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
 
作者: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譯者: btr
書城編號: 1382613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抱歉! 此商品已售罄, 不能訂購

如此商品日後有貨, 請通知我, 我的電郵/用戶名稱是:
 
 
出版社: 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 2018/02
頁數: 336
尺寸: 15x21
ISBN: 9789869537872

商品簡介
推薦人
#電影大師眼中的阿巴斯#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高達

「阿巴斯是罕見的對於世界有著特殊認知的藝術家。」──馬丁.史柯西斯

「當阿巴斯溫和地指導我們時,他最終讓我們每個人找到通向我們自身真理的道路。」──麥克.李

「阿巴斯不僅是一位電影巨匠,更是開山之祖。他的精神力量蘊藏在所有的電影裡。」──賈樟柯

也許影像會隨風而逝 但詩意終將生生長流

黑澤明、高達 高度推崇的導演,
阿巴斯一生導演歷程與人生之路的珍貴總結
一部兼具美學與實用價值的電影沉思錄

「我喜歡半完成的電影模糊的樣子。我喜歡模棱兩可。我是一個要求觀眾比平時看電影做更多努力的導演,希望觀眾在暫時的困惑中思考,通過那樣做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也是為什麽我一路走來失去了一些觀眾。對我來說,電影是為了引誘人們去看,去提問,並努力把電影視為一種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

用電影寫詩的人

你╱妳看過阿巴斯任何一部電影嗎?
櫻桃的滋味,橄欖樹下的情人,風帶著我來,生生長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愛情對白......
截取其中任意的畫面,它都會是一幅詩意充滿的攝影或畫作。

阿巴斯,這位曾獲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出版過多本詩集及攝影集的伊朗導演,
自始至終都在把他從這塊土地上、週遭人物身上,或說就是從生命本身感受到的「詩性」,
透過故事及影像,詮釋交融進他的電影創作當中。
他屢屢強調,電影,如同詩歌及畫作,必然都是藝術。

所謂詩,所謂藝術,特色即是,它總是開放式的,
給人一個探索的入口,卻不止一個出口,且永遠沒有句點。
這些同樣會在阿巴斯的電影中出現:
有時候觀者甚至必須暫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必須暫時起身離開座位,
你已然隨著內心低迴不止,需要時間空間讓情感找到你自己的出口。

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至2016年離世之前,阿巴斯一直在用他的電影寫詩,
他也從1990年代開始十幾二十年,在世界各城市開設導演工作坊,傳遞他的電影詩哲學。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這本書正是從這近二十年横跨倫敦、奧斯陸、紐約、馬拉喀什等地一系列的工作坊對話濃縮而成,
詳盡而深刻地呈現了阿巴斯的藝術觀和人生觀,是一本關於電影也關於阿巴斯本人的書。
每次的工作坊只有七天,也成了書本的七篇結構,連理成一位導演七十七年的生命經驗。

書中談為什麼要讀詩,為什麼要看電影,談生命即詩即電影,
也談故事的發想,談畫面的有效性,談行動的必要性,談掌鏡,談數位攝影的啟迪,
甚至觸及阿巴斯電影向來特有的主角為非職業演員:
一旦啟發了這些本質上是在飾演自己的外行演員,會得到最令人訝異的演出成果。

行文之中,也融進阿巴斯幾乎每一部電影的拍攝片段,成了一篇篇珍貴的電影紀事:
拍攝《愛情對白》一片,導演特地找來一位本業為歌劇演唱的非職業演員作為男主角,
冀望他能為太專業的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帶來影響: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新的挑戰,
卻未料到結果超出期待:畢諾許以一種反向方式讓這位非職業演員男主角擦出了光亮。

阿巴斯在2016年離世,同年金馬影展以致敬之舉規劃了導演特展。
阿巴斯相信,電影如同小說一樣,一旦影片完成了,就脫離了原創者,
它的生命接下來是由每一位觀影者自行完成,自行詮釋。
阿巴斯的死因此不會是一個句點,他留下的二十多部電影作品都會是個起點,
將有無數觀影者循著他留下的線索,自己進行偵探式的觀影經驗,自己來到各異的出口。

本書特色
做過書籍設計、拍過商業廣告,最終成為電影導演,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電影史神話。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電影書

