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作者: 宮崎正勝 
譯者: 蔡蕙光, 吳心尹
書城編號: 1523406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遠足
出版日期: 2019/01
頁數: 320
尺寸: 15x21x2.2
ISBN: 9789578630833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站在六個「空間革命」上俯瞰五千年人類歷史
新世界史盡收眼底

  本書對於世界史的概念,受到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空間革命」理論的啟發,將歷史上的大變動結合空間樣貌的變化,大範圍地觀察政治、經濟、文化等變遷。
  作者以馬、航海、資本與電子資訊等空間革命的推手為主題,將世界史分期為六大空間,敘述從東非大地塹人類文明的誕生到現代社會的漫長歷史發展。藉由作者的巧思,動態地呈現上述空間革命的推手如何擴大人類感知的空間,並在廣大空間中,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所激盪出的秩序如何推動歷史往前,甚至引發下一個空間革命。
  由此可知,強而有力支持空間革命的是馬、航海、資本和電子資訊,而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於是,從五千年前大河流域的農業空間到二十年前全球化的電子空間,以馬、航海、資本和電子資訊為工具,打造出世界史的空間。

.馬匹立大功
一開始馬匹主宰著陸地,擁有超強的空間形成能力,不僅是移動、搬運的工具,也如同武器般成為擴大空間的強大工具。使用馬匹作戰的游牧民族是「空間革命」領導者,藉由馬匹漸次促成各區域的形成、歐亞大陸一體化、歐亞規模性商業圈、東西文明交流與各文明的融合。

.航向未知的大海
船隻使貨運中心由路地轉向海洋,也宣告歐洲崛起的時代來臨了。海洋是創造財富的源頭,稱霸海洋就能稱霸全球貿易,資本主義因此形成海洋空間的新秩序。航海帶來財富也帶來災難,對阿茲特克人來說,入侵者如同神話,所帶來的天花更征服了南美洲。

.資本累積成就強大的帝國
十七世紀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帶動了資本主義,但天花、流感等疫情卻導致原住民幾乎滅絕,只能從非洲運來黑奴充作勞動力。有蔗糖的地方就有黑奴,從農業開始的資本主義,連結了蔗糖和奴隸的新空間。而英國在地理大發現後於各地興起淘金熱,以黃金為媒介的歐亞大陸新經濟,逐漸地進入世界資本主義的架構之中。

.資訊大爆炸的巨大變革
一九七○年代以電腦、通訊和軟體為主軸的產業結構,帶來了電子資訊的革命,足以與「地理大發現」相提並論。這個新空間與過去的陸海空間迥異,具全球規模的虛擬空間不斷地創造各種商務機會,也持續擴大發展。儘管我們還不清楚其發展最終將會如何,但地球空間的秩序重組一直在進行之中。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1942年生於東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歷任筑波大學附屬高等學校教師(教授世界史)、筑波大學講師等,1975-1987年間曾擔任NHK高校講座「世界史」專任講師。2007年自北海道教育大學退休,現專職著述並擔任中央教育審議會專門部會委員。著有《餐桌上的世界史》(知「食」世界史)、《伊斯蘭.網路》(.-,講談社選書)、《日本傳說》(伝説,中公新書》、《始自海洋的世界史》(海世界史,角川選書)、《世界史的誕生與伊斯蘭》(世界史誕生-,原書房)、《風改變的世界史》(風変世界史,原書房)、《由地名了解有趣的世界史》(地名世界史,角川文庫)、《海圖的世界史》(海図世界史,新潮選書)等。


譯者簡介


蔡蕙光,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史學博士。譯有《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空間的世界史》等。

吳心尹,東京大學教育學碩士。曾任日語教師、東京都中小學日本語教育指導員暨翻譯員、電視台新聞翻譯員,旅居海外十餘載,現為自由譯者。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拋棄死記年表的歷史教科書,一覽全新的世界史。本書輕鬆又踏實地從空間革命的概念詮釋世界史的各個時期,不僅饒富新意,也為過去被視為正統的世界史知識賦予新的意義。
◎以「空間」思考世界史,從六個「空間革命」俯瞰五千年人類歷史。作者過去曾寫過多本深入淺出、具啟發性的歷史書,全球化的人類史也在本書中清楚地浮現出來。他對於伊斯蘭教和游牧民族的歷史有深厚的研究,對其他歷史的敘述也很有吸引力。他特別關注伊斯蘭和土耳其的擴張、蒙古人的帝國,也著重東亞到中歐、東亞和東歐的大商業區的形成,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閱讀經驗。
◎脫離過往以西歐為中心的西洋史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洋史,其中心地區在歷史的進程中,一個個移動的世界史空間被繪製出來。


