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時代:駕馭21世紀的機遇與風險,實現成就非凡的第二次文藝復興
 
作者: 伊恩‧戈爾丁 Ian Goldin, 克里斯‧庫塔納 Chris Kutarna 
譯者: 葉家興, 葉嘉
書城編號: 1406373

原價: HK$150.00
現售: HK$142.5 節省: HK$7.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寶鼎
出版日期: 2018/06
頁數: 432
尺寸: 14.7x21
ISBN: 9789862487242

商品簡介
《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入選
Goodreads閱讀社群網站5顆星讀者肯定
Amazon網路書店4.5顆星熱烈好評
《衛報》、《赫芬頓郵報》重磅推薦

我們的時代,是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這個時代,沉潛的天才與隱藏的風險將恆久角力。
21世紀將是怎樣的一段歷史?一切取決於你我。
當前的世界,與文藝復興時期極為相似。
不論主宰時代的是印刷巨匠約翰尼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或是臉書之父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是美洲新大陸,或是崛起的中國;是銅版蝕刻術,或是電腦矽晶片;是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焚盡俗物的「虛榮之篝火」,或是伊斯蘭國(IS)踐踏人間的無情炮焰;是梅毒的肆虐,或是超級細菌的蔓延——歷史正在重演。
牛津大學的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及克里斯‧庫塔納(Chris Kutarna)觀察今日世界的創新熱帶,從中瞥見了500年前的知識與藝術殿堂——佛羅倫斯。二位作者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是「大發現的時代」,堪比輝煌璀璨的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醫藥蓬勃發展、經濟繁榮發達、新媒體的產生以及人口流動,教育水準、人均壽命提高了;資訊串連全球,不同的思想帶來新的觀點。但是,發展的代價是什麼?為什麼時代進步了,我們卻活得愈來愈焦慮,覺得世界是這麼的不平等?
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糟糕的時代。全球共融帶來新的繁榮,也引發新的弊端:財富分配不均、政治腐敗、疾病傳播、宗教狂熱、種族戰爭,21世紀正以各種史無前例的風險,挑戰人類的極限。本書從天文學、建築、海陸貿易、藝術、基因工程、量子力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發展,論至金融體系、國際衝突、傳染病、氣候變遷、移民的潛在危機,在在提醒:第二次文藝復興在即,後人如何評價我們這一世代,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發揮天才的潛能,控制風險的傷害。
《發現時代》一書剖析時代危機,幫助我們認清時勢、再塑文明,期許世人為今後的500年立下不朽的智慧典藏。

【權威推薦】
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李顯峰∕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林建甫∕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周桂田∕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張鐵志∕文化評論家,「Fountain/新活水」總編輯
陳建守∕「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偉雯∕前馬來西亞獨中校長,歷史文化作家、講師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總監
楊家彥∕臺灣影響力投資人、逢甲大學兼任教授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薛琦∕東吳大學、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蘇書平∕先行智庫「為你而讀」執行長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歷史會重複或循環嗎?反對將歷史簡化的學者,通常都不願意認同這樣的說法。但若回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與過程來看,同樣七情六欲的人類,與眼前世界互動所產生的問題,基本上仍是相似的。因此,作者嘗試將文藝復興與我們所處的時代進行平行比較,試圖借助過去的歷史經驗提出省思,以便為人類的未來提出建議與期許。
如果第二次文藝復興時代真的到來,或許該問的是,面對眼前眾多危機的我們,如何在下次的「黑暗時代」(將到來?或是已開始?)自處與存活?但不管你最後的選擇是拯救世界或是與世隔絕,你都應該先要讀一讀這本錦囊讀本。」 ——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歷史書,也是一本預言書,每位公民都當閱讀,尤其政府官員。《發現時代》縱橫上下歷史500年,從文藝復興時代一直談到當代,既是一部全球史,也是一本指引人類未來走向的趨勢發展書。兩位作者的書寫處處回首過往歷史,也關懷當下,甚至洞見未來。直白的文字,豐富的內容,精采的論述,帶領我們認識這是一個關鍵的時代,過往的文藝復興蘊含著善與惡、天才與社會風險,給我們相當多的啟示,直指新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當下的政府、企業與公民應該要有所行動,以消弭危機,成就偉大年代。」——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這個時代的變化愈來愈快,也變得更複雜,這讓我們在看待工作和生活周圍的事件,開始出現很多的認知盲點。難得一本書居然可以透過500年的歷史,從政治地理、經濟、科技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來分析過去和未來的趨勢。透過這本書,相信你能夠學習到如何用跨領域的思考視角,看清所有問題的本質並找出屬於你的解決方法。」——蘇書平∕先行智庫「為你而讀」執行長

