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將生活一切準則交託在秩序感與美學意識底下,
甚至可以說,日本人為了追求美之極致,連喪命也在所不惜。」
●日本設計界達文西—黑川雅之
●建築、室內設計到工業設計跨領域設計大師
●本書為其第一本在台灣出版發行的代表著作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八個深植日本文化的美學意識:「微」、「並」、「氣」、「間」、「秘」、「素」、「假」、「破」—彼此相互為前提,也彼此互補。
本書同時是黑川雅之對自我潛行探索「藝術是什麼?」的論證與整理。從八個視點出發,進入日本建築、都市規劃、設計、茶道、繪畫、家具器物、服裝、文學、社會文化、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面向,對比西方世界觀,啟發反轉思路,剖析獨特的日本美學邏輯。
● ● ● ●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 ● ● ● ●
「微」:美學意識中的首要概念。日本人相信身體最原始的感動,珍惜眼前瞬間並相互體諒。舉例藉由茶室主人的位置與庭園借景的設計,展開視線延展的宇宙觀照,從「現在」、「這裡」、透過「自己」的位置與感受來理解世界。由細微處掌握並體現全體。
「並」:基督教與佛教宗教觀可並列共存於日本、同時擁有漢字、平假名與片假名三種書寫系統並行,由此可看出日本人喜好並施行「並」的思維。從古至今日本人一方面保持著自我為獨立個體,一方面又因為「恥的意識」小心翼翼顧及他人感受,此種在競爭中尋求共存與調和的「並」的思想,似乎也最合乎現在社會的需要。
「氣」:日本城市即是由氣場所打造的「聚落」。從人與物到建築空間都有非物理性的、「氣」的存在。存在宇宙其中的人、自然界的樹木花草與大小物體都不斷向外散發生命能量,即為「氣」,為的是要和宇宙維持一體感。「氣」是促使著宇宙整體調和的關鍵所在。
「間」:日本美學意識的核心。從繪畫來看,「間」以「留白」呈現;在音樂裡,「間」化身為餘韻。無實體存在的「間」,必須理解前述的不可視之「氣」、並捨棄了「整體」的概念、能覺察「細節與細節」之間的關係,也就能夠察覺並感受「間」之韻味。
「秘」:把某部分隱藏起來以誘發觀者創造力的逆向思考。以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為例,屏風上的構圖留白處創造「間」的餘韻,也召喚著觀者的想像力,令觀者繼續展開無邊無盡、延展無限的豐富創造性,最後停留觀者的腦海中的是獨一無二的繪畫作品。另,例如在視覺設計上,「陰翳」與「逆光」也是呈現「秘」的必要條件,幽暗微光使得陰翳的魅力閃耀動人。
「素」:保持本色最為美麗。好比日本傳統房屋喜好使用木材、竹、泥土與紙張等天然素材作為建材,隨時間更迭,展現風化美感的斑駁事物,成就了日本獨特的侘寂(wabi-sabi)美學。另從傳統和服到三宅一生從「一塊布」為起點的服裝設計等「原型」的創造,也流露著「素」美學。
「假」:日本人觀念中沒有絕對的生與死,生或死皆為歷程中一閃即逝、不斷重複的形式,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幻影」,也就好比現在的房子和正在過的人生是虛幻的、是「假」的,而日本人全面接受這個世界本就被支配在宇宙自然法則之下的事實,生命歷程不斷輪迴轉生。日本傳統房屋室內僅用拉門或屏風區分空間使用,即便仍有客廳、茶室、餐廳等區分,一切仍為暫時的、「假」(借)的用途,隨時可以調整改變,此融通無礙的思想即來自「假」的意識。
「破」:謹記傳統的基本原則,進而捨棄框架、探索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即為「破」。茶聖千利休的一生奉獻給茶室建築形式的改革和文化:他提出了左右不對稱的空間規劃、小而美的草庵型態建築,可謂實踐了「破」的主張。又好比將前述七個美學意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並加以破壞,如此的「破」,方能成就出日本人的究極之美。
● ● ● ● ● ● ● ●
黑川雅之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探索日本人的美學意識,以上述八個富含力量的漢字訴說其發現,藉由本書,期望台灣的讀者也能深入理解黑川雅之心中的獨特日本美學。他認為日本文化源頭根柢深受印度與中國的影響、再依著日本風土氣候發展出特殊的美學觀,而唯有瞭解「我們到底是誰」的深度文化價值,即是在找出對於未來的指引。
作者
黑川雅之 Masayuki Kurokawa