書籍目錄


導讀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蔣竹山
作者序
譯者序╱蔡蕙光

第一章 從人類誕生到首次空間革命
◎一切始自東非大地塹
大地塹到大河流域各空間╱粒線體夏娃和地猿╱源自約旦河谷的小麥之旅╱無法與乾燥分割的小米、稻、玉蜀黍
◎最初的空間革命
成為新歷史空間的大河流域╱城市與國家的出現╱馬匹所促生的游牧空間
◎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比較
季風帶來定期氾濫所產生的太陽曆╱法老的大空間統治與現貨經濟╱融雪灌溉與小空間的整合╱為了將部族納入國家的法律
◎商業的印度與政治包含宗教的中華世界
與美索不達米亞結合的古印度文明╱黃河的小米文明和城邑網路╱長江流域的稻米空間╱完成中華意識形態架構的商周革命
◎人類的軸心時代 
歐亞大空間中宗教及學問的登場╱成為西亞核心宗教的祅教╱在耶路撒冷孕育的「沙漠宗教」猶太教╱從輪迴中尋求解脫的印度╱為政治服務的諸子百家╱試圖解釋世界與社會的希臘哲學

第二章 馬與戰車創造的區域空間
◎始自西亞的第二空間革命
史上最初帝國的誕生背景╱統一三個文明空間的大流士╱確立馬匹空間形成能力的斯基泰人╱造成三大帝國分立遠因的亞歷山大東征
◎對峙的利維坦與貝西摩斯
游牧民族帕提亞和農業民族薩珊王朝╱居樞紐位置的東地中海╱雅典和城邦世界的興衰╱痛擊腓尼基人的亞歷山大╱地中海的空間革命與羅馬帝國╱「羅馬和平」與社會矛盾的加深╱衰退的帝國與基督教╱二分後的帝國空間
◎重心從乾燥地帶轉移到濕潤地帶的印度世界
被征服的原住民與種姓制度╱在稻米地帶競爭的城市國家╱試圖藉由佛法統一空間的阿育王╱集印度教於大成的笈多王朝╱邊境德干高原與東南亞
◎周而復始的中華帝國
綿延不絕的大空間爭霸戰╱由始皇帝所構築的中華帝國基礎╱受匈奴所侵擾的漢朝╱因游牧民族入侵與漢人大遷移所造成的空間膨脹╱游牧系隋朝的大運河建設╱最強的農業帝國──唐

第三章 騎馬游牧民族打造的歐亞地區
◎第三空間革命與東西文明交流
走出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新空間秩序╱在大空間裡流動的東西文明
◎單峰駱駝促生的伊斯蘭帝國
預備歐亞轉換的穆罕默德╱教團併吞的兩大帝國╱往阿爾卑斯以北遷移的基督教世界
◎歐亞規模商業圈的形成
無法克服部族制的教團╱征服與奢侈化之關係╱阿拔斯王朝網絡與商人的空間革命╱歐亞的商業中心—超級城市巴格達╱由阿拉伯小商船形成的海洋空間與瓦格瓦格(倭國)傳說
◎游牧土耳其人加入世界
由中亞帶起的大空間形成╱活躍的馬木留克──土耳其人╱拜占庭帝國的危機和十字軍╱西歐空間的再生與大開墾運動
◎蒙古人締造的超級帝國
伊斯蘭與蒙古的相互結合╱成吉思汗的鐵騎軍團與空間革命╱草原上的六十萬匹馬╱游牧民族逐漸併吞的中華空間╱向金俯首稱臣的南宋╱聯繫歐亞的草原和海洋╱由馬匹所構築的蒙古空間與突然瓦解╱鐵砲和大砲終結馬的時代

第四章 歐亞帝國的瓦解與「小世界」的重整
◎半途瓦解的歐亞商業圈
切割的中華空間╱老舊的歐亞帝國之重整
◎伊斯蘭空間的多樣化
入侵印度的土耳其帝國╱商賈推動的東南亞伊斯蘭化╱往什葉派靠攏的伊朗人╱併吞拜占庭帝國的鄂圖曼帝國
◎回歸傳統的明朝與最大的中華帝國──清
因朝貢的全面恢復而回春的明帝國╱鄭和艦隊和朝貢空間世界化的企圖╱東亞白銀潮和「倭寇」╱打造史上最大中華空間的清朝

