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力:未來版圖──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創造新商業文明,翻轉你的世界觀
原著書名: Connectography: Mapping the Future of Global Civilization
 
作者: Parag Khanna 
譯者: 吳國卿
書城編號: 1407535

原價: HK$183.00
現售: HK$173.85 節省: HK$9.1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2018/06
頁數: 472
尺寸: 17x23
ISBN: 9789570851304

商品簡介
台灣完整翻譯 獨家收入台灣版序
歷史學家莫里斯(Ian Morris):我認為科納正確地道出後一九八九年的趨勢似乎正帶我們邁向這個方向。
Wired雜誌共同創辦人凱利(Kevin Kelly):基礎設施即命運,跟著科納畫出的供應鏈就能看出未來的流向。

超級全球化的經濟版圖已經形成!
從西方到東方,全面的、有效的、流動性、韌性強的「連結力」、「供應鍵」、「關係網」,
決定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塑造超級新版圖 連結取代政治邊界,大城市躍升為經濟文化中心

國際知名趨勢觀察家科納(Parag Khanna)最新預言:
誰掌握「連結力」,創造「供應鏈」,完成「關係網」,決定它是下一個世界經濟霸權!重新繪製21世紀及未來的全球文明圖景!
是中國、俄羅斯、美國、歐洲或北韓?資源多寡、邊境長短、面積大小,不再是首要問題,先將傳統的地理觀念擺一邊吧!
運送物質、流轉資訊的能力,將決定一個國家的影響力。
從西方到東方,從全球化到超全球化,未來世界經濟霸權新崛起,重畫未來世界的地圖!

訪察足跡遍及全球的世界知名趨勢觀察家科納,在亞馬遜暢銷榜鉅作《連結力》一書裡,打破國與國間既定觀點,藉著「關係網」走遍全世界,找尋平衡各地資源不均的問題,帶給讀者更多的國際一手情報:
‧全球每年投資在擴建交通、能源和資訊設施,高達10兆美元,建立緊密的「關係網」,幾乎可定義為「供應鏈化」。碩大的關係網將供需市場內的商品與人才,經由交通、網路等不斷擴張的管道流動。國界愈來愈模糊,城市躍升為經濟和文化聯繫的中心。
‧人類文明生活史無前例地發生連結,奠定未來世界的新基礎:大城市、公路、鐵路、能源線、網際網路等建設,成為崛起中的全球網路化文明之象徵。連結已取代政治邊界的分隔。
‧地緣政治競爭從領土戰爭,轉變為掌控供應鏈的拉鋸戰,在全球範圍的大供應鏈中,競相成為能源、工業、金融、科技、知識與人才的中心。
‧中國一帶一路計畫即「基礎建設聯盟」戰略思維的最佳典範,也證明連結將是造就一個愈來愈複雜的全球體系之最大動力之一。

科納認為,商業往來取代意識形態,在全球大組織崩解後,以小聯盟的形態重新組合,通過關係網疏通,平衡資源有限、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世界。
《連結力》精采、引人入勝的論點包括:超級全球化、區域整合、供應鏈戰爭、基礎建設聯盟、鐵絲路、海上絲路、超級城市、金融供應鏈、網路文明、混種文明、建立無邊界世界、互聯網、大遷徙、移民客工等概念。本書原創觀點極具啟發性,足以吸引現今急於尋求全球困境解方的各類讀者。

國際重要人士、專家、學者、媒體連結推薦
巴頓(鎮麥肯錫公司全球管理總監)
弗里曼等專業經理人(前美中政策基金會董事長)
墨比爾斯(坦伯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董事長)
經濟學人、亞洲週刊、華爾街日報、京報網等媒體

吳中書(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林正章(成大管理學院院長)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施光訓(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洪茂蔚(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梁國源(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郭瑞祥(台大管理學院院長)

國際重要人士、專家、學者、媒體共同好評
《連結力》領先學術界,預見未來的戰場和進行的新類型拉鋸戰。科納的學術研究和先見之明是世界級的。
──海格(Chuck Hagel),前美國國防部長