「這本書的資料量讓我感到驚嘆。書的內容涉獵廣泛,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如社會、科學、文藝、政治和發人深省的討論等,讓我們理解自己正處於新的文藝復興時期。他們以豐富的歷史例證,透徹分析今昔文藝復興的相似之處,做到真正的鑑往知來,令人著迷之餘,同時引起反思。若你想瞭解這次屬於我們的文藝復興如何曠古爍今,這本書非讀不可。」——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此書妙不可言,值得大加稱許。昔日文藝復興,人類潛能全線爆發,推動各大領域發展,掀起嶄新思想浪潮,開啟長達一世紀的轉型時代。同一時期,世人也變得相互依存,隨時遇險失穩,困惑恐懼。眼前的時代正與此相似。本書的兩位作者充分表明,時勢複雜至此,實難清晰計畫前路;不論對個人或社會而言, 真正有所幫助的是跨界穿梭的技能,謙卑好學的初心,以及為人的核心價值,尤其是創造力和同理心。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麥可・史賓塞(Michael Spence)∕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發現時代》角度異常新穎,不作膚淺的分析,不妄開無效的處方,亦無左右傾向。書中認為目前通訊和科技等領域的重大發展,正迅速為全球大量湧現的創意人才提供絕佳的機會,也提醒讀者,個人若不把握機會立刻行動,國家若不積極組織以善用資源,一切機會都會消散而去。本書極為重要,讓人一讀難忘。」——艾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伊恩和克里斯敢於提出並回答幾個重大的核心問題: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做錯了什麼——還有做對了什麼?我們要往哪裡去?我們應該感謝兩位作者如此果敢,也應該勇於接受他們所說的挑戰,要無懼風險,敢於超越極限,也要認清現狀,保持頭腦清醒,更重要的是,對於未來懷有一顆樂觀的心。」——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

「噴射飛艇飛速疾馳,掠過水面滑翔而起,所經之處卷起滾滾巨浪,俗稱『船尾急流』。此情此景乃人生重要一課:沒有人能看到自己的「船尾急流」;我們往往匆匆一生,卻不知道自己為別人留下了什麼影響。
每一個文化、朝代、時期、世代(甚或更多分類),都無法看清自己於歷史的作用。伊恩和克里斯卻能讓歷史定格,不僅記錄了創意飛速迸發、創見層出不窮的今天,也仔細研究了當下的機遇與風險,讓我們清楚看到自己的「船尾急流」。本書寫作期間,世人仍一直航行,一直在更新電腦程式,既樂於享受種種進展所帶來的成果,也疲於應對隨之而生的種種未知的副作用和連鎖反應。在此環境下,本書尤顯可貴,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也是一本預言天書。兩位作者對時代的深刻自省,實在難得。書中所言分量之深重,成書卻如此輕巧易讀,更讓人難以置信。」——拉里・布萊恩特(Larry Brilliant)∕谷歌(Google.org)前任執行長

「時下的分析評論以迅速、簡扼為要。伊恩和克里斯卻大反其道,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豐滿、細緻、富含啟示的時代寫照。《發現時代》力透紙背,以文藝復興為對照,解讀目前種種機遇,為所有讀者——包括每一個即將出現的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提供了至為關鍵的獨特觀點。」——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領英(LinkedIn)創始人及主席

「現在我們變得愈來愈短視,只著眼於一時一刻,正好需要《發現時代》的新視角來解救。兩位作者的眼光超越日常而放諸整個時代,從其分秒必爭的發展步伐、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論至愈發緊密的聯繫網絡,證明我們正處於一場「新文藝復興」。以此角度,讀者能學會如何為長遠利益作出就謹慎決策,而不困於一時的跌宕。」——鮑達民(Dominic Barton)∕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全球董事總經理

「全球正面臨種種重大挑戰,也擁有前所未見的機遇。風高浪急之中,《發現時代》為我們指點迷津,帶我們冒險探索,是一本充滿能量的及時之作。伊恩和克里斯在書中闢出新徑,引領讀者通往一個由人類創意、智慧和潛能所定義的新黃金時代。」——亞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現已改名HuffPost)前任總編輯

「在我們的世界呈現撕裂、畏縮之態。此時此刻,伊恩和克里斯的《發現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新書震懾人心,讓我們重新認識人性之大同,領悟彼此合作、相互理解和善用天才之重要。我們絕不應立起高牆,不應斷開吊橋,不應惶惶度日。此書予人勇氣,助我們集思廣益、各展其才,也讓我們以古鑑今,認識眼前機遇,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文藝復興』時代。」——理查・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

「《發現時代》這本非凡巨作嘗試將兩個時代平行對照:一為創意和危機並存的偉大文藝復興,一為今日我們所處的千變萬化的世界。書中強而有力地指出,兩個時代的科技文化都經歷並醞釀著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在吸納發展成果時遇到的挑戰亦極為相似。本書觀點獨到,不論你想感受現代世界的緊張脈搏,還是想瞭解其他時期的人們如何應對時艱,都應讀讀這本書。」——賀慕敦(Andrew Hamilton)∕紐約大學校長、牛津大學前任校長

「《發現時代》無疑是一本精采的好書,也提出一種宏觀角度,讓讀者能鳥瞰今日種種創新浪潮,理解由此而生的各種挑戰。科技發展值得讚歎,但科技本身並無精神信仰,既可行善,亦可作惡;能予人新生,也能取人性命。本書充分展示,人生確實如棋,每進一步都可得可失;惟有盡情投入最新形勢,且不懈從過去汲取經驗,方能贏在最後。『天才』一詞已經用濫了,這點我比誰都更明白。但兩位作者在書中生動地說明,個人智慧能藉自由的普及、機會的均分而轉化為群體成就,讓『天才』在本書獲得新的生命。」——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主席、第13屆西洋棋世界冠軍

