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猶太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原價:
HK$107.00
現售:
HK$101.65
節省:
HK$5.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
|
|
|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
|
出版日期: |
2018/05 |
頁數: |
288 |
尺寸: |
14.8x21 |
ISBN: |
9789571374086 |
|
商品簡介 |
十三歲成年、遵守「西達喀」行善、愛吃中國菜也打麻將
打破世人刻板印象,猶太文化第一手貼身觀察
猶太人是個古老的民族,從古典《聖經》記載到遍布世界各地的猶太人。
精神分析學之父佛洛伊德、作曲家馬勒、哲學家史賓諾沙、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社會經濟哲學家馬克思、現代藝術創始人畢卡索、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臉書創始人馬克‧祖克柏、歌手巴布‧狄倫等,都是猶太人或有部分猶太人血統。
為什麼猶太人僅占全球0.2%人口數,在各領域表現卻如此出色、成功?相關討論很多,卻沒有絕對答案,而這正是猶太人所思所想、如此生活的重大祕密。
本書作者寫出第一手觀察與交往的猶太朋友的生活面貌及他們的想法觀念,讓我們看見猶太人真實的一面。
目錄
自序 原汁原味
前言 猶太人的世界舞臺
第一章 賺錢、慷慨、做慈善
猶太人不追錢,是錢追他們
1 有個人去當學徒,被錢追著跑二百多年
2 前鋒為猶太人開錢路
3 高飛,讓錢追
猶太人很慷慨
1 猶太人的農田角落屬於寡婦和窮人
2 西達喀是猶太人慷慨的來源
3 窮人由猶太組織解決
4 猶太女人是募款高手
5 猶太人愛捐款做慈善
6 猶太人慈善名單
第二章 長大、成年、不啃老
我要長大,我要成人
1 猶太人成功的祕密之一
2 成年禮的歷史
3 成年禮要「家教」
4 成年禮的儀式慶典
5 成年禮大派對
6 成為猶太男人、猶太女人
猶太人沒啃老,不吃小
1 猶太人的家人關係
2 猶太人沒啃老
3 猶太父母不吃小
第三章 吃飯、說話、愛跳舞
猶太人吃飯,皇帝大
1 猶太人不到你家吃飯
2 猶太人吃飯,皇帝大
3 不吃豬肉的真正原因
4 猶太可食分三類
5 猶太可食限制社交
6 中國餐館安慰猶太人聖誕節的落寞
猶太人個個會跳舞
1 猶太婚禮跳舞大驚奇
2 猶太人為自由跳舞
3 猶太人愛跳圓舞
猶太人愛多語
1 猶太人是多語天才
2 說多語是猶太人的傳統
3 多語讓猶太人更傑出
第四章 娛樂、休閒、打麻將
猶太人愛打麻將
1 猶太人愛玩麻將
2 麻將是猶太女人的交友利器
3 麻將聯繫猶太媽媽和女兒之間的關係
4 麻將全國聯盟誕生
5 猶太人愛麻將一如愛吃中國菜
6 麻將在猶太大屠殺博物館輪展
猶太夏令營很嗨
1 不嗨,哪成夏令營?
2 猶太大哥哥、大姊姊夏令營
3 生重病,也有夏令營
第五章 信仰、禁忌、去偏見
猶太廟拜書,就是拜神
1 全世界絕無僅有:猶太廟拜書
2 要皈依為猶太人,先讀「這本書」再說
3 猶太廟藏書豐富
猶太人的禁忌
1 猶太人的禁忌就是你我的禁忌
2 反猶主義與偏見
3 別說猶太人掌握世界
4 不能和猶太人說的話1:耶穌的殺手
5 不能和猶太人說的話2:小氣、廉價、狡猾詐騙、德國納粹
6 猶太人不慶祝聖誕節與復活節
第六章 溫暖、幽默、愛追夢
猶太人很溫暖
1 我來陪你坐,好嗎?
