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歷史(上)
 
作者: 許汝紘, 黃可萱  
書城編號: 1431137

原價: HK$160.00
現售: HK$152 節省: HK$8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華滋
出版日期: 2018/10
頁數: 288
尺寸: 16.5x21.5
ISBN: 9789869645447

商品簡介
為您打開爭奇鬥豔、波瀾壯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藝術的歷史,是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透過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與全球版塊橫軸的雙重整合,讓讀者立即跳脫只理解斷代歷史的侷限。

俯瞰全球史觀,大量圖庫,縱貫古今三萬年
以時間為經,區域為緯,通古博今,橫貫東西,相互參照借鑑

藝術史上縱橫交錯的文明發展,直接比較、系統化連結、前後參照,
歸納出不同文明之間的發展關鍵,打開宏偉遼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全書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攝影、裝置藝術、行動藝術……,
以珍貴的作品圖錄、精闢的解說、清楚的脈絡,展現人類豐沛的創造力,
並與上海震旦博物館合作,收錄了珍貴的館藏圖鑑,一次滿足對藝術史的渴望。

上冊為史前至18世紀的藝術史
下冊為嶄新突破後的19世紀至今的藝術史

目錄
出版序

上冊
第一章 寫在美之前:史前時期的藝術
第二章 美感的覺醒:古文明時期的藝術
第三章 永恆繆思:古典文明時期的藝術
第四章 謳歌神聖:中世紀時期的藝術
第五章 遍地繁花:15—16 世紀的藝術
第六章 盛世交響:17—18 世紀的藝術
下冊
第七章 嶄新的突破:19世紀的藝術
第八章 不斷追尋:20世紀至今的藝術

出版序
龍吟虎嘯‧爭奇鬥豔
波瀾壯闊的藝術史詩

閱讀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尤其是閱讀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傳承;什麼是人性的善美;什麼是人類思想的真諦;而藝術的歷史,則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

因為有了視覺的圖像,所以我們很容易掌握區域文明的發展脈絡,如果再加上空間的元素,我們便能很快跳脫只觀察斷代歷史的侷限。《藝術的歷史》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有具體的視覺圖像、有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之外,還切入了地圖版塊中的橫軸,將歐、亞、美、非四大洲的重要藝術發展,直接展開在讀者眼前,讓縱橫交錯的文明發展,井然有序地平鋪在書頁上,讓我們直接比較、系統化連結、前後參照,於是我們更容易歸納出文明與文明之間承先啟後的發展關鍵,也更能夠打開宏偉遼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中國早已經邁開大步,來到極權統治的明朝,那時國家畫院重新開張了,戴進、文徵明、仇英、唐寅、沈周……盤據在中國藝術的峰頂;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則共存於印度半島上,有著波斯、土耳其、印度圖騰的美麗建築,兼容並蓄、比鄰而處。

當時的日本,桃山美術正盛,濃豔華麗的茶陶、金銀細工等工藝美術,令人驚豔;南美洲印加文明的彩繪技巧、馬丘比丘城廓的雄偉堅實,璀璨的黃金面具,兀自訴說著太陽神的偉大;而非洲則有貝寧王國的青銅雕刻與浮雕,見證非洲歷史上不亞於歐亞各洲繁榮、興盛的文化風貌。

在沒有網絡,沒有飛機與輪船的年代,海水雖然隔絕了歐、亞、美、非等廣袤的陸地,但不同種族的先民們卻依然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各自在自己的土地上演繹出繁花似錦、爭奇鬥豔的藝術之花,宛若疊翠巒峰中此起彼落的龍吟虎嘯。

隨著時光與科技的更迭與演進,藝術的創作開始相互欣賞、借箭、撞擊、融合、汲取不同養分,形成席捲全球的藝術風潮,更大的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藝術的歷史》篇篇精彩絕倫,處處撼動人心,值得讀者們細細的品嚐、慢慢的比較、深深地咀嚼。