「我們正處於『新文藝復興』嗎?在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中,伊恩和克里斯觀察今日世界的創新熱帶,從中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梅迪契家族的佛羅倫斯。他們認為,我們的時代是探索的時代,但正如達文西和達迦瑪的時代一樣,科技發展和全球共融會帶來新的繁榮,也會引出新的弊端,比如疾病傳播,宗教狂熱和世界大戰。兩位作者催促新人文主義的誕生,以抵禦種種已然釀成、勢將危及現代文藝復興的禍害。每一個人都應該聽到作者的呼喚。」——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歷史系提胥講座教授(Lawrence Tisch Professor of History)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數據分析與歷史證據,將1450年至1550年的文藝復興時代,跟1990年起的當代歷史發展,進行了精采且有趣的對照與比較。切入點令人耳目一新。
◆文筆行雲流水,充滿中古世紀歐洲歷史事件的脈絡與細節,是一場知性的饗宴。
◆本書探討政治、經濟、財富分配、教育、文化、科技、醫藥等層面,旁徵博引,對全球局勢進行剖析與建言,幫助我們在極速變動的數位時代,建立安身立命與一展長才的態度與觀點。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
‧〈理性樂觀的發現時代〉——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掌握21世紀的時代革新,從知史開始〉——黃偉雯∕前馬來西亞獨中校長,歷史文化作家、講師
・〈發現時代裡的大膽出走〉——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發現時代,就從人的好奇心開始〉——薛琦∕東吳大學、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致臺灣讀者序

Chapter 1 上升或下沉?
‧我們的時代處境
‧往事是序曲
‧前進之路
‧整裝待發

Part Ⅰ 文藝復興往事如新
Chapter 2 新大陸
‧新地圖
‧新媒介
Chapter 3 新紐帶
‧貿易
‧金融
‧人群
‧科技
‧超越「聯網」

Chapter 4 維特魯威人
‧從悲慘到中產
‧新的黃金時代
‧為什麼現在?
‧變色的黃金時代
‧新鮮污點
‧瞥見偉大

Part Ⅱ 天才輩出
Chapter 5 哥白尼革命
‧典範轉移
‧新的轉移
‧天才輩出的方程式

Chapter 6 教堂、信眾和疑慮
‧集體的努力
‧集體的疑慮
‧相信的四個理由
‧恐懼的理由

Part Ⅲ風險叢生
Chapter 7 瘟疫在散播,威尼斯正下沉
‧連結的壞處
‧複雜難解,密集難安
‧新瘟疫
‧帶來破壞的商人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Chapter 8 篝火與歸屬感
‧如虎添翼的先知
‧新的篝火
‧陷於分裂的社會主流
‧共識破裂的代價

Part Ⅳ 未來的考驗
Chapter 9 大衛
‧放大天才潛能
‧緩解潛在危機
‧歌利亞

致謝
注釋

致臺灣讀者序

這是一個大發現的時代。在這個全球充滿衝突,不確定性的時刻,能夠辨視真理並記取教訓者將是未來的領先者和最大贏家。
在2016年初,我曾在一場座滿全球商業鉅子的演講中,非常有自信地做了兩項預言:第一,英國的公投結果將是脫離歐洲。第二,川普將當選美國總統。類似的事件常令多數人感到驚訝,但讀過這本書的人卻能洞察先機,預料這一切的來臨。
這個世界正在快速改變。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卻沒有跟上腳步。傳統的想法大多數都已經過時了。而這正是他們面對這些事件來臨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原因,同時也對於現今的改變感到掙扎迷茫。
這本書將會打破你以往的刻板印象,帶你從全新的視野看這世界,並與你一同聚焦在推動世界改變的重要力量,同時帶領你認清如何去因應它。若能愈早以新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你和你的家人及國家將愈快地成功克服這些挑戰所帶來的震撼,而無須浪費無謂的時間。
一旦你洞悉所處的這個大發現時代,成功的路將會更加清晰。你會領悟為何要成為與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並肩的「新文藝復興人」,並努力成為這一類的人。你會明白如何打破陳規,做出大膽的選擇;如何培養你的新習慣,取代舊的。你也將體悟,如果你要成為各領域間的佼佼者,在哪裡完成你的學業,及在哪裡就業將會是你最重要的決定。
除此之外,你會更清楚知道我們每一個人該如何順應這個全球化的世代。在這個世代,臺灣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建立東方與西方的連結。正因為如此,臺灣在這個大發現的時代裡,得以領先群雄。然而,「全球化」不只是一種趨勢,更是對領導力的一種考驗。至止,很多國家都無法成功的完成這項考驗,他們無法有效將全球化帶來的新財富轉化成國家的福祉,他們也無法妥善分散風險亦或是平均分配報酬,導致只能有少數人成功致富。在社群間,他們也因為瞬息萬變的世界無法在社團中建立起穩固的信任。更可惜的是,他們無法運用過往的一切經驗及智慧替他們實踐夢想。而現在,他們的人民正感到憤怒。失去了對當局的信任及對全球化的信心。
但是,全球化也是一件正確的事。現在正是輪到臺灣藉由克服其他國家無法完成的層層試煉,應證它的時刻。而這本書將呈現給臺灣讀者如何突破這些試煉。
大發現的時代充滿著危機與報酬。「大發現」有光明的一面,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在這個時代,機會和風險正在與日俱增。
在這個世代,要瞭解世界的潮流是愈來愈困難與急迫的,我們需要在各種令人困惑的外力間求生存。《發現時代》將與你一同放下手邊的事務,深呼吸,並重新瞭解,我們曾經走過這種時代。藉由重新回顧過往的經驗,你會清楚看未來的方向,努力達到成功。