#它是電影技術寶典,從創作動機、拍攝技巧、演員和資金籌備,一次解說好電影誕生之謎。
#它是觀影指南,讓你擺脫操控,真正找出電影中的玄機。
#它是阿巴斯對於電影和人生的珍貴總結── 一部充滿詩意和哲思的電影沉思錄

在這本書中阿巴斯將告訴你

電影是什麼?──
#電影只不過是虛擬的藝術,它從來不按照實際的樣子描繪真實。
#拍電影總是包含著某種再創造的元素。每個故事都含有某種程度的編造,因為它會帶著拍攝者的印記。它反映了某種視角。
#每個電影人都有自己對於現實的詮釋,這讓每個電影人都成了騙子。但這些謊言是用來表達一種深刻的人性真實。

如何拍電影?──
#我從未受過任何正式的電影訓練,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當我作為電影一份子起步時,我並沒意識到這個行業如何運作,這意味著我不害怕。
#太多人花費了四年來學習可能用四個星期就能消化和理解的東西。我總是認為最好的電影學校是你自己建造的那一座。

什麼是詩意電影?──
#當我談論詩意電影時,我是在思考那種擁有詩歌特質的電影,它包含了詩性語言的廣闊潛力。它有稜鏡的功能。它擁有複雜性。
#它像未完成的拼圖,邀請我們來解碼訊息並以任何一種我們希望的方式把這些碎片拼起來。

⋯⋯以及所有,關於電影、觀影、詩意、人生等問題的思索方向。

目錄

前言
沙漠裡的人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譯後記


前言

每個獨立導演都樂於認為他或她是獨特的,而我們中不少人可能的確是,相當不少。但沒有人比我的好朋友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更獨特了。

作為我們所有人中的最偉大者之一,他是極簡主義史詩的先驅和大師;是有遠見的人,把人性電影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純度;是害羞的老師,謙遜地讓我們領會深刻的真理,那閃耀的洞察力令人目眩;是卓越的挑釁者,極具煽動性地宣講他的思想和方法,它們如此驚人,你很可能會吼叫起來,儘管是以一種歡快的方式。

阿巴斯智慧的片段和來之不易的洞見遍布於這本啟發靈感的書中,如同布丁上的李子。無論是私人的、實用的、職業的、幽默的、情感的、哲學的、藝術的還是技術上的,它們對於有抱負的電影人而言皆極為有用。但當阿巴斯溫和地指導我們時,他最終讓我們每個人找到通向我們自身真理的道路。因此,這本書一定能成為電影文學的奠基石。

──麥克.李__英國導演

編序:沙漠裡的人

在過去二十年裡,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拍攝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特寫鏡頭》、《櫻桃的滋味》、《隨風而逝》《十段生命的律動》、《希林公主》、《愛情對白》 和《如沐愛河》的伊朗電影導演——經常出現在電影節和校園裡,他在那兒與青年電影人一同密切工作,引領他們和他們的案子,讓他們帶著攝影機出門,然後放映並討論拍攝成果。本書由十多年來一系列工作坊(倫敦、馬拉喀什、波坦察〔Potenza〕、奧斯陸、紐約、錫拉丘茲〔Syracuse〕)的筆記拼合而成,與之並置的是與阿巴斯多次談話時積累的材料,有些在他德黑蘭的家裡,有些是在工作坊課間休息時記錄下來的。

阿巴斯知道,作為學生,我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與我們彼此之間學習到的一樣多;製作一系列作品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理解錯綜複雜的導演工作的最佳方式是身處於那種環境下,與一群熱切的、有創造性的、樂於接受的及有紀律的人共同努力。在最好的時候,他的工作坊就是這樣的地方,想法可以在這個空間裡發展,短片可以迅速完成。沒有直接的說教。相反,團隊(最好有一定經驗)組成了,培育出多樣的觀點和包容性,經歷了一連串朝向未知的飛躍。正如在這些現場授課中所做的那樣,書中師生之間的對話在相對較早時便發生,因為正是在最初幾天的互動中,想法來得更多更快。一旦定了某種基調,形成了某種節奏,學生們便被派出去進行課外拍攝,實施工作坊裡產生的想法,最終形成成果。隨後是批評和議論的環節,這時阿巴斯——通過一名翻譯,描述他或許會如何做——幫助我們清潔隱喻的眼鏡,以嶄新的視野開展未來的工作。

