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茱萸集(30周年紀念新版)
原價:
HK$117.00
現售:
HK$111.15
節省:
HK$5.8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
|
|
|
|
|
出版社: |
聯合文學
|
出版日期: |
2018/05 |
頁數: |
352 |
尺寸: |
14.8x21 |
ISBN: |
9789863232605 |
|
商品簡介 |
一九三九年,沈從文在西南聯大開創作課,汪曾祺是「各體文習作」的學生,其課堂寫作習作經沈從文的修改和推薦,於一九四○年發表首篇小說,其後,寫作生活時斷時續,一九七九年以後,汪曾祺重新出發,「黃油烙餅」揭露陰黯面,筆法含蓄,卻引起極大回響。一九八○年寫作的「受戒」,逸離現實,回到另一時空,其題材、文字與格調,對當前大陸年輕一代的作家,影響深遠,被視為「尋根派」之始祖。汪曾祺的小說充滿抒情筆調,具有散文之美,但蘊涵的小說氣氛沛然豐富,汪曾祺自述其小說創作有云:「我以為氣氛即人物,一篇小說要在字裡行間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風格,就是人物性格」
本書為作者親自為台灣讀者編選的短篇小說精華,依序編年,具有多樣的情節結構,及其散文之抒情筆調,允為汪曾祺小說創作之定本。時值出版三十周年紀念,並有黃錦樹教授專文導讀。
導論
京派的復歸╱黃錦樹
文革落幕後的十年間,大陸文學爆炸,能手名家輩出,佳作如林。人民共和國肇建後迄文革結束間,將近二十年的禁錮,那被壓抑的復返,氣勢頗為驚人。台灣這裡,原以為戒嚴-美援體制下,三十年的政治高壓裡已隱然超前的華文現代文學,十年左右就被趕上,甚至快速被超過。尤其是小說――現代詩也許除外。八0年代末,也是我們這代寫作者的「學習時代」,得同時面對三重衝擊:在地的、西方的、大陸的。波赫士、馬奎斯、卡夫卡、昆德拉、福克納……等巨匠展示的現代「奇淫巧技」,在對岸都不難找到比台灣更豐富的轉換,「革命」的種種歷史苦難快速被轉化為文學的養份。在那龐大華麗的文學劇場裡,汪曾祺無疑是相對簡素而平淡的,但它意味深長,象徵意義也不尋常。雖然1987年後經由選集(尤其是西西和鄭樹森為洪範編選的六冊「八十年代中國小說選」)和套書(新地、林白、聯合文學等出版社)大規模的引介,但台灣的讀者恐怕不太清楚箇中系譜,尤其汪曾祺那樣的路徑,好像沒有很明顯的現代感。但有識之仕很快就會認識到,某種可貴的事物回來了。那開啟於新文化運動,經由數個世代的努力,經由戰爭、亂離、革命的重重考驗,重新萌發於價值的廢墟。簡而言之,那可以說和革命崇高美學大異其趣的「京派」 的歸來。
身為沈從文西南聯大最傑出弟子的汪曾祺,1920年出生,很少人會注意到他是張愛玲的同年人 。29歲那年(1949)方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之後的二十多年間就很不順利了。歷經共和國的種種政治動蕩――被劃為右派,奉命參與樣板戲的編纂,小說的寫作非常零星。一直到文革結束、改革開放,1980年發表大獲好評的〈受戒〉,1981年的〈異?〉、〈大淖紀事〉、〈歲寒三友〉均是佳作。但1980年的汪曾祺已經六十歲,一直到他過世的1997年,他生命最後的十七年,也是大器晚成的他寫作的豐收季 。那是他的幸運,不像長他十八歲的老師沈從文,改革開放後基本上已然被「剪翼」,無法再寫作小說。餘生都在寫作的汪曾祺,1980、81年復出時,風格已然成熟,甚至定型,視風格如人格的汪老,也不需要甚麼變化,而是完成它、把它醇化。
八0年代「目無餘子」的台灣文壇寵兒張大春曾推許汪曾祺「隨手出神品」,稱許他是新文學運動以來,「堪稱極少數到接近唯一的一位寫作『中國小說』的小說家。一位深得筆記之妙的小說家。」 這話雖然有點誇張,卻清楚指出汪曾祺的小說路徑之異於西化的時流,他更傳統。張大春舉的例子是古代筆記小說,汪曾祺曾舉出歸有光簡潔文體對他的深刻影響 。