2 善待前任丈夫或妻子,給予溫暖
3 幫助非猶太人一如幫助猶太人
猶太人愛追夢
1 猶太人愛追夢
2 猶太人追夢的背後
3 為什麼猶太人敢追夢?
猶太人愛說笑
1 諧星多是猶太人
2 幽默是猶太人的傳統
3 猶太人的喜劇表演方式
後記
內文摘錄
猶太人成功的祕密之一
都說猶太人很傑出,而傑出的猶太人特別多。經過我很多的研究後,我發覺猶太人成功的祕密之一來自於猶太人的成年禮(Bar/Bat Mitzvah)。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巴咪茲霸」(Bar Mitzvah),意思是誡命的兒子;而女孩的成年禮叫做「貝咪茲霸(Bat Mitzvah)」,意思是誡命的女兒。遵循誰的誡命?當然是指猶太人信奉的上帝──耶和華──的誡命。
成年禮有三部曲,就是猶太教儀式、猶太教典禮及慶祝等。而成年禮的三大精神支柱是道德生活、宗教生活以及和父母分離。
成年禮儀式中,成年孩子需要祈禱(minyan),收到阿利亞(aliyah),還要誦讀《妥拉》。根據聖經的記載,人的壽命是七十年。因此,猶太人若活到八十三歲,就會舉行第二次的成年禮。
從這個角度來看,八十三歲的猶太人就是十三歲;而九十五歲的猶太人才只有二十五歲。因此說老、稱老太嚴重,猶太人的一生都是年輕的。一生演出超過九十部電影,得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和艾美獎,已經一○二歲的美國猶太著名演員柯克‧道格拉斯還在二○一八年奪得金球獎,是美國如今還倖存的老牌演員。道格拉斯在一九九九年八十三歲時,過了第二次成年禮。道格拉斯從來不老,除了演員、導演、製作人,還是作家,出了十本書以及三本回憶錄。
兩度成年禮,給道格拉斯帶來不一樣的青春,繼續活躍舞臺,繼續奉獻人生。我的九十歲以上的猶太朋友們也對我說過,他們在八十三歲時,又過了一次成年禮。我也沒聽他們說過「自己老了」這樣的論調。
猶太人過第二次成年禮,對我這個研究老年學,也寫了三本關於老年的書1的旅行家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興奮劑,那是真正達到「返老還童」的境界。
有道是「權力是最大的春藥」,但是權力不是人人都能擁有,而且就算擁有權力,也會失去權力。最終,春藥還是無效,這樣的春藥帶來的假青春,徒然無益。
而猶太人的第二次成年禮,不必靠別人,就能再青春一次。這個青春,可以直通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在心理學上有極大的效益,不必仰賴藥物,也無須靠美容,值得好好的擁抱。
猶太人成年禮源自於《猶太聖經》的《創世紀篇》第二十一章第八節:「孩子漸長、就斷了奶。以撒斷奶的日子,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
而當時以撒是十三歲,就是斷奶、告別天真無邪童年的時間,走向猶太成年之路。而這裡說的斷奶,就是成年,就是獨立2。而猶太人要榮耀孩子成年,能夠負起責任、成為獨立的人,所以要慶祝。
猶太男孩在十三歲生日那天,依照傳統,他的家人就為他舉行個人的成年禮。而成年禮不是一個慶典而已,也不是一個派對而已。更多的是,成年禮的背後精神。
當然,成年禮不一定是在生日那天舉行,因為猶太人喜歡自己的成年禮是和《妥拉》結合,上帝也規定猶太人必須在安息日學習《妥拉》,因此,安息日就是學習《妥拉》日。
安息日是從星期五太陽下山開始,到星期六太陽下山為止。