毫無疑問,這一切以前都有人做過,某個具有相似專業水準的人,或某個同樣熟練、有魅力的導演做過類似的事情。我決不會強調阿巴斯的工作坊是唯一的,也不是說他提出的想法或解釋的方法有多特別。但直截了當對人們而言總是新鮮而令人振奮的,值得在書本上和課堂上清晰表達(如何與某些學生的一腔熱誠爭論呢?),阿巴斯的方法令人難以抗拒。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他的視野,擺脫條條框框的決心、熱心和自給自足,寧靜、神祕的特質——漫遊者,沙漠裡的人——以及不會變化無常的個性。所有這些特質完全適合我,幫助我與生命中某些無形、無限的東西重新建立聯繫。而誰又不羨慕阿巴斯如此深入地投入自身的創造性中——性情和地域仁慈地讓他隔離於世,然而他是那樣多產——以至他很少被其他藝術家、導演、理論家和評論家所觸動?這是一個只能做自己的事的人,他可以對他者不理不睬,滿足於獨自度過餘生,處理他大腦裡的內容。

同樣迷人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敏感和作為導演的技巧。手法敏捷熟練,阿巴斯的電影那表面上的簡潔很有欺騙性,掩飾了編排上複雜、錯綜和精確的設計。他的作品背後的大膽觀念和技術成就 幾乎從未立刻顯現,這意味著這些電影可能顯得隨意而不加控制,有時甚至業餘。再看一次他近乎隱形的過程,更仔細地看他的電影——從虛構到非虛構緩慢地來回切換——並伴隨著這本書裡的評論,你就會有不同的評價。我欣賞有人能夠通過僅僅展示海浪衝擊岩石——有三個蛋不加保護地置於其上——的畫面,就教會我們所有人關於懸置這一關鍵概念所需知道的一切。觀賞阿巴斯十七分鐘的電影《海鷗蛋》,我們知道接下來有可能發生什麼,但何時及如何發生仍懸而未決。在眾多成就之中,阿巴斯的電影是動態的召喚電影,由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所驅策,卡繆一九三八年寫的話總結了這種精神:「真正的藝術作品是說得少的那個。」

我們這些參加了阿巴斯課程的新手和追隨者——幸運地與阿巴斯一同旅行並沐浴在他的光芒中——如同瑪琳.黛德麗 與奧森.威爾斯 共度時光後所作的回應:「當我和他說話時,」她興奮地說,「我感覺就像被灌溉了的植物。」就在你認為對於眼下的主題再也沒什麼有趣的想法可說時,阿巴斯會說出一些有趣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接近某個想法,在它首次被闡述數天後回到它那兒,並始終加強著核心概念。在我加入工作坊期間,他像一個無盡的源泉,堅持以微妙的時機和口吻引導著他的思考。而且,在與我成為朋友的那些學員中,顯然有好幾個被逼上梁山,在極少數時候被要求自己破譯一切。他們突然而震驚地面臨一種做決斷的需要,回答他們或許不會考慮、甚至出於困難而刻意迴避的問題。通過回應這種情形,這些學生——受到阿巴斯課程的滋養——逐漸變得更有膽量,充滿鮮活的欲望和野心,開始新的自我實現、自我探尋和自我意識。我發現見證這一切是那樣令人興奮,並期待著其他人也和我一樣,包括阿巴斯,他也同樣陶醉於他人的努力和成功。如同十四世紀的波斯詩人哈菲茲 告訴我們的,心中總是帶著火並確保熱淚盈眶,其餘皆不足道。

