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作者: 周國平 
書城編號: 1384029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商周
出版日期: 2018/02
頁數: 320
尺寸: 14.8x21
ISBN: 9789864774036

商品簡介
「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
俯視下方!」──他給西方哲學帶來了顫慄!生命哲學之父,尼采。


本書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
他是一個真實的人。
他給世人帶來的是戰慄、是辯護、是挑戰也帶出了現代人內心的哲學魂。
他最關心的是人生意義問題。
他把他的個性完全融到他的哲學裡了。
他沒有隱瞞什麼,也沒有編造什麼。
他的見解或者精闢之至,或者荒謬絕倫。
你有時會微笑,有時又會搖頭。
但是,沒有人能夠無動於衷!

中國一代哲人周國平,
一部歷時三十年而長盛不衰的經典之作。

這本書可以算我的處女作,雖然我寫它時已四十歲,不折不扣一個中年人了。此前的漫長歲月裡,我也總在寫點什麼,但真實的想法往往只能訴諸私人日記,不可能公開發表。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解凍,上天終於給了我們這一代學人一個遲到的青春。那些日子裡,萬物復甦,百廢待新,我們也彷彿從冬眠中醒來,一個個都覺得自己還年輕。當時我真的年輕,單身住在一間地下室裡,吃最簡單的食物,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內心充滿孤獨感和激情,不到兩個月,一氣寫出了這部十幾萬字的稿子。

在這本書裡,我主要是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的。讀他的著作,最使我震撼的是他面對人生難題的無比真誠的態度。我自己對人生也有許多困惑,然而,在我生長於其中的那個體制裡,長期以來,意識形態取代了一切思考,人生思考始終處在失語狀態。與尼采相遇,我的最大收穫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語言。我彷彿突然發現,我完全不必再用意識形態語言曲折地表達我的人生思考了。耶穌說,把凱撒的給凱撒,把上帝的給上帝。套用此言,把意識形態的給意識形態,把人性的給人性,道理就這麼清楚。尼采是一面鏡子,我從中看清了自己的性質,從此愉快地走上了屬於我自己的哲學之路。

在當時寫的「前言」中,我把尼采的人生哲學歸納為兩點,一是健全的生命本能,二是超越的精神追求。這樣的一個歸納,既是對尼采的理解,也凝聚了我自己的思考。生物性和精神性是人性的兩端,一個人惟有兩端皆發育良好,擁有健康的本能和高貴的靈魂,才是優秀的人。一個社會惟有為產生這樣的人提供合宜的環境,由這樣的人組成,才是美好的社會。可是,在我們的傳統中,本能和精神都受到壓制,我們寧肯犧牲兩端以成全中間的社會性,結果得到的是一種抹殺個人的平庸的社會性。出於切身感受,我心中湧動著為個人的優異正名的強烈願望,而闡釋尼采哲學恰好使我的這個願望得以實現。

八十年代後半期的中國,到處籠罩著一種精神浪漫的氛圍,這本書的受歡迎是此種氛圍的一個反映。在那個年代,國門開放不久,從前被堵在門外的現代西方思潮一股腦兒地湧了進來,人們陶醉於各種新的或似乎新的思想、理論、觀念,尼采、佛洛伊德、沙特、海德格皆是激動人心的名字,談論他們成了一種時尚。在回顧那個年代時,學界有不同的評價,一些人譽之為新啟蒙,另一些人斥之為躁動,我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隨著體制的轉型和時代場景的突變,人們普遍感到,在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原有的理論資源已經不夠用,因而對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懷著一種饑渴。與此同時,文革後復學的中青年學人經過幾年學習和研究,也有了初步的積累。於是,彼呼此應,風雲際會,出現了國外思潮湧入的熱烈場面。當然,正因為一方饑不擇食,另一方功底尚淺,就免不了顯得浮躁。

二十年後的今天,時代場景又一次發生巨變。如果說我們這一代學人已從中青年逐漸步入老年,那麼,與人相比,時代似乎老得更快。當年以思潮為時尚的精神浪漫,已被今天以財富為時尚的物質浪漫取代,最有詩意的東西是金錢,絕對輪不上哲學。回想起那個精神浪漫的年代,真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對於今天的青年來說,那個年代已經成為一個遙遠的傳說。

對於今天的青年,我期待本書會有一種交流的價值。我完全理解你們在今天社會中所承受的巨大生存壓力,無意勸你們仿效我們當年的精神浪漫。但是,讀了這本書,也許你們會同意,浪漫並不限於物質,在財富的時代也應該給精神生活保留一個位置。一個四十歲的青年在本書中向你們說話,希望你們不做二十歲的老人。

前言

這裡向你介紹一位你肯定久聞其名、但未必知其究竟的人物。

他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詩人,一個哲學家,一個孤獨的漂泊者。他殺死了上帝,但他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惡魔。他是一個真實的人。

