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走近王金平》
傾聽民意,以己身搭橋,利益眾生,
是我始終不變的初衷
王金平首部口述著作,暢談心路歷程
收錄多幀珍貴照片,完整呈現王金平內心世界
本書由「金蝶獎」得主楊啟巽擔任美術設計,跳脫政治人物傳記刻意包裝的窠臼,以簡素雅緻的斂風格呼應內文的溫暖調性,呈現曖曖內含光的深度人文意涵。
王金平擔任立法院長十七年,是:
◎出身高雄路竹的農村子弟;
◎師大數學系畢業的高中數學老師;
◎曾經是立法院最年輕的立法委員;
◎中華民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立法院長。
王金平的成長歷程與台灣民主發展同步前進,見證台灣社會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保守走向多元開放的艱辛漫長。他的人生故事,不只是台灣的歷史紀錄,更是一整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王金平在本書中完整闡述:
◎成長歷程
◎意外的從政之路
◎身為立法委員的理念與堅持
◎太陽花學運的始末
◎面對九月風暴的心情轉折
◎逆增上緣的人生體悟
◎惜緣知福的家庭生活
本書從「人」的角度出發,還原政治光環之外的「王金平」,以第一人稱視角,完整呈現王金平的內心世界,聽他娓娓述說對妻兒家人、對故土鄉親、對人生道路上諸多相遇機緣的真誠感念。
「歷史如此悠長,世界如此遼闊,我們卻於此時此刻在此地相逢。
出生在什麼樣的時代,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都不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我們能做的,就只是把握住每一個當下,活出充滿意義的人生。
我如此平凡的一個人,卻能生在台灣突破歷史困境,從威權走向民主的大時代裡,竭盡一己微薄的力量,和同在台灣的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不可思議的功業,心中的激動難以言說。」
本書特色
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第一本口述著作。
刻劃王金平心路歷程,並完整記錄一整代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封面與裝幀設計刻意擺脫政治人物包裝窠臼,以簡素雅緻的風格呈現人文意涵,烘托本書璦璦內含光的溫暖調性。
編輯推薦
獻給台灣的一本書──寫在《橋──走近王金平》出版之前
新書進廠的那天晚上,和幾位好友一起去聽音樂會。
參加樂興之時樂團的年終祈福音樂會,已經成為某種歲暮儀式,只要人在台灣,幾乎從不錯過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迎接新年新希望的機會。
這天晚上,在第四樂章的合唱聲響起,全場跟著舞台上的字幕高唱「快樂閃耀聖潔光華,天國之女聽我說;吾等如今浴火重生,渴望進入妳聖殿!汝的善念,化解紛爭,破除無謂的對立;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凡蒙汝翼輕撫觸!」時,我不禁熱淚盈眶。
聆聽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很難不感動,但是這晚觸動我的,不僅僅是貝多芬的音樂與席勒的詩句,還有這段時間以來始終盤旋在心裡的問題: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
在許多人眼中,我的人生應該算得上一帆風順吧,求學工作都沒碰上什麼大挫折,真正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好像也很少做不成的。然而,人到中年,還是不時懷疑著「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
毅然離開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做起沒有人看好的出版,我常自嘲是「中年危機」,但我心中明白,正是這份追求人生意義的悸動,催促著我不斷往前奔跑。
出版社正式運作兩年來,雖然面對嚴峻的挑戰,但能為自己喜愛的作家與作品服務,擴展自己與讀者的閱讀視野,那滿足與快樂,難以言說。然而,我心中始終埋藏著一個等待實現的心願。
在過去那段漫長的職涯裡,見識過諸般無常與人世的繁華起落,對於人生的因緣,有著較常人更深刻的體會。我衷心相信,每一次的相遇,每一個生命的痕跡,都有其不可磨滅的意義,只是我們在當下或許無法明白而已。