第五章 大西洋和大森林地帶空間革命之萌芽
◎歐洲大西洋沿岸的活絡
與蒙古歐亞商業圈連動的歐洲╱漢撒聯盟和弗蘭德地區的興盛╱里斯本和義大利商人的遷移╱義大利各城市的經濟成長與文藝復興
◎一統北方大森林地帶的俄羅斯帝國
蒙古人統治下毛皮交易的擴大╱併吞大西伯利亞的毛皮大國俄羅斯╱彼得的野心與俄羅斯的歐化

第六章 世界史的分水嶺:地理大發現
◎推動世界歷史巨輪前進的新動力──大西洋
第四次空間革命與登上世界舞台的大洋空間╱資本主義形成海洋空間的新秩序╱地理大發現的空間拓展與新秩序的形成╱大西洋空間的獨特性╱羅盤、海圖與離岸航行
◎掀起海洋時代浪潮的葡萄牙
眼中只有非洲大陸的航海家亨利王子╱連結大西洋與亞洲各海域的「咆哮四十度」
◎第四次空間革命與大西洋的拓展
為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島「日本國」而賭上人生的哥倫布╱為探索未知的「想像之海」而啟航╱邁入海洋時代的一四九○年代╱忽略了海洋與陸地空間差異性的西、葡兩國╱誤打誤撞的太平洋驚世發現
◎吞噬美洲大陸的西班牙
異質空間──美洲大陸╱被誤認為白皮膚之神的科爾特斯╱操控了印加帝國的皮薩羅╱徹底征服南美洲的天花╱傳說中的黃金城與第三波征服者╱串起整個地球的新大陸銀礦
◎建立大西洋空間架構的荷蘭
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孕育出具挑戰精神的思想╱八十年戰爭與西班牙的凋零╱「海上航路為眾人共有」╱投資時代的來臨與第一次泡沫經濟
◎正式轉型為第一個海洋國家的英國
成功驅趕荷蘭的克倫威爾╱英國為了籌措進軍海洋的經費而發行國債╱從海盜蛻變為正規的英國海軍╱因課稅難題而挫敗的英國「大西洋帝國」

第七章 與大西洋空間相繫的工業革命和人民革命
◎甘蔗種植園與資本主義經濟
誕生於大西洋的資本主義╱資本選擇了日用品中的蔗糖╱連結蔗糖和奴隸的新空間╱咖啡、紅茶出現在餐桌上的發展背景╱支撐蔗糖產量擴大的奴隸貿易
◎工業革命和第五次空間革命
在大西洋市場引爆銷售熱潮的棉布╱從紡紗工程開始的工業革命╱瓦特的蒸汽機和化石燃料的循環╱因蒸汽機而重組的廣大空間
◎繞著地球移動之路
掌控陸地和海洋的新網絡╱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的鐵路╱鐵路的輸出和不列顛治世
◎環繞著大西洋的民族國家
從主權國家轉變為民族國家╱對紅茶轉而反感的美國人╱接在獨立戰爭之後的法國大革命╱對抗英國的拿破崙╱「小歐洲」的反擊與失敗╱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孕育出的政治空間

第八章 歐洲的擴張
◎英國與新國際金融體系
成為唯一海洋國家的英國╱成為不列顛治世強力後盾的淘金熱潮
◎海洋空間所孕育出的「大歐洲」
一八七○年代到來的鋼鐵船時代╱影響日常生活物資的種植園╱渡海移居的四十萬移民
◎「大歐洲」和亞洲諸帝國的碰撞衝擊
併入大世界的亞洲諸帝國╱因內部分裂導致國力衰敗的鄂圖曼帝國╱印度及中國沒落的一八五○年代╱加劇亞洲危機的蘇伊士運河
◎編入「大歐洲」的東亞
成為列強對立焦點的黃海海域╱東亞的混亂日益嚴重
◎帝國主義時代及英國與德國的對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動盪的世界秩序╱超越英國的德國工業╱大蕭條孕育出民族主義╱爭奪亞洲空間的英德兩國及海軍造艦競賽
◎以進軍太平洋為目標的美國
美洲大陸最大移民國家的出現╱南北戰爭阻止南方脫離聯邦╱促進美國經濟飛躍成長的西部開拓╱太平洋和東亞成為目標╱急於建造巴拿馬運河的原因
◎「大歐洲」吞噬的非洲和大洋洲
英國掌控的沙漠大陸╱僅僅二十年就被瓜分殆盡的非洲