誰沒有聽說過尼采呢?可是,在聽說過他的人中間,有多少人讀過他的著作呢?如果你不想再根據由來已久的誤解去判斷他,請打開他的書吧。你是一個熱愛人生、帶著淚和笑感受和思索著人生的人嗎?你將被他的同樣的熱情和真誠所感動。你是一個美的追求者和鑒賞者嗎?你將陶醉於他的文字之精美和風格之奇特。你僅僅是一個冷靜的研究者?好吧,如果你在他身上探溯現代西方種種思潮的源頭,至少你不會完全白下功夫。

當佛洛伊德正在醞釀他的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他吃驚地發現,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海德格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為他們開拓了道路的人。許多西方作家一接觸尼采的作品,便終身成為尼采迷。而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的號召,預示了西方社會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一個時代。不瞭解尼采,就不可能瞭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

尼采不是作為學者、而是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從事哲學活動的。他把他的個性完全融到他的哲學裡了。他沒有隱瞞什麼,也沒有編造什麼。讀他的書,你就好像看到了他這個人,優點和缺點一齊呈現在你面前,精華和糟粕同樣耀眼醒目。他的見解或者精闢之至,或者荒謬絕倫。你有時會微笑,有時又會搖頭。你不可能無動於衷,你也不可能贊同他的所有見解。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會對他的學說進行科學的考察和批判,一個存在主義者也不會全盤接受他的思想。這個著名的偶像破壞者注定不會成為一個新的偶像,而他期待於後人的也只是愛和理解──他生前最渴望也最欠缺的兩樣東西。

本書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他最關心的是人生意義問題。由他所開創的從生命哲學到存在主義這個哲學流派並不試圖為所有人制定一種普遍有效的人生立場,在它們看來,哲學的使命乃是投一光束於人的內心,促使每個人去發現他的真實「自我」,去獨立地探尋他的生活意義。如果要說普遍性的原則,尼采只確定兩點:第一要有健全的生命本能,第二要有超越的精神追求。本能和超越。生命哲學發揮了前者,存在主義發揮了後者。在人生這棵樹上,尼采欣賞的是茁壯的根和美麗的花朵。他之厭惡現代文明,是因為現代文明使根萎縮,使花朵凋謝,本能和精神雙重退化,人變得衰弱而平庸了。

願你從本書中得以一窺尼采思想的真實風貌,當然也請你記住,這真相是透過作者眼睛的折射的,也許會走樣。我們只能希望有更多的尼采著作翻譯出版或校訂重版,使更多的人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這位獨特的思想家。在此基礎上,實事求是地研究尼采思想的工作就可以真正開展起來了。

目錄
紀念版感言
前言

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世紀末的漂泊者
新世紀的早生兒
誤解和發現
他給西方哲學帶來了顫慄

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
哲學和人生
首先做一個真實的人
為思想而戰
哲學家的命運

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
人生的辯護者
笑一切悲劇
神聖的舞蹈和神聖的歡笑
強力意志
永恆輪迴和命運之愛

第四章 人──自由──創造
人是一個試驗
意願使人自由
評價就是創造

第五章 「自我」的發現
迷失了的「自我」
成為你自己
健康的自私

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
科學的極限
「真正的世界」的寓言
理性的原罪
挑開意識的帷幕
語詞的化石

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
上帝死了
超於善惡之外
忠實於大地
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

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
偉大的愛和偉大的蔑視
現代文明的癥結
末人和超人

第九章 詩人哲學家
審美的人生
藝術化的本體
詩意的思

跋: 在尼采之後

附一 尼采傳略
附二 尼采簡歷
附三 尼采主要著作
後記

內文試閱
看哪,在遠處迎候我們的
是死亡、榮譽和幸福!
──尼采



大自然的星空,群星燦爛。那最早閃現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獨地燃燒著,熄滅了,很久很久以後,它的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文化和歷史的星空何嘗不是如此?

一顆敏感的心,太早太強烈地感受到了時代潛伏的病痛,發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時代人聽來,卻好似瘋子的譫語。直到世紀轉換,時代更替,潛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從這瘋子的譫語中聽出了先知的啟示。

一百年以前,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德國哲學家,攜帶一把綠色的小傘,一個筆記本,漂泊於南歐的山巔海濱。他的文字,鍾山水之靈秀,清新而雋永;他的思想,抒內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幾乎把他遺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歲月,他才小有名氣,但也不過是小有名氣而已。

尼采在一首詩中寫道:「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他對他身後的聲譽是充滿信心的: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
「總有一天我會如願以償。這將是很遠的一天,我不能親眼看到了。那時候人們會打開我的書,我會有讀者。我應該為他們寫作。」