大膽重新建構,為我們持續進行中的地緣政治與全球化未來發展的辯論,增添令人振奮的內容。
──巴頓(Dominic Barton),麥肯錫公司全球管理總監

一本歷來最具全球觀點的書!極具體,又寬廣。基礎設施即命運,跟著科納畫出的供應鏈就能看出未來的流向。
──凱利(Kevin Kelly),Wired雜誌共同創辦人

科納是絕佳的嚮導,指引我們這個超級連結的新世界所有的可能性。
──巴洛斯(Mathew Burrows),大西洋理事會戰略前瞻計畫部主任兼前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

《連結力》是所有參與商務、科學、藝術或任何其他領域者必看的寶貴資源。
──墨比爾斯(Mark Mobius),坦伯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董事長

連結力是任何想了解人類前途的人必讀的書。
──彭蘭德(Alex“ Sandy” Pentland),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

一場智識饗宴,充滿原創洞見、發人深省的主張、鮮為人知的事實,和審慎研究的預測。
──弗里曼(Chas W. Freeman, Jr.),前美中政策基金會董事長、前美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

《連結力》和它汲取靈感的古地圖一樣吸引人,也充滿動能。
──索瑞爾(Sir Martin Sorreli),WPP集團創辦人兼執行長

從拉哥斯、孟買、杜拜、新加坡,到亞馬遜雨林、喜馬拉雅山、北極、戈壁沙漠草原,科納的新書對21世紀初動盪、混亂的地緣政治提供珍貴指南。
──布倫納(Neil Brenner),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都市理論實驗室所長

科納以其令人矚目的風格,透過全球連結供應鏈網絡的透鏡,重新引發世人的想像。這是一個仍然充滿各種風險,但也可能孕育和平與持續進步的世界。
──阿奎拉(John Arquilla),美國海軍研究院教授

科納在《連結力》中不僅給我們遠超過製作地圖的新技術,而是一種與眾不同、非常管用的全新地圖。
──薩森(Saskia Sassen),哥倫比亞大學羅伯特S.林德社會學教授

連結已變成一種基本人權,賦予地球上每個人機會供養他們的家,並對共同的未來做出貢獻。《連結力》畫出這個連結世界的未來。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安賀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總合夥人

世界正在改變,科納不僅正確指出供應鏈和網路已有自己的生命,而且詳述在未來最理想的世界裡,包容性的機能地理將取代排他的政治地理,且國家和戰爭將逐漸淡出世界……我認為科納正確地道出後一九八九年的趨勢似乎正帶我們邁向這個方向。
──莫里斯(Ian Morris),考古學家,Stratfor(編註:領先世界的地緣政治情報平台)

連結性的基礎設施勝過分隔的民族主義。供應鏈經濟學已移到舞台中央,政治和意識形態則已退至後台……《連結力》附上三十多幅令人讚嘆的彩色地圖。
──奧吉爾維(Jay Ogilvy),耶魯大學哲學教授,Stratfor

科納的《連結力》令人驚奇地製作38幅新世界的美妙彩色地圖……我發現《連結力》是一本極其珍貴和引人入勝的書。
──亨德森(Hazel Henderson),Seeking Alpha雜誌

一套經過慎密研究的論述,解說企業如何編織愈來愈複雜的供應鏈,將在世界擠壓低效率的同時將它聚集在一起……他成功地證明了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勝出。
──伍爾里奇(Adrian Woolridge),華爾街日報

要了解全球各國如何彼此連結,大力推薦《連結力》。「疆界決定國力」的時代已結束,現在是「連結力決定一切」!
──京報網

《連結力》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組織基礎,已非國界與主權,而是藉「供應鏈」與世界網絡連結。
──《亞洲週刊》

科納指出,要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就必須投資在基礎設施。特別是中國已在全世界建立一個遼闊的港口、運河等基礎設施的網絡,以取得與運送自然資源。對照之下,特別是美國等富裕國家現在為了減少公共支,而投資太少在資本財。這種短期的節約將不利於未來的成長。
──《經濟學人》

目次
台灣版序

前言
解說地圖

第一篇 連結即命運
第1章  從邊界到橋梁
  環遊世界╱條條大橋通各地╱百聞不如一見
  從政治地理到機能地理/供應鏈世界╱平衡流動和摩擦

第2章 新世界的新地圖
  從全球化到超全球化╱萬物的衡量標準╱新地圖圖例
  BOX:從外交到「城市外交」

第二篇 分權即命運
第3章 大分權
  讓部落出頭╱授權才能保持完整╱從國家到聯邦

第4章  從分權到聚合
  地緣政治辯證╱通往印度治世的新大幹道╱從勢力範圍到東協治世
  從「瓜分非洲」到非洲治世╱從賽克斯─皮科協定到阿拉伯治世
  BOX:以色列例外?