第九章 全球化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十九世紀的秩序瓦解
歐洲空間自我崩壞,全球空間轉由美國主導╱因錯估形勢而慘不忍睹的總體戰╱北方帝國的毀滅與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需要靠美國援助的歐洲╱天真地以為這只是場「茶壺裡的風暴」的英國和美國╱飽受苦難的德國百姓╱民族運動與多元化的亞洲
◎瓦解「大世界」的經濟大恐慌
由汽車帶動的大眾消費社會╱因泡沫危機處理失敗而引起的經濟大恐慌╱助長法西斯主義崛起的經濟危機╱過程錯綜複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九一八事變與中日戰爭╱美日的太平洋大戰
◎美國經濟霸權與冷戰時代
促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美元╱將世界一分為二的四十年美蘇冷戰╱改變世界秩序的「第三勢力」╱從韓戰開始的核武軍備競賽
◎全球企業的普遍化與地球空間秩序的轉變
因貨幣價值不穩定而崩毀的全球經濟根基╱因全球企業而重組的地球空間╱充滿濃厚投機色彩的全球金融
◎第六次空間革命與多元化世界
建立全球性電子空間的資訊革命╱電子金融空間與美國金融帝國╱仰賴能源開採的俄國╱將空間版圖擴大至東、南歐的歐洲國家╱企圖強行蛻變為海洋帝國的中國╱備受矚目的新秀──「未來之海」太平洋空間╱課題堆積如山的「大世界」

後記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人
金丸裕一(日本立命館大學教授)
陳嘉行╱焦糖(喜劇演員)
蔣竹山(東華歷史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