因此,星期六早上是猶太廟的《妥拉》學習日。在《妥拉》的學習之後,就在猶太廟舉行成年禮。二○一八年四月七日,是逾越節期間,我在亞特蘭大的猶太廟參加一個女孩的成年禮。整個早上,她得在廟堂上和拉比、領唱人一起,她得閱讀希伯來文寫的《妥拉》卷軸,她得公開演講,得唱。而她的父母也得上台演講女兒的故事…。那是非常慎重的成年禮儀式。
成年禮完成後,就在猶太廟或自己的家舉行慶祝派對。別小看慶祝派對,那和結婚宴客沒有兩樣,當事人也穿得很正式、很體面,差別是新人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全新的自己。我認為,成年禮是猶太人和自己結婚。之後,才和另一個人結為伴侶。
所有親朋好友一起到猶太廟出席自己的成年禮,又有一個為自己開的派對,而參加的人數大致上有一兩百人,甚至更多,當「自己」就是眾所矚目的對象,這對正在成長的十三歲少年、少女而言,無疑是步上成功之路的試金石,也就是學習接受眾人的關注,肯定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還有,成功可以透過訓練和學習,得到開啟成功的鑰匙後,心理對於成功的拒絕就消除或降低了。
當自己正在少年時,就成為眾人的眼光匯集之對象,他們在評估自己時,就不一樣了。少年的他們,抬頭挺胸,自信十足,自尊心得到最佳的滋養。而且,隨之而來有很多行動和要學習的,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驗。
從少年起,就學習成為成功的人,成為站在猶太廟觀禮臺上的人,要對那麼多觀禮的人演講,還要在拉比面前表現自己。你說,成功,不就在不遠處?
─ ─
成年禮的儀式慶典
「雖然我已經為成年禮那天準備了六個月,我還是有一點緊張。」事隔四十年,那分緊張的情緒如同大衛腦海中一道嶄新的刻印。
「成年禮時,要記住所有該背誦和唱的,我怕背錯,也怕唱錯。在成年禮上,我得對領唱人(cantor)說唱祈禱文、《妥拉》、和一部分的《哈夫塔拉》。那是大量的背誦,而且不只是讀出來,還得唱。讀對了,不一定就會唱對。所以,我緊張啊!我非常希望自己的成年禮沒有出任何差錯,非常完美。」大衛在回憶自己在紐約市大頸家鄉的猶太廟成年禮時,依然膽戰心驚,卻也自信不已。
紐約市的大頸小鎮,幾乎就是猶太人社區。大衛的鄰居全是猶太人:改革派猶太教徒、傳統猶太派教徒、或正統猶太教徒都有,而他家屬於改革派教徒家庭,相對於傳統派和正統派,改革派比較開放和民主,也相對地兩性平等。
成年禮也因應時代逐漸改變。塔木德時代的成年禮儀式中,成年男孩得吟唱阿利亞(aliyah),意思是回歸以色列,也就是上帝應許之地的祝福。還要配戴經文夾(tefillin)在身上,那是記號、紀念,也是提醒自己,當初上帝從埃及領猶太人出來,不再為奴。中世紀末期,則是被叫出來讀《妥拉》,也不再配戴經文夾。而到了十六、十七世紀,德國和波蘭的猶太男孩則在成年禮的三個月前,要開始配戴幾次經文夾。
「對領唱人讀唱祈禱文、《妥拉》和一部分《哈夫塔拉》時,若有錯,領唱人會糾正。我希望是完美的成年禮,而這是非常挑戰的工作。」大衛說。
「我們在成年禮的六個月培訓中,猶太廟給我們卡帶,要我們在家時天天跟著唱、讀、祈禱。後來,卡帶就變成CD或MP3。」
成年禮,是自己一生的大節日,而且是自己一個人的節日,這是終身受用無窮的最巨大的挑戰和禮物。
─ ─
麻將是猶太女人交朋友的利器
臺灣人打麻將,不分男女。男人女人,只要上了麻將桌,就是男女平等。猶太人不一樣,只有猶太女人打麻將,我還沒見過猶太男人打麻將。不過,昨夜和我一起上課的七十幾歲猶太男性朋友愛德對我說,他的媽媽和阿姨們都打麻將,每星期打,而他也常和媽媽及阿姨一起打麻將。
「我二十多年沒打了。麻將是很好玩、很有意思的遊戲。」
「為什麼你不再打麻將了?」我好奇地問愛德。
「我媽媽和阿姨們過世二十幾年了,我沒有對象可以打。」