第5章  新天命論
  合眾國或共有財悲劇?╱國內權力下放╱太平洋的流動
  流過世界最長邊界的油與水╱北美聯盟
  BOX:南美聯盟

第三篇 競爭性的連結
第6章  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是拔河?
  給後現代時期的古老譬喻╱歐威爾說對了嗎?
  風暴前的平靜?╱其他手段的戰爭

第7章  大供應鏈戰爭
  以原子和位元交戰
  BOX:列印、分享和交易
  水平+垂直=對角╱資源基因和糧食資料中心
  BOX:「供應循環」
  回家──只為了在家銷售╱一個經度區世界?

第8章  基礎設施結盟
  擬訂大戰略╱後意識形態聯盟
  BOX:比雷埃夫斯:中國的歐洲門戶
  從制裁到連結╱當心友誼之橋╱油濃於血

第9章  新鐵器時代
  跨越心臟地帶的鐵絲路
  BOX:「礦古」:(幾乎)條條大路通中國
  忽必烈的復仇:中國─西伯利亞的復興╱伊朗:修復絲路
  北韓:一條鐵絲路通過隱士王國╱供應鏈的反擊

第10章  跳房子跨越海洋
  飛地帝國╱「行動主權」╱海洋主權╱逃脫「麻六甲陷阱」
  海上絲路╱大西洋城市╱北極區首府

第四篇 從國家到節點
第11章 打造它,他們就會來
  杜拜:世界之家╱第一停靠港
  BOX:拉哥斯:非洲的全球城市

第12章 躍上地圖
  冒出的城市╱從外飛地到內飛地╱中國的超大經濟特區
  巨型城市的總體規畫╱興建城市即建立國家╱躍向混合式治理

第13章 供應鏈即救贖
  誰管理供應鏈╱法治之外?╱遷移或不遷移
  BOX:超越貪腐
  全球性下層階級反抗╱現在花錢,以後獲利╱金融供應鏈

第五篇 邁向全球社會
第14章 網路文明及其不滿
  無形的基礎設施╱圍牆花園或資訊高速公路的路障
  數位身分自助餐╱散播連結財富╱全球數位勞動力

第15章 大稀釋
  混種文明
  BOX:中國:帝制民族國家
  全球護照╱全球公民╱公民權交易

第16章 自然之道不可逆
  從海岸撤退
  BOX:跨越邊界的河流
  如何與自然協商
  BOX:衡量供應鏈的足跡
  地點,地點,地點

結 語 從連結到韌性
  新道德指南針╱自動運轉的網絡╱建立無國界的世界

建議的地圖網站和繪製工具
致謝
註解

台灣版序(節錄)
親愛的台灣朋友:
我很榮幸把這本新版《連結力》(Connectography)獻給你們。
從本書初版發行以來,我接到蜂湧而至的各方佳評,認同本書有關連結性的根本性質及其影響力的核心訊息,和重繪正加速連結的全球網絡地圖的必要性。
台灣長期以來是亞洲貿易、金融和通訊與世界連結的領導國家,也是世界最成熟的經濟體和民主社會之一。台灣仍然是許多亞洲國家可以效法的楷模。
台灣面對極其困難的挑戰,包括與中國大陸緊張的關係、維持與外國邦交的困難,以及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快速攀升價值鏈時,如何強化其經濟競爭力。雖然台灣向來能保持在半導體業的優勢,但在中國政府指定它為優先發展產業的情勢下,未來幾年台灣半導體業勢將面臨強大壓力。
亞洲的崛起為台灣帶來巨大的機會。在政治上,各國政府面臨日增的民主化呼聲和必須有效回應公眾對加強投資基礎設施與教育的要求。在商業上,亞洲人數快速增加的中產階級為台灣高品質的產品提供龐大的消費者群。台灣的主要跨產業製造商富士康已成為全球標竿,並且正把營運擴張到遠達印尼的地方並跨入美國。
我們應記取的是,即使台灣的地緣政治彈性受到局限,但卓越的表現讓它得以在亞洲和亞洲之外持續發揮其關鍵的影響力。我希望你們從本書找到許多有助於台灣壯大以開創美好未來的見解。
致上最誠摯的祝福
帕拉格.科納 新加坡
前言
任何癖好,最後自然而然都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從我四處遷移的童年開始,我就一直喜歡蒐集地球儀、地圖和地理物品,因此,在我寫到本書部分章節的同時,並非偶然的,我還和我女兒一起絞盡腦汁拼組一幅一千片的世界地圖。這幅地圖是一張麥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世界地圖,因十六世紀佛蘭德斯地理學家麥卡托而得名,麥卡托為了讓地圖對航海更有幫助,但製作過程卻大大扭曲了極高緯度地區的比例。所以我女兒驚嘆:「格陵蘭好大啊!」(同時也好奇為什麼它是橘色的)非洲是最容易拼組的大陸;有五十四個國家,每片小拼圖形狀都有許多線索,例如不同的國家顏色和城市名稱。我們把廣袤的海洋留到最後──這真是令人深感挫折的苦差事,有數百片難以分辨的拼圖片,只有不同深淺的藍色之差別。我們聊到哪些海洋最深、最大的海底山脈在哪裡,以及人們如何在偏遠的島嶼生存。