相較於結構緊密的現代小說,汪曾祺的小說卻以鬆散、隨意為標榜。這些技術性層面的事務,他自己深具自覺,也曾多次談及。他主張以「節奏」替代結構,強調小說結構的「無跡可尋」,甚至說:「小說的結構的特點,是,隨便。」「寫小說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說得很有情致。」 故意泯除小說與散文的界線,譬如〈《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1981)寫道:
我的一些小說不太像小說,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說。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講故事。我也不喜歡太像小說的小說,即故事性和強的小說。故事性太強了,我就覺得不太真實。……
我小說的另一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為之。我不喜歡佈局嚴謹的小說,主張信馬由繮,為文無法。
對語言,他要求精煉、簡潔,準確,不諱言「散文化小說的作者大都是抒情詩人。散文化小說是抒情詩,不是史詩。」 就他的作品和小說觀來看,汪曾祺確實可以稱做抒情詩人。這一趨向,當然是繼承廢名、沈從文而來。那種平靜、簡淡的文字風格,歷經時代的考驗後,更意味深長。以隨筆的方式寫小說,不愛嚴密的佈局、不愛藉由小說思辯、不重視故事性,或許因為這樣,汪曾祺全集裡的散文(王冊),數量倍於小說(兩冊)。那許多散文,也常富於詩的意味。
概觀《茱萸集》裡的小說,好些汪氏名篇都在裡頭。從這些選篇,我們可以看到汪曾祺小說的一些特色。文字風格之平淡自然,渾然天成之外,可以看到作者「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有著豐富的生活情趣。對市井生活、民間匠人的生活世界觀察細膩,如〈雞鴨名家〉之細寫「照蛋」、炕雞子、趕鴨;〈七里茶坊〉的掏糞、〈大淖紀事〉的錫匠,〈受戒〉的和尚才藝和「名士風流」、〈異?〉中的中藥店切工等。幾乎每一篇都會涉及一兩種「雜知識」,對世間玩好、吃食的興趣,更別說原屬文人的詩書畫,是汪曾祺小說和散文趣味的來源。活潑的感知,高尚的品味,信馬由繮的文筆,體現出一種精神上的悠遊。這方面,與他同輩的林斤瀾(1923-2009)和陸文夫(1927-2005),都有相近之處。
我們可以用兩個小說篇名來概括汪曾祺小說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異稟,另一是鑒賞家。就他對生活,及對書寫對象的態度,可說是個鑒賞家;而他小說主人公,常是具有「異稟」的市井人物。這些小人物其實多是「小鎮畸人」,而其所謂「異稟」者,〈異?〉中有言,「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運的,也莫不有與眾不同之處。必有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雖然在〈異?〉中的「異稟」的展現是反諷的,但凡可記可述者,都有其異於常人處。或本領,或機運,或個性,或天賦……常常帶有幾分傳奇的意味。如〈八千歲〉的米店老闆八千歲(勤奮但極其吝嗇),末落世家子弟宋侉子(敗家,但有情有義),軍人兼綁匪八舅太爺的綁架,卻也改變了八千歲過於苛刻的價值觀。
在汪曾祺的作品裡,有時可以看到沈從文抗戰時期的教誨,即企圖藉由小說「發現與重造民族品德」 ,也就是把美與善結合,藉由美通向善。如宣揚義氣的〈歲寒三友〉、和改寫傳統知音論的〈鑒賞家〉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為拯救落難的友人賣掉視若珍寶的、明代的三塊田黃石章;後者是畫師和水果攤販之間的惺惺相惜。又如〈受戒〉的小和尚和女孩之間「好男好女」的「思無邪」之愛,純真之善。再如彷彿是重寫沈從文〈邊城〉的〈大淖紀事〉,比〈邊城〉多了些暗黑元素;但那作為考驗,反而讓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情感比〈邊城〉更貼近人世,彰顯堅毅之美。