愛德說,他的媽媽和阿姨們打的麻將賭注是一元美金(約為三十元臺幣)或三元美金(九十元臺幣)的,兩個小時的輸贏就是三十元或六十元臺幣。話鋒一轉,愛德問我是否打麻將?我真希望我可以是他的麻將夥伴,可惜我沒有耐性坐在麻將桌上。目前為止,愛德是我唯一認識會打麻將的猶太男性朋友。
我問九十歲的猶太朋友爾尼,為什麼猶太男人不打麻將?他的回應很直接:「麻將,是女人的遊戲,猶太男人玩橋牌和皮諾克(Pinochle)。」
皮諾克是一種吃磴遊戲(Tacking-Taking game),兩~四人玩,用特殊的撲克牌,總共四十八張牌。剛開始皮諾克由法國開始,後來傳入德國,再從德國傳入美國。爾尼就是在老人中心教皮諾克遊戲的老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猶太男人離家去打仗,猶太女人得留在家照料孩子,倍感孤單、寂寞。大家的處境類似,所以,猶太女人就一起打麻將,在麻將桌上分享教養孩子的心得,聊聊在戰場的丈夫。打麻就,就這樣成為猶太女人的專利。後來,猶太人搬到新的城市,也是透過打麻將融入新圈子,麻將成了安定新家的利器。女人喜歡分享,也喜歡指導新來的女人一條出路。這正是女人和男人不同的地方:女人是分享的族群。只要女人認為好的,就想要分享給更多的人一起來享受。而麻將,就是最佳的媒介。
猶太女人打麻將和華人不同,她們每次打麻將的時間設定在兩小時左右,不會在麻將桌上流連一天一夜,或打個三天三夜不上床。猶太女人的觀念裡,教養孩子最重要,家庭第一。因此,麻將是用來玩的,增加生活情趣,不能因此犧牲家庭或孩子。
再者,猶太女人每次打麻將的輸贏最多是在三美元或五美元之間,約在新臺幣一百~一百五十元左右,輸了就當成玩遊戲的門票,或想像成請朋友吃一碗麵,如此,就不會心疼。
這樣的小金額對臺灣打麻將的人來說,可能太小兒科了。不過,別忘了,猶太人是很會「斤斤計較」的,他們計較的是「價值」而非「價錢」;他們計較的是「有趣」,而非「風險」;他們還計較的是「玩」而非「賭博」。
對猶太人來說,「錢」既是神聖,也可以享受、可以慈善,就是不可以賭博。玩金額大的是賭博(gambling),不是遊戲(game),而猶太人不賭博的。猶太人歷經數千年來被各國趕來趕去,被剝奪從事普通職業,被大屠殺,如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就大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因此賭博在猶太人社會是不存在的,因為賭博沒有「價值」。
有些猶太女人每星期打一次麻將,有的一星期打三到五次的麻將。不論團體如何,她們每次打麻將的時間都在兩小時光景。通常,打麻將也有固定班底。如我在亞特蘭大猶太廟的圖書館寫這本書時,每星期四固定會有兩桌八個猶太女人到圖書館打麻將。
猶太女人會從自己家帶喝的、吃的來和麻將朋友分享,有時候則是每個人手上都帶著一杯咖啡或飲料來。而打麻將時,她們的聲音傳出來的,幾乎都是笑聲和聊天聲。「妳來玩嘛!」有人吆喝我加入牌局;還有人很慷慨,願意禮讓位置給我。
猶太女人和廣東人、香港人打的麻將都是十三張牌,臺灣人多數打的是十六張的。當她們聽到我不會打麻將時,個個都對我說,「很簡單,我們教妳,包妳很快就會。」我的猶太朋友九十四歲的瑞內就說:「妳真該學習打麻將。我給你保證,麻將好玩又吸引人。」瑞內每天行程滿檔,打橋牌、玩皮諾克,「有空時才能打麻將!」九十幾歲的人猶如年輕女孩,天天打扮得漂漂亮亮,整天玩得不亦樂乎。麻將於她,就像是少女時交男友一樣,好玩。而瑞內個人打麻將的歷史已經超過七十年了。
昨天我再去猶太廟,這次牌桌上只坐了六個人,她們還是力邀我,但猶太女人不會勉強人家下水。六個人一樣分成兩桌打,我好奇:三缺一,能打嗎?