蔣竹山(東華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導讀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6的8月份的「聯合新聞網」製作了大學書單系列,其中共有八大主題,分別是:幫助大學生規劃未來、人際相處、跨出舒適圈、掌握世界新趨勢、面對生活挑戰、瞭解自然科學、瞭解世界文化、瞭解社會脈動。每一個主題都列出十本書,由網站蒐集超過百份問卷中精選而來,不同於專家學者的推薦,改由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研究生提出,為新鮮人升大學的準備提供年輕世代的觀點。
  其中之一「瞭解世界文化」這份書單的標題,打著就是「西方憑什麼?更瞭解世界文化十書」。這標題明顯是借用十本書的其中一本這兩年在臺灣書市相當暢銷的歷史書《西方憑什麼》。近來我讀過較類似這類型全球史書寫風格的,可能要算是宮崎正勝的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宮崎正勝是誰?這位日本知名的大眾史家,臺灣的讀者應當不陌生。他這幾年被引進到臺灣的著作相當多,從《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酒的世界史》,寫到《餐桌上的世界史》,深入淺出的說歷史方式,相當受到讀者的喜愛。若以翻譯數量來論,他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眾史家。
  宮崎正勝這本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間革命」的概念。
  作者的這概念來自於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Carl Schmitt)的啟發。史密特認為地理大發現是世界史的重要分水嶺。所不同的是,宮崎正勝強調這空間革命不該只有一個,而是多個。這樣伴隨著空間革命所形成的複數個歷史空間,是我們理解世界史的捷徑。
  除了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外,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其中,促成這些變革的關鍵趨動力就是本書的副標題「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在這六個空間革命中,第二、第三是「馬」、第四是「航海」、第五是「資本」、第六是「電子」,作者認為這些都與空間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儘管宮崎正勝強調空間的擴大可視為是空間革命,並以這些當作各章的主題,但並非新創的概念,還是會與傳統的世界史架構有所呼應,像是農業革命、都市革命、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及資訊革命等。
  然而,畢竟這是一本從空間理解世界史的概論,不可能什麼都說,作者談的都是一些主導世界史發展的大事,且屬於比較結構性的歷史發展,突發性的事件談的少,人物在裡頭也非要角。這些可能是閱讀此書要有的基本認識。
  宮崎正勝有多愛卡爾.史密特這位德國法學家及政治思想家,看看每章的內容一再的提到他就可知。第五章他說:「史密特指出,俄羅斯的獵人與西、北歐的捕鯨者打開了陸地與海洋無限的空間,廣大的世界因此誕生。」第六章「史密特認為:『基本上,世界史是一連串陸海相爭的過程。』地理大發現是由陸地空間轉到海洋空間的巨大革命。」他還提到史密特將英國成為海上舉足輕重的存在的轉型過程,定位成一次全球性的空間革命。到了第八章,也提到史密特認為:「對世界大洋完成英國式的佔領,將空間革命的第一階段收為己有,變身為海洋國家的英國,成為地理大發現空間革命的唯一繼承人,引領主導著『世界』。」
  然而,臺灣讀者對史密特一定相當陌生,歷來甚少有歷史學者會提到他,除了研究法學或政治學的專家。在宮崎正勝大為推崇的史密特著作《陸地與海洋》中,史密特強調人類歷史過程中不變的法則就是土地空間、海洋空間與天空空間的爭奪與演進。本書還指出,人類的律法規範了國土疆界與司法管轄的範圍,一旦跨越這範圍之外,涉及地表共同空間問題,其核心即在於空間的獲取、分配及擴張。在此概念基礎的延伸,作者重新寫了一本能呼應當今全球化浪潮的世界史概論。
  我之所以說本書類帶有全球史的概念,還可從他提到的日本近來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的變革來看。宮崎正勝強調日本近來的趨勢已經打破了過往的東洋史及西洋史的二分法,轉而強調對歐亞各區域以至於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的關注,特別是有關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交流與重整、結合與變遷。因此,在當今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及歷史解釋日趨狹隘化的情況下,作者強調帶有全球化的視野是有必要的。
  透過上述這些特點,即可看出作者的觀念如何與現今的全球史趨勢相呼應。
  當前的史學走向,全球史有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近來《全球史學史》(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就揭露「全球化史學」已到來的訊息,此書作者認為冷戰結束後,史學界出現了顯著變化,開始對世界史與全球史有更多的關注。此外,有關全球史的理論與方法的回顧,也反映了當前史學的「全球轉向」(global turn)。
  所謂的「全球轉向」,其特色之一是史學書寫的「空間轉向」(spatial turn),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的幾個次學科如社會史、性別史、經濟史、環境史、醫療史、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以及歷史教學,多少都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響。
  全球史的研究有以下幾個特色:第一,全球史家不只採取宏觀的視角,還試圖將具體的歷史議題放到更廣大的全球脈絡中;第二,全球史會拿不同的空間觀念來實驗,而不以政治或文化單位作為出發點;第三,全球史強調相關性,主張一個歷史性的單位如文明、民族、家庭並非孤立地發展,必須透過該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來理解;第四,全球史強調「空間轉向」,常以領域性、地緣政治、循環及網路等空間性隱喻,取代「發展」、「時間差」及「落後」等詞彙;第五,注重歷史事件的同步性,提倡將更多重要性放在同一時間點發生的事件;最後一點則是以異於過去世界史書寫的方式反省歐洲中心論的不足。其中上述第四點「空間轉向」的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宮崎正勝的空間革命與歷史空間觀。
  近來臺灣的公眾歷史書寫市場有三種特色,分別是臺灣熱、中國想像與全球史視野,其中又以全球史的著作既反映當代歷史學的研究趨勢;又能兼具有傳達給民眾世界觀與歷史意識的公眾史學功用。宮崎正勝的《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與以往這方面的全球史著作的不同,在於本書通俗易讀,沒有太多艱深的用語與繁瑣的註腳,很有公眾史學的特色。
  日本教科書的改革特色,也可以在德國身上找到。近來德國歷史教育的例子能說明,如何透過世界歷史觀的培養作為全球化挑戰的一種回應。Barbel Kuhn提到,在近來德國的課程標準中提及世界史的方法。人們強調了在歷史教育中對世界史的訴求,不能僅僅作為歷史教育的一個主題,而是必須被當作是一種視角的深化和轉移。在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應當認識到歷史是一個過程,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的觀念和知識不斷累積。不同區域之間的接觸不僅僅以衝突的形式發生,也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
  Kuhn還認為,透過增添不同的視角,在跨國、跨文化與跨洲際規模上對比歷史觀點,能對多元文化尊重與對差異的認同。通過認識不同時代與不同歷史情境,大眾將有機會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並把其他文化視為一種合理合法的類型而加以尊重。
  國際歷史教育協會(ISHD)也曾辦會探討全球化的影響下,歷史教學在總體上,尤其是世界史教學如何面臨新的挑戰。其目標在使本國史與全球性歷史視角達成新的平衡,並促使年輕一代理解本國歷史與民族文化,同時推動他們把自身融入到世界史與人類史的總體之中。
  此外,哈佛大學的全球思想史學者大衛.阿米蒂奇「長時段的回歸」的論點,也揭露了一個新的史學時代的到來,暗示大歷史與全球史更符合當前世界公民的需求。
  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們必須跳脫傳統的民族國家史觀,將自身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雖然這樣的趨勢在臺灣的學院裡尚未形成風潮,但卻已在民間的史學出版看出這類歷史書寫的時代特性。
  從《槍砲、病菌與鋼鐵》到《西方憑什麼》及《人類大歷史》的長銷,在在都說明了全球史書寫與公眾歷史的密切關連。可惜的是,這些書對一般讀者都太難了。現在,我們又多了一個選擇,一本可讀性高的全球史普及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文章試閱


