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
 
作者: 賴舒亞 
書城編號: 1550261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5/21
頁數: 272
尺寸: 14.8x21
ISBN: 9789571378077

商品簡介
匆忙混亂的年代,她有最安靜緩慢的一枝筆

【多位名家聯合推薦】

林文義:「賴舒亞,是近年來我一直注視的名字。不聲張也不造作,更不自我標榜和宣傳,就是安靜的書寫;我讀出一個新世代文學人的謙遜和自持。行雲如水的用字遣詞自成風格,不與他者唱同調,難能可貴的:我手寫我心。」

楊樹清:「舒亞筆下的金瓜石,雖並未申請「慢城」認證,郤是我心中認定、包裹在時光膠囊的一座「慢城」;游移在書中,緩慢流動的人、事、物,也如我心中的普羅旺斯。我想,毋須取得「慢城」認證,快速輪轉、繁華落盡之後,金瓜石已是一座比慢城更能慢活的城鄉。」

廖玉蕙:「舒亞寫故鄉,不只憑藉記憶,她親臨故土,用雙腳踏查;她訪問故舊,聆聽過來人的心聲;她勤讀歷史,以文獻佐證;所以,不但描摹景致、刻畫人情,也追溯源流。既有理性的爬梳,也有感性的疼惜與喟嘆。她緬懷過去、凝視現在,也展望未來,做了徹底的尋根。」

簡媜:「舒亞長於山海之間的礦山聚落,乃山城之女;山風海雨渲染著她的情感基調,礦區苦力圖像映入心版,形塑其真摯的鄉土深情,使得回顧金瓜石開礦史、鋪寫聚落風土傳奇、追述自身成長之路,既能打下歷史與時間之縱深,且能拉寬往昔與今日對比之視野。金瓜石在其筆下,不獨是金光閃爍的天賜寶地,亦是一曲勞動者悲歌。」

黑屋頂連綿的聚落,幾度興衰已迢遙,採礦人的悲情不復,而地底錯綜的礦坑,包藏著汗水與辛酸,那些不可磨滅的昔曩血淚,承載歷史的重量,呼召人尋根溯源,關於聚落的滄桑,與瑰麗。(〈金色聚落〉)

金瓜石,這個名字裡帶著「金」字的地方,因為金礦的大小露頭像極了南瓜(臺語為「金瓜」)而得名。這裡曾經繁華一時,短短一條街上聚集了茶樓酒肆、戲院妓館,彼時甚至有「上品送九份,下品輸臺北」之語。但當礦藏枯竭,礦業迅即沒落,彷彿午夜的鐘聲響起,華麗馬車終於變回了南瓜,淘金派對結束了,小小山城恢復原有的寧靜。
作者賴舒亞走訪地方耆老,從他們口中得到那段流金歲月最難忘的片段,並將自己兒時成長至今的記憶化作文字,融合為一篇篇關於故鄉的傳奇身世以及榮枯紀實的前塵往事,除了是極為優秀的城鄉寫作、在地寫作外,也是深入了解金瓜石難得的文史資料。