二十世紀的序幕剛剛揭開,尼采溘然長逝了。今天,當我們這個世紀也已經接近尾聲的時候,倘若要探溯本世紀西方思潮的源頭,我們發現確實不能撇開尼采。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卻籠罩了整整一個時代。有人說,在上個世紀的思想家中,若要舉出兩位對本世紀影響最大的人物,當推馬克思和尼采。的確,他們都不是學院式的哲學家,他們的影響都遠遠超出學術界的小圈子,而震撼了整個西方社會意識。

人們對馬克思已經談論得很多,儘管不乏驚人的誤解,現在,請允許我們稍稍結識一下尼采。


世紀末的漂泊者

人的命運真是不同。許多人終其一生,安居樂業,心安理得地接受環境和時運替他們安排的一切,悠然享其天年。可是,像尼采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盪中度過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采的個性,注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

一八四四年十月十五日,尼采生於德國東部呂采恩鎮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個寫有神學著作的虔誠信徒,父親和外祖父都是牧師。未滿五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一八六五年,二十一歲的尼采,在波恩大學攻讀了半年神學和古典語文學之後,斷然決定放棄神學,專修古典語文學。對於一個牧師世家的子弟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反叛的信號,後來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敵──「反基督徒」。與此同時,這個曾經與同學們一起酗酒、浪遊、毆鬥的青年人,突然變得少年老成起來。他退出了學生團體,離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這是尼采生涯中發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機。眼前的一切,這喧鬧的大學生生活,刻板的課程,瑣碎的日常事務,未來的學者生涯,刹時顯得多麼陌生啊。難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場按部就班的課堂考試嗎?他心中醞釀著一種使命感,要為自己尋求更真實的人生。

一八六九年,尼采二十五歲,在李契爾的推薦下,到巴塞爾大學任古典語言學教授。李契爾是一位具有探索者性格和純真熱情的古典語文學學者,先後任教於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對尼采極為欣賞,始終把他的這位高足帶在身邊。在推薦信裡,他不無誇耀之情地寫道:「三十九年來,我目睹了如此多的新秀,卻還不曾看到一個年輕人像尼采這樣,如此年紀輕輕就如此成熟……我預言,只要上天賜他長壽,他將在德國語言學界名列前茅。」他還把尼采稱作「萊比錫青年語言學界的偶像」,甚至說他是「奇跡」。尼采倒也不負所望,走馬上任,發表題為《荷馬和古典語文學》的就職演說,文質並茂,頓使新同事們嘆服。

也許,這位前程無量的青年學者要安心治他的學問了?
並不!僅僅兩年以後,尼采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臘悲劇起源的小冊子,同時宣告了尼采自己的悲劇生涯的開始。它引起了轟動,既受到熱烈的讚揚,也遭得激烈的攻擊。在正統語文學界看來,一個語文學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圖古典語言的精妙,卻用什麼酒神精神批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全然是荒誕不經。以青年學者維拉莫維茨為代表的正統語文學家們對尼采展開了激烈批評。尼采發現他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學生來聽他的課。

尼采嘗到了孤獨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絕妙的慰藉」──叔本華的哲學和華格納的音樂。
還在學生時代,尼采在一家舊書店裡偶然地購得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一口氣讀完了。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漫遊在一個願望的世界裡,夢想找到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能夠把他從時代的缺陷中拯救出來,教他在思想和生活中重新變得單純和誠實,也就是「不合時宜」。正當他懷著如此渴望的時候,他發現了叔本華。他覺得,叔本華就像是特地為他寫了這部著作一樣。

到巴塞爾任教以後,尼采結識了當時卜居羅采恩湖畔的華格納。他經常去拜訪這位浪漫主義音樂大師,在華格納身邊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
正是在叔本華和華格納的影響下,尼采寫出了那本得罪德國正統語言學界、斷送自己學術前程的著作。

可是,尼采現在又要否定叔本華和華格納了。他的靈魂注定不得安寧,不斷地摒棄曾經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終於面對空無所有的沙漠。他把自己逼到了沙漠裡。
在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時,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合群時期」,崇敬、順從、仿效隨便哪個比自己強的人。第二階段是「沙漠時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壯生長,一無牽掛,重估一切價值。第三階段是「創造時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然而這肯定不是出於我之上的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於我自己,我就是命運,我手中抓著人類的鬮。

一八七六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時期」開始了。他的精神又一次爆發危機,這次的危機如此深刻,以致他不像前兩次那樣,僅僅同學生團體決裂,僅僅受到德國語文學界的譴責,而是要被整個時代放逐了。