——克里斯‧庫塔納,2018年4月

推薦序:
〈理性樂觀的發現時代〉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我們無疑是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幾乎每隔十年的世代,就會出現各種程度的鴻溝。
過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要獲取知識有多麻煩已難以想像,現在我們可以輕易上網在維基百科就能查詢到比大英百科全書更新、更多、更準確的資訊,這還能發生在我們手中的智慧手機上,而且其運算能力都遠比登月計畫的電腦還強大!還能聯繫起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
我們人類知識擴展的速度和邊疆之快之廣,讓我們現在能夠體驗到人類前所未有的事物。這還包括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精準醫療等等大幅提升感官能力、便利性以及健康的新發明。這讓我們的政治、社會、教育、生活產生了重大改變。而我們也漸漸地發現,似乎有些人已經趕不上時代的飛速轉變,落後的甚至還包括政治領導菁英和公共機構。
我們人類真的是初次遇見這樣的巨大變革嗎?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及克里斯・庫塔納(Chris Kutarna)卻要在《發現時代:駕馭21世紀的機遇與風險,實現成就非凡的第二次文藝復興》論證出,我們人類早已有過類似的經驗了!
《發現時代》的原文書名Age of Discovery,原本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當時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在這些遠洋探索中,許多著名的航海家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也差不多發生在這段時間,然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兩位作者從多方面探討第一次文藝復興時代中,西方社會遭遇到的天翻地覆改變!當時的世界在古騰堡、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哥白尼和哥倫布的推動下,產生了一系列的飛躍,在藝術和科學上都有巨大的認知升級及重塑,而且新世界的發現帶來的衝擊比起登月是不遑多讓,可謂貨真價實的大躍進。
雖然最早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中國人的老祖宗,可是中文字的特性及古時的社會狀況讓活字印刷術在中國難有用武之地,但是卻非常適合拼音文字的歐洲,古騰堡的成功讓馬丁・路德能夠挑戰天主教會對知識的壟斷和禁錮;在我們這個網際網路如同電流和自來水一樣普及的年代,知識的傳播也逃脫了紙墨的限制,而能夠以零邊際成本的方式無限傳播。
我們可能活在人類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時代,我們這百年內在壽命、健康情況、識字率、財富上都有質和量的顯著增長,幅度甚至比過去幾千年還高。窮國不僅有大量人口脫貧,過去落後國家只能看著先進國家的國民使用高科技產品流口水,可是現在拜自由貿易和全球高度分工的供應鏈所賜,最新、最潮的高科技民生消費品是無遠弗屆,甚至不少發展中國家跳過市話直接使用智慧手機已經不是新聞。全球正以通訊科技和自由貿易的革新更緊密結合在一起。即使僅用像GDP成長這樣的指標來衡量,我們人類的財富在幾十年間的增長速度就比過去幾百年還快了,更甭提太多科技帶來的便利是無法用經濟指標評量的。
不過,飛快的變革也超過了一般人所能夠適應,在先進國家已有好一大部分的勞力似乎不再被需要,大幅加劇了窮富差距;更緊密聯繫的貿易及交通網也帶來新興傳染病快速傳播的危機及挑戰,這過去已在歐洲造成了黑死病蔓延。另外,社會對立、仇外心理和意識形態極端主義也在侵蝕進步的根基。
戈爾丁及庫塔納認為,我們現在的狀況需要以史為鑒,而該把這個時代視作新的文藝復興,才能懂得處理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們如今享受著第一次文藝復興帶來的各種美好事物,可是如果穿越到那個時代,西方社會也面臨著知識創新、貿易、移民等帶來的磨擦,那就是個沿續了幾個世紀的動蕩時代。
新文藝復興的潘朵拉盒子(Pandora's box)已經打開,不管放出的是啥,都不太可能再收回去了,時代的潮流已無法停止。該採取行動時猶豫不決,是符合人性的,但卻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不該再幻想要回到過去虛幻的美好,保持開放的想法、愛上藝術、擁抱移民和城市的活力以及建立社會安全網,是作者認為能在這個新文藝復興時代成為贏家的最佳解方!
《發現時代》帶你進入兩個文藝復興時代的宏偉世界,探索曾經且正在發生的巨變,更理性樂觀地面對未來的世界!