藝術書系的出版,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重要的出版方針。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堅持著邀請讀者,用眼睛欣賞高品質的美的閱讀元素;用耳朵聆聽美好的樂章;並且用心思索這些人類的經典作品背後,深刻而感人的創作故事。當藝術書系的出版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後,我們也覺得應該要用心為讀者出版一部,分析精闢、脈絡清楚、容易閱讀的藝術史。為您清楚歸納藝術歷史中,重要的轉折與發展面貌,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可以思索、比較、連結羅布在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精彩藝術與視覺圖騰。

生活當中不能缺少許多美好的事物,包括了音樂、藝術、文學、生活美學與環境關懷,它們之間息息相關,交錯發展,藉著閱讀、傾聽、經驗交換、用心思索,形成大家堅持、信守的文化風格。由衷的感謝您不吝伸出的溝通與友誼的雙手,那是我們長期以來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更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最大動力。


華滋出版 總編輯
許汝紘


在史前時期,人類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不發達,其心理活動也多半停留在表相階段,他們信任幻想出來的世界的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本身對經驗世界的認同。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一切的山川草木、鳥獸魚蟲都具有靈魂,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祕的聯繫,並受到某種力量的操控與牽引,因此,史前時期的人類會自然而然賦予具象事物某種超現實的含義。
憑藉著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原始人類幻想著可以通過某種手段對大自然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企圖用模仿或製造類似特徵事物的方式,來達到征服自然或者其他的目的,例如:在洞穴岩壁上所表現的兇猛高大的野獸;或是誇張突出的性特徵,又例如:象徵多育的女體雕像。用現代人的角度來想像、推斷原始藝術的種種意義,其實並無法得知原始藝術的本質。
大量的考古成果和科學檢測顯示,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藝術遺跡,誕生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包括:洞窟壁畫、岩畫、雕塑與建築等,而且被發現的大多數的美術作品則大多集中在歐洲。

◎石器時代的歐洲藝術
就現在所能推斷的狀態,歐洲最早的藝術創作,出現在距今約三萬至兩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地球正處於玉木冰河期,原始人類為了避寒,都居住在洞穴中,並在這些洞穴裡留下了他們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而這些雕塑則被認為是人類最早創作的藝術品,其創作歷史比洞穴壁畫還要來得早。在地中海四周、大西洋沿岸到西伯利亞平原的整個歐亞大陸,都曾經發現過這類雕塑的遺跡。這些雕塑的主要創作題材是以裸體的女性為主,強調誇張的生殖器官,凸顯著女性豐滿的乳房、臀部、腹部與強壯的大腿,這些女性雕像是人類第一次觀看自己的身體所進行的再創造。而動物造型的雕塑,則多半是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品,當然也有單獨的動物雕像以及在石、骨、角片上的線刻。
狩獵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原始人類會在陰暗的洞壁中,描繪或記錄這些與他們生產活動和生存行為密切相關的日常活動。現在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畫包括有:阿爾塔米拉洞窟(Altamira)、拉斯科洞窟(Lascaux)、梵德高姆洞窟(Font de Gaume)、康巴里勒斯洞窟(Cabrespine)、尼奧洞窟(Niaux)和三兄弟洞窟(Les Trois Freres),這些洞窟曾經被法國考古學家布呂葉稱為史前藝術的六大洞窟。而這些洞窟壁畫的內容很少描繪小型的動物,大部分都是描繪體形高大的動物。此外,還有拓印的手痕洞窟壁畫。
在先後經歷了奧瑞納文化(Aurignacian)、佩里戈爾文化(Dordogne-Périgord)、梭魯特文化(Solutrean)、馬德林文化(Magdaleians)四個文化時期之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歐洲的舊石器時代正式進入了中石器時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表現是岩畫。由於地球的氣候逐漸溫暖、冰河逐漸消融,中石器時代的繪畫也由洞窟轉移到露天的岩壁上。隨著狩獵工具的進步,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慾望也逐漸增強起來,新的生產活動,例如種植業與畜牧業,開始出現。在繪畫創作的主題上動物的形象慢慢地淡出、減少,而人類的活動則開始成為主要的描繪對象。

