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斷盡支那蕩子腸:林紓、王壽昌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一八九九)
原作是法國作家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le fil)的半自傳小說La Dame aux Camélias(一八四八),描寫巴黎交際花與貴族青年的戀愛悲劇。兩位譯者是福州同鄉:留學法國的王壽昌口述,晚清秀才林紓以文言文筆譯。這部譯作是中國近代第一本暢銷的西洋小說,影響深遠,也開啟林紓的翻譯事業。本書選錄第七章兩人初遇情景。
二、豪氣萬千的豪傑譯:梁啟超《十五小豪傑》(一九○二)
原作是法國作家凡爾納(Jules Verne)的Deux Ans de Vacances(一八八八),直譯為「兩年間的假期」,描寫一群紐西蘭的寄宿學生,暑假計畫乘船旅行,卻在出發前一晚纜繩被意外解開,在全船都沒有大人的情況下漂流到一座荒島,過了兩年才全員獲救返回文明世界。譯者梁啟超提倡翻譯小說救國,這本小說是他流亡日本期間,根據森田思軒的日文譯本《十五少年》轉譯的,森田思軒則是根據英譯本Adrift in the Pacific轉譯的。梁啟超採取章回小說格式,有回目、詩詞、套語、按語。本書選錄第一回〈茫茫大海上一葉孤舟 滾滾怒濤中幾個童子〉。
三、西洋聊齋:奚若《天方夜談》(一九○三)
原作是中世紀阿拉伯文學أَلْف لَيْلَة وَلَيْلَةأ(英譯常作Arabian Nights),譯者奚若根據冷氏(Edward William Lane)的英文譯本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一八三九)轉譯。奚若是基督徒,曾留學美國的神學院。這個譯本是文言的,共譯出五十篇故事。一九二四年,白話文大將葉聖陶曾校注這個譯本,收入「中學國語文科補充讀本」。本書選錄〈鹿妻〉和〈頭顱記〉兩篇。
四、文言的格林童話:《新庵諧譯》(一九○三)和《時諧》(一九○九)
原作是德國格林兄弟(Jacob and Wilhelm Grimm)編纂的Kinder- und Hausmärchen(英文直譯為The Children's and Household Tales),一八一二年初版,後來不斷增修改版,直到一八五七年出版第七版,共收錄二百二十一個德國民間故事,通稱「格林童話」。周桂笙在一九○三年的《新庵諧譯》翻譯了十二個格林故事,一九一四年的《新庵譯屑》也有收錄;一九○九年的《時諧》則譯出五十六個故事,但譯者不詳。周桂笙曾就讀上海中法學堂,可能是根據一八五五年以後的英譯本轉譯,比較接近德文定本;《時諧》則是根據泰勒(Edgar Taylor)的英譯本German Popular Stories(一八二三╱一八二六)轉譯,與德文定本有明顯的差異。兩個譯本都是使用文言文,但因為根據的英譯本不同,呈現出相當不同的面貌。本書選錄周桂笙的〈黠婢〉(今譯〈聰明的格麗特〉)和《時諧》的〈杜松樹〉。
六、乾淨俐落的譯筆:陳汝衡的《坦白少年》(一九二三)
原作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的哲學小說Candide, ou l'Optimisme(一七五九)。伏爾泰在序中說他把一個德國哲學家遺稿譯為法文,其實只是託言而已,當然原作就是法文,描寫一個天真的少年與情人的種種磨難與悲歡離合。陳汝衡以英文轉譯,他的大學老師吳宓再以法文原本校訂,在《學衡》雜誌上連載。本書選錄第十七章到十八章,坦白少年(Candid)到南美洲黃金國的經歷。
七、借譯傳情的才子:徐志摩《渦堤孩》(一九二三)
原作是德國作家福開(Friedrich de le Motte Fouguel)所寫的Undine(一八一一),是德國民間傳說,敘述水靈愛上人類,但丈夫後來移情別戀,水靈投水,丈夫再娶之日由噴泉中現身索命。徐志摩留學英國時,根據英國詩人戈斯(Edmund Gosse)英譯本轉譯。本書選錄第十一章〈培託兒達的生日〉。