【創作緣起】
位處臺灣東北角的金瓜石是作者的故鄉,多雨多霧的氣候,讓左鄰右舍定期在屋頂塗上瀝青用來防潮,成就了連綿的黑色風景,而這幅風景中又孕育著天然的礦藏。清光緒年十六年夏天,基隆河的沙金被發現,一八九三年,沿基隆河支流而上,前後分別找到小金瓜露頭(金礦之露頭處)與大金瓜露頭,自此翻開金瓜石繁榮的扉頁,採金年華正盛的時期,更吸引世界各地慕名前往的大批淘金人潮,當時日本政府引進機器設備,產金量一度躍升亞洲首位,寫下聚落的輝煌;然而隨著金、銅等礦產竭盡,聚落在一九八七年停止採礦,山城日趨寞落,人們難以謀生,無欲望山興嘆、靠山吃喝者,甚至攜家帶眷,遷居到彼城討生活;從此,再沒能聽見遠處的炸山聲,與長輩聚集泡茶、天南地北聊挖礦的故事,也聞不到黑屋頂的瀝青味。
離鄉背井的子民變成看似經濟得到改善,內心卻只是跟從人潮搬至異域,失根的下一代。探索金瓜石過往,眼前的當務之急,包括如何保存礦業文化,當地俚諺等人文特色,將其結合藝術與觀光,甚至提出具體方案,幫助遊子返鄉重振聚落的生命力,皆為《金色聚落》散文集創作計畫所關懷的議題。寫作期間訪談在地鄉親,也參酌文獻佐證,以期盡所能爬梳剔抉地呈現聚落全貌。筆者這一代的金瓜石小孩轉眼已來到中年,祖父母等老一輩近乎凋零,餘存阿姨,還有幾位常聯絡的親戚,有人半開玩笑形容他們是金瓜石初始的形象代言人,像未經處理的質樸原礦。對於這樣的說詞筆者不置可否,但面對這座習慣被忽略的聚落,總覺得應該做些什麼事,喚醒人們,至少身為金瓜石人,必須珍視它的存在。頓失礦業金援的土地,導致青壯年陸續往外地移動,住在金瓜石的居民大多數是老人、小孩,而這樣的斷層,對聚落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九八九年,於金瓜石取景並在這裡首映的《悲情城市》,意外帶動了觀光;可惜外移的人口長年無法回流,年輕人仍找不到合適的就業機會,長輩也不敢讓孩子留在家鄉,怕被人誤會是沒出息的代名詞,這些年齡老化、聚落失去活力等問題,形同壓垮聚落的另一根稻草。尤其長大後才知曉,即便自阿祖、阿公到年輕的子孫,已居住一百多年,辛苦打拚了一輩子,竟只有房屋權,而無土地權,無疑又加深當地居民的不安與悲哀。所幸構思《金色聚落》之際,聽聞終於釋出土地權的消息,更堅定筆者完成本計畫的決定,在購回土地權後,讓居民更疼惜母土,強化原鄉是自身根本的自我認同。
全書約莫十萬字左右,共分成「舒柬」、「金色聚落」、「假若悲傷是必須」、「翻閱城事」、「於是有了光」五個單元。


作者簡介


賴舒亞
獲益最大的書是《聖經》,生長於瑞芳金瓜石。曾任職出版。閱讀與書寫宛若左右手,現為文字工作者,以及雜誌編輯。獲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浯島文學獎等。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類創作暨出版補助。作品入選《九十二年散文選》、青少年臺灣文庫Ⅱ──散文讀本3《希望有一天》。著有散文集《挖記憶的礦》。


書籍目錄


推薦序(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林文義 水與雲的靜美
楊樹清 金色歲月,慢讀舒亞
廖玉蕙 深情之書
簡媜  含金量百分之百的鄉愁
輯一 舒柬
舒柬
採金扉頁
山與海之間
瓜架
霧中風景
讀石
午后時光
聽古早傳說
輯二 金色聚落
初始
向山舉目
沿著臺車軌道走
日初之家
金色聚落
輯三 假若悲傷是必須
淘洗鄉愁
重建
另類憂鬱
美好的一天
假若悲傷是必須
橋的另一頭
驚蟄
輯四 翻閱城事
翻閱城事
輕便車經過之後
漫步雲山水
當樹枝發嫩長葉
如鷹展翅
輯五 於是有了光
桑梓物語
左鄰右舍
食記
於是有了光
番外
附錄 電影、廣告、電視在金瓜石之拍攝地景
一起散散步
戲語金瓜石


