大覺醒運動,這一切都為日後基督教的發展鋪路。第二部分是十九世紀神學。十八世紀後期,啟蒙運動式微,唯理主義受挫,浪漫主義冒起,帶來神學發展一片新氣象,神學思潮風起雲湧,當中以士來馬赫﹙F. D. E.Schleiermacher, 1768-1834 ﹚的影響最厲害,他的經驗神學改變了傳統的作風,他被稱為近代神學之父。在十九世紀的歐陸,傳統信仰受到各種評論,其中包括唯心哲學、神話理論、歷史批判、人本主義等。另一方面,歐洲多個國家目睹宗教的復興,與前時敬虔運動相似。在這氣氛中,德國教會出現一次神學重整運動,信條神學復甦,不同學派興起。十九世紀中葉後,康德﹙I. Kant, 1724-1804 ﹚哲學捲土重來,神學重視道德生活的實踐。在同期,聖經批判學備受歡迎,有關耶穌的生平言論成為當代的熱門題目。結合這些因素,近代自由派神學應運而生。不過,自由派所塑造的耶穌肖像不久亦受到抨擊,有從唯史論的角度,也有從末世論的角度,導致自由派神學每況愈下。在英國,神學的發展與歐陸相似,一些學者嘗試在傳統主義和唯理主義之間尋覓出路,強調主觀經驗的地位,也有人重視社會改革的事業,甚至提倡基督教社會主義運動。英國神學在十九世紀中期面對兩方面嚴峻的考驗,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聖經批判學。前者與基督教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使科學和信仰之間產生張力;而後者削弱了聖經的權威地位。這些新學說無疑對世俗化的趨勢推波助瀾。然而,英國教會在當代亦經歷屬靈復甦的現象,對處於世俗化潮流中的信徒作出中流砥柱的見證,牛津運動與福音派運動就是明顯的實例。在美國,從十七世紀歐洲移民運動引進的教徒主義是神學的發源地,但時移俗易,這傳統思想體系產生變化,神學發展走上各樣不同的路線,其中有愛德華滋﹙JonathanEdwards, 1703-1758 ﹚學派、神體一位論、舊加爾文主義等。 獨立戰爭後,美國人民站起來了。一種浪漫式國家主義呈現,在宗教上就是一種浪漫式福音主義。自十八世紀末期開始,第二次大覺醒運動興起,在新英格蘭一帶,不少出色神學家嶄露頭角,為復興神學奠定基礎。但復興運動惹起多方回應:有人質疑運動的真實性,有人認為運動過於感情化,亦有人反對佈道家對救恩的詮解。 從較廣闊的角度看,傳統神學招來不同派別的評論,出現百花齊放的情況。挑戰傳統的有宗教語言學和超越主義;擁護傳統的有普林斯頓學派、麥西斯堡神學與路德宗主義;在六十年代南北戰爭後,主張更新傳統,應境變遷的是自由派神學。自1870 年到1920 年代自由派日益興旺,釀成不少復原教派激烈的神學論戰。 第三部分是二十世紀神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1914-1918,近代是以此時為終站﹚,歐洲國家經歷巨大變動,西方文明瀕臨崩潰的危機,社會上籠罩一片絕望的意識,教會生活受到空前打擊。自由派的樂觀主義在歐陸一敗塗地,在英美亦漸走下坡。想不到二十年後第二次大戰爆發﹙ 1939-1945 ﹚,情況更為嚴重,民不聊生,百廢待舉。在中日戰爭後﹙ 1937-1945 ﹚,接踵而來的是五十年代的韓戰、六十年代的越戰及冷戰時代。在戰禍延年的二十世紀,復原教會必須正視的問題是:基督教信仰對現代人有甚麼相關意義? 在這數十年的歲月中,藉多位歐美神學家的努力,針對不同時代與處境的需要,多種別開生面的神學體系相繼出現,甚具創意,互相輝映。他們期望在這解構的西方社會重建福音對現代人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神學體系包括新正統神學、存在主義神學、現實主義神學、世俗神學、希望神學、進程神學、解放神學、後自由主義神學、福音派神學。筆者將略論每種神學的緣起,分析其主要內容,並作出評論。從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後期,歐美復原教會的神學發展,是要根據聖經的提示,觀照教會過往的傳統,參考信徒群體的經驗,旨在尋找上帝在世間工作的痕跡。 