當完成整個拼圖時,我們小心翼翼以一捲透明寬膠帶將它包覆起來,釘在她房間牆壁上。往後退一步,我可以輕易設想出所有大陸如何巧妙相連成為一塊超級大陸塊,也就是盤古大陸,並想像經過五千萬到一億年後,它們會再度聚集(環繞著北極),融合成另一位科學家們稱為阿美西亞(Amasia)的超大陸。
不過,如果我們現今把所有大陸都連結在一起之後,會怎樣呢?如果我們建立起無縫的運輸、能源和通訊基礎設施,連結全世界的人和資源──沒有任何地理區域不被連結──我們的地球會是什麼樣貌?或許可以用一個更好的字眼來描述:連結地圖(Connectography)。
本書要談論的,是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面向彼此連結時所造成的驚人結果。它讓一個未來世界秩序的三部曲圓滿完成。這個歷程始於我的第一本著作The Second World,一場新的地緣政治競爭於焉展開,眾多超級強權在充滿動盪和歧異的主要區域競逐影響力。我曾談到:「過去殖民地被征服,現今許多國家則被收買。」但聰明的國家採取機靈的多邊結盟策略,同時與所有強權保持友善,爭取最大利益而不締結深入的盟友關係。接下來我的第二本著作How to Run the World(編註:上述作者科納兩本著作,目前尚無繁體中文版)一書,則在檢視愈來愈呈現新中古世紀形態的全球樣貌,政府、公司、公民團體和其他參與者都在其中競逐權威,同時又要在一種新形態的龐大合縱連橫中合作,以因應全球性的挑戰。這個歷程的最後,是呼籲「呈指數成長的擴展和自發性的連結所達成的普世自由」,以做為全球復興的路途。本書要談的,就是如何到達那裡──既在實際上到達,也在思想上到達。
本書的彩色地圖,追蹤幾個交互連結的推力:
第一,連結已經取代分隔,成為全球性組織的新典範。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個根本的轉型,因此從機能性的基礎建設,比從政治性質的邊界,更能看出世界運作的方式。真正的世界地圖應該不只標示國家,還要標示出巨型城市、公路、鐵路、油氣管線、互聯網纜線,和其他新興的全球網絡文明的標示。
第二,分權是我們時代最強大的政治力:各地的帝國紛紛瓦解,權力也從中央首都逐漸轉移到尋求財務與外交事務自主權的省分和城市。但分權有一個重要配對條件:聚集(aggregation)。政治單位變得愈小,就需要融入愈大的資源共享聯盟,以便能夠生存。這個趨勢正在世界各地顯現,從東非洲到東南亞,新的區域聯盟風起雲湧,透過共同的基礎設施和機構而成形。北美洲也正發展成一個真正統一的超大陸。
第三,地緣政治競爭的性質,正從為領土爭戰演變成為連結而爭戰。競爭性連結表現為爭奪全球供應鏈、能源市場、工業生產,以及珍貴的金融、科技、知識和人才流的拔河。拔河的雙方,代表著從不同系統(資本主義相對於共產主義)之間的戰爭,轉變為在一個集體供應鏈系統之內的戰爭。軍事戰爭是定期發生的威脅,而拔河則是持續發生的現實──必須靠經濟規畫來贏得勝利,而非靠軍事法則。在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新城市和經濟特區紛紛建構起來,以協助社會躋身全球拔河的地圖。
這種競爭性連結,透過另一種方法呈現:基礎設施結盟,藉由緊密的供應鏈夥伴關係,跨越實體邊界和海洋而相互連結。中國堅持不懈地追求這個策略,已把基礎設施提升到一種全球財的地位,與美國提供的安全同等重要。在一個互相連結的世界中,地緣政治較少在征服領土的「戰國風雲」(Risk)場面中發生,較常在類似《駭客任務》(Matrix)的實體與數位基礎設施發生。
在大幅度轉向更複雜的全球系統時,連結是主要驅力。經濟體更加整合,人口更加流動,網路世界正與實體世界融合,而氣候變遷正迫使我們的生活方式做出劇烈的調整。這些現象之間重大的──且往往突如其來的──反饋回路,仍然近乎無法解析。然而即使連結使世界變得更複雜和難以預測,它也提供了達成集體強韌性的必要路徑。