文章試閱


採金扉頁
喜歡聽故事,尤其關於這座充滿各樣傳說的礦山,兒時,只要大人一圍聚開講,我瘦小的身子便鑽進當中,阿公會抱我坐在腿上聽大夥閒話家常。然後其他小孩也會跟進,有的搬來矮凳旁聽,大人看有孩童湊熱鬧,總會在艱苦的古早時期,阿本仔欺侮臺灣人的話題外,應囡仔要求講些礦坑的佚往。後來我才曉得那些過去,當時老歲人為了增加故事效果難免含有穿鑿附會的成分,欲知虛實,只能花工夫對照文獻查證。
露天礦脈的岩嶂形似南瓜,居民就用閩南語喚它「金瓜石」;可是有人說除了形狀,也由於礦山的土質呈現金黃色而得名。第一次看老師拿著一塊其間閃著光芒的礦石,解釋金瓜石地名的由來:那是早在一九三三年的日據時代,昭和八年,家鄉由臺灣總督中川健藏下令取名「金瓜石」,但在這之前,黃金已跟這個小小聚落脫離不了關係。
那年夏天,八堵車站架設鐵橋的工程正在進行,某日吃完午餐,一名工人拿飯碗在河裡清洗,意外地看到水中的砂粒在陽光下閃爍著。監督此工程的郡司李家德曾參與美國舊金山的採金,當看到從河中淘起的金砂,他開始追溯源頭,直覺基隆河可能是黃金河。消息不曉得打哪走漏出去,各路的人馬從四面八方湧入,包括腳踏實地的農夫也捲起褲管,拿起工具往河裡撈金。據當年美籍的旅臺記者描寫,彼時基隆河沿岸擠滿淘金客,小型簡陋的茅草屋陸續在岸旁搭蓋,從七堵順流而上至現今的瑞芳,淘金潮一發不可收拾,有人索性就睡在河裡的小船上,連家也不回去了。棄農採金,整天不擇手段地濯砂煉金,貪得無厭,使無辜的砂金層遭殃,鎮上原有的樸實生活變了調,或偷或搶的事件頻傳。
我對趕不及的輝煌時代充滿好奇,特別是深埋在地底下金光乍現的礦脈,長大後開始查詢金礦初被挖掘的起初。朋友一直以為我對史地有濃厚興趣才樂此不疲地勤做功課,殊不知因為金瓜石是我的家園,懂事後對故鄉的依賴日益濃厚,若無親自探查,單憑片面的報導,就像站在一棟高樓上,看得到高處的風景,但對它的根基一無所知,我會感到不踏實,不確定建築物是否安全跟穩固。
我不斷地溯及故鄉的過往,無非想了解自己的根源,我生長於何處,那裡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歲月把古早的鏡頭向前推進,位處基隆山東邊的金瓜石,平素金脈總是低調地埋藏著,沒想到乏人問津的聚落竟衍生出繁華似錦的年代。當金瓜石的傳奇性隨著不同的傳說,變成眾多懷抱發財夢者的必爭地。基隆河岸淘金熱沸騰之際,聽說有人在溪澗拾著一塊礦石,經朋友鑑定是金礦石,紙包不住火,許多人聽到風聲就結伴來到金瓜石一探究竟。然後,傳聞林英、林黨兩兄弟發現小金瓜附近的礦藏並私自偷挖,得手黃金至少上千兩。到了一八九三年,一位潮州李姓農夫於大、小粗坑發現溪內含金,禁不住好奇心的趨使,如履薄冰地循河向上,在九份山頂發現小金瓜露頭,又引來大批淘金客,眾人以小金瓜露頭為主軸開挖,接著金瓜石礦床被找到,才使原本沉寂的山城頓時變得熱鬧異常。挖礦的大手一旦在礦區振筆疾書,山城日常就開始改寫,安靜如昔度日者少,欲藉淘金夢翻身擺脫貧窮者眾。
至於,在課堂上讀到的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臺灣連同整座黃金山被割讓日本,以及廣為人知的金瓜石與九份,甚至水湳洞的金、銅等礦進入下一波的挖掘,那又是另外一頁歷史了。
金色聚落
離鄉歲華逾數載,有關聚落音訊幾近全無。
前些時日,無意間看見報紙頭版新聞,斗大標題:「金瓜石藏金╱蘊藏量估值六五○億元╱澳商搶挖寶」。
仔細搜尋,發現數則曩者挖礦的記載,你不知幼時鄰舍清一色靠「記店仔帳」才能度日的故鄉竟富含巨量的礦藏。
查閱相關史料,獲知礦山歷經田中組、後宮幸太郎後,改由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經營,其光芒隨著每次易主而漸轉黯淡。