第一章 啟蒙時代的挑戰 從十七世紀晚年至十八世紀後期,歐洲文化生活經歷空前的變化,無論在宗教、道德、科學、政治、經濟各方面,傳統的觀念及習俗都受到嚴峻的批判,亟須重新檢討。1 在此演變的過程中,近代社會的結構漸次形成,深切影響日後西方文化的發展。歷史家泛稱這以理性為本的文化運動為啟蒙時代。 在啟蒙時代的歐洲,近代國家政體( modern state)相繼出現,並且走向世俗化,成為西方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以前中世紀時代政府與教會合作,共同建設整體基督教社會;到了改教運動時期,主流派系如路德派、改革派、安立甘派都沒有打破這種政教合作的關係,教會和政府都致力促進人民的福利,政府亦願意扶助教會推動福音的事業,為上帝的榮耀而努力,但世俗化的國家政體扭轉了這個傳統關係。現今國家政體成為宗教上中性的組織,不再以助長教會事業為己任,又容許人民有信仰自由,只要教會或其他宗教組織不會抵觸國家的利益便可。正如一位學者說: 在西方歷史一千年以來,首次在十七世紀出現一種規模廣闊的現象,就是刻意地去建立一個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文化,無論在政治、經濟、道德或理性的結構上都與基督教脫離關係。2 從此,基督教在歐洲不再是社會文化的中心,教會好像變成國家政體內的一個部門,傳統的政教觀念已經不復存在了。 近代歐洲在文化思想上的發展,特別在科學和哲學的新思維是最影響深遠的。在科學方面,牛頓( Isaac Newton,1643-1727 )成全了哥白尼( N. Copernicus, 1473-1543 )、伽利略( G. Galileo, 1564-1642)等科學家所啟動的科學革命,提出嶄新的機械式宇宙觀,改換了人對上帝的觀念。自然界的運作是依從其中的定律及數學的原理,這些物理定律似乎把上帝排拒於世界之外,不需要祂在其中的作為,人亦看不到祂創造和管治的奇妙。在不少當代人的心目中,自然定律的發現轉化了上帝與世人的關係,祂成為一個形而上的存有,一位抽象且非個人性的神明。自然宗教日漸替換啟示的宗教,同時摒棄了信仰內超自然的事物。這並不是要放棄啟示的宗教,然而聖經的權威、神蹟及舊約的預言等教義卻失去以前在信仰上的地位。 在哲學方面,自從笛卡兒( R. Descartes, 1596-1650 )以後,多位哲學家為新思維鋪路,當中包括馬爾布蘭施( Nicholas Malebranche, 1636-1715 )、斯賓挪莎( B. Spinoza,1632-1677),來布尼茲( G. W. Leibniz, 1646-1716 )、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等,流行的意識型態因他們起了重大變化。傳統亞里士多德主義受到排斥,理性抬頭,到了十八世紀變成唯理主義。這種理性乃以經驗為本,從分析事物開始推論,旨在分辨是非,尋求真理。當時培根( FrancisBacon, 1561-1626 )的歸納法受到歡迎,代替經院哲學的演繹法。啟蒙時代的人使用這種理性方法,「勇敢地求知」(Sapere aude ) 3,務要建立一個適切的宇宙人生觀,為近代人謀出路。 然而,啟蒙時代提倡的理性,是基於一種以人為本的自主精神,反對任何外來的規條和權威,期望獲得真正的自由。這種自主精神並不是自作主張、隨己意行事,乃是個人理性的取向認同普通與整體理性的訴求,而這理性之律是「來自上帝,同時存在人的心中及世界的結構之內」。4 如今人成為萬事的尺度,人生一切事務當以人為主,取代過往以神為主的觀念。人出頭了,他站在天地之間,擺脫了一切超自然的限制及傳統的桎梏;他運用天賦的理性功能,去探討人和自然的真際,自信可靠他的資源和力量,為社會營造美好的未來。正如來布尼茲所說,現今的世界是上帝所能造的最好世界, 5 世人的前景是樂觀的。無疑這是啟蒙運動夢寐以求的目標。 這樣對未來的幢憬與日益流行的歷史意識是一脈相承的。一般啟蒙時代的人對歷史有新的透視,認為人是歷史的主角,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自由,不需要上帝的介入。這種歷史觀沒有神聖的時空,也沒有上帝的計畫在其中。