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教會生活——好鄰舍的福音使命
 
作者: 查斯特, 添美斯 
譯者: 譚美珍
書城編號: 1435821

原價: HK$144.00
現售: HK$136.8 節省: HK$7.2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 天

 
 
出版社: 宣道
出版日期: 2018/10
頁數: 256
ISBN: 9789888250752

商品簡介
今天,基督徒愈來愈感到自己活在社會邊緣;

信仰與生活的割裂日益嚴重;

你願意淪為「星期日信徒」,

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使命,

作好鄰舍、好同事、好家人,

成為真正的「全職信徒」?



藉彼得前書的啟示,

由被邊緣化的教會生活,

轉化為信仰使命的實踐。



「從社會邊緣朝向神將臨的國度,

並向世人提供另類的生活方式,

另類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

這個信仰群體可以散發難以置信的吸引力。」





作者簡介


查斯特 Tim Chester

查斯特於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取得博士學位,是Crosslands事工的成員,為教會領袖提供神學和宣教訓練。他亦是「人群教會」(Crowded House)的牧師。他著有四十多本書,包括《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及與添美斯合著的《全是教會:踐行中的福音與羣體》。



添美斯 Steve Timmis

添美斯是Acts 29事工的行政總裁,亦是「人群教會」(Crowded House)的牧師。他有多本著作,其中包括與查斯特合著的《全是教會:踐行中的福音與羣體》。







導言


1915年,查斯特的祖母遷居到英格蘭北部一個工業城鎮達林頓(Darlington),她住在一間與其他房子相連的排屋,樓上有兩間房,樓下也有兩間房。當時她只有一歲,搬往那裡的時候,街道仍在修建中。在兩條街之外也正在興建一所循道會的教堂。在往後的九十年,她仍然以那間房子為家,而那所教堂成了她第二個家。


我母親年幼時,教會會眾約有一百人,詩班有二十人,主日學另有五十個孩子。不僅這樣,教會成為了鄰里生活的中心。教會舉辦音樂會、茶敘、戶外活動,這些是該區的勞工階層,除了到酒吧消遣以外的唯一選擇。我的祖母和母親自小與教會一起成長,教會也成為了她們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的祖母九十多歲時仍然在主日早上負責司琴。她的聽覺日漸衰退,在聆聽會眾歌聲方面有困難,可是沒有人接手這個事奉崗位。會眾的人數現已縮減至大約十多人,全部都不少於五十歲。該區的人在主日早上都有其他事情做。他們覺得詩班的歌聲比不上Xbox遊戲機和電視台歌唱比賽The X Factor。祖母起初參與聚會時新建的教堂,現在已經成了一所歷史遺跡,是當地人昔日生活方式的紀念碑。除了少數人之外,教會與大眾的生活毫不相關。它代表該社區的歷史,並不屬於今天。

今天,基督徒愈來愈感到自己活在社會邊緣。事實上,我們正活在一個後基督教的文化之中。西方社會大部分人都從不打算出席教會聚會。大部分人只在說髒話時才會提到基督的名字。有些著名的教會人數仍然在增長,不過它們主要是藉著會友轉會令人數增加,而不是藉著傳福音令教會增長。

可是我們許多傳福音的方法,仍然持著基督教國家的心態。我們期望只要響起教堂的鐘聲,或者舉辦出色的崇拜,就會有人來出席。不過大部分人已經與教會毫無聯繫。即使改變教會的活動,仍然不能夠接觸到這些人。我們須要透過日常生活接觸他們。

我們曾經寫了一本書《全是教會》(Total Church),當中提出基督的福音和基督徒群體應該是我們的生活和使命各方面的核心。而本書以上述的概念作為討論基礎,呼籲我們要成為一間每天開展的教會,負起以每日生活為平台的福音使命(an everyday church with an everyday mission)。我們要改變焦點,由舉辦一些吸引的聚會,改為建立一班吸引人的信徒群體。我們被擠到社會邊緣,就是一個時機讓我們重新尋回神的子民傳福音的召命。我們可以恢復成為基督的見證人,不會被掛名的基督教所混淆。

我們被擠到社會邊緣,也是一個機會回到聖經之中。新約聖經是因應傳福音的景況而寫成的宣教文集。這些文集由一些生活在文化邊緣的基督徒所寫成。在這本書裡面,我們會與彼得所寫的第一封書信展開對話。彼得寫信給一群基督徒,他們在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都是在邊緣上,面對著別人的誹謗和辱罵,就像我們一樣。本書不是經文注釋書,反之,我們想透過彼得前書反思傳福音的使命,探索聖靈會藉著神這些話語,向當今的西方教會傳達什麼信息。最重要的是,我們嘗試寫一本實用的書,以展示每天開展的教會在每日生活中實踐使命時,運作上會是怎樣的。