在城市長大,有別大人對象徵富貴的黃金愛不釋手的傳統印象,你總覺得黃金過於招搖又略俗。逢入學、畢業典禮、成年等特殊節日,對長輩饋贈的金飾,頂多家族餐聚禮貌性佩戴一兩次,之後便束之高閣,雖然如此,「黃金」一詞卻對你有莫名的吸引,你百思不解這矛盾從何而來。
直至聽說出生地是「黃金的故鄉」,疑惑才逐漸解開。思及斑駁的童年曩昔,塵封的聚落之冊就在眼前攤展開來。
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的開採權後,選定水湳洞附近的山坡,興蓋選礦場,拆除金瓜石至焿子寮間舊有的架空索道,同時鋪設由水湳洞直達焿子寮的輕便鐵路。浩大工程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在親戚介紹下,阿公參與鐵路的建造,躬逢當年「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的風華。由於過去有做鐵路的經歷,之後阿公又被引薦去坑道採金。
有別那些自年少就進坑的礦工,乍入坑的阿公從頭學起,聽同事教導怎麼開採,坑內嚴禁喝酒,水含有大量的銅不能喝,上工必須自備飲水,這些地雷般的禁忌千萬注意。也提醒阿公別跟黃金擦身而過,聚落金脈普遍較細,通常不能單憑肉眼判定,得冶煉才能成真金。身處空氣惡劣的環境,既得找礦脈,又要隨時隨地留心落石奪命,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在鐵路工程前,阿公已習慣日頭下鋤草、翻土等零工的形態。在暗不見天日的坑底向金仔討生活是未曾有過的經歷,也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礦山子民。
*
古早年代,礦山多雨,五平方公里聚落,甚至一載中,出現過連續長達半年不見天日的陰雨連綿,也籠上了一層悲情。有人以為水代表金,所以聚落產金,對此傳說沒文獻證實。據聞你出生的那一年,更出現將近一萬兩千毫米的年平均雨量,刷新以往的記錄。阿公笑說,這不知會否是小時你特別喜歡哭的緣由。也因此,當地住宅多採易於排水的傾斜屋頂,並加覆蓋堅固足以抵禦風雨的黑紙做防護,沒其餘選擇,黑色成了聚落建築的主要色調,也是那個年代的氛圍。
擔心山尖路的老家恐遇土石流,當時你還在襁褓中,阿公決定舉家從半山腰搬遷至平地上的石頭厝,礦工身分不變,卻多了一份心安。暗不見天光的坑底歲月、緊密相鄰的黑屋頂,胼手胝足的居民,成就出滄美的黑色風景。而潛藏地底的金礦之於聚落,地位舉足輕重,百姓盼它為貧瘠日子帶出希望。從小,你最常聽見的是:「金礦露頭狀若南瓜(閩南語稱金瓜),因此被取名為金瓜石。」聚落形象鮮明地鐫刻心版。
靠金仔吃穿者,從入坑預防岩塊掉落的架牛條、用風鑽機鑽孔、裝填炸彈爆破,到採金並分類礦石,再搬運出坑。放工時,為防礦工偷拿金礦還得搜身。一般人的生活勉強溫飽,多半與發財扯不上邊。挖礦除了認真,也得有福氣,熟識金子,否則就算拚了老命挖遍山頭也無功折返。
黃金、銅礦、石英、黃鐵礦、辰砂、明礬石、白鐵礦……,聚落礦種多到你無法想像。
小學課堂上,老師有時會講些礦石的小常識,最吸引你的是真金與愚人金的辨別,你不斷重溫。真正的黃金,顏色看起來偏棕紅,愚人金顏色比較灰白;真正的黃金,拿在手裡比較重,愚人金分量輕許多。
經常,草草扒完中飯,寫完回家作業的午後,跟隨三五同伴興高采烈攜著碗到溪邊淘金,這是你最期待的遊戲時光,沁涼的溪流,若再淘得砂金,雙重滿足感,是酷暑中極致的享樂。先舀起水中的砂石放進碗裡,再把碗輕輕地順時針旋轉,溪水會帶走較小的泥土、砂石,較重的砂金則沉入碗底,再經過檢視,像等開獎般,祈禱一舉得金。每逢碗底出現閃閃金光,周遭就傳來:「哇!有金仔!」此起彼落的歡慶聲不絕於耳。不管真金或假金,都比國語作業得甲上還開心。萬一碰到下雨或冬天就不能出門玩,更甭論去溪中淘金,最愁眉苦臉的莫過於孩童。