「行!三個人打的速度比四個人還快。」有一個人對我說。
原來,她們將缺席者的位置也安排好,麻將也成排,只是大家玩時不取那一排。
這群猶太女人在開打之前還一起唸祈禱文,用希伯來文讀祈禱文──你聽過打麻將還唸祈禱文的嗎?
「猶太廟的麻將俱樂部成員大約四十人,有的打星期一,有的星期二,其他天也有。我們打的是星期四下午。星期四的麻將是不玩錢的,輸贏都沒有錢。星期二的麻將俱樂部打的是中國式。其他天的麻將俱樂部玩的錢也都很小。」究竟金額多大,她沒有明說,我也沒有問。
其中一個女人麗塔,她負責教打麻將,至今已教了不少人打麻將,讓猶太廟的麻將團體愈來愈壯大。而猶太廟(The Temple)是亞特蘭大最悠久的猶太廟,已經一百五十歲了。說不定哪一天,猶太廟的麻將社團也茁壯到一百五十人。
─ ─
猶太人不到你家吃飯
我們是好客熱情的民族,喜歡邀請朋友到家裡來吃飯,表示友好和歡迎之意。這也表示,咱們的友情溫度在上升中,或純粹人來瘋,如我家就經常高朋滿座,因為我喜歡吆喝朋友來我家吃飯聊天,增加生活趣味。
我也喜歡下廚,設計一些自己心血來潮想到的食譜,或從我自助旅行五十幾國吃過無限多菜色的經驗中,隨便挑幾種做來請客,也挺有趣的。
當你盛情邀請猶太朋友來家裡吃飯,他推三阻四的,就是不來。你感到莫名其妙,怎麼熱臉去貼猶太朋友的冷屁股了?太不近人情了,真是心生不快啊!
再交往更熟、更深一點,猶太朋友終於來你家了。
可是,他們居然帶著自己做的飯菜來,這下子你可能火冒三丈了,心裡疑惑道:難道我家那麼小氣,或那麼窮,買不起菜嗎?這也太瞧不起人了。
你的血壓在升高,心裡暗叫:「你到我家來還自己帶飯盒,這算什麼朋友?難道我去你家作客,也要自己帶便當不成?」
更甚者,猶太朋友帶了自己的鍋子烹飪器具,也帶了尚未煮的菜到你家來。你瞪大眼睛:「你們在幹什麼啊?我家有的是鍋碗瓢盆,而且多到可以到總統府前面敲鍋敲碗,遊行示威哩!」
猶太朋友口裡說抱歉,我習慣吃自己做的菜,就讓我自己下廚吧!
「啊!你要在我家下廚,這怎麼是我的待客之道呢!不行,不行,這使不來,得是我這個當主人的下廚做羹湯,才有誠意啊!要不然怎麼叫『請客」呢!」你將猶太朋友推來推去的,硬是要把對方推出廚房。
最後,猶太朋友不得不開口了:「我只吃Kosher的食物。」
「啊!什麼『克俗』,我們臺灣人就對人很『克俗』,就是很誠懇,很不那麼正式,很不介意,很隨緣啊!」
「喔不!我們猶太人吃飯,吃的是『可食』(Kosher,希伯來語:כָּשֵׁר),那是猶太的飲食戒律,也是一種猶太潔食法。『可食』的規定很多,你這個當主人的不會做我們的『可食』菜。」猶太朋友比手畫腳的,你還是一頭霧水。
好不容易你恍然大悟了,猶太人吃飯還有戒律,要這樣,不要那樣。喔!難怪你這麼客氣,猶太人卻那麼不客氣。
相對於猶太人的「守法」,我們算是很「不守法」,很差不多的民族。吃個飯,幹嘛那麼斤斤計較啊!添雙筷子,加個碗,不就得了?