人就是在這種不確定的時候,最想知道未來的演變。不過,我們最多只能做到假想情況。在冷戰期間,要檢驗穩定局面會如何陡然生變而升高到敵對、和平如何屈服於戰爭,假想情況便是一個重要方法。現今我們建立假想情況,以描述世界在能源充足抑或資源競爭加劇,全球移民激增抑或執行管制,或者金融流動湧向新興市場、政策改變迫使資金緊縮、不平等製造普遍的政治動亂、政府再度承諾創造就業和提供社會福利時,可能變成如何。我們很容易便會發現,證據指向每個方向。
因此,好的假想情況重點不在於預測,而在於過程:觀點愈多樣,假想情況就愈豐富。在「全球化之死」和「超全球化時代」受到揄揚的自信程度不相上下之際,要對未來拼組出一個準確的看法,比較不是一種二選一的決定──一個樂觀相對於悲觀的假想情況──而應該是建構一個多重願景的混合體。現今我們無法在強權競爭的世界、全球化交互依賴的世界,和強大私人網絡的世界之間做選擇;我們同時擁有這三種世界。
我在本書結合了數百個假想情況的元素,再加上我二十年來旅遊世界各地和分析全球事務的研究與觀察。拜資料視覺化大幅進步所賜,這些發現有些以獨特的地圖和圖像呈現於本書中,以及可以在https://atlas.developmentseed.org/網站上看到的連結地圖集(Connectivity Atlas)。不管世界未來數十年會變成何種形狀,好地圖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解說地圖(摘錄)
現今的地圖已演進到能矯正過去的扭曲。例如,「高爾─彼德斯投影」(Gall-Peters Projection)和霍伯─岱爾投影(Hobo-Dyer projection),利用等區比例尺技術,讓格陵蘭之類的陸地看起來不致和非洲一樣大,因為非洲實際上比格陵蘭大了十四倍。但除了提供更正確的比例尺和位置外,這些地圖確實難以呈現地方的現實情況。
這對現今的政治地圖來說尤其真切,我們很諷刺地奉之如圭臬,即使它們是史上最常被利用的宣傳工具之一。地圖很引人入勝,但也充滿危險。互相競爭的地圖製作已上演數個世紀,因為製作地圖者用它們來宣揚國家主義版本的現實。我們畫在地圖上的東西有塑造人們想法的象徵力量。以色列的地圖顯示經過合法條約認可的邊界,而其鄰國若不是完全不顯示以色列,就是把巴勒斯坦標示為「被占領的領土」。在2014年,出版商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發行的中東地圖甚至完全省略以色列,以迎合敏感的阿拉伯市場。印度和中國繼續出版互相牴觸的地圖,而兩國的軍隊就在那些歧異的邊界地點持續進行小規模衝突。谷歌地圖迄今為止都置身於國家管轄問題之外,如實描繪有爭議的地區而不選邊站。不過,當谷歌在2010年誤把聖胡安河(San Juan River)的爭議地區畫給哥斯大黎加時,尼加拉瓜幾乎向哥斯大黎加──世界僅存的沒有軍隊的國家之一──宣戰!……
地圖是最早的資訊圖,且仍被廣泛使用。但是基礎設施建立之前的地圖,在現今世界已愈來愈派不上用場。企業策略家大前研一因此宣稱,地圖是「製圖形成的錯覺」,因為它們難以反映我們藉科技克服地理距離的能力。在講究禮節的社會,遺漏常被視為說謊;這應該也適用在地圖。英國歷史學家布羅頓(Jerry Brotton)在為他浩繁且詳盡的製圖學歷史調查做結論時,睿智地指出一個悖論:「我們永遠無法不靠地圖來認識世界,也無法以地圖來確切呈現世界。」但我們仍然必須嘗試。一個複雜的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地圖,但它需要更好的地圖。地圖已從藝術和神學演進為商務和政治;現在它們需要更能反映人口、經濟、生態和工程的面貌。……
最好的地圖可以把實體的地理與人為的連結並列呈現。它們不斷更新圖像,以反映地表的實況與實質的影響力。每次我們「重新載入」時,它們應該描述新的自然資源發現、基礎建設、人口移動和其他轉變。英國航空公司乘客能夠使用的「地理融合」飛行追蹤程式,便利用即時的WorldSat資料,精確地顯示呈顆粒狀的棕綠色農地、呈鋸齒狀平台的山脈,以及大塊灰色補釘似的城市,並以觸控方式調控比例尺和高度。所有小孩都應該在他們的iPad上安裝這套應用程式,不說別的,他們立即便能看到世界是圓的,而不是平的。