後面的內容並不是傳統的訪談錄或導演手冊,更不是伊朗電影調查或阿巴斯電影研究。相反,這些文字是技巧和工作方法的精華,試圖捕捉神祕體驗的核心。這是一種建構、一種詮釋,小心濃縮和過濾的片段,它們形成了某種方法論,以第一人稱,從阿巴斯的視角書寫。本書反映了對其講故事的藝術方法、生活哲學及周圍世界的主觀理解,並詳述了他朝向簡潔的洞察力和審美取向。它是理論範式,是關於創造和電影意義的論文,表達了阿巴斯美學鑒賞力的各個面向。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實用的、圍繞寬泛原則制定的路標。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導演麥克.李談及他相信「你無法真正地拍攝或在銀幕上展示這個創造性的時刻……你可以喚起它,你可以暗示它,你可以呈現圖像的解釋,但真正的創造本身是難以實現的,而我會說,嚴格地講,是無法拍攝的。」這類事物,大概同樣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儘管如此,這本書仍然嘗試在文字間傳達思考,以及阿巴斯作為導演、攝影師和詩人的創造性時刻背後的推動力。也許,我希望,有點神祕的是,它向讀者要求阿巴斯——討人喜歡地,令人敬佩地,以一種永遠渴望和發現的模式——向那些觀看他電影的人要求的東西,即讓他們自己拆解它,按照他們自己的時間。就像他的電影,本書相較於回答問題,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它永遠無法被認為是作出最後定論。

阿巴斯作為工作坊領導者的形象在我腦中浮現。在義大利南部下雨的路上,透過飛馳的汽車車窗拍照。在每頓晚飯上分享紅酒。散步,手裡拿著攝影機,走上馬拉喀什的山。一個冰冷的曼哈頓早晨,站著,面無表情,在一條偏僻街道上,劇組正在拍攝短片。有四段記憶特別難忘,每段都準確表現了令人好奇及印象深刻的特質:他靈敏的視覺及聽覺,他的技藝,他表面上的寧靜,擁有在其他人很少會想到去看的地方發現美好的能力。二○○五年倫敦工作坊期間,在南肯辛頓一間寬敞的房間裡共度時光的某刻,當陽光射進窗戶,他提醒我注意地毯上那奇異的圖案,並說道:「多麼非同尋常的影子!」那年稍晚些時候,在馬拉喀什工作坊的一天下午,他希望放映他的電影《伍》給馬丁.史柯西斯看,後者作為客座講師短暫停留。在放映電影的房間裡,有人用黑色的紙遮住窗戶以阻隔光線。阿巴斯對效果不太滿意,於是紙被拿了下來,他親自上陣,首先從幾英尺外研究窗戶的形狀,隨後剪裁並折好了貼窗紙。當他最終把紙放上玻璃時,貼合完美。另一個工作坊,在紐約北部,七十五歲的阿巴斯講述了四十多年前在布拉格度過的三個月。他為我背誦了市區電車廣播裡播放的通知,那是他聽了好幾個星期但此後再也沒聽過的東西,甚至到如今他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在德黑蘭,我在藝術家的工作室度過了一個夜晚,望著阿巴斯盯著一台巨大的工業印刷機,正一毫米接著一毫米緩慢地將他的一幅攝影作品「發送」到世上。幾小時後,仍然只完成了一半。修士般的阿巴斯坐著,專注地看著,沉默不語,看著畫面不斷滾向地面。關注過程對他而言,是一種冥想的方式。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從何處來?來自對他的電影、 攝影和詩歌(終有一天將完全能夠納入當代波斯詩歌經典)的迷戀;來自對阿巴斯「重新培養觀者的凝視」的想法的興趣;來自多年來對他的工作坊的熱愛以及相應的興奮感及奇妙的困惑;來自一種或許有點自負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責任記錄下這些有挑戰性的、轉瞬即逝的討論;來自閱讀一些對阿巴斯最有激情及洞察力的倡導者的著作時感受到的熱情;來自對阿巴斯自己拍的《十段生命的律動》(10 on Ten, 2004)的不滿,在全片的九十分鐘裡,他通過談論電影方法行使了說教的衝動。在與他共度了那麼多時間後,我覺得有更有效的方法來表現那些想法,這些想法的核心是他想對一般學電影的學生有幫助,而這也是本書的希望。

最後還有三個想法:第一,任何鍾愛阿巴斯電影,以及想進一步思考他的拍攝方法的讀者,或許會對接下來的內容感興趣。但要欣賞這本書,並不需要對阿巴斯的作品特別熟悉。其實,說得更遠些,人們或許可以不太關注甚至不關注電影世界,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東西;第二,不停歇的、精力充沛的阿巴斯繼續在拍電影,漫步,幫助世界各地舉辦工作坊,這意味著儘管這本書以一種完成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但它是個仍在進行中的項目;第三,沉浸在阿巴斯的世界裡不僅需要研究他的電影,而且需要研究他抒情詩般的攝影和意象派的詩歌,這一過程揭示了三者之間令人信服的呼應,並揭示了他聞名於世的電影的源頭:古代及現代波斯詩歌。因此在出版《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的同時,我們還出版了一系列可視為附錄的出版物:《阿巴斯原創詩文集》的譯本以及他編選的一系列波斯詩人——包括尼瑪 、哈菲茲、薩迪 和魯米 的詩。

