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中期,粵語片產量非常高,製作條件和技術掌握亦較五十年代大有進步,而國語片則由於大片廠制度的壯大而漸漸佔據了市場的優勢。
粵語電影方面,光藝製片公司在六十年代初中期銳意擴展,成立多間「光藝系」兄弟姊妹公司,而秦劍從中聯的健將到光藝的旗手,可說發揮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嶺光影業公司是六十年代另一間比較重要的粵語電影公司,其製作重點為社會寫實喜劇,其出品的家庭倫理片,也走出了「家春秋」式的封建大家庭格局,邁進小康之家,探討現代都市小夫妻間相處之道。古裝片方面,粵劇歌唱和武俠電影續領風騷。多部以戰事為背景的粵劇電影,都讓老倌大顯身手。此時,五十年代多達六十集的「黃飛鴻系列」已聲勢不再,改編自新派武俠小說的電影卻大放異彩。邵氏於1965年揭櫫彩色武俠世紀,吸納粵語武俠片的武指人才拍攝國語武俠片,才真正邁進新派武俠片的盛世。
邵氏與電懋的競爭亦令六十年代初國語電影的製作水平提高不少。當兩大公司風頭日勁的時候,國語獨立製作卻迅速衰萎。在這麼一片艱難的經營環境中,左派的長城、鳳凰倒能撐茪@個體面的局面,沒有盲目跟風去拍黃梅調電影,倒是利用自身跟大陸的特殊關係,另闢蹊徑,拍攝了一系列由夏夢主演、大陸名角幕後代唱的越劇電影,《三看御妹劉金定》(1962)、《金枝玉葉》(1964)等深受歡迎。六十年代初中期的國語片雖然仍以文藝片為主,但在氣勢上則很明顯地輸了給古裝片。李翰祥以《江山美人》(1959)和《梁山伯與祝英台》(1962)掀起了黃梅調電影的熱潮,更以《倩女幽魂》(1960)、《楊貴妃》(1962)和《武則天》(1963)將片廠美學推到極致。
《香港影片大全》第五卷羅列1960至1964年間香港出品的一千二百多部故事片及紀錄片的資料。全書560頁,24頁精美海報彩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