透過「地理融合」程式巡航時,我們也可明顯發現,把世界畫分成政治單位遠遠無法呈現一個事實──人類文明正朝向集中於海岸都市發展的轉變。到2030年,將有超過70%的世界人口住在都市,而大部分都市將位於距離海岸八十公里的範圍內。雖然人類沿著肥沃的河流沖積平原和海濱定居是古老的模式,但現今沿海的巨型城市由於人口集中、經濟比重和政治權力,已使它們在人類組織中比大多數國家更為重要。
如果我們是適合生存於都市的物種,那麼根據資料製作都市樣貌──為都市內部製作地圖──將與描繪它們的大小一樣重要。在1980年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業者開始努力為世界各地的道路進行地圖編碼,為如今已內建於幾乎所有新汽車儀表板的導航工具建立資料庫。谷歌很快加入戰局,添加更多衛星影像和街景。現今每一個人都可以變身為數位製圖師:地圖的產生已從撰寫大英百科全書的方式轉移到維基百科模式。例如,OpenStreetMap透過眾包從數百萬名成員取得街景,成員也可以標註各種建物,加入地方知識和關於大小事務的重要註解,包括簡單的通勤路途,到災難期間人道救援物資的運送。甚至我們現在可以把星球實驗室(Planet Labs)二十四個鞋盒大小的衛星所提供的更新影像, 嵌入3D地圖,鳥瞰巡視大自然或都市的景觀。
所有這些操作都可由你掌控。谷歌地圖已是全世界下載次數遙遙領先的應用程式;它遠比十九世紀末便已成立的老牌地圖出版公司蘭德麥納利(Rand McNally)更能代表「貼地的真實」。在稱為「萬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物聯網加人際聯網)的全球感應器網絡崛起下,我們的地圖將不斷自行更新,即時提供世界的動態影像,如同真實所見──甚至能夠囊括任何時候在空中飛航的五千架民航機,以及逾一萬艘航行在海上的船隻。這些是全球經濟的動脈和靜脈、毛細孔和細胞,由基礎設施網絡撐持而成,最終可望變成像人體一樣有效率。
製圖技術的改革,將可屏退任何臆測、想像。海底攝影機現在能提供精確的海底山脈和深溝、礦藏和礁岩系統等影像,使截至目前只進行了不到0.05%的海床調查得以快速進展。以雷射偵測大氣變化及探勘地底礦藏的光達技術(Lidar),也讓我們得以製作自然資源的精確地圖。
當我們結合人口統計資料、氣候預測和地震模式時,會看到超過半數的世界人口聚集在環繞著火環帶(Ring of Fire)的亞洲環太平洋地區,這個地區的活火山占全球四百五十座活火山中的四分之三,世界最大的地震有超過80%發生於此,且此區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最快。我們可以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動態地呈現未來和人類自取滅亡的可能。
三種形塑我們地球的最大力量是人類、自然與科技,要以地圖呈現這三種力量之間複雜的動力關係,需要一種全新的地理論述。從亞馬遜雨林深處到中國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部,許多地方的最佳嚮導仍然是「活地圖」:部落耆老或遊牧民族,他們發展出感知叢林生長或沙丘變換的直覺。不過,在他們的技巧伴隨他們消失之際,我們將更加依賴科技。新一代的地圖和模型因此不只是一堆積累出來的漂亮數位指南。它們應該是綜合環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科技和社會學而形成的焦點──一種以研究連結而非區隔所策畫出來的教科書。我們不應再使用以政治為基礎的靜態地圖,就像我們有了語音辨識、手勢介面和即時視訊溝通後,就不再緊抱打字鍵盤。
現今的「數位原生世代」──千禧年世代或Y世代(和Z世代)──需要這種新工具。現今的年輕人數量多過以往任何時期:世界人口中有四○%不到二十四歲,這表示有更高比例的人對殖民主義或冷戰沒有切身記憶。據民調公司Zogby Analytics的調查,這些「首批全球人」認為連結性和永續性是他們的首要價值觀。他們並不自動效忠於母國的體制,或因為國界隔離了他們與異國的「他人」而感到有保障。在美國,拉丁美洲裔千禧世代支持與古巴的關係完全正常化;南韓千禧世代主張與北韓統一。他們不相信自己的人生注定只能局限在政治性質的國家,而是要跨越國家形成連結。到2025年,全世界的人可能都與行動電話和互聯網連結。隨著生活愈來愈互相連結,我們也必須隨之調整我們的地圖。