這一年,華格納在德皇威廉一世支持下,在拜洛伊特舉辦聲勢浩大的第一屆音樂節。尼采原先把歐洲文化復興的希望寄託在華格納身上。可是,在拜洛伊特,目睹華格納的「演戲天才」、富裕市民觀眾的庸俗捧場,尼采失望了。他悄悄離開,躲進一片森林,醞釀了一部含蓄批評華格納的書。兩年後,華格納的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的劇本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寄到華格納手中,兩人從此決裂。

這一年,尼采與他大學時代最親密的朋友洛德之間也產生了隔閡,導致了後來的破裂。尼采與洛德,同為李契爾教授的高足,可是兩人志趣迥異。洛德脫不開世俗之路,當學生時也有一番雄心,畢業後,逐漸滿足於平穩的學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終於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尼采卻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產生的使命感。靈魂不同,自然就沒有了共同語言。

這一年,尼采向一位荷蘭女子求婚而遭拒絕。後來他儘管一再試圖為自己覓一配偶,均不成功,終於至死未婚。
也在這一年,尼采因健康惡化而停止了在大學授課,三年後辭掉巴塞爾大學教授職務,永遠退出了大學講壇。

決裂,失戀,辭職,這些遭遇似乎偶然地湊到了一起,卻顯示了某種必然的命運。一個精神貧乏、缺乏獨特個性的人,當然不會遭受精神上危機的折磨。可是,對於一個精神需求很高的人來說,危機,即供求關係的某種脫節,卻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誼、愛和事業,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種,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饑餓。這樣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創造精神的食物。

尼采自己說:「當時我所做的抉擇不只是與華格納決裂──我覺得我的本性陷入了一種完全的迷亂,而其中的個別失誤,不管涉及華格納還是涉及巴塞爾的教職,僅是一個徵兆。一種焦躁籠罩了我;我知道是刻不容緩反省自己的時候了。我感到驚恐,一下子看清楚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我以古典語文學家為我的全部生存,我的使命,這是多麼無益,多麼草率。我為這種錯誤的謙虛而羞愧……在過去十年裡,我的精神營養徹底停止,我沒有學到任何有用之事,我荒唐地為積滿灰塵的學術破爛而丟掉許多東西。睜著近視眼小心翼翼地爬行在古代詩韻學家腳下——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

一八七九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友伴的孤獨的漂泊生涯。
這時候的尼采,三十五歲,已過而立之年,精神上成熟了。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現在我敢於自己來追求智慧,自己來做哲學家;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哲學家們。」「現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尋求智慧,而過去我只是崇敬和愛慕智慧的人。」尼采不再是一個古典語文學學者,甚至也不再是一個哲學學者,他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即一個獨創的哲學家了,因為,倘若沒有獨立的創造,算什麼哲學家呢?

雅斯貝爾斯說:「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脫出常規的生存。他沒有現實生計,沒有職業,沒有生活圈子。他不結婚,不招門徒和弟子,在人世間不營建自己的事務領域。他離鄉背井,到處流浪,似乎在尋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麼。然而,這種脫出常規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質的東西,是尼采全部哲學活動的方式。」

事實上,尼采的主要著作,表達了他的基本思想的成熟作品,包括《朝霞》、《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譜系》、《偶像的黃昏》以及未完成的《強力意志》,都是在脫出常規的漂泊生涯中寫出的。

問題在於,尼采的思想受孕於歐洲文明瀕臨深刻危機的時代,他的敏感使他對這種危機徵象有格外真切的感受,他的勇敢使他直言不諱,他的真誠又使他不肯言行不一,因而,這個反對一切傳統價值的哲學家,必不可免地要過一種脫出常規的生活。他的哲學思考方式必然要影響到他的實際生活方式。他向傳統的挑戰必然導致他與世俗生活領域的抵觸。他對這種情形是有清醒的認識的:「我必須永遠做一個殉道者,以度過徹底貸出了的一生。」「當一個人要靠作品來批准自己的一生,他在根基上就變得極為苛求了。」「我的境遇與我的生存方式之間的矛盾在於,作為一個哲學家,我必須擺脫職業、女人、孩子、祖國、信仰等等而獲得自由,然而,只要我還是一個幸運地活著的生物,而不是一架純粹的分析機器,我又感到缺乏這一切。」

尼采並非一個生性孤僻的人,年復一年的孤獨的漂流也並非一件浪漫的樂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尼采一次次發出絕望的悲歎:「我期待一個人,我尋找一個人,我找到的始終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現在再沒有人愛我了,我如何還能愛這生命!」「向我傳來的友好的聲音如此之少。如今我孤單極了,不可思議地孤單……成年累月沒有振奮人心的事,沒有一絲人間氣息,沒有一丁點兒愛。」在給妹妹的信中,他情不自禁地談到「那種突然瘋狂的時刻,寂寞的人想要擁抱隨便哪個人」!