八、冠冕堂皇的皇室醜聞:邵挺《天仇記》(一九二四)
原作是莎士比亞的劇本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一六○○?),簡稱Hamlet,中文常譯為《王子復仇記》或《哈姆雷特》,描寫丹麥國王的弟弟毒死哥哥,娶了嫂嫂登基,王子哈姆雷特疑心父王冤死而復仇。邵挺生平不詳。這個劇本是全文言文的,顯然不是為了舞臺演出,而是為了閱讀之用。譯者加了許多按語,針貶劇中人物。本書選錄第一幕第二景「堡內會議房」,從新王宣布娶了長嫂為后,到哈姆雷特的獨白。
十、既非少年,也不只煩惱:黃魯不《少年維特之煩惱》(一九二八)
原作是德國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名作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一七七四)。這部書信體小說有點自傳色彩,描寫青年律師愛上已訂婚的法官女兒,在女方婚後還糾纏不清,最後自殺而死。郭沫若在一九二二年把書名翻譯為《少年維特之煩惱》,在中國極為流行,也出現了不少譯本,但書名始終不變。黃魯不生平不詳,但此譯本比郭沫若譯本自然易讀許多。本書選錄九封信,日期從一七七一年六月中旬到八月底,即維特初識夏綠蒂、陷入情網,到開始有自殺的念頭。
十一、用韻文說書的荷馬:傅東華的《奧德賽》(一九二九)
原作是西元前八世紀左右的古希臘史詩Ὀδύσσεια(The Odyssey),傳說為盲眼詩人荷馬(Homer)所作的第二部,接續Ιλιάς(The Iliad)。《奧德賽》敘述特洛伊戰爭結束之後,伊大卡國王奧底修斯率手下返航,卻在海上經歷種種奇幻的劫難,過了十年才得以返鄉的故事。傅東華的譯本根據四種英譯本轉譯,包括波普(Alexander Pope, 1725)、古柏(William Cowper, 1791)、帕爾默(G. H. Palmer, 1891)、布徹和朗格合譯本(S. H. Butcher and Andrew Lang, 1893),以古柏的譯本為主。不過,雖然古柏的譯本是無韻詩,後面兩個十九世紀譯本都是散文的,傅東華的譯本卻是押韻的長詩。本書選錄卷十〈緣疑忌敗事故鄉濱 賴歡情指點冥間路〉,是女妖塞栖(Circe)把船員變成豬的故事。
十二、戰火下的翻譯:閩逸的《十日清談》(一九四一)
原作是十四世紀義大利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Decameron,描述黑死病大疫期間,佛羅倫斯十位貴族青年男女出城避疫,相約每日每人說一個故事,十天共一百則故事,稱為《十日談》。閩逸本名陳天放,僑居菲律賓,根據阿爾丁頓(Richard Aldington)的英譯本Tales from the Decameron of Giovanni Boccaccio(一九三○)轉譯。本書選錄第三日的第一個故事:「少年馬錫多,假裝啞子,在一個女修道院當園丁,院裡的女尼,爭著要和他同睡。」
十三、郁達夫殘稿疑案:汎思的《瞬息京華》(一九四六)
原作是中國作家林語堂的英文小說Moment in Peking(一九三九),描寫清末民初北京幾個大家族的故事,另一常見譯名為《京華煙雲》,曾多次改編為電視劇。林語堂屬意作家郁達夫翻譯此書,但郁達夫翻譯未完即死於日軍之手,發表連載的報刊亦皆被毀,至今未見殘稿。臺北林語堂紀念館在二○一五年宣稱找到郁達夫的殘稿,即一九四六年發表於《華僑評論月刊》的《瞬息京華》,但譯者署名「汎思」,一九四六年又晚於郁達夫殉難日期,因此至今未能確認此文為郁達夫所譯。本書選錄第二回姚家因義和團拳亂而準備逃離北京一段,刊於《華僑評論月刊》第七期至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