第三章 騎馬游牧民族打造的歐亞地區(節錄)

◎第三空間革命與東西文明交流

走出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新空間秩序
  從七世紀到十四世紀,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接續建立歐亞規模帝國(歐亞帝國)的時代。在這些大帝國成立的背景中,有著如出埃及記一般大量出走(exodus)的第三空間革命。在阿拉伯人所居住的阿拉伯半島,其中沙漠地區佔了絕大部分,是夏季氣溫高達四十五度的炎熱之地。土耳其人所居住的土庫曼,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沙漠,夏天氣溫達到四十度以上。另外,蒙古人生活的蒙古高原則是冬天氣溫降到零下三十度的乾燥地帶,狂風從西伯利亞呼嘯吹來,極地的游牧部族具有強烈的脫貧欲望,而這種欲望成為一連串空間革命的動力。
  在第三空間革命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採取軍事征服與移居的形式,部分蒙古人也遷徙到歐亞各地。配合使用馬匹和駱駝的強盛軍團與商人,騎馬游牧民族建立了橫跨歐亞的空間秩序(歐亞帝國)。他們之所以能建立大帝國,最重要的因素是拜占庭帝國、薩珊王朝及宋朝等農業帝國的衰退。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建立歐亞帝國,其中蒙古人甚至建立出超強帝國。
  直到現在,游牧的型態仍與過去相同,但曾有一段時間,游牧民族以卓越的軍事力量主導著歐亞。獨具慧眼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注意到這個事實,他認為七至十四世紀是「游牧民族爆發的時代」。

在大空間裡流動的東西文明
  大部分是乾燥地帶的歐亞大陸整合為一大空間,開啟了歐亞的全球化新時代。在歐亞大空間中,伴隨著商人的活動,東西文明交流前所未有的繁盛,各區域迎來文明飛躍的時代。
  每當提到騎馬游牧民族,總是會強調他們的侵略性,但在這時代的特徵是歐亞商業圈的成長,以及商人網絡與大空間的結合。第三空間革命中,在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大空間裡,商人扮演了整頓新秩序的角色。
  初期阿拉伯、土耳其人所主導的伊斯蘭帝國,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等印度文明傳入伊斯蘭世界,文明因此融合。稻、砂糖、棉花、檸檬、代數學、複式簿記等傳至地中海世界,在另一方面,北印度也逐漸伊斯蘭化。結合西亞與中國南部的陸、海商業規模一旦擴大,中國用來製造長生不死藥的煉丹術則觸發伊斯蘭世界的鍊金術,蒸餾器等實驗器具與化學知識相當發達。在禁酒的伊斯蘭世界,蒸餾器主要用於製造香水,但傳入歐亞後,成為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清酒等蒸餾酒的工具,人們因歐亞空間的整合而得以飲用香醇美酒。在蒙古帝國時期,中國文明與資訊傳到伊斯蘭世界與歐洲。其中,廣為人知的火藥、羅盤(指南針)、活版印刷術對歐洲社會造成了戲劇化的影響。
  草原游牧民族的馬匹、沙漠商人的駱駝、季風地區的阿拉伯小商船以及中國帆船,使歐亞規模的連結更為緊密,編入歐亞帝國的各區域則被迫改變。這些區域於歐亞帝國期間所發生的變化雖各自有異,但重要的是,各自為政的空間彼此有了聯絡而被迫轉變;當然,這些轉變有正面意義之外,也有負面意義。
  然而在今日,中國史書將蒙古帝國以「元朝」置於中國史的框架中,以此巧妙地抹去歐亞第三空間革命的說法,使世界史的所有路徑無法完整呈現。所以有必要確實地以鳥瞰觀點來看世界史,對歐亞空間秩序的推移採連貫的角度來觀察。