友誼,尼采是多麼渴望友誼啊。「你神聖的,友誼!我的最高希望的第一縷晨曦……」

可是,這個害怕孤獨、悲歎孤獨的人,同時又嚮往孤獨,需要孤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獨」;他感到,在人群中比獨自一人更加孤獨。他不肯降格以求,寧願走到沙漠裡與猛獸一起忍受焦渴,不願與骯髒的趕駱駝人同坐在水槽邊。他把孤獨當作自己的家,並且說:「我需要孤獨,也就是說,需要康復,回到我自己,呼吸自由、輕快、活潑的空氣……我的整部《查拉圖斯特拉》是一曲孤獨之頌歌,或者,如果人們理解了我的意思的話,是一曲潔淨之頌歌……」

哪一個心靈正常的人,不需要來自同類的愛和理解呢?然而,哪一個真正獨立的思想家,不曾體會過孤獨的滋味呢?當尼采認清,孤獨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運,他就甘於孤獨,並且愛自己的命運了。在既自願又被迫的孤獨中,在無家可歸的漂泊中,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尼采度過了他生命中最豐產的十年。倘若不是因為精神失常,這種孤獨的漂泊生涯會延續到他生命的終結。可是,一八八九年以後,他的神智始終處於麻痹狀態,只是在母親和妹妹的護理下苟延無用的生命。他於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在魏瑪去世,而他的生命在一八八九年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新世紀的早生兒

尼采的命運,有時令人想起屈原。這位「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楚國大夫,當年被腐敗的朝廷放逐,漂泊於瀟湘之際,在世人眼中是個狂人和瘋子。尼采,這位世紀末的漂泊者,又何嘗不被世人視為狂人和瘋子?
尼采也的確狂,狂妄得令人吃驚。他的自傳,單是標題就夠咄咄逼人的了:「我為何如此智慧」,「我為何如此聰明」,「我為何寫出如此卓越的著作」,「我為何便是命運」……他如此自信:「在我之前沒有人知道正確的路,向上的路;只是從我開始,才有了給文化指路的希望和使命──我是這條路上的快樂的信使。」他甚至斷言,人類歷史將因他而分成兩個部分,他將取代耶穌成為紀元的依據。

尼采的病歷表明,他的精神病起於器質性腦病。不過,他的發病方式頗有自大狂的意味。當時,他的熟人和朋友們突然收到了他的一批奇怪的信,署名自稱「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和「狄俄尼索斯」。當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到他的漂泊地去接他時,他又唱又舞,說自己是死去的上帝的繼承人。

也許,他的自大是一種心理上的過激反應,因為世人對他的遺忘和誤解,他就愈加要自我肯定?

瘋人的狂言似乎不必理會。然而,狂言裡有真知。尼采對於自己所扮演的歷史角色是有清醒的領悟的。他說:「我輩天生的猜謎者,我們好像在山上等待,置身於今日與明日之間,緊張於今日與明日之間的矛盾裡,我輩正在來臨的世紀的頭生子和早生兒,我們現在應該已經看見不久必將籠罩歐洲的陰影了……」「我輩新人,無名者,難於被理解者,一種尚未被證實的未來的早生兒……」一句話,他把自己視為新世紀的早生兒。孤獨,遺忘,誤解,責難,都從這種特殊的地位得到了解釋。

尼采所預見的「必將籠罩歐洲的陰影」,就是資本主義的精神危機。這一危機在十九世紀已露端倪,在二十世紀完全明朗化,特別是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為西方思想界廣泛地談論著。危機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傳統價值觀念的崩潰。資本主義有力地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與之相伴隨,在哲學上便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半分天下,占據絕對優勢。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經驗主義或理性主義哲學,都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人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代之而起的是對於科學、理性和物質文明的迷信。接著,這種迷信也動搖了,人們發現,科學也有其局限性,單純的物質繁榮只能造成虛假的幸福。歐洲人失去了過去藉以生活的一切信仰,面對傳統價值的荒涼廢墟,苦悶彷徨,無所適從。

在十九世紀,最早敏銳地感覺到這種危機並且試圖尋找一條出路的人,來自左邊的是馬克思,來自右邊的是齊克果、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尼采。
馬克思早在四十年代就揭示了資本主義物質繁榮背後的人的異化現象,並且確認,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於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和私有制。他從中引出了社會革命的結論。