在呼籲教會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使命的同時,我們知道許許多多的基督徒已正在做這些事:作好鄰舍、好同事、好家人,遇到別人敵對時仍然行善,在日常生活中見證基督。我們不是要否定這些事。剛好相反,我們要讚許這些做法,並將它們重新擺放在教會使命的核心位置。同時,又給它們加上更多指引,闡述大家可以怎樣更刻意地做這些事情。

最後一件想大家注意的事,就是我們兩人一起合著這本書,所以書裡面一般都是用「我們」自稱。不過有時我們會講述其中一位作者的經驗或者遭遇,那時就會用「我」自稱。




目錄



導言
1. 生活在社會邊緣(彼前一1-12)
2. 以每日生活為平台的信徒群體(彼前一13至二8)
3. 每日生活中的牧養(彼前一22至二3)
4. 每日生活中的使命(彼前二9至三16)
5. 在每日生活中傳福音(彼前三15-16)
6. 邊緣生活的盼望(彼前三8至五14)
7. 結語:後續步驟

注釋



內文試讀


3. 共同生活中的牧養



給受牧養者四項使人自由的真理

讓我們看看四項有關神的、使人自由的真理,以幫助我們去牧養自己的心靈和彼此牧養。我們大部分出現的罪行和負面的情緒,是因我們不相信這些真理。那是因為在每種罪的背後都藏有關於神的一項謊話。在羅馬書一章二十四至二十五節保羅說:



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



我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因為我們應當相信神卻沒有相信祂,其他事物就變得比神更加重要。罪是人放錯了感情的結果。罪給予人承諾。當我們相信那些承諾,我們就會認為罪可以比神給予更多。這個謊話扭曲了我們的感情。我們的愛、欣喜、恐懼、盼望都放錯了位置。

這不一定表示我們離經叛道或者對信仰無知。我們不是在談論信仰宣認,而是信仰功能。我們大部分問題的出現,並非因我們需要一些我們未知的真理(雖然有時會是這樣),而是因我們需要在每日的現實生活裡實踐已知的真理。我們需要在心裡感受到我們頭腦已知的真理。

因此我們委身於彼此牧養的人,就要在大家每日實在的生活裡彼此說出真理。假如我們看出罪背後藏著的謊話,就能夠更有效地說出真理。正如耶穌曾經應許,這真理叫我們得以自由。我們要問自己:那是一個什麼謊話,福音相應的應許是什麼?有什麼取代了耶穌,又有什麼有關耶穌相應的真理可以給予人盼望?以下四項有關神的、使人自由的真理(4Gs),針對差不多所有的罪行和負面情緒。



1. 神是偉大的(God is great),所以我們無須掌控一切

我們往往想掌控一切,因此我們支配別人又或者操縱他們。又或者我們恐怕情況失控,我們會擔憂或者工作過勞。但神是至高的主宰,祂掌管一切。事情未必經常如我們所願,但神叫萬事互效力叫我們得益處。



2. 神是榮耀的(God is glorious),所以我們無須懼怕其他人

往往我們犯罪是因為渴望得到人認可,或者恐怕被人排斥。聖經稱之為「懼怕人」。我們活著只為討好別人,或者常被同儕的壓力所控制。聖經提供的答案是懼怕神。神是榮耀的,祂是那位我們應當懼怕的。祂的認可最為重要,而我們已經在耶穌基督裡得到祂的認可。



3. 神是美善的(God is good),所以我們無須到別處尋找好處

罪往往帶來歡愉,不過是虛空和短暫的歡愉。只有神帶來真正和長久的喜樂。我們可以快速和即時得到罪中之樂,所以我們需要信心去轉向神,向祂尋求長久的喜樂。



4. 神是恩慈的(God is gracious),所以我們無須證明自己

許多人的舉動是想證明自己。表面上他們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很有成就、過著美滿的生活。當事事順利的時候他們不可一世,但當遇到逆境之際,他們就悲傷失意。他們可能看不起別人,因這樣令他們感到自己了不起,而當他們的辛勞工作沒有得到預期的果效,他們就會滿懷憤恨。使我們決意在爭論之中佔上風的,正是這種渴望。我們靠自己是永遠不能在神面前稱義,不過好消息就是神已經藉著耶穌基督使我們稱義。耶穌已經作成了這事,所以我們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去證明自己了。