大人採金,挖的是生存,阿公不敢妄想富貴險中求,只願人平安,等到發薪餉將所欠的「店仔帳」全結清,尤其農曆春節前,心想拿到工資趕緊償還,絕不讓債拖過年,以免從歲首至年終皆負債度日;小孩淘金,尋的是樂趣,把日照下閃爍的砂金裝入小玻璃瓶,還能在美勞課用來做黏貼卡片的亮粉,不在乎砂金多寡,也沒大人在礦坑內討生活的壓力。直到有一天早晨,阿公正要帶你上學,走到門口埕,鄰居就跑來說他父親昨晚巡礦坑摔斷腿送醫院,請阿公幫忙送孩子上學。你記得鄰居悲傷的臉容,與阿公焦慮的口吻:「唉!現在有要緊否?怎會那樣沒注意。」你才明白看金吃穿,實非易事。坑內經常搬演不同傷亡,稍不留意可能就嗚呼哀哉, 即使僥倖生還,傷到筋骨也得養上好一陣的傷,其他輕則十天半個月無法上工是常有的事。
*
年紀稍長,你和玩伴還是會去溪裡淘金,從山的另一頭仍舊不定時傳來「砰──」的炸山響,這時你已懂得那巨大的爆破聲音,象徵又有金礦被發現,同時也代表可能又有礦工受傷。
而從年少做到老的礦工,採礦過程吸入的細沙塵,凝結在肺部無法排出,日積月累變成矽肺病更是無藥可治,有許多人到後來甚至得拖著氧氣筒行走,在路上看多了這些辛酸的景象, 後來阿公選擇到坑外清理礦土,不再進坑挖礦。
除了本地人,礦產也殃及無辜,那次是快暑假的校外教學,未曾觸及的風景,翻轉了你對採金的看法。
出發前,老師發下相關的講義,「太平洋戰爭期間,為因應吃緊的戰況,日軍把在太平洋戰爭擄獲的數百名英軍戰俘送往本山六坑開礦。四人一組,每天在接近攝氏五十度的坑底工作,必須產出十六至二十四車斗的銅礦石,不然便慘遭毒打。有時日軍更以管秩序當藉口,強逼戰俘鞠躬並挨耳光。食物短缺更是切身之痛,只有白飯跟漂浮幾片菜葉的湯, 許多人因長期飽受凌虐、水土不服而死亡。」
順著知識啟蒙地,走到後邊的山谷平臺,老師手指向鄰近的建築,「封閉的戰時日本工寮,就是當地人說的『督鼻仔寮』」。你無法揣想那些骨瘦如柴、眼睛凹陷的倖存者,究竟怎麼挺得過來。繼續沿坡下行,這裡是本山通往海邊方向,彼時有個隧道,讓戰俘可直通六番坑工作。由老師口中得知,六番坑差點成為戰俘的墳墓。「假如當年美軍攻登臺灣,日本人會在隧道內處決剩下的戰俘。」年輕的女老師提及這段過往一度哽咽。
這段當時還沒讀到的歷史,在你幼嫩的心靈投下一枚震撼彈,未識烽火緣由的愚騃,只暗自慶幸日本戰敗,否則沒任何戰俘有機會生還。當老師講到自己的母親在家附近,看過身穿筆挺的軍服,腳套光亮的長靴,戴著雪白的手套,冰冷的軍刀握在手裡愈顯森絕,自視甚高地監視扛棺木的戰俘。這四名英國戰俘,扛抬戰俘同伴棺木到墓地時,終於忍不住用假裝推鏡框的動作趁機偷揩了眼淚。是啊,親手埋葬同為戰俘同胞的殘酷,彷彿也在揣測自己未來的結局。
客死異鄉的淒涼,令人不忍目睹,而貪得無厭,藉戰爭強取豪奪擴大江山版圖的狂妄,更讓你不勝唏噓。
*
中學時代,有幸聽年屆杖朝的老礦工描述,故鄉剛發現金礦的榮景,古早連根挖起地上的草,或盛一碗公的土,用清水洗滌,差不多能得一碗砂金,拿到銀樓可賣得當時整個月的伙食費。有產金盛況若此,難怪無數的海陸列強覬覦不絕。先從西班牙、荷蘭、鄭成功到後來的滿清,皆陸續占據寶島。讀史至此,以為接下來就是孫中山推翻滿清政權,連帶金瓜石必定獲得安全的保護;然而,無視金瓜石發現金礦,甲午戰爭,滿清戰敗,把臺灣割給日本。
你一度不解,對富有珍貴資源的寶島,滿清難道毫無眷戀?直至後來從獨家報導看到, 早在未簽馬關條約前,清廷兩廣總督張之洞已對英國釋出:「將臺押英,借款千萬,許英開礦……」的允諾,企圖用金瓜石的礦權利誘英國扭轉局面,惜英日早已結盟,割讓已成定局。原來除了民間的奔走求援,清廷也嘗試保住這彈丸之島。只是金礦山的利潤再好,恐不及兩軍締結的誘人權勢。