《茱萸集》是汪曾祺為台灣讀者編選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自選集,像是給台灣人的一個禮物。編選時是1987年,也就是說,汪曾祺最後十年的小說都沒有在這本集子裡。是書初版於1988年,那時汪曾祺已68歲。從台灣的中文書寫脈絡來看,1987年台灣解嚴,「去中國」的歷史進程強勢啟動。之前一年(1986),歸僑李永平甫出版他歷時八年,深獲好評、以「苦心淬煉出的清純的中國文體」寫就的「中文現代主義」代表作《吉陵春秋》,但因為沒有生活口語及相關「生活世界」的支援,相較於汪曾祺得地利之便的明淨文體的自在隨意,反倒顯出幾許孤立無依的悲涼感。
序
題記╱汪曾祺
「小學校的鐘聲」一九四六年在《文藝復興》發表時,有一個副題:「茱萸小集之一」。原來想繼續寫幾篇,湊一個小集子。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寫下去,於是就只有「之一」,「之二」、「之三」都無消息了。現在要編一本給台灣鄉親看的集子,想起原擬的集名,因為篇數不算少,去掉一個「小」字,題為《茱萸集》。這也算完了一筆陳年舊帳。
當初取名《茱萸小集》原也沒有深意。我只是對這種植物,或不如說對這兩個字的字形有興趣。關於茱萸的典故是大家都知道的。《續齊諧記》:「費長房謂景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急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飲菊花酒。』」王維的詩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取茱萸為集名時自然也想到這些,有點懷舊的情緒,但這和小說的內容沒有直接的關聯。如果讀者於此有所會心,自也不妨,但這不是我的本心。
我是江蘇高郵人。關於我的家鄉,外鄉人所知道的,大概只有兩件事。一是出過一個秦少游;二是出雙黃鴨蛋。一九三九年,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大,讀中國文學系,是沈從文先生的及門弟子。離校後教了幾年中學。一九四九年以後,當了相當長時間的文學刊物的編輯。一九六二年起在北京戲院擔任京劇編劇,至今尚未離職。
我一九四○年開始發表作品,當時我二十歲。大學時期所寫詩文都已散佚。此集的第一篇「小學校的鐘聲」可以作為那一時期的代表。這篇東西大約寫於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八年,我在巴金先生主編的文學叢刊中出過一本《邂逅集》。以後寫作,一直是時斷時續。一九六二年出過通本《羊舍的夜晚》。一九八二年出過一本《江曾祺短篇小說選》,一九八五年出過小說集《晚飯花集》。近期將出版談創作的文集《晚翠文談》、《汪曾祺自選集》。散文尚未成集,須俟明春。
我的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可以視為「別裁偽體」。我年輕時有意「領異標新」。中年時曾說過:「凡是別人那樣寫過的,我就絕不再那樣寫。」現在我老了,我已無意把自己的作品區別於別人的作品。我的作品倘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我不會寫別人那樣的作品。
我希望台灣的讀者能喜歡我的小說。
一九八七年八月下旬北京
目錄
京派的復歸╱黃錦樹
題記╱汪曾祺
小學校的鐘聲
虐貓
雞鴨名家
黃油烙餅
異秉
受戒
歲寒三友
大沼記事
七里茶坊
鑑賞家
職業
八千歲
小說三篇:求雨‧迷路‧賣蚯蚓的人
曇花、鶴和鬼火
金冬心
故里雜記
雞毛
徙
晚飯花
皮鳳三宣房子
日規
橋邊小說三篇:詹大胖子‧幽冥鐘‧茶乾
文摘
小學校的鐘聲