◎單峰駱駝促生的伊斯蘭帝國

預備歐亞轉換的穆罕默德
  第三空間革命倏然出現在多數是沙漠的不毛之地—阿拉伯半島,由阿拉伯人所整合的大空間,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關係。
  伊斯蘭教的創始者穆罕默德(約570-632)是個沙漠商人,他出生於阿拉伯半島西部的商業路線上主要城市—麥加。穆罕默德的父親在他出生半年前病死,他在六歲時又因母親過世而成為孤兒,然而這個孤兒翻轉了整個世界。
  過去曾有發出紅色光芒的隕石在麥加殞落,而隕石的神祕性質使麥加成為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聖地,進而發展為以祭拜直徑三十公分黑聖石的「卡巴天房」為中心的宗教城市。散居阿拉伯半島,約二百人的游牧部族,為祭拜各自部族的神祇而來到卡巴天房,祭拜時常有熱鬧的市集。
  六世紀末,長期在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愈趨激烈,雙方軍隊攻擊彼此的首都;此時,在阿拉伯半島西岸(漢志地區)一個地方性的宗教城市—麥加卻因此崛起。新的商業路線延伸到阿拉伯半島西岸的漢志地區,麥加成為連結敘利亞大馬士革,與半島南部葉門地區分路中的主要城市。
  穆罕默德在二十五歲時,藉由單峰駱駝與敘利亞進行交易,獲得富孀哈蒂嘉(四十歲)的信任,其後與她結婚而有了極大的改變。他經常到敘利亞洽商,接觸到猶太教等一神教,從而產生新的宗教觀念。穆罕默德對於繁榮而擴大階級差距的麥加感到失望,四十歲時開始到麥加郊外的希拉山洞冥想。他在進入冥想時,感受到大天使加百列(阿拉伯語為Jibril)所帶來的啟示,告知自己為唯一真神阿拉的先知(charisma,卡理斯瑪)。穆罕默德在多神教信仰中心麥加說到「最後審判」已臨近,要眾人信仰阿拉。他自稱可用阿拉伯語傳達神的意志,是「最後審判」前的最後先知。附帶一提,所謂的伊斯蘭,其阿拉伯語意為「絕對歸服唯一真神阿拉」。
  然而,穆罕默德三年間的傳教卻只有七十名信徒。不久後,信徒遭受更強烈的批評與迫害。622年,穆罕默德為了避難,毅然決然地往遠在三百五十公里外的雅士里布(其後依「先知之城」之意而稱為麥地那)遷移(阿拉伯語為Hijra)。這個少數信眾遷移的622年成為現今回曆的紀元元年。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長期調停游牧部族間的糾紛,實行血債血償,在協議文書(麥地那憲章)的基礎上,讓伊斯蘭教團(ummah)於整合游牧民族獲得承認。在阿拉伯游牧民族中,穆罕默德被視為領導者。
  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約一萬名阿拉伯游牧軍隊,和平地佔領麥加,破壞約三百六十個部族在卡巴天房中所祭拜的偶像,將阿拉伯半島統一於唯一真神阿拉的名下。在兩年後的632年,穆罕默德驟逝,其一生結束於阿拉伯半島。