◎石器時代的亞洲藝術

東方文明比西方文明的發展歷史悠遠得多,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氏族聚落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時,歐洲大陸還很少有原始人群活動的蹤影。在中石器時代,無論是在歐洲、美洲,還是大洋洲,普遍盛行製作幾何形細石器的情形,這些創作難得一致。而在亞洲地區則流行不規則的石片石器。

中國藝術
中國史前藝術的重要特色,集中展現在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和陶器上,其發源地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在淮河、遼河與珠江流域也有豐富的文化遺跡被發現。
1961年發現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遺存,遺址內挖掘出距今一百八十萬年前的石器。這些與人類化石同時出土的石器,是人類最早的生活工具,是在打製過程中逐步培養出來的造型技能。石器形式由不固定的形式轉為固定式;由不整齊轉為整齊;由非對稱的轉為對稱。中國很多史前玉器的形狀就沿襲了這些生產工具的形式,例如:大汶口文化和崧澤文化出土的玉鏟和玉斧。這些由生產工具脫胎而成的禮器,表現了生產工具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緊密聯繫。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玉文化中,以南方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北方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最引人注目。良渚文化的玉器種類較多,典型的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的玉項飾等,玉器以體型較大、厚重嚴謹、對稱均衡為其特徵,並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而紅山文化則多以動物形的玉器和圓形的玉器最具特色,典型的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此外,新石器時代的玉器除了祭天、祀地、陪葬等用途之外,還有辟邪、象徵權力、財富、分別貴賤等象徵作用。
中國是世上最早生產陶器的地區之一。在史前時代,陶器的形體與紋飾的演進,都是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藝術的形式。陶器最初受到編織品的影響較大,在燒成的陶器上有些還留有編織品的痕跡,例如:像布紋、席紋和繩紋等簡單的裝飾。
而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等。其裝飾圖案,除了較為寫實的動植物紋樣之外,最普遍的就是幾何形圖案,主要由線的粗細、疏密、長短、橫豎、曲折、交叉和各種圓點、圈點等,以規則的形式排列組合而成。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造型豐富、紋飾多樣,都屬於生活中的實用器物,因此在器形的設計上會特別突出其實用功能,例如: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狀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雙耳。口小是為了不容易溢水;底尖是便於垂入水中汲水,也比較容易注滿水;雙耳除了有繫繩的功用外,還有平衡重心的作用。

日本藝術
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有代表性的文化,是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繩紋文化,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繩紋陶器,出現在大約在西元前一萬年至西元前三百年間,遍及日本全境,相當於新石器文化。繩紋是以繩索按壓在器物表面上所形成的圖案,有的陶器還以繩紋為底,再運用線刻、貼附、磨削等手法來增加其他的紋飾。紋樣多半呈現橫帶狀,有些則布滿整個器表,它們主要是以富有動感的直線和曲線結合而成的抽象紋樣。這種繩紋陶器的風格,由於年代和地域的不同而變化多樣,但卻是日本所獨有的。
日本陶器的雕塑性超過繪畫性,在繩紋時期盛行的捏泥燒製陶偶上尤為顯著。繩紋早期的人體狀陶偶是小而簡單的捲絲形和倒三角形的板狀體,頭部很小,形體上可識別出乳房與腹部。直至繩紋中期,頭部才逐漸增大,並且出現了手足,成為真正的人體。而繩紋後期的陶偶種類繁多,變形、誇張以及裝飾性的傾向更加顯著。此時還出現了類似陶偶的泥偶和石偶,並開始有少量像犬、豬等動物的陶偶出現。
19世紀後期以來,從日本東部的一些挖掘出來的墓塚中發掘了許多繩紋文化的遺物。除了繩紋陶器之外,還有用鹿角、野豬牙等動物的角、牙、骨雕製而成的垂飾品,與翡翠製的有孔垂飾品、勾玉等。一些陶偶、陶版、陶面具、石偶、石版,既是原始宗教的遺物,同時也是精緻的藝術品,從中還可以窺見當時的習俗和服飾等經濟文化生活的樣貌。
當時的人們會利用近山傍海的自然環境,從事狩獵和漁撈等活動,在鹿角製的鉤、錟類生產工具上,已經顯現其優秀的技藝。出土的樹脂塗料遺物,更說明樹脂塗料技術很早就從中國傳入日本。繩紋陶器是繩紋文化最典型的器物,類型包括有:深缽型、香爐型等,有的還施以彩繪,展現其精美的工藝技巧。