缾花收拾起?布上細碎的影子。磁缾沒有反光,溫潤而寂靜,如一個人的品德。磁缾此刻比牠抱著的水要略微涼些。窗簾因為暮色渾染,沉沉靜垂。我可以開燈。開開燈,燈光下的花另是一個顏色。開燈後,燈光下的香氣會不會變樣子?可作的事好像都已作過了,我望望兩隻手,我該如何處置這個?我把牠藏在頭髮裡麼?我的頭髮裡保存有各種氣味,自然牠必也吸取了一點花香。我的頭髮,黑的和白的。每一遊塵都帶一點香。我洗我的頭髮,我洗頭髮時也看見這缾花。
天黑了,我的頭髮是黑的。黑的頭髮偽瀉在枕頭上。我的手在我的胸上,我的呼吸振動我的手。我念了念我的名字,好像呼喚一個親暱朋友。
小學校裡的歡聲和校園裡的花都融解在靜沉沉的夜氣裡。那種聲音實在可見可觸,可以供諸缾几,一簇,又一簇。我聽見鐘聲,像一個比喻。我沒有數,但我知道牠的疾徐,輕重,我聽出今天是西南風。這一下子在那塊鑄刻著校名年月的地方。但校工老詹的汗把鐘繩弄得容易發潮了,他換了一下子。掛鐘的鐵索把兩棵大冬青樹幹拉近了點,因此我們更不明白地上的一片葉子是哪一棵上落下來的;牠們的根鬍已經彼此要呵癢玩了吧。又一下,老詹的酒缾沒有塞好,他想他的貓已經看見他的五香牛肉了。可是又用力一下。鞦韆索子有點動,他知道那不是風。他笑了,兩個矮矮的影子分開了。這一下敲過一定完了,鐘繩如一條蛇在空中擺動,老詹偷偷的到校園裡去,看看校長寢室的燈,搯了一枝花,又小心又敏捷;今天有人因為愛這枝花而被罰清除花上的蚜蟲。「韻律和生命合成一體,如鐘聲。」我活在鐘聲裡。鐘聲同時在我生命裡。天黑了。今年我二十五歲。一種荒唐繼續荒唐的年齡。
十九歲的生日熱熱鬧鬧的過了,可愛得像一種不成熟的文體,到處是希望。酒闌人散,廳堂裡只剩餘一枝紅燭,在銀燭台上。我應當挾一挾燭花,或是吹熄牠,但我甚麼也不做。一地明月。滿宮明月梨花白,還早得很。甚麼早得很,十二點多了!我簡直像個女孩子。我的白圍巾就像個女孩子的。該睡了,明天一早還得動身。我的行李已經打好了,今天我大概睡那條大紅綾子被。
一早我就上了船。
弟弟們該起來上學去了。我其實可以晚點來,跟他們一齊喫早點,即是送他們到學校也不誤事。我可以聽見打預備鐘再走。
靠著艙窗,看得見碼頭。堤岸上白白的,特別乾淨,風吹起鞭爆紙。賣餅的舖子門板上錯了,從春聯上看得出來。誰,大清早騎驢子過去的?臉好熟。有人來了,這個人會多給挑夫一點錢,我想。這個提琴上流過多少音樂了,今天晚上牠的主人會不會試一兩支短曲子。夥,這個箱子出過國!旅館老闆應當在招紙上印一點詩,旅行人是應當讀點詩的。這個,來時跟我一齊來的,他口袋裡有一包胡桃糖,還認得我麼?我記得他也有一大包胡桃糖,在箱子裡,昨天大姑媽送的。我送一塊糖到嘴裡時,聽見有人說話:
「好了,你回去吧,天冷,你還有第一堂課。」
「不要緊,趕得及;孩子們會等我。」
「老詹第一課還是常晚打五分鐘麼?」
「甚麼?是的。」
岸上的一個似乎還想說甚麼,嘴動了動,風大,想還是留到寫信時說。停了停,招招手說:
「好,我走了。」
「再見。啊呀!」
「怎麼?」
「沒甚麼。我的手套落到你那兒了。不要緊。大概在小茶几上,插梅花時忘了戴。我有這個!」
「找到了給你寄來。」
「當然寄來,不許眛了!」
「好小氣!」
岸上的笑笑,又揚揚手,當真走了。風披下她的一綹頭髮來了,她已經不好意思歪歪的戴一頂絨線帽子了。誰教她就當了老師!她在這個地方待不久的,多半到暑假就該含一汪眼淚向學生告別了,結果必是老校長安慰一堆小孩子,連這個小孩子。我可以寫信問弟弟:「你們學校裡有個女老師,臉白白的,有個酒渦,喜歡穿藍衣服,手套是黑的,邊口有灰色橫紋,她是誰,叫甚麼名字?聲音那麼好聽,是不是教你們唱歌?」我能問麼?不能,父親必會知道,他會親自到學校裡看看去。年紀大的人真沒有辦法!
我要是送弟弟去,就會跟她們一路來。不好,老詹還認得我。跟她們一路來呢,就可以發現船上這位的手套忘了,哪有女孩子這時候不戴手套的。我會提醒她一句。就為那個顏色,那個花式,自己挑的,自己設計的,她也該戴。「不要緊,我有這個!」甚麼是「這個」,手籠?大概是她到伸出手來搖搖時才發現手裡有一個甚麼樣的手籠,白的?我沒看見,我甚麼也沒看見。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在船上。梅花,梅花開了?是硃砂還是綠萼?校園裡舊有兩棵的。波─汽笛叫了。一個小輪船安了這麼個大汽笛,豈有此理!我躺下喫我的糖。……
「老師早。」
「小朋友早。」