內文摘錄(節錄)
從連結到韌性
在21世紀初期,從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到世界經濟論壇等重大國際高峰會與談判中,反全球化倡議者人數減少到只餘數千人。抗議者代表的利益從西方工會團體到非洲的農民,他們共同譴責全球化的不公平,宣稱它使南北分裂更加惡化。現今我們知道他們是錯的,而他們也知道他們錯了。這正是抗議停止的原因。
「反對」運動──反資本主義、反科技、反全球化──總是失敗。它們並非代表普遍的人性,而是偏狹的短視。缺少貿易的問題遠大於不公平貿易,缺少互聯網連線的問題遠大於數位鴻溝,缺少財富創造的問題遠大於高度不平等,而太少基因改造作物的問題也遠大於企業農耕。數十年來聯合國宣言呼籲對全球經濟重分配所達到的成就,比不上全球化在短短幾十年所達成的。當比爾蓋茲2014年說「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時,我們應該感謝全球化。
未來永遠來得比我們預期快。我們的祖先清醒時不知道世界是圓的,現今我們醒來時知道我們與一個全球網絡連結,任何兩個人間的分隔只有幾度。毫無疑問的,連結帶來更高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但一個我們確知明天依然會和現今一樣的地方,往往不是我們願意待的地方。
如果全世界的人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追求現代化和連結──後者是通往前者的主要通道。連結無疑是一股比世界所有政治意識形態加起來都大的力量。拆解毛澤東大躍進的蘇維埃式公社、甚至反對文化大革命的鄧小平,在1970年代推動改革,把中國連結到世
Parag Khanna 作者作品表

Move: How Mass Migration Will Reshape the World -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 (Paperback)

Move: Where People Are Going for a Better Future (Paperback)

eBook: Move: The Forces Uprooting Us (DRM EPUB)

Move: The Forces Uprooting Us (Paperback)

Move (Paperback)

Move: How Mass Migration Will Reshape the World -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 (Hardcover)

eBook: Move: How Mass Migration Will Reshape the World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 (DRM EPUB)

The Future Is Asian: Global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perback)

eBook: Connectography (DRM EPUB)

eBook: Konnektografia: A globalis civilizacio jovojenek felterkepezese (DRM EPUB)

eBook: Future Is Asian: Global Ord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RM EPUB)

Future Is Asian (Hardcover)

Future Is Asian (Hardcover)

eBook: Future Is Asian (DRM EPUB)

連結力:未來版圖──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創造新商業文明,翻轉你的世界觀

Connectography (Paperback)

Connectography (Paperback)

eBook: Connectography: Mapping the Global Network Revolution (DRM EPUB)

eBook: Connectography (DRM EPUB)

Connectography (Paperback)

還有... [顯示所有作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