齊克果、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尼采試圖尋找另一條路。他們訴諸人的內心生活領域,想依靠某種「精神革命」來解決普遍的精神危機。這三個人,出生在不同國家(分別為丹麥、俄國和德國),活動於不同領域(分別為宗教、文學和哲學),基本上不相與聞,各自獨立地得出了某些共同的見解。他們的思想在精神實質上異常一致。尼采在一八八七年讀到陀氏的《地下室手記》法譯本,在此之前他還不知道有陀氏這個人,他描繪自己讀此書時的感覺道:「一種血統本能直接呼叫出來,我的欣喜超乎尋常。」他還讀過《地下室手記》,讚歎陀氏是「深刻的人」,並且說:「杜斯妥也夫斯基是我從之學到一點東西的唯一的心理學家,他屬於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幸運情形」。一八八八年,尼采第一次聽到齊克果的名字,已經來不及有機會讀他的任何著作了。在這三個人中,若論思想的豐富性和徹底性,還是要推尼采。

如果我們檢視一下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人文思想的文獻,尼采的影響是一目了然的。凡是現代西方思想界所熱衷談論的課題,尼采都以最明確的方式提出來了。他為現代西方思潮提供了一個清晰可辨的起點。

這裡,我們只是簡要地提示一下尼采對於現代思潮的一般影響。
這種影響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尼采首先從基督教信仰業已破產(「上帝死了」)的事實,引出了一切傳統價值必將隨之崩潰(「一切價值的重估」)的結論。他把歐洲人面臨的價值真空指給全體歐洲人看了。在他的時代,這種揭示或許被人看作危言聳聽;可是,到了二十世紀,人們愈來愈強烈地感覺到這種價值真空,愈來愈頻繁地談論起「現代人的無家可歸狀態」了。價值真空意味著人生失去了從前似乎明白而確定的意義,於是人的存在的荒謬性成了現代西方文學和哲學的一個主題。價值真空又意味著人生並無超驗的約束,於是人的自由、人性的開放性和無限可能性也成了現代西方文學和哲學的一個主題。

第二,尼采由舊價值的崩潰進一步引出價值的相對性的結論,強調每個人必須獨立地為自己創造價值,提倡個人至上,自我實現。儘管他沒有使用「異化」的術語,但是他用自己的語言揭露了傳統文明導致個性喪失、自我失落的事實。現代西方思想界紛紛談論現代人的「無名無姓」,熱衷於探討「異化」問題,強調自我的重要性,部分地可以追溯到他。

第三,尼采是最早起來揭示科學理性的局限性的人之一,他也是第一個明確地揭示人的心理中無意識領域並加以細緻剖析的人。在這方面,在他之前儘管不乏先驅者,但都不及他論述得具體而透徹。遍及現代西方文化各領域的強大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如現代派文學藝術,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現象學運動,存在主義哲學,等等,尼采實為始作俑者。

第四,尼采也是現代西方哲學人學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明確主張,哲學以探求人生意義為鵠的。他對人性的看法,以人的超越性為基調,富有現代特點。在他之前,儘管有費爾巴哈首倡哲學人學,但費爾巴哈對人性的看法基本上落入傳統範圍,不足以代表現代的開端。

尼采的若干具體論點,包括強力意志、超人、永恆輪迴這樣的主要論點,對於現代西方思想界的影響不甚顯著,它們只有局部性的影響。尼采的真正意義在於,他首先揭示了現代西方人的基本境遇,提出並且嚴肅思考了激動著現代西方人心靈的重大問題。有人說:尼采所談的問題是人人都能領會的,特別是現代世界中那些迷失方向的人都能領會的。尼采哲學所表達的正是現代西方人在傳統價值崩潰時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尋求的渴望,也許這就是尼采哲學的生命力之所在。


誤解和發現

蓋棺論定也許適用於二、三流的思想家,可是對於天才並不適用。天才猶如自然,本身包含著巨大的豐富性和矛盾性,為世世代代的爭論留下了廣闊的餘地。有哪一個獨創性的思想家,不是在生前死後戲劇性地經歷著被誤解、被「發現」、又被誤解、又被重新「發現」的過程呢?

尼采生前遭到的更多是冷落。這位以著述為生命的思想家,不得不一再自費出版他的著作,並且只售出極其可憐的數目。他的別具一格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今天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了,可是在當時卻差不多無人置理。尼采悲歎道:「在從心靈深處發出如此呼喊之後,竟然聽不到回音,這真是可怕的經歷……這把我從活人的土地上拔了起來。」「對於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的朋友除了從中看到不能允許的、幸虧是全然無所謂的狂妄,有誰看到了更多的東西呢?……十年了,我的名字被埋葬在一種荒誕的沉默裡,在德國沒有人覺得有責任在這沉默前替我的名字辯護。」尼采渴望被人發現,可直到一八八七年,「使我異常痛苦的是,在這十五年裡,仍然沒有一個人『發現』我,需要我,愛我。」