我們像一個個音符走進譜子裡去。我多喜歡我那個棕色的書包。蠟筆上沾了些花生米皮子。小石子,半透明的,從河邊撿來的。忽然摸到一塊糖,早以為已經在我的嘴裡甜過了呢。水泥臺階,乾淨得要我們想洗手去。「貓來了,貓來了,」「我的馬兒好,不喝水,不喫草。」下課鐘一敲,大家噪得那麼野,像一簇花突然一齊開放了。第一次棲來這個園裡的樹上的鳥嚇得不加思索的便鼓翅飛了,看看別人都不動,才又飛回來,歪著腦袋向下面端詳。我六歲上幼稚園。玩具櫥裡有個Joker至今還在那兒傻傻的笑。我在一張照片裡騎木馬,照片在粉牆上發黃。
百貨店裡我一眼就看出那是我們幼稚園的老師。她把頭髮梳成聖瑪麗的樣子。她一定看見我了,看見我的校服,看見我的受過軍訓的特有姿勢。她裝作專心在一堆紗手巾上。她的臉有點紅,不單是因為低頭。我想過去招呼,我怎麼招呼呢?到她家裡拜訪一次?學校寒假後要開展覽會吧,我可以幫她們剪紙花,紮蝴蝶。不好,我不會去的。暑假我就要考大學了。
我走出艙門。
我想到船頭看看。我要去的向我奔來了。我抱著胳臂,不然我就要張開了。我的眼睛跟船長看得一般遠。但我改了主意。我走到船尾去。船頭迎風,適於夏天,現在冬天還沒有從我語言的惰性中失去。我看我是哪裡來的。
水面簡直沒有甚麼船。一隻鷺鶿用青色的腳試量水裡的太陽。岸上柳樹枯幹子裡似乎已經預備了充分的綠。左手珠湖籠著輕霧。一條狗追著小輪船跑。船到九道灣了,那座廟的朱門深閉在逶迤的黃牆間,黃牆上面是藍天下的蒼翠的柏樹。冷冷的是寶塔簷角的鈴聲在風裡搖。
從呼吸裡,從我的想像,從這些風景,我感覺我不是一個人。我覺得我不大自在,受了一點拘束。我不能吆喝那隻鷺鶿,對那條狗招手,不能自作主張把那一堤?柳移近廟旁,而把廟移在湖裡的霧裡。我甚至覺得我站著的姿勢有點放肆,我不是太睥睨不可一世就是像不絕俯視自己的靈魂。我身後有雙眼睛。這不行,我十九歲了,我得像個男人,這個局面應當由我來打破。我的胡桃糖在我手裡。我轉身跟人互相點點頭。
「生日好。」
「好,謝謝。」生日好!我眨了眨眼睛。似乎有點明白。這個城太小了。我拈了一塊糖放進嘴裡,其實胡桃皮已經麻了我的舌頭。如此,我才好說。
「喫糖。」一來接糖,她就可走到欄杆邊來,我們的地位得平行才行。我看到一個黑皮面的速寫簿,牠看來頗重,要從腋下滑下去的樣子,她不該穿這麼軟的料子。黑的襯亮所有白的。
「畫畫?」
「當著人怎麼動筆。」
當著人不好動筆,背著人倒好動筆?我倒真沒見到把手籠在手籠裡畫畫的,而且又是個白手籠!很可能你連筆都沒有帶。你事先曉得船尾上就有人?是的,船比城更小。
「再過兩三個月,畫畫就方便了。」
「那時候我們該拚命忙畢業考試了。」
「噢呵,我是說樹就都綠了。」她笑了笑,用腳尖踢踢甲板。我看見襪子上有一塊油斑,一小塊藥水棉花凸起,既然敷得極薄,還是看得出。好,這可會讓你不自在了,這塊油斑會在你感覺中大起來,棉花會凸起,凸起如一個小山!
「你弟弟在學校裡大家都喜歡。你弟弟像你,她們說。」
「我弟弟像我小時候。」
她又笑了笑。女孩子總愛笑。「此地實乃世上女子笑聲最清脆之一隅。」我手裡的一本書裡印著這句話。我也笑了笑。她不懂。
我想起背乘數表的聲音。現在那幾棵大銀杏樹該是金黃的了吧。牠吸收了多少種背誦的聲音。銀杏樹的木質是鬆的,鬆到可以透亮。我們從前的圖畫板就是用這種木頭做的。風琴的聲音屬於一種過去的聲音。灰塵落在教室裡的縐紙飾物上。
「敲鐘的還是老詹?」
「剪校門口冬青的也還是他。」
冬青細碎的花,淡綠色;小果子,深紫色。我們髣髴並肩從那條拱背的磚路上一齊走進去。夾道是平平的冬青,比我們的頭高。不多久,快了吧,冬青會生出嫩紅色的新枝葉,於是老詹用一把大剪子依次剪去,就像剪頭髮。我們並肩走進去,像兩個音符。
汪曾祺
汪曾祺
江蘇高郵人,一九二○年生,西南聯大肄業四年,曾任中學教員,博物館館員,北京劇院京戲編劇。一九七九年,重新開始創作。在八○年代以後,進入創作高峰,發表〈受戒〉、〈大淖記事〉等許多描寫民國時期蘇北鄉土民情的小說。在海內外出版作品三十多部,並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一九九七年五月病逝於北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