被教團併吞的兩大帝國
  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團為避免混亂與分裂,從幹部中選出哈里發(代理者、穆罕默德的繼承者),由哈里發統率教團,蒐集穆罕默德說過的「神的話語」,共一一四章編成《古蘭經》,成為信仰和生活的依據。為了對應穆罕默德自稱是「最後審判」前最後的先知,因此依據《古蘭經》使阿拉伯語成為「伊斯蘭化大空間」(伊斯蘭之家)的共通語言。
  在第四代哈里發之前是「正統哈里發時代」,以麥地那為中心,透過授予游牧民族動員權來與外部異教徒開戰的方式,試圖將教團(ummah)團結起來,是對拜占庭帝國與薩珊王朝的大征服運動。遊牧民族利用沙漠並以單峰駱駝和馬匹進行軍事行動,給予因長年戰爭而衰微的拜占庭帝國與薩珊王朝毀滅性的痛擊。
  大征服運動是在要地設立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軍事據點(misr,軍事城市),其周邊則有阿拉伯人移居的征服活動。他們透過遠征,在核心地設立建有清真寺和市場(bazar)的城市,並使城市網絡化連結,成為伊斯蘭帝國的骨架。
  對於遠征的戰利品,五分之一由哈里發所得,其餘的則分配給士兵。
  首先被遠征的是沙漠的商業中心大馬士革,第二代哈里發歐麥爾(634-644在位)進攻大馬士革,翌年636年,在耶爾穆克戰役中打敗拜占庭帝國的五萬大軍,奪取敘利亞。642年,伊斯蘭軍更進一步征服拜占庭帝國的糧倉埃及,入侵至利比亞東部,造成地中海分裂成南北二個相異的空間。
  在西亞,薩珊王朝因為底格里斯河的大氾濫、傳染病流行以及將近四年的王位爭奪,正處於自我毀滅的狀態。637年,伊斯蘭軍在現今的巴格達近郊大勝薩珊王朝軍,攻下了伊拉克南部。薩珊王朝的國王敗走伊朗高原,642年,薩珊王朝試圖在奈哈萬德戰役中反擊,但仍終歸慘敗而走入滅亡。
  阿拉伯的大征服運動不只統一歐亞西部的大空間,更因為阿拉伯人居住的軍事都市網絡而結合了多元區域,促成以沙漠草原為新體系(歐亞帝國)的「空間革命」。在大征服運動中,約一百三十萬阿拉伯人以統治者的身分從阿拉伯半島移居到農耕地帶。

往阿爾卑斯以北遷移的基督教世界
  接著將焦點轉向地中海北部,討論大空間革命發生地區的周邊動態。
  因為伊斯蘭勢力入侵地中海,基督徒只好往阿爾卑斯以北的濕潤森林地帶遷移,並以其為中心再度重組基督教世界。在地中海失勢的羅馬教會選擇與日耳曼的法蘭克王國合作,西歐世界由教皇與皇帝共執統治權,與伊斯蘭大征服運動所導致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解體有著密切關聯。
  當時的西歐旱田散佈於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寒冷且生產力低下的農業地帶。羅馬人稱原住民塞爾特人為「森林人」,在四世紀後的日耳曼民族大遷移中,日耳曼人驅趕塞爾特人,並在西歐各地建國,其中又以法蘭克王國最為強盛。
  七世紀後半葉到八世紀間,伊斯蘭教徒佔領西西里島、薩丁尼亞島、科西嘉島、巴里亞利群島等地中海的主要島嶼,基督教徒不得不移往阿爾卑斯以北。羅馬教皇李奧三世(795-816在位)試圖從強勢的君士坦丁堡教會中自立,法蘭克王國查里曼大帝(768-814在位)在800年加冕為「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建立由教皇與皇帝組成的新體制,於是日耳曼人的羅馬帝國誕生了。
  比利時歷史學家亨利.皮朗(Henri Pirenne, 1862-1935)用簡潔的語句形容「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里曼(查里曼大帝)」來論述大征服運動與西歐世界形成的關係。法蘭克王國根據843年的凡爾登條約及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分裂成現在的法國、德國與義大利。分裂後,東法蘭克的奧圖一世(936-973在位)在962年由新任教皇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崙所解散。(未完)

宮崎正勝 作者作品表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暢銷新版)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

海洋地緣政治入門:世界史視野下的海權爭霸

錢包裡的世界史

十小時讀懂國高中六年的世界史

圖解世界近現代史更新版

圖解東亞史(更新版)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日本長銷經典!宮崎正勝的飲食世界史(全套三冊)

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

酒杯裡的世界史(全新插畫版)

餐桌上的日本史(全新插畫版)

餐桌上的世界史(全新插畫版)

十小時讀懂國高中六年的世界史

馬上了解中東與伊斯蘭世界

餐桌上的世界史

餐桌上的日本史

宮崎正勝飲食世界史(3冊套書)

酒杯裡的世界史

還有... [顯示所有作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