1937年出生於名古屋的建築世家。1967年早稻田大學建築工學博士畢業,同年成立黑川雅之建築設計事務所。黑川雅之被譽為日本建築與工業設計教父—東京的達文西;他不僅從事建築設計,另專精於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家具、照明等多領域設計,並創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K」。其設計作品曾獲31次日本優良設計金獎(Good Design Award)、27次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設計獎(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內設計師協會年獎等。其中多系列作品被丹佛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永久收藏。從本書與《野生的衝動—東亞的美學意識》、《設計與死》、《依存與自立》、《素材與身體》、《設計曼荼羅》、《21世紀設計提案—設計的未來考古學》等多本代表著作更可讀見他梳理設計思考、化身思想家的一面。本書《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繁體中文版為其第一本於台灣出版發行的文字作品。
李柏黎
1974年出生。日本同志社大學美學與藝術學科畢業、京都大學美術史碩士。現為雄獅美術總編輯。著有《遺民‧深情‧劉錦堂》;譯有《資訊視覺化設計的潮流—資訊與圖解的近代史》、《waterscape 水中風景》、《SUBTLE—纖細的、微小的》、《欲望的教育—美意識創造未來》、《原研哉的設計》。
目錄
作者序
005 日本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
006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
007 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微
010 一期一會
012 細微處體現全體
018 野性的身體感
019 內外之等質性
022 日本城市是一種聚落
026 都市的描繪從室內開始
027 情感與羞恥心的聯繫
並
034日本的民主主義
036眾神
040絕對與相對
044扁平的組織
048大腦與網際網路
052風神與雷神
氣
060氣與氣場
065樑柱與氣場的建築
070女性生殖器與男性生殖器
071以氣場所營造的日本建築
間
078氣場與間
081陰陽
086並列的細部
088力學的空間
091間的妖豔
秘
096隱密是花
100秘與間,或者留白
104逆光的效果使陰翳顯得華麗
106藏在「秘」中的期待
素
112保持本色是最好的方案
116素材與造形
120一張摺紙
128原型
假
136對大自然的完全信賴
140融通無礙
144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築
148反轉
152與西方全然不同的美學意識
破
160超越人的技藝
163序破急守破離
166破滅與秩序
總論
176究竟日本的美學意識為何
176反其道而行
177重視直觀的身體感
179民主的
180相信自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181無政府主義
183女性特質的秩序感
184為美而生
186 結語
190 寫在繁中版出版前夕
序/導讀
作者序
日本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
因著要闡述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我思量了近代以後日本的狀況,然後不禁發出日本或許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之喟嘆。
明治時代以後,近代化的潮流勢如破竹般地降臨日本。西方的近代思潮是以基督教思想為背景,其中以包浩斯為出發點的近代設計思潮,更是深深地反映以德國為中心之日耳曼民族思想。然而,日本出乎意料地以非常快的速度被西方思想所覆蓋,以至於日本傳統以纖細的感性作為切入點的美學意識,也有大部分被西方的近代思想所取而代之了。
「桂離宮」是日本傳統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但西方的近代建築家在沒有完全理解日本思想的情形下,站在西方角度來思量與解釋日本的傳統房屋建築,便認為日本建築特徵之一的「柱樑空間」的概念是來自於近代建築理論。
西方與日本的建築有各自的源頭發展至今,且彼此甚少交流,而我們在大學教授建築,講的幾乎都是西方的建築學。日本傳統的建築思想或技術,在大學課堂上幾乎都不會被提到,甚至可以說遭到了完全的忽視。長期以來,日本傳統棟樑結構是依賴對此有興趣的極少數年輕人拜師學藝,以師徒制的方式被繼承下來。上述只不過是「日本是西方世界觀的奴隸」此觀點其中一個小例子罷了。
全力朝向近代化奔馳的現代日本,連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從西方角度來闡述日本思想,對此我覺得相當悲哀。
並列的八個關鍵詞
其實我自己的大學時代也是學習西方近代建築,並以其理論為基礎進行建築相關工作直到現在。現在回想起來,這彷彿是將存在於自身的某種「日本特質」蓋上沉重的蓋子,甚至是盡全力不讓所謂的「日本性」散發出來。