一八八八年春天,當尼采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之時,他終於被世界「發現」了。丹麥文學史家勃蘭兌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在哥本哈根首次講演尼采哲學,接著又撰文預言尼采在知識份子中將享有盛譽。他稱尼采是一位「文化哲學家」,讚揚他恢復了「對於自由人的公正態度」。此後,法國藝術哲學家泰納也「發現」了尼采,讚美他的「勇敢和優雅」。使尼采感到欣慰的是,在俄國、奧地利、瑞典、丹麥、法國、美國,都有人讀他的著作,談論他的思想了。

尼采的某些主要論點,如超人說,在他生前即已遭到誤解,以致他不得不一再加以辨正。他還預感到身後的被誤解,因而在他精神失常的前夕,他認為有義務替自己作傳,如此宣告:「聽哪!我是某某人。千萬不要把我錯認了!」尼采珍惜身後的名譽,至於在世時遭到誤解,在他看來倒是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可曾為我們的被誤解、誤認、混淆、誹謗、誤聽和置若罔聞而抱怨過?這正是我們的命運。還要延續多久呵,我們姑且謙虛點說,到一九○一年吧。這也正是我們的優異,倘若我們希望另一種樣子,我們未免太缺乏自尊了。」在他看來,偉大的思想家正是憑藉被誤解的程度而成其偉大的。

說來真是一種諷刺,在二十世紀,尼采之名聲大振正是緣於最驚人的誤解。只要提起尼采,誰不知道他是一個「法西斯主義思想家」呢?

事出有因。希特勒常常到魏瑪去參觀尼采博物館,並且讓記者拍攝他出神地瞻仰尼采胸像的鏡頭,大事張揚他對尼采的尊敬。他還把《尼采全集》當作賀禮贈給墨索里尼。納粹文人樂此不疲地頌揚尼采,一時間尼采儼然成了第三帝國的直接思想先驅。

然而,現已查明,尼采的妹妹在把尼采思想法西斯化上起了重要作用。尼采死後,他的這位嫁與一個反猶太主義者的妹妹,壟斷了尼采著作的版權和全部遺稿。她在編輯、出版最早一版《尼采全集》時,對遺著部分作了篡改,試圖把尼采裝扮成反猶太主義者。無論如何,單憑尼采思想被納粹利用這個事實,把尼采判為法西斯主義的「預言家」,是根據不足的。納粹不是同樣也利用了費希特、黑格爾、歌德、海德格等人的思想嗎?


他給西方哲學帶來了顫慄

波特萊爾的詩集《惡之華》出版之際,雨果有一句名言,說這部詩集給法國文學帶來了「新的顫慄」。雅斯貝爾斯用類似的語言形容尼采和齊克果對於現代西方哲學的影響,說「他們給西方哲學帶來了顫慄」。波特萊爾出生和活動的年代,比尼采早二十年左右,這兩個人,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的確十分相近。如果說波特萊爾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先驅,那麼,尼采就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先驅。

當然,尼采的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他的富有現代特色的非理性主義哲學觀點,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即可發現其思想淵源。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提出意志為自身立法即意志自由的公式,已經為唯意志論哲學提供了一個起點。費希特把康德的意志自由論加以徹底發揮,認為意志是自我所創造的世界因果鏈條的首要環節,自我憑藉意志創造非我、限制非我並且最終揚棄非我,回到「絕對自我」。不過,在費希特那裡,意志即是目的觀念,尚具理性性質,意志的支配作用只是思維能動性的表現。謝林進一步強調:「歸根到底,除了意志之外不存在別的本質。意志是原初的存在。」他的哲學已經富有非理性主義色彩,斷然否認憑藉理性思維可以把握世界本體,把直觀、首先是審美直觀看作認識絕對的唯一途徑,對於尼采有著重要影響。叔本華的哲學構成了從德國古典理性主義向現代非理性主義過渡的最後一個環節。他取消康德的「自在之物」,代之以意志,把世界歸結為生命意志的客體化,進而把生命意志歸結為無目的的衝動和掙扎。這樣,意志與目的脫離干係,完全失卻了理性性質。但是,叔本華的非理性主義仍然不徹底,因為他在美學領域裡保留了理性主義色彩甚濃的康德的「無利害關係」說和柏拉圖的「理念」說,在倫理學領域裡對意志持否定立場。所以,他也仍然屬於一種過渡。只是到了尼采,非理性主義貫穿到哲學的一切領域,這個過渡才算完成。

在尼采的時代,他的哲學也並非一個孤立的現象。僅在德國,宣導「無意識哲學」的哈特曼,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的代表人物文德爾斑,都是與他年齡相仿的同時代人,他們的學說都具有明顯的非理性主義傾向。尼采曾經向他的學生推薦過施蒂納的著作,他本人可能也受過施蒂納的影響。

但是,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慄的是尼采。尼采哲學更少學究氣,更加明快地觸及了人生和時代的種種根本問題。尼采哲學也包含著更加廣闊的可能性,從而為生命哲學、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佛洛伊德主義、歷史哲學等現代西方主要哲學流派提供了思想起點或重要啟發。