這本書是未經計畫的三部曲的一部分,這個三部曲將探討三位導演的工作方法及教育哲學(韋納.荷索 和亞歷山大.麥肯里克 是另兩位),他們因尋求荷索所說的「足夠的意象」而以某種方式聯繫在一起。阿巴斯總是尋找著不熟悉的東西,始終沒有對我的計畫太興奮,儘管他還是仔細看了這本書的波斯文版,此時我相信他漸漸看見了它的價值和實用性,並毫無疑問地正式批准了它,以及我們的詩歌項目。

這個計畫得到了英國社會科學院的支持和幫助。攝影為神祕莫測的普萊斯利.帕克斯(Presley Parks)。感謝史黛西.尼赫特(Stacey Knecht)為文字潤色。如果說我在工作坊的經歷是本書最基本的部分的話,那麼去伊朗旅行以及與阿巴斯在他家共度時光為這一百多頁手寫筆記增添了必需的資料。特別感謝德黑蘭的可靠參謀奈津.法澤里(Negin Fazeli)如此引人入勝地為我們介紹波斯社會文化。在把本書翻譯成波斯文時(與英文版同時出版),博學的蘇赫拉布.馬達維(Sohrab Mahdavi)為本書主題提供了重要評論。他的貢獻及對於蘇菲派詞匯的知識鞏固了整個阿巴斯計畫。淵博的伊曼.塔瓦索利(Iman Tavassoly)為我打開了波斯詩歌的光輝世界,對此我深表感謝。與伊曼合譯此書使本書改進良多。還要感謝阿巴斯,熱情的引路者,他展示了一種條理清晰、令人信服的電影教學模式,他是旅程中那個總是提著明燈的人。傳神達意是智慧的成就,這種智慧絕不奢求持久。

──編者 保羅.克朗寧(Paul Cronin)


內文節錄

誰會因為不理解一首詩而批評它呢?甚至「理解」一首詩是什麽意思?我們能理解一首樂曲嗎?我們能理解一幅抽象畫嗎?我們對於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門檻,在那兒理解模糊了,這時困惑來臨。對於詩歌來說,無法期待即刻的、完全的理解。這種東西需要努力才能獲得。
以電影來說,太多電影只是在灌輸。觀眾被引領著不斷期待清晰統一的訊息。他們消費而不思考,因而習慣於反對有開放式結尾的電影,反對我的這種電影。太多好奇的人似乎買了一張電影票後便失去了那種好奇心。出於習慣,他們不加質疑地接受提供給他們的東西——過量的訊息、命令或解釋——而沒有興趣自己發現事物。他們希望能夠直截了當地看一部電影並立刻完全理解它。如果有一個瞬間是模糊的,整部電影都會變得令人困惑。
我喜歡半完成的電影模糊的樣子。我喜歡模棱兩可。我是一個要求觀眾比平時看電影做更多努力的導演,希望觀眾在暫時的困惑中思考,通過那樣做來表達他們自己,這也是為什麽我一路走來失去了一些觀眾。對我來說,電影是為了引誘人們去看,去提問,並努力把電影視為一種不僅僅是娛樂的東西。

*****************

在只允許一個版本的現實的那種電影裡幾乎沒有什麽尊嚴。一個希望作品被觀眾一致接受的導演,錯在忽略了觀眾的潛能。個性和不同觀點是我想從觀看我的電影的那些人那兒獲得的東西。一致的觀點讓人厭倦。

一部詩意的電影首先由導演、隨後又在觀眾腦海裡完成,因此我無意解釋任何東西。如果觀眾看我的電影並以非我的意圖詮釋它,那麽我們都從中獲利,這時我會閉嘴。一旦一部電影完成了,它的創作者就應該讓開。自尊的觀眾不會理會我對自己的作品說了什麽,因為每個人都願意自己看電影。他們為正在觀看的人物和色彩、正在聆聽的嗓音和聲響注入自己的想法、信念、喜樂和厭憎。通過這樣做,他們完成了電影。大部分觀眾擁有非常豐富且充滿創造性的想像力,這意味著我不必做所有的工作。