沒錯,猶太人是一個有很多律法和規定的民族,從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了。而且,不論他們住在哪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庭在管他們,連吃飯這樣的大事都要管,還管你吃對了沒。
「可食」的意思就是「可以吃的食物」。既然有「可食」,就會有反面的「不可食」,也就是「不可吃的食物」。因此,包裝上有這個「כָּשֵׁר」希伯來文字的,就是「可食」,猶太人就會安心地買回家煮。
好吧,不只是猶太人不到你家吃飯,猶太人連到親戚家,甚至是親如父母,在宗教上有所差異時,即便都是猶太教徒,有時候還是自己帶飯菜去,或帶自己的鍋碗瓢盆去。
你說猶太人也太誇張了吧!可不!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對從小就恪守這種生活方式的猶太人,那就是生活,一如我們早上吃稀飯、配醬瓜,或是吃饅頭,配豆漿、油條一樣正常。
只因為猶太人,尤其是正統猶太教徒,他們堅持只吃『可食』的食物。如我的朋友塔爾,他就沒有吃過非『可食』的食物,有些保守猶太教徒和改革派猶太教徒也只吃「可食」。
《你什麼意思,你不能在我家吃飯》(What Do You Mean, You Can’t Eat in My Home)這本書的作者賈飛(Azriela Jaffe)出生在猶太家庭。她從小生長的的家庭和認識的親友的家,沒有人是實施『可食』飲食的。結婚後,賈飛和丈夫養育兩個孩子,開始在自己的家實行「可食」飲食文化。這樣的改變,不僅在自己家、娘家,對多數人來說,都是災難。她回娘家時就自己帶食物去了,這在親友之間引起的震撼,就像大地震一樣,震得七分八裂的。
猶太人節慶時,如逾越節,都是大家庭團聚的,阿姨、叔叔、伯伯、舅舅,舅公、叔公、爺爺、奶奶,堂表兄弟姐妹、姪兒、姪女、外甥、外甥女……。團聚用餐時,一定是圍著餐桌坐著,食物就擺在長長的餐桌上,和大家吃不一樣的食物所造成的複雜和困窘是很明顯的。
尷尬嗎?當然囉。能做什麼呢?賈飛就是和家人溝通,以消除家人的疑慮與不安。
我問從小就只吃「可食」的塔爾,若非猶太人朋友,例如我邀請他到我家來作客,他會怎麼處理?塔爾的答覆是:「我就邀請非猶太人或你到我家來用餐,或是我們到餐館去。」而到餐館去,塔爾當然選只有「可食」的餐館用餐。
所以,猶太朋友不到你家吃飯,別見怪。
丘引
丘引
自助旅行作家╱專欄作家╱親子作家╱老年學作家╱多元文化和跨宗教熱愛者╱出版22本書(臺灣和中國)
說多語,目前持續學習希伯來文中
常出席美國不同猶太會堂的安息日、逾越節、贖罪節、新年等活動
曾擔任報社主筆、師大人文課程講師、電視八點檔編劇、專欄作家
自助旅行五十多國後,放逐到美國求學迄今
曾經循著摩西和以色列人的腳步,走訪埃及
跟著他們過紅海,到西奈山和曠野流浪
又隨著他們到達約旦的尼布山,隔著約旦河眺望「牛奶與蜜之地」
而後到死海,才跟著約書亞和以色列人進入耶路撒冷
該旅程於1998年出版成《埃及、約旦、以色列逍遙遊》一書。丘引是臺灣第一個介紹這三個國家的旅行作家,也是第一個出版希臘和土耳其旅行書《希臘、土耳其精緻深度之旅》的旅行作家,屬於臺灣前鋒的旅行家。丘引的著作《後青春:優雅的老》,榮獲衛生福利部2014優良好書獎。
丘引粉絲頁:www.facebook.com/chiuyin538
丘引email:chiuyin538@gmail.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