尼采哲學在現代西方的復興,首先是同存在主義哲學的興起聯繫在一起的。現在,無論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自己,還是研究存在主義哲學的專家,都公認尼采是存在主義的直接先驅,或者乾脆就把他看作一個早期存在主義者。美國哲學家考夫曼指出:「在存在主義的演進過程中,尼采占據著中心位置:如果沒有尼采,雅斯貝爾斯、海德格和沙特是不可思議的。」事實正是如此。

雅斯貝爾斯於一九三六年出版《尼采導論》一書,於一九五二年出版《尼采和基督教》一書,系統闡述尼采哲學。他稱尼采和齊克果是「我們這時代具有卓見的哲學家」,唯有他們看清了時代的變化。又稱尼采是人類精神最深入的探索者之一,是富於創造精神的「哲學家導師」。雅斯貝爾斯之研究尼采,並非出於學理上的興趣,他自己承認,他的《尼采導論》一書是「對於導致存在哲學誕生的思想背景的探索」。在他看來,正是尼采的「一切價值的重估」的公式,為存在主義掃清了道路,尼采的方法使我們脫離每一個固定有限的立場,使我們的思想相繼湧起。

海德格於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年在弗萊堡大學講述尼采哲學,同時和稍晚一段時期內又完成了一些關於尼采的講演和論文,於一九六一年結集出版了兩卷集巨著《尼采》一書。他認為,尼采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而且是西方最後一位偉大的形而上學家。針對德國哲學界否認尼采是一個嚴格的思想家的流行見解,他強調,儘管尼采「不屬於只思考抽象的、虛幻的、遠離生命的事物的哲學家之列」,但是「尼采的思想是在哲學古老的主導問題即『什麼是存在』的廣闊範圍內進行的」。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卡繆也都推崇尼采,對他有所論述。

在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中,存在主義無疑是對於思想和文化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造成存在主義在兩次大戰之間和之後風行西方的緣由,即信仰危機和價值真空,早已潛伏於上世紀後期,並成為尼采思想形成的契機。存在主義哲學所關心的問題,如存在的意義和無意義,自我的失落和尋求,內心生活的充實和空虛,使千百萬現代西方人為之苦惱和激動的,正是由尼采首先敏銳地感受到並且提出來。因此,尼采哲學伴隨著存在主義的興起而復興這一事實,最雄辯地證明了它的現代意義。

對於現代西方思想和文化具有巨大影響的另一流派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佛洛伊德主義儘管就其本義來說不是一種哲學,而屬於心理學範圍,但是它已經如此深刻地滲透到現代哲學之中,因而不能不視為現代西方哲學思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了。佛洛伊德對於尼采極為讚佩,據他的傳記作者鍾思記載,他常常說尼采「比其他任何活過或者似乎活過的人更能深刻地認識自己」。佛洛伊德自己在自傳中也談到,尼采是一位「其猜測、直覺不期然與精神分析學的許多千錘百煉的發現相同的哲學家」,為了獨立地完成自己的學說,他逼迫自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去讀尼采的著作。事實上,尼采對於深層心理的開掘,確實預示了精神分析學的建立。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和榮格,還在相近的意義上採用尼采的「強力意志」概念,以表示心理複合體的一個要素。

只要我們想一想存在主義哲學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對於現代西方文化包括現代派文學藝術的強大影響,我們就可以明白,尼采的影響決不限於哲學領域。何況作為一個「詩人哲學家」,尼采還直接影響了許多現代作家,為此可以開出一長串名單:茨威格,湯瑪斯‧曼,蕭伯納,赫塞,里爾克,紀德,霍普,馬爾羅,傑克‧倫敦,魯迅……



周國平 姓名:周國平
「當年的一個四十歲的青年在本書中向你們說話,
希望你們不做二十歲的老人。」

周國平,一九四五年生於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作家。
 

周國平 作者作品表

以智慧看人生,幸福一直都在

人生哲思錄-人性觀察

人生哲思錄-精神家園

人生哲思錄-情感體驗

人生哲思錄-生命感悟

追尋這世界的祕密:周國平哲思集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只是眷戀這人間煙火

中國人缺少甚麼?—西方哲學接受史上兩個案例之研究

智慧引領幸福 2

智慧引領幸福

給都市人的150個哲思感悟:找回你內心的蘇格拉底

讓孤獨成為你的個人時尚:給社會新鮮人的哲思錄

靈魂只能獨行(簡體書)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精裝珍藏版)(簡體書)

寶貝,寶貝(簡體書)

寶貝,寶貝——一位哲學家父親的感通

永恆之女性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插圖本)

還有... [顯示所有作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