印度藝術
19世紀,在發現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前後,印度北部的米爾扎布爾地區也發現了史前岩畫。一個世紀後的1973年,德幹學院和烏賈因大學的考古團隊,在印度比姆貝特卡山區(Rock Shelters of Bhimbetka),發現號稱世上規模最大的史前岩畫群。原始岩畫是印度最初的藝術作品,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千五百年,集中分布於中印度博帕爾市周圍一百英里內的砂石遮蔽區域。這些表現狩獵或巫術場景的岩畫,主要內容是以描繪動物為主,單獨的動物或者包括人與動物的岩畫次之。
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是印度舊石器時代最普遍的工具,包括有:早期北部索安文化的砍斫器(打製砍伐器)和南部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細石器(亦稱中石器時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到了大約西元前六千年至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工具材料已經不限於石英石,也不僅只是為了切削打製而作,還有採用刻槽、磨光等的工具,形制多樣。大約西元前四千五百年,印度開始出現了陶器,大多為盆、碗和罐等,外表有簡單的彩色圖紋。而德幹南部和安德拉邦的巨石古墓,也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普遍特徵。

◎石器時代的非洲藝術
撒哈拉沙漠中部的阿傑爾高原,被世界各國的學者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法國考古學家H.洛特在考察後感概地寫道:「作品豐富的想像力使我們萬分驚訝,這裡有數以百計的岩畫,成千上萬件人物和動物的圖像;有的是單一形象,而另一些則是完整的構圖,有時也可以看出描繪部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場景。」
而非洲南部的岩畫,則以辛巴威和納米比亞一帶最為豐富,這種描繪在洞窟和地穴壁上的彩色岩畫主要是由布希曼人(Bushmen)創作出來的。岩畫多為中石器時代所創作的,畫面普遍比較小,多半以描繪動物為主。南部非洲岩畫的主要創作特徵,是用一、二種顏色來勾勒形象,再用透視法來描繪。創作者還會運用濃淡的色彩來表現前後的空間感,在畫面中將一些人畫得較為細緻,而另一些人則相對比較粗略。最著名的南部非洲岩畫叫作《白婦人》,它是德國地質考察學家R.馬克,在納米比亞西部布蘭德山的一個洞窟裡偶然發現的。大大小小的羚羊與人物,襯托著畫面中央用白、黑、褐色繪成的「婦人」形象。

◎石器時代的大洋洲藝術
在史前最後一次冰川期,來自東南亞的原始人類抵達了澳大利亞。人類在大洋洲的生活史可以上溯至四萬年前。但在大約一萬年前冰川期結束的時候,因冰川融蝕而上升的海水將澳大利亞孤立在大海當中。由於長期無法與外界往來,其原始藝術自有其獨特的風貌。
當16世紀歐洲人發現大洋洲時,其居民基本上仍然處於狩獵、採集的原始經濟階段,他們還不會製造陶器,岩畫藝術是當地居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最古老的岩畫距今約兩萬多年前,在愛亞斯巨岩、卡卡杜公園、西澳的金伯利斯及昆州的約克角都有完好的岩畫被保留下來。
其中卡卡杜以原始森林、各種珍奇的野生動物,以及兩萬年前保存完好的原始壁畫享譽於世。壁畫裡的動物隨著繪畫的年代而不斷的變化著。最早的岩畫創作於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當時海平面比較低,卡卡杜荒原位於距海約三百公里的地方,壁畫中畫了許多現在已經絕跡的大型動物樣貌。
冰河時期結束之後,海平面上升,平原變成了海洋和港灣,這個時期的岩畫中表現的主要對象,則換成了巴拉蒙達魚和梭魚等魚類動物。同時,澳大利亞還有一種獨特的岩畫被稱為「X光透視式繪畫」,這種繪畫方式,在西元後幾個世紀的亞洲才出現。描繪的對象包括人物與動物,不但描繪了外在形象,而且對其內部器官與骨骼構造也都清晰且具體的描繪出來,也許這是想將物象的內在精神與力量充分地展示。