〈發現時代裡的大膽出走〉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每年1月學測到9月開學,臺灣媒體總會不斷報導優秀年輕人流失到境外求學的新聞。事實上,近幾年這趨勢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
高中畢業生大膽離開家鄉,到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陌生的環境求學,目標是什麼,夢想在哪裡?臺灣《商業周刊》曾以「18歲開始拚履歷」為封面故事,以斗大字體宣稱「這是一個很早就學會精打細算,提早賺錢的務實世代。」遺憾的是,這種說法反映既得利益者的偏見,不僅簡化年輕世代,擅自貼上標籤,也缺乏對大環境的深刻反思。年紀輕輕離鄉背井,告別父母的呵護照料,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吃盡各種不足為人道的苦頭,背後的原因絕不只是為了賺錢。
回望臺灣家鄉,當權者近親繁殖,故步自封,形成液態空氣一般的惰性同溫層。年輕人不可能從中汲取什麼養分,更遑論感受生命的溫度、孕育未來的夢想。既得利益者的自以為是妨礙進步,年輕人的勇敢出走就是義不容辭。惟有這樣才能回應心靈深處「野性的呼喚」,才能避免30年後淪為一樣自嗨度日的老人。
英國牛津大學的戈爾丁(Ian Goldin)教授和庫塔納(Chris Kutarna)博士合著新書《發現時代》,結合浩瀚歷史材料的大數據分析,將1990年代以來的當代世界發展,與始於15世紀中的百年文藝復興並置觀照、互成隱喻,意在說明人類文明正迎來第二次文藝復興,一個大發現的年代。這本氣勢磅礡的巨作,也對年輕人發出同樣的呼籲:要勇敢出走,尋找新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 」。
當代的「佛羅倫斯」在哪裡?作者沒有明確答案,但指出「技藝」(craft)與「集中」(concentration)是關鍵所在。「技藝」常與一個特定地點結合在一起;「集中」則意味著,如果你還未找到心之所往,就應動身前往最偉大或勢將崛起的城市。這些城市人才濟濟、智慧充沛,自己自然會受到滋養,發光發熱。
愈來愈多臺灣年輕人奔赴世界各地尋找機會,一方面表明臺灣愈來愈難成為他們心儀的中心舞臺,一方面也顯示去向抉擇實在不易。不過,有一個臺灣年輕人普遍忽略的城市或許正是佛羅倫斯的雛型,而且近在咫尺:深圳。
英國《經濟學人》、美國《彭博商業週刊》、臺灣《商業週刊》及《天下雜誌》都曾以長篇報導,介紹這個擺脫山寨形象、充滿創新能量的城市。1979年改革開放至今,深圳經濟年均增長22%。如今,深圳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就比整個臺灣多。深圳證券交易所位處的深圳南山區,人均所得也已超過香港。深圳人口平均年齡33歲,低於世界主要城市年齡中位數10年以上。人口構成所自生的冒險精神,引來大批年輕創客(maker),築起新一代創業家的逐夢天堂,甚至獲《經濟學人》譽為「皇冠上的寶石」(Jewel in the crown)。
深圳不但熱血衝刺,也講求「合規與風控」(compli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外地來的移民,大家講規矩、講制度,不易被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掣肘。如果深入內地去,恐怕大城市也難有如此環境。
這麼年輕的「明日矽谷」,高等教育機構卻寥寥可數。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開始招生,顯示前後幾任校長的遠見。然而,兩個校區仍欠缺交流,對於深圳的突飛猛進,香港本地學生多半懵懵懂懂,更別說一海之隔的臺灣年輕人。更荒謬的是,前年新竹清華大學在深圳開設MBA班,竟限於法令,不能招收當地大陸學生,臺灣自縛手腳的陳舊法令到底還要綁架下一代多久?
從年輕人跨境流動的方向來看,臺灣似乎離「佛羅倫斯」候選城市的資格愈來愈遠。為什麼臺灣自中心落入邊陲?為什麼民主變吃老本?為什麼優秀人才在外流浪?為什麼年輕學子離鄉背井?一個坐視人才逐漸流失的地方,近悅遠來成為奢想空談,薪資還會希望成長嗎?未來還能綺麗嗎?
如果故鄉無法逃脫被歷史仇恨與意識型態囚禁的命運,年輕人的未來也要跟著一起葬送嗎?在新文藝復興的《發現時代》裡,上一代如果沒有將家鄉打造為舞臺中心的能力與雄心,下一代只能嗅覺敏銳、大膽出走,為開展璀璨的未來,在新時代的佛羅倫斯與最好的同輩惺惺相惜,既競爭且合作,讓生命發光發熱。
找到安身立命的「聖堂」之後,修身齊家,再謀治國平天下的可能。