滿清割讓臺灣給日本,雖無損整座礦山之美,但每次憶及,總讓你難過,為何沒一個強壯的保障能終結故鄉的流浪?接管臺灣後,日本更規定,只有日本人能經營礦業,在地人只能負責開採。爾後,隨其他礦脈陸續被發掘,聚落贏得「日本首一」金礦山之稱,金礦獲利全歸日本所有,礦山子民成了局外人。
諸多有關金瓜石的歷史,讓你記憶猶新的是丘逢甲對採金的感嘆,礦權歷經臺灣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之手,因聚落產金,故此淪為兵家必爭之地,永無寧日。此般的喟嘆值得省思,若因人心的貪婪,致使金礦背負不祥之名,對潛藏地底之金脈何其不公;世人大動干戈,擾其清夢,又所為何求?
佇足在已成廢墟的水湳洞煉製廠遺址,放眼望去盡是斑駁。當年不斷向外擴充政治版圖的日本,在礦山產量即將登峰之際,不只準備大肆侵華,發動盧溝橋事變,更偷襲珍珠港, 美對日開戰,也預告了金瓜石的繁華即將翻頁。煙哨瀰漫的戰況在你腦海一波波地搬演。你難以揣測,這處舊昔號稱黃金城堡的所在,被不長眼軍機轟炸的畫面。國際貿易中斷,黃金乏人問津。日本全力作戰以國防所用的銅礦為優先,暫停金礦的出產。聽說連校園的銅像都被拆走,民間鋁製便當盒等金屬也被徵收援助軍需。
那些礦坑呢?在阿公的記憶裡,戰爭歸戰爭,即使不繼續採金,廢棄的礦坑當然也不能白占地土,眾多閒置的坑道用來做臺灣銀行鈔票的印製所,成了地下工廠。
聚落繁華跟著戰爭落幕,被殖民半世紀的礦權雖伴隨臺灣光復,百姓不用再打仗,只是戰後金瓜石漫無章法呈現將近三個月的空窗時光。日本陸續撤臺之際,不少當地居民趁亂相揪進坑,希望一夕致富;也有失業工人不得入坑門路,將就到河邊、海岸等處撿拾金砂,數量不多卻夠維生;也有挾武器畫分範圍,講義氣的老大,見者有分,限定均分礦砂。
樸實的金瓜石,就這樣亂中有序運轉著,直等國民政府的接收人員接手,才重整失衡的淘金潮。聚落也才開始它嶄新的里程碑。
*
臺灣政權更迭,連帶金瓜石成為日本殖民地,礦山經營權三易其主,這些詳細過往,多半由史料、長輩得知。真正讓你重建故鄉記憶的是離鄉之後的山城生活。
聚落尚未重啟輝煌,你和家人就搬離故園。父親開著發財車載著全家人搬離故園。你看著後視鏡裡,漸行漸遠,直至完全消失的大肚美人山,潺潺的溪流聲宛若猶在耳畔,沿途相隨。
一歲一枯榮,遷居異域不久,聚落礦坑全面停採,商家陸續結束營業,居民無以為生, 人口逐漸外移。天寒或年節,母親習慣打電話回鄉問候,有時獲知,又有哪一戶搬走,或誰也過世了,聞訊,總使你哀愁。
前些時日,獲知臺糖釋出土地權給金瓜石居民購買的消息,你欣喜莫名。小時,常聽阿公跟長輩閒聊,厝起得再舒適也算租的,拚搏大半生,除了一張身分證什麼也不剩。爭取數十載,居民終於有自己的土地了。這幾年金瓜石再掀淘金熱的可能性屢次曝光,你開始關注聚落議題。
尤其當新聞報導,竟在封閉,標示禁止進入的礦坑發現疑似生火取暖與採礦的器具播出之際,你難以想像真有人為竊金不顧性命偷進坑道。你彷彿又聽到幼時從對面山頭傳來「砰──」的爆破,千瘡百孔的山體從腦中浮現。人去樓空的聚落,白叟漸凋,本山有時還因舊傷哀疼,試想,它怎能承受另一次的開膛剖肚?
翻閱過往的記錄、照片,恍然明白,縱然離家多載,卻始終牽繫,聚落的現在,以及未來。阿公的一生,連同金瓜石的璀璨,拓印在大地上。
黑屋頂連綿的聚落,幾度興衰已迢遙,採礦人的悲情不復,而地底錯綜的礦坑,包藏著汗水與辛酸,那些不可磨滅的昔曩血淚,承載歷史的重量,呼召人尋根溯源,關於聚落的滄桑,與瑰麗。

賴舒亞 作者作品表

舒旅金瓜石

一想到九份

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