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 ●「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榮獲2019年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勇奪2018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入圍2018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是國際重要獎項,得獎者多為紐時、衛報等英美一流媒體﹞●「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五輕系列與高雄旗山系列」★榮獲2016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一九八七年七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一九九四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二○一一年四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二○一四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二一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從一九六八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報導者從二○一五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