內文試閱
我們的時代處境
如果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在今日重生,處在當前時代的眾多紛擾之中,他會掙扎黯淡,或者仍然大綻光芒?
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湧入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抬頭注視著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同樣也有眾多的人慕名而去,對達文西的〈蒙娜麗莎〉(Mona Lisa)表示敬意。五個世紀以來,人們小心翼翼地保存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珍惜這些美麗與靈感的泉源。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
500年前創造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天才,並非處於美好的神奇時代,而是身在一個躁動的時刻。彼時,既有劃時代的大發現,也充滿痛苦的騷亂。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連結,這要歸功於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的活字印刷術(1450年代),哥倫布的新大陸之旅(1492年)以及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闢的前往亞洲富庶地區的航線(1497年)。同時,人類的命運也起了變化。黑死病逐漸退散,歐洲的人口再次增長,公共衛生、財富和教育都顯著改善。
天才在這樣的環境中大綻光芒。1490年代到1520年代藝術成就層出不窮,1510年代哥白尼的日心說(Heliocentrism)顛覆了天文觀,生物、工程、航海及醫藥等許多領域也同時飛躍進步。幾世紀、甚至幾千年來如常識般不受質疑的「真理」慢慢淘汰。地球並非靜止不動,太陽並非圍繞地球而轉。「已知」的世界甚至不到全部世界的一半。人類的心臟並非靈魂,而只是個血泵。僅僅幾十年間,印刷術把書籍生產從每年幾百本提高到幾百萬本。種種不可思議的事實和嶄新理念,亦因此傳播得更快更遠。
風險也同樣叢生。駭人的新型疾病如野火一般,在剛剛發生連結的大西洋兩岸擴散蔓延。鄂圖曼土耳其人藉助火藥的力量,狂掃地中海以東的土地,歐洲大陸為之震懾,籠於陰影之下。馬丁‧路德(1483–1546)徹底發揮新式印刷的力量,竭力傳播對羅馬教會的猛烈譴責,掀起整個歐洲的宗教紛爭。天主教會縱然飽經挑戰而屹立1000多年而不倒,縱然貴為歐洲人生活中的至高權威,也自此而永久分裂了。
也就在這樣的時代,1504年9月8日,米開朗基羅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市政廣場揭開了「大衛」雕像的幕布。大衛像以重達六噸的大理石塑成,佇立五公尺高,很快成了佛羅倫斯以及雕塑藝術的重要里程碑。
「大衛和歌利亞」是舊約聖經裡的一個知名故事。描述一個勇敢的年輕戰士,如何以黑馬姿態,出人意表地打敗了巨大的敵人。
這個沒人所見過的形象,在米開朗基羅的鐵鎚和鑿子之下,在一塊大石頭上栩栩呈現。出席揭幕儀式的人可能不免有些疑惑。大衛的臉孔和頸部繃緊,眉毛深鎖,眼睛注視著遠處的一個目標。他並非如一般畫像般站在倒下的敵人的軀體上,而是整裝待發,下定淡漠的決心,像一個知其下一步行動而非結果的人。觀眾很快瞭解藝術家的意念:米開朗基羅把大衛定格在命運的關鍵時刻,處於謀定和後動之間,立於明瞭該做什麼以及積蓄勇氣、起而行動之間的片刻。
那個片刻,人們再明白不過。人們正逢其時。

往事是序曲
我們也恰逢其時。
當前的時代像是處於一場競賽中:在全球紐帶與人類發展的善終或惡果之間的競賽,在融合與排外之間的競賽,在天才輩出與風險叢生之間的競賽。我們最終上升或沉淪,21世紀會記載為人類歷史的輝煌時刻或是黑暗時代,取決於我們是否盡力善用機遇,並阻絕風險。
人類此刻的賭注之高,確實是前所未有。當下正是決定性的片刻。我們此生的每一事件及抉擇,將會左右未來許多世代的處境。我們每一個人,正正就活在這個危險的轉捩點之中。
沒錯,每個世代的自負都會讓他們認為自己處於關鍵時刻。但這一次是真的。事實比自戀更有說服力。大約1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祖先開始組織城市,直至現代,城市人口占全球過半人口。我們是歷史上的第一個都市世代。碳污染使得大氣中溫室效應氣體的濃度達到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史上15個最熱的年分中有14年出現在21世紀。貧窮人口數目大幅降低(比1990年減少10億人以上),跌幅為史上最高,但同時全球人口卻增加了20億人。目前在世的科學家人數高於活到1980年的科學家總人數。某程度上,也正因這些科學家,人類在過去50年所增加的平均壽命,已超出過去1000年的增幅。
近期而言,許多歷史紀錄也陸續誕生。20年前基本不存在的網際網路,在2005年連結了10億人,在2010年連結了20億人,在2015年連結了30億人。如今,全球過半數人口正使用網路。中國大陸從自給自足的經濟體,一躍而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印度緊追在後。柏林圍牆倒塌,支配20世紀後半葉的意識型態衝突也消失了。但這些已是舊聞,千禧年之後還有更多新聞頭條。911恐怖襲擊猝然發生,海嘯與颶風在各大海岸摧枯拉朽,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世界上最高薪的華爾街人士嚇得目瞪口呆,看似超級安全的日本在海嘯和地震中發生了核子事故,戀愛之都巴黎的市中心發生自殺式炸彈攻擊,各地出現抗議不平等現象的暴動。當然,也有比較令人鼓舞的事件。智慧手機迅速普及,社群網站飛速成長,人類基因圖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3D列印技術也有可喜進展,同性婚姻等長期以來的禁忌逐漸被打破。人們還成功偵測到重力波,發現了一顆如地球一般繞行恆星的衛星。
每天醒來,我們好像都會有一些新的震撼。這些震撼本身,就是當下不同於以往的強力證據,因為這些都是由內而外、自發而生的變化。震撼是歷史變遷的個人記錄,真實與期望的心靈碰撞,此刻已成了當前時代的恆常主題。震撼激盪了我們,賦予我們生氣,並且陸續有來。現在,地理工程、有機能量、超智慧機器、生物工程瘟疫、奈米工程或人造人類染色體之類,並不是我們常提到的話題,但也許——驚喜來了——用不了多久,這些話題以外的其他事就會永遠絕跡。