******************

年輕的時候——大概十五六歲時——我崇拜邁赫迪.哈米迪.設拉子的作品,他激烈的情詩,充滿悲傷和失落。我買不起他的書,因此我的朋友從他哥哥房間裡拿了一本借給我三天三夜。 要緊的是要在他哥哥發現前放回書架。我利用那段時間手抄了整本書,便那樣開始記住文本。很久以後,我失望地發現我腦子裡滿是這些詩句的韻律。就像有些人會漸漸不喜歡身上褪色的紋身,我恨腦子裡滿是這些鮮活的詩,而它們對於我已經不再有同樣的意義。
後來我和朋友去倫敦旅行,他告訴我他想要我去見一個人。「你一定沒有聽說過他,」朋友解釋道,「但這位詩人的作品深深觸動了 我。」結果那就是設拉子。我記得我思忖著與這樣一個人面對面是不是一個好主意,他的作品讓我如此焦慮。朋友堅持要我去,於是我們拜訪了他,結果發現他病得很重。「他能背誦你的好多詩。你要不要他為你背誦一些?」設拉子點了點頭。當我開始背誦他的詩句時,最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詩人流淚了,而我的朋友同樣感動落淚。甚至我也在背誦那些詩句時體驗到強烈的感情,在拋棄了它們那麽多年之後。
在那一瞬間我意識到記憶的功績遠非無用,那並不是浪費時間。我站在那兒,詞語從我口中湧出,把詩歌還給它的作者。同時,我自己重新與它建立了聯繫。我對於生活的感情變了,同樣,對於設拉子的感情也變了。怎麽可能不是這樣呢?

*******************

人們說我拍兒童電影。其實我只拍過一部兒童電影,一部叫《顏色》的短片。其餘很多是關於兒童的。我的許多電影以兒童作為主角,並不意味著它們是拍給兒童觀眾看的。
有一句阿拉伯諺語告訴我們,孩子與成人有四個元素不同。孩子沒有擁有或保存的本能;爭吵時沒有恨的觀念;毫不重視外表;以及傾向於在表達情感時相對自然。總體來說,孩子有更自由的人生觀。他們不會把事情搞複雜。他們沒有隱祕的動機,很少意識到在世界面前自己的樣子和聲音。他們在攝影機前不玩花招。他們不用每天早上喝一杯咖啡,不想著錢或名。他們毫不注意慣例和傳統。 孩子提醒成人,我們應該繼續驚奇於周圍的世界,我們不應該這樣冷漠地看待生活,我們應該睜開眼睛慶祝當下。孩子們如此樂於接受,那樣淘氣,總是以驚人的明晰清楚無誤地表達自己。問一個問題,然後聽他們非凡的回答吧。他們讓我想起總是活在當下的蘇菲派神祕主義者。我從孩子身上學到了那麽多。他們間接地教會大人如何盡可能透明地與人交流以及如何限制悲觀主義。能夠默不作聲可能是有用的。如果我沒有在職業生涯初期就和孩子一起工作,我很可能會成為另一種非常不同的導演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1941-2016
著名導演、詩人、劇作家,伊朗新浪潮電影開創者。阿巴斯的電影,用鏡頭凝視平凡人世,純粹、簡樸的故事給人以最單純的感動。影像風格極簡且富有詩意,洋溢?人文情懷與哲學思考,受到黑澤明、高達等電影大師的一致推崇。電影代表作有《櫻桃的滋味》(1997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奬)、《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9年盧卡諾影展銅豹獎)、《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年芝加哥電影節最佳影片)、《風帶著我來》(1999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愛情對白》(女主角朱麗葉.碧諾許以此片獲得2010年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等。一生拍攝二十多部電影、並著有多本詩集、攝影集的阿巴斯,於2016年離世。

譯者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譯者、評論人。出版有《迷走.神經》《迷你》《意思意思》等。譯有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及《冬日筆記》等(以上著作皆簡體中文版)。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