6 人類的社會不斷在進步,從無知、野蠻的階段走向理性、文明的新時代,直至所期待的烏托邦在歷史裏呈現,這是地上的理想世界,而不是超世的永恆國度。傳統神學的救恩歷史在新時代好像不再受到歡迎,不少當代的哲學家對基督教的歷史觀不感興趣。 不過,人類的歷史充滿苦難,這是無法迴避的事實。然而啟蒙時期的歷史家卻沒有氣餒,他們好像伏爾泰(F.Voltaire, 1694-1778 )一般,雖然聽到1755 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大地震所造成的悲劇,但仍對人類的前景充滿信心。7 浪漫主義者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亦指出,人類的社會雖然經歷不少創傷,但透過共同努力,這些創傷是可以治療的。然而,沒有神明可以幫助他,這純粹是世人自力奮鬥的成果。盧梭在《社會契約》一書中充分表示他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滿懷希望,在整體社會中他肯定了「人的生存、幸福或愁苦的意義。」 8 啟蒙時代的另一特徵是多元化的宗教現象。復原教內不同教派的地位受到尊重,路德派、改革派、安立甘派、激進派在不同地區都有發展的空間,並與羅馬天主教劃清界線。「宗派主義成為復原教對國家政體走向世俗化的回應途徑。」 9 一般信徒可以依據個人的信念自選宗派,自行組織,不必像以前一樣受制。 宗派主義充分表明了宗教上的容忍態度。十六、十七世紀的宗教戰爭所造成的破壞,使人不想看見民族之間再動干戈,也不想看見宗教的分歧成為戰亂的原因。啟蒙時代的人對於傳統的權威和教義的偏執都難以接受,認為真正的宗教不應排除異己、唯我獨尊;相反,必須具有容人之量,因為真理最終必能使人心歸向,只有虛假的宗教才會畏懼理性的考驗。 十七、十八世紀是歐洲國家擴張地域的時期,透過殖民、外遊及通商,歐洲人接觸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一個他們不能忽視的問題出現:這些民族的宗教有真理存在嗎?福音與異邦文化有甚麼關係呢?這種新視野對提倡容忍精神是有肯定的貢獻。 在啟蒙時代,基督教經歷一次道德與靈性的復興,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於多處地區,顯示歷史上一種興衰循環的現象。在十七世紀正統主義的影響下,無論在教義、崇拜及生活上教會都走向形式化和組織化,重視宗教的繁文縟節,失卻從前改教運動時代的動力。唯理主義的衝擊使知識分子看重對信仰的理性研究而忽略其中的生命。就在這時,復興運動帶來了轉機,使許多信徒重拾對上帝的屬靈實際,重整道德的生活,同時加強對教會的承擔和對社會的關顧。這次福音性的運動在歐陸、英國、美洲都有旺盛的發展,其中一些重要領袖包括德國路德派的施本爾( Philip Jacob Spener,1635-1705)、荷蘭改革派的提林克( Willem Teellinck, 1579-1629)、莫拉維弟兄會(Moravian Brethren)的親岑多夫( 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60 )、英國清教徒帕金斯( William Perkins, 1558-1602 )和巴克斯特(RichardBaxter, 1615-1691 )、循道會的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 ﹚、美洲的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 )、羅馬天主教的巴斯噶( Blaise Pascal, 1623-1662)等人。他們提倡的復興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不少共通之處,帶給啟蒙時代被新科學和新哲學沖昏了的西方社會一條宗教的出路,讓世人知道人活不是單靠食物,福音與人生實有密切的關係。這次規模廣闊的復興運動對基督教神學的發展無疑留下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