最缺的是洞見
我們若不知該朝何處前進,就只能任憑迫在眉睫的危機事件推擠自己,甚至霸凌自己。我們會畏而退縮,而非出手求變。在必須行動的年代,我們卻猶豫不前。全球來說,都是如此。美國公民曾經是世界最主要的自由貿易倡議者,現在卻愈來愈反對自由貿易。全世界巨型企業正累積或發放破紀錄的現金,而沒有將之用於投資新研發方案。2015年底,據估計全球企業手握大約15兆美元的現金或現金等價資產,是十年前的四倍之多。透過現金股利或股份回購,標準普爾500企業幾乎返還了所有2014年的利潤給公司股東,而非用以投資新方案或計畫。在已開發國家,政治上的極右派(反對開放同志婚姻、移民及全球責任)和極左派(反對自由貿易與私人企業)支持率都大增。在1990年代,「全球化」字眼非常普及。對多數人而言,這意味著全球同心協力,為每一個人打造更美好的世界。時至今日,這個詞彙不再備受歡迎(除了那些政客把全球化當成自己解決不了問題的替罪羔羊)。
我們所欠缺且急迫需要的,是創新的洞見。藉此,我們可以看出自己身處的時代,如何被各種競賽所包圍。並且,我們可以在被各種力量牽扯的世界裡,更頑強地堅持自己的意志。一旦任何震撼衝擊而來,我們不會被表面的急迫性所束縛,而可以從容將之置於更寬闊的脈絡下,更游刃有餘地理解其意義,並準備此後的行動。公民社會和政治領袖需要創新的洞見,以編織振奮人心的視野,凝聚人們日常應對各種變化的力量。商業人士需要創新的洞見,才能從全天候無間斷新聞和資訊的混亂中理清頭緒,做出卓越決策。年輕人需要創新的洞見來回答在心中燃燒的大問題,以及找出實踐熱情的道路。創新的洞見是將我們日常瑣碎的總和,轉化為史詩一般的旅程。同時,擁有創新的洞見,我們也更有可能將21世紀建設成人類史上最好的時代。
「創新的洞見是指引與門徑,缺之則凡事難成。」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寫下這些文字時,他是針對藝術家們所說。不過,這句話也可以對他那個時代的所有人來說。達文西所處的時代與米開朗基羅(1475–1564)大約同時期,正是大衛像裡所刻畫的各種命運競賽的時刻。在當代要發展創新的洞見,我們只需往後一步,看看過往,然後明白:我們曾經面對同樣處境。500年前在歐洲匯集的力量,曾經激勵天才,顛覆社會秩序,如今這些力量又出現了,只不過變得更強烈,也更遍布全球。
這正是本書想傳遞的主要訊息。它將給予我們希望與決心。先說希望。文藝復興留下寶貴的遺產,至今仍是公認的歷史上最佳的時代。只要我們希望創造自己的黃金時代,就一定可以做到。條件正在成熟。我們可以把握此刻,在強度、地理範圍、正面成效方面,都為人類創造更大的福祉,讓這一個時代實現比上一次文藝復興更顯赫的成就,甚至要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段大放光芒的時代都更加燦爛。再說決心。新的黃金時代不會憑空而來,我們必須立下志願,努力開創。
毫無疑問,這次的任務絕不簡單。在1517年,當時的重要哲學家以及當代政治學的創始之父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寫道:

不管誰想要預見未來,都必須求教於過去。人類事件不斷與過去雷同,乃因事件皆由懷抱同樣熱情的人們所驅動。結果就是,同樣的問題總是各個時代一再出現。

我們曾被警告,上一個文藝復興時代醞釀著驚人騷動,整個社會飽受折磨,而至崩潰。如今我們又可能碰上盲目摸索的風險,不管是個人、社會或整個物種都將深受其害。而且,我們已經遇上了一些挫敗。許多人變得憤世嫉俗,恐懼未來。如果我們盼望締造人類再次偉大的時刻,我們必須抱有信心。我們必須盡己所能實現目標,必須分享進步的成果,擴大影響,而且必須通力合作,協助彼此應對沒人可以預見的震撼。