正因為這樣的機緣巧合,過去得識多位一般人或許只有透過新聞媒體才能認識的人物,目睹他們在媒體鏡頭之外的另一種面貌與行事作風,甚至也有機會聽到他們講述自身的人生歷程。當時總想著,若是能一一記錄下來,將會是多麼精彩動人的歷史啊。
向來覺得「人的故事」才是歷史的軸心。歷史並不是冰冷冷的一個個事件堆疊而成的紀錄,而是一個個人物、一個個生命歷程互動串連而成的故事。每一個人對歷史的影響或有輕重之別,但每一個生命所經歷的時代變遷與心路歷程,都不容忽視。
抱持著這樣的歷史想像,我開始構思《橋─走近王金平》這本書。
為政治人物撰書,原本並不在我的出版規劃裡,但機緣巧合接觸到王金平前院長的故事,讓我埋藏心底的那個願望悄悄萌了芽。
王金平出身南部農村的大家庭,唸師大,當老師,人生卻突然來個大轉彎,成為立法院最年輕的立法委員,然後隨著台灣政治的發展,成為中華民國任期最長的立法院長。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的縮影,信手捻來,都是精彩的故事。
然而,我最感興趣的,仍然是「人的故事」。在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多元的大時代裡,王金平所經歷過的一切,或許比起一般人來說,顯得更不尋常,但是,在政治光環之外的王金平,也是個愛妻愛家,與家族關係緊密的人,也曾面對人生的諸般難題與困境,從本質上來說,都和普通人無異。若說他的人生故事承載了一整代台灣人的記憶,其實並不為過。
因此,《橋─走近王金平》就以「人」為主軸,還原政治光環之外的王金平,以一個個人生故事串連起他既尋常卻又不平凡的一生。希望一方面帶領讀者認識一位隔著媒體距離無從得識的王金平,一方面也能讓讀者從王金平的故事裡,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重溫人生經歷的感動。
為如實呈現這樣的書寫取向,我甚至在書籍的裝幀設計上做了很大膽的嘗試,捨棄一般政治人物著作的肖像封面,用極其簡潔內斂、卻細節雅緻的美術設計,呈現這本書的深度人文意涵。蜿蜒的幾何曲線宛若時間長河,書名與副標搭起一座橋,在大時代裡開出充滿希望的燦爛花朵。
這樣的歷史書寫嘗試是否成功,或許還必須留待更多的討論。但身為一個因著愛與理想而投入出版的人,我很慶幸自己有機會以這樣的方式,為台灣歷史留下一個寶貴的紀錄。
德國詩人席勒在十八世紀寫下的「化解紛爭,破除無謂的對立;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然是個亟待落實的理想。在《橋─走近王金平》即將出版的前夕,由衷期盼我的小小努力,會是一個開始。
文/河景書房 總編輯
作者介紹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研究,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外交部與總統府,長期參與政策發展,並為資深文字工作者。著有《紅樹林生活筆記─近寫李登輝》,譯有《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那不勒斯四部曲》、《理查‧費曼》、《權力大未來》、《我們曾經輝煌》等多部跨領域作品。
目錄
橋:走近王金平-目錄導覽說明
楔子──故事的開端
第一章 源
第二章 路
第三章 橋
第四章 本
第五章 緣
試閱
楔子故事的開端
為什麼要寫這一本書?或許有人要問。
但就和所有以「為什麼」作開頭的問句一樣,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先來說個故事吧。
多年前的一個午後,我在電梯口碰到王金平院長。
彼時的我,正處在兩個人生階段的夾縫裡,對自我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對世事滄桑與人情冷暖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會。我明白許多看似熟絡的情誼與熱忱的禮遇,其實都是附加在身分與頭銜之上,一旦褪去亮眼的外衣,原本的我也就在熙來攘往的人海裡隱而無形了。因此,為了避免尷尬,也為了避免招惹不必要的紛擾,對於過往職場的人事物,我總是刻意閃躲。
那天下午在電梯口偶然碰見王院長,我習慣性的後退一步,閃避到角落裡。
意外的是,王院長從前後簇擁的人群裡一個箭步跨出,走到我面前,伸出手。
「李小姐,好久不見!」
面對親切的笑容,我反倒愣了一秒鐘,才反應過來。
王院長像見到久違的舊友,問起我的近況,關懷之情溢於言表。道別之前,還殷殷叮囑,有任何需要,隨時去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