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需要練習的,審議在日常
課堂審議激盪思想火花,我們學習當公民
素養教室,上課了!
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
張茂桂 十二年國教一○八課綱社會領域研修小組召集人
杜文苓 政治大學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主任
林聰賢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副執行長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兼製作人)──
當面對複雜及多元的價值衝突時,這群公民老師將理論實踐,透過公民實驗教室,讓我們在紛亂崩解的困境中,建構出可以安身立命的庇護所
作者
(按執筆章節排序)
陳俊宏(主編)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呂家華
無以名狀的各式會議主持人
葉桑如
臺北市立中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劉麗媛
新北市立三民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賴彥全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李建宏
國立新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兼授生命教育教師
邱涵仕
國立臺南家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蕭唯善
臺中市立文華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林函緹
新北市立清水國小教師
楊素芳
國立臺南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林思伶
臺北市立華江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陳韋靜
臺北市立成淵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兼課教師
許廷瑋
桃園市立桃園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朱夢琳
桃園市立桃園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蔡中岳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潘蓓臻
非政府組織工作者
目錄
推薦序 張茂桂
推薦序 杜文苓
主編序 陳俊宏
1、民主教育的新想像──審議式教學的心法與技法 陳俊宏
2、怎麼看待審議技術的多重思考路徑與基礎工具箱簡介 呂家華
3、言論自由是否百分百?──象限討論法、SAC討論法 葉桑如
4、死刑的理解與想像──象限討論法、SAC討論法 劉麗媛
5、視野、觀點到行動:國際議題的教學實踐──SAC結構式討論法 賴彥全
6、最美的風景──從ORID看如何選擇 李建宏
7、一起看校規──世界咖啡館 邱涵仕
8、從「壓迫為奴」到「自願為奴」──矩陣法、世界咖啡館與焦點討論法的結合 蕭唯善
9、正義之旅──模擬法庭的公民審議教學紀實(國小版) 林函緹
10、你會是恐龍法官嗎?──模擬法庭的公民審議教學紀實(高中版) 楊素芳
11、我們共同的起點──開放空間 林思伶、陳韋靜、許廷瑋
12、當我,走入審議民主的教學──公民劇場 朱夢琳
13、環保專題演講也可以審議──審議工具的活用 蔡中岳
14、人權,審議了沒?──NGO社會教育的教室實驗 潘蓓臻
序/導讀
主編序
陳俊宏 /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審議民主,不論在學術界或是實務界,都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從八○年代理論的發展經歷過「經驗轉向」、到晚近的「系統轉向」,經過近三十年的演變,不僅理論的建構更為成熟,也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實踐模式,更被視為彌補現今代議民主缺陷的政治選擇。特別在「後真相時代」,立場決定是非、情緒重於事實,民粹當道、假訊息摧毀政治信任之際;審議民主更被許多社會科學家證明為撥亂反正、解決當前全球民主退潮的一劑良方。
在臺灣,審議民主模式的操作,經由許多學者與民間協力者的努力,不僅運用在政治領域,也曾在許多不同社會場域中實踐,累積了不少珍貴的成果。然而關於審議民主在臺灣教育現場的實踐、討論與實作則相對較少。本書即是審議教學實驗歷程的經驗分享,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希望透過研發教材的過程,探索結合思辨與行動的各種審議教學模式。本書具有如下幾個特色:
首先,它是議題導向的。為了因應新課綱的精神,我們選擇了社會上長期爭議的議題作為審議的主題。此構想目的在於,爭議議題本是民主社會的常態,提供學生理解在民主社會中如何處理爭議議題的機會,學習如何與立場相異者進行討論以及處理這些議題,有助於同學培養許多民主公民所需的技能。
其次,它是跨領域的。我們期待藉由「議題」來串接「課程」,並試圖打破領域或學科界線,藉以打開未來課程規劃的空間。
最後,為了不讓這些教學的理念流於紙上談兵,本書所有內容都是每位作者在課堂操作過後的經驗分享。在書裡,讀者可以看到老師們所做過的嘗試、所遇到的困難,同時看到他們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這群作者集體書寫的構想緣起於二○一四年「三一八運動」的觸發。在歷經一場場街頭民主審議以及後續在全島進行的公民憲改運動,臺灣社會逐漸體認,若要深化民主唯有提升公民素養,讓臺灣從當前的「選民文化」提升至「公民文化」。這也讓許多原本已在教育現場努力翻轉結構的老師們,決定一起研發具民主審議精神的教學法與工具,讓同學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如何「當公民」。
為了在課堂上創造一個開放信任、友善討論的環境,鼓勵同學表達與聆聽彼此意見,老師們必須經過一連串「試誤」的歷程;對個別老師來說,必須克服的挑戰非常多。為了不讓老師們單打獨鬥,蓓臻、家華、中岳幾位長期在公共領域打拚的夥伴與我,陸續加入陪伴這群在教育現場努力耕耘的老師們。藉由籌組讀書會,共讀各種理論、了解不同審議工具,並透過工作坊與暑期營隊的方式,共同探索如何將這些理念與工具運用在教學現場,在各自的課堂上創造對話的機會;相互檢視自己的教學方法,藉以激發教學想像,一步步啟動自主學習計畫。
由於作者群散布在臺灣各地,每次聚會都必須不辭辛勞的趕來臺北;又因為沒有固定的聚會場所,這幾年來我們像一群居無定所的游擊隊,只能借用幾個公民團體位居臺北的辦公室,定期討論。因此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公民法治教育基金會、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以及法律扶助基金會等,多年來無償的提供場地資源,讓我們可以透過每次的聚會,彼此打氣累積能量後,再回到自己崗位繼續衝刺。法律扶助基金會林聰賢副執行長,一路來無私的支持與協助出版,以及新學林出版社葉柔主編努力不懈的協助編輯,在此一併表達深深的謝意!
民主是需要練習的,而校園是民主練習的最佳場域。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喚起社會對「培養未來公民」的關注,啟動下一波的教育改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