假設某人感到很憤怒。

他們憤怒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神是偉大的,或者不信祂在掌管一切。他們可能理論上相信神會供應,但實際上不相信神會供應他們所需。他們覺得自己必須掌控一切,當情況失控(這種事早晚會發生),他們就會感到很憤怒。

或者,他們憤怒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神是榮耀的。當然,在主日他們會唱詩歌稱揚神以威嚴為衣穿上。不過,在週一早上他們所懼怕的人是老闆。老闆在他們的心中地位超然,神也比他不上。他們極之渴望得到老闆認可,所以假如某天過得不如意,或者某同事叫他們失望,他們就會生氣。他們的怒氣表達了他們的恐懼。聖經的答案不是要他們少些懼怕老闆,而是要多些懼怕神:要看到神的榮耀、威嚴、聖潔、愛和美麗,神就會將老闆完全比下去。我們需要這樣告訴他們。

或者,他們憤怒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神是美善的。他們沒有尋求在神裡面的滿足,因而在其他方面尋找滿足:工作、娛樂、家庭、專業、女朋友或者他們想有的女朋友。假如他們可能會喪失這些事物,他們就感到很憤怒。

或者,他們憤怒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相信神是恩慈的。他們可能將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視為一種契約。他們認為假如自己順從神,神就會賜福他們。他們為神捨棄了某些事物,就覺得神要在其他方面歸還給他們。他們甚至可能已經想好要得什麼祝福。可能是想要一個丈夫。他們覺得假如自己做一個好人,神就會賜予一個配偶。假如神沒有賜下一個丈夫,他們就會滿懷怨憤。他們也許不會清晰地表達自己是在怨恨神,而是會表達一種不清晰的怨恨,或者胡亂地猛烈抨擊其他人。但這些事的背後全都是因他們怨恨神而引起的。他們須要重尋神的恩典,因神並不是按照這種契約的基礎待我們。或者祂是按照一個約,那是新約,祂因著祂兒子的血赦免了我們的罪。我們沒有得到我們應得的,因我們只應得到地獄的刑罰。我們反而得到了神自己。

傳達這些真理不表示我們應這樣說:「你只須更加懼怕神。」我們不應以這些真理指責別人:「你的問題是你不相信神是偉大的。」那不是好消息。反之,神呼召我們彼此講述神的榮耀、美麗、威嚴。我們唱詩和講述有關祂榮耀的事情,然後將這些聯繫到日常的生活裡。那即是說,我們要以吸引別人想像的方式去表達真理。這四項使人自由的真理框架只是一套分析問題的工具。不要只平鋪直敘地重複說,神是偉大的、榮耀的、美善的和恩慈的。運用所有你所知的聖經故事、所有你已經熟記的經文、所有你懂得的詩歌,去表達這些真理的真正色彩和含意。

我們也要注意,一個病徵(如憤怒)未必與某一項真理對應。人是很複雜的。而且,他們的心裡面會同時有各種問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我們須要探索別人所提的表面問題,以分辨其根本起因。

在主日早上,一般人所表現的行為是最恰當的,他們很少會顯露那些錯誤寄託的感情。這就是為何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彼此分享是那麼重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會顯出心裡面的狀況,我們會面對生活的壓力或與難於相處的人交往所產生的壓力。

令人感到欣慰的,就是談論神的真理不會傷害別人。你可能不太清楚某人心裡在想什麼。假如他們需要聽到你告訴他們神是恩慈的,而你只是提醒他們神是偉大的,你可能未有對準他們的問題所在,但你所說的話也沒有錯!我們提醒別人神是他們的天父,沒有人會因此受到傷害。
查斯特 作者作品表

與耶穌飲飲食食──論餐桌前的恩典、群體及宣教

比自由更自由

信仰與生活 同類商品


聖經聆聽版CD.粵語.88CD

主耶穌的比喻

從耶穌基督的比喻看豐盛生命之旅(一)

從耶穌基督的比喻看豐盛生命之旅(第二冊)

從耶穌基督的比喻看豐盛生命之旅(第三冊)

女人要愛‧男人要尊重

由初信到成長(簡體版)

Courage and Calling: The Study Guide (Paperback)

靈程深語-甘心降服主愛

給靈命把把脈(繁體)

給人生引引路(繁體)

每日與主同行 (新修版)

性格重整之旅組長本 (新修版)

按照聖經作父母 Biblical Parenting

按照聖經孝敬父母

按照聖經教導子女 Bring up Children Biblically

按照聖經談戀愛

照顧父母:59分

為婚姻立界線

為孩子立界線

還有... [顯示所有書籍]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