不過,某天有機會重新凝視少年時代在故鄉度過漫漫時光的民家與茶屋,突然發現在傳統空間中其實潛藏著現代化的表現。這就彷彿發現過去所封閉的自我之中,其實是潛藏著嶄新的時代!那個瞬間我絕對無法忘懷。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便將蓋子掀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並得以用一種誠實的心境來面對日本的美學意識。
於是,我開始了自我解剖的過程,也就是開始檢視自己的DNA。於是我發覺有「八個日本美學意識」隱藏在我的內心。不過,我必須斷然說明的是,我並非將這八個日本美學意識視為一種學問,它們並不是從各種書籍中擷取精華、再歸納而成的日本文化論。
這個試論的出發點並不是想要將「八個美學意識」當作是日本美學意識的八個部分;打個比方,它們只像是龐大的日本美學意識底下的八個剖面圖;它們之間絕非各自獨立,反倒是在彼此相互為前提、並彼此互補的狀態下,將所謂的「日本美學意識」呈現在大眾面前。
除此以外,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這八個概念並不存在所謂的「主從關係」。日本社會的秩序可說是建立在對身旁之人的顧慮上,換句話說,也就是重視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在個體與個體間的關係逐漸建立的同時,社會秩序於焉成形。「八個美學意識」就像個人與個人的關係是相互獨立的,但又同時是並列且互相影響的概念。
據說腦細胞是非連續性的一種浮游狀態,需求產生了,它們才會根據需求讓彼此產生連結。上述八個概念就彷彿腦細胞一樣,在浮游狀態下保持著獨立性,但不同的是,它們同時保持著某種連續性。或許聽起來有點矛盾,但卻是極重要的視點。
因為有「微」跟「並」的美學意識,才會有「間」之美學意識的產生,這是一種連續性,這種關係同時也涵示了某種並列性。在這個意義之上,我們可以論證,要說明日本的美學意識這件事本身,乃是存在於日本的秩序感之中。
為美而生的日本人
事實上,「美學意識」一詞從發想到廣被使用,其實是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日本人所重視的價值觀究竟算是一種思想?還是一種哲學?用怎麼樣的語詞去表現日本人所重視的事比較適當?為此著實苦惱了好一陣子。
所謂美學意識,可以是表現美,或者是令人愉悅或令人內心一顫的事物,總之,應該是沒有任何理由就能讓人的身心靈舒爽的物事吧。透過自我探索的過程,我認為「美學意識」應該被定義為:日本人在對任何事物下判斷時所依據的規範。也就是說,不是根據信念,也非基於神的旨意,不是從哲學角度來判斷正確與否,也不是善惡的問題,而是比較接近我們身體的直覺—直觀上覺得身心舒暢的,可稱之日本人的美學意識。甚至接近某種野性的,或是動物性的判斷。日本人為美而生,也是為了使心情愉悅而生。發現這個結論對我來說是十分衝擊的。
日本人並不是被規範在一個絕對的價值(可以是神、信念或哲學)底下來生活、行動,有關於此我在後面章節將會詳細論述。「不能對不起世人」、「不能讓身邊的人感到羞恥」等對於旁人的顧慮是十分重要的,日本人可說是生活在「不要使人不愉快」的氛圍之中。與其說是「罪」的意識,倒不如說日本人的內心是被「恥」的意識所支配,他人的心情愉悅與否—是日本人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這並非是以某種絕對價值為中心的姿態,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體諒相互提攜的情況下所塑造出的一種調和氛圍。與其說美學意識是一種哲學,我認為將其視為一種秩序感則更為恰當。
日本人常會說「沒有所謂的自我」;或者會問自己:「為何無法率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呢?」好比問日本人:「你要喝咖啡還是紅茶?」日本人似乎只會回答:「都可以」。所以從日本人口中會經常聽到「理念或信念這種東西在我身上找不到」的台詞。上述對日本人稍帶批判的意見,其實完全是站在西方價值觀的立場所發生的。
現今我們都是因著近代思想所孕育出來的科學技術而能擁有汽車、搭乘飛機,被各式各樣的家電製品包圍,過著便利的生活。我身為人類的一份子,絕非否定近代化所促成的今日成就,我所強調的議題乃是:太依賴西方的世界觀,而造成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國族認同被埋沒的這件事。
我們必須將確實遺留且深植在我們深處的日本美學意識給挖掘出來,然後明確認知「我們到底是誰」。世界已然進入多種文化可以共存共榮的時代,我們一方面可以認同異文化或美學意識之間的差異,一方面也能歡欣地欣賞其中差異,邁入多種美學意識共存的時代。而日本人唯有理解自己深層的價值觀,才有未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