◎石器時代的美洲藝術
至今被人們發現的岩畫遍及世界五大洲,距今約三萬三千年前出現在非洲、亞洲和歐洲,兩萬年前出現在大洋洲,之後在大約一萬年前出現在南美洲大陸的最南端。「世界岩畫藝術檔案」的創建者埃馬努.阿納提認為: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史前岩畫有十分明顯的相通之處。例如:非洲、歐洲、亞洲、澳大利亞和美洲大陸的史前岩畫藝術都使用鮮豔的紅色。
洛斯馬諾斯岩畫(Cueva de las Manos)是南美洲早期人類社會文化的見證。這裡的洞窟岩壁藝術可以追溯到一萬到一千年以前。洛斯馬諾斯的意思是:「手洞」,取自洞中的人手岩畫。它由一系列的峽谷山洞所組成,洞穴的特徵是刻繪在牆壁上各式各樣的手,看上去彷彿是分布於一個多枝杈上的許多樹葉,此外還有許多當地常見的動物,例如:紅褐色美洲駝等。



許汝紘、黃可萱 編著

許汝紘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藝術系列書籍、「重繪經典」系列書籍、《用圖片說歷史》系列書籍、《越古老越美好》系列書籍、《古老商學院》系列書籍。

黃可萱
大葉大學造型藝術學系,東海大學美術所藝術策劃與評論組。以年看百部電影、月看十本書為人生積極目標,並以寫作作為生活沉澱。出版著作有《你不可不知道的101位中國畫家》。

許汝紘 作者作品表

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全新增訂版)(七版)

經典100貝多芬(全新修訂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協奏曲及其創作故事(全新修訂版)

古典音樂便利貼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電影大咖

西洋藝術便利貼:你不可不知道的藝術家故事與藝術小辭典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鋼琴曲與器樂曲(全新修訂版)

用圖片說歷史:從古典神廟到科技建築,透視54位頂尖建築師的築夢工程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下)(三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作品(上)(三版)

六朝志怪:神鬼魔魅博物館

用圖片說歷史:從宮殿建築與王朝興衰中,看見充滿慾望與權力的宮廷故事

圖解音樂史(五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六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畫家筆下的女人(三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 歐洲藝術與建築風格(四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攤平線裝版)

圖解音樂史(四版)

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浪漫愛情畫

還有... [顯示所有作品]

黃可萱 作者作品表

你不可不知道的101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二版)

藝術100關鍵詞

藝術 音樂 同類商品


五十堂國寶級美學課:日本藝術史權威高階秀爾帶你遨遊東洋美術世界

世界絕美階梯蒐藏

圖解古典樂:從樂理入門到音樂史完全解析,全方位提升藝術涵養

一起來學手寫英文藝術字:各種寫字練習+藝術字體+手作應用,讓你靈感源源不絕,寫出美麗的英文藝術字

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關於他的手繪與建築的所思所想

梵谷與日本:東西方文明相互衝擊的世紀之交,一位偉大藝術家的日本足跡

設計做為藝術:當代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半世紀不墜的設計論經典

至高之處:義大利教堂藝術的千年光輝

土星座下:桑塔格論七位思想藝術大師

插畫地圖藝術

藝術疆界:那些年海外藝術家訪問錄

旅繪台灣:用畫筆,記錄這座島嶼最感動的風景

藝術家在做什麼?

藝術100關鍵詞

世界太Boring,我們需要文藝復興:9位骨灰級的藝術大咖,幫你腦袋內建西洋藝術史

神啊,每天來點希臘神話負能量:寫給年輕人的希臘神話故事,西洋藝術、文學、戲劇,都從這裡開始

一枝筆搞定的藝術花體字!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第二版)

對白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角色說話的藝術,在已說、未說、不可說之間,強化故事的深度、角色的厚度、風格的魅力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