前進之路
本書將以四個部分逐一闡述,此時此刻何以是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第一部分描述重大且毋庸置疑的當代事實,並批判滲透在公共論述中不負責任的論調。我們回顧500年前的文藝復興的連結力和發展力,對照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亦復如此。例如,哥倫布的發現之旅,柏林圍牆的倒塌,兩者都揭示著長期無知與迷思壁壘的崩潰,以及嶄新的全球政治與經濟系統的交換。古騰堡印刷,網際網路的出現,兩者都將人類溝通推至全新的常態:巨量資訊、平價散播、極端多樣化與廣泛的參與。
在健康、財富與教育方面的發展力量,不僅促生了當年的進步,也提升著今日的世界。戰爭與疾病是人類歷史進展的兩大阻礙,文藝復興前幾十年逐漸褪去,開啟盛世。今天也一樣。即使將敘利亞內戰周遭的戰亂也計算在內,戰死沙場者比起過去依然顯著減少。人類也有過幾次對抗疾病的成功戰役,全球的平均壽命因此增加幾乎整整20年。語言和數字能力曾是精英階層的奢侈品,現在已變為人皆可得的有價之物。現在,即將長大成人的一代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幾乎完全識字的世代。
這些在科技、人口、健康與經濟領域的革命,為人類活動的總和帶來動能與生機。在每個轉折點,我們累積並再投資更多的人力資本,產生逐次上升的交流與活動,直到如我們在第二部分所見,叢生的天才帶領我們更加速前進。
文藝復興留下的正面遺產是天才的爆發,在歐洲藝術、科學及哲學方面的超凡成就,是整個千年的任何時期無可比擬,並為後來幾個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及啟蒙時代奠下根基。當代的我們正處在另一次天才爆發之中,規模和範圍都超越前一次。我們如此深信,理由首先是基本條件符合,其次是前面談及的各項重大突破。本書將說明第一部分所提及的各種力量如何協助天才開花結果,並且預示這些成果將如何深刻改變人類前景。我們也探索人類集體成就的傳播潛力,看看人們如何以嶄新且革命性的方式來突破邊界,分享合作。在文藝復興時期,集體的努力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教堂之心。今天,大規模協作正在尋找疾病的新解藥,讓人類知識基礎跨越多個語言,共同探索無窮無盡的宇宙太空。
第三部分,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希望謹慎共生。激發人類想像空間的連結與發展力量,同時也激發了複雜反應,將活動引至危險的方向。這種雙生結果,將我們陷於一種特別危急的風險之中,本書稱為「系統風險」。500年前,系統性震撼造成了一些難以彌補的創痛:離奇的新疾病打擊人類並飛速傳播,新的信貸市場出現災難性的金融崩潰,歐亞新航線導致絲路沿線的社群崩解沒落。時至今日,我們已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學會,面對高層次的威脅要心存敬畏。但我們尚未參透,這些威脅是否還有無法預見、不可估量的殺傷力。
系統風險也在我們國內及地緣政治裡擴散蔓延。文藝復興往往同時創造贏家與輸家。我們的社會契約弱化,而團結人類或者分化人類的科技,則變得普及與威力強大。1497年虛榮之篝火(Bonfire of the Vanities)、宗教戰爭、異端審判,以及更頻繁的民眾反叛,擾亂了時代和平,也扼殺了一些彼時最耀眼的天才。如今,極端主義、保護主義、排外恐外也同樣撕裂當代天才的連結,民粹的不滿使應採取前瞻行動的合法機構停滯不前。
第四部分:本書的旅程將以未來的考驗作結 。我們逐一列出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應採取的行動,以消弭危機、成就偉大年代。人類會重複上次文藝復興的榮耀、悲慘或是兩者皆有?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如巨人歌利亞(Goliath)一般的問題。



伊恩‧戈爾丁 Ian Goldin、克里斯‧庫塔納 Chris Kutarna

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是牛津大學聖馬丁學院院長、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他曾任世界銀行發展政策主任及副總裁。1996至2001年間,他出任南非洲發展銀行的執行長及執行董事,同時擔任曼德拉總統(President Nelson Mandela)的顧問。他獲法國政府授以爵位,著作逾20部。

克里斯‧庫塔納(Chris Kutarna)是索維學會(Sauvé Fellow)會員、大英國協獎學金項目學者(Commonwealth Scholar)、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研究員及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兩度榮獲加拿大總督學術獎章(Governor General’s Medallist)。他先任職波士頓諮詢公司,其後自立門戶,創辦大型企業。克里斯在中國居住多年,通曉中文(中文姓名:柯睿思),曾於歐洲、亞洲及北美洲多家企業擔任顧問,足跡遍及牛津、北京和雷吉納。

譯者
葉家興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政大預測市場中心研究員。著有《陸生元年》、《未來事件交易簿》等,譯有《世界上最聰明的地方》(合譯)、《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世代風暴》、《理財最重要的一件事》、《囚犯的兩難》等。

葉嘉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助理教授,從事英中口筆譯教學,專於翻譯理論及翻譯史研究,著作散見於《翻譯學研究集刊》、《編譯論叢》等刊,譯有《世界上最聰明的地方》(合譯)、《當經濟指標統治我們》。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