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左營舊城歷史遺址考古為範圍,呈現出左營地域五千年來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本書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以及豐富的圖像與圖解說明,深入淺出的介紹考古工作所得的成果,令一般者也能透過閱讀,觀想左營舊城地區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重視不同區域不同的人類發展史。
本書特色
1.將生冷的考古知識與報告,重新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像,說明考古工作的發現,讓讀者有一定的了解。
2.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只是地上的活動,更包含地底下的文化遺留,本書即是以考古學為出發點,藉由考掘出來的史前物質,說明左營舊城地區人類史前歷史的活動紀錄,有別於一般台灣古城的介紹書籍。
3.以拉頁插圖呈現左營舊城的空間,以及考古地質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讓讀者對左營考古遺址有更清楚的時空認識。
作者
劉益昌
出生於台中市大甲溪畔的月湖台地,畢業於新社國民學校、台中市立一中、省立台中一中、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所,學習運用考古學的視野瞭解臺灣這塊土地上的自然與人群之間的關係,專攻臺灣史前史,兼習臺灣原住民族史。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並在政治大學、台北藝術大學、暨南國際大學等校擔任兼任教授,講授臺灣考古學、考古學概論、考古學田野方法與實習等課程,目前借調為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任考古所長以及成大博物館長。
主要的著作包括《大馬璘》(1987年與石璋如先生合著)等多部考古報告與專書,〈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佈〉(1998)、〈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研究的省思〉(2002)、〈初期南島語族在台灣島內的遷移活動:聚落模式以及可能的遷徙動力〉(2007)等多篇論文,並撰述《臺灣的考古遺址》(1992)、《臺灣史前文化與遺址》(1996)、《大安溪後龍溪上游的住民》(1997)、《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1999)、《淡水河口的史前文化與族群》(2002)、《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2003)、《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2008)、《台灣全志(卷3)住民志考古篇》(2011)、《歷史的植物園腳步:從考古學研究談起》(2011)、〈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2013)、〈從史前文化發展過程談原住民分布與構成〉(2016)、〈存在他者記憶的人群-Favorlang〉(2017)、〈從歷史書寫的角度談平埔的重要性 〉(2017)、〈考古學研究與社會 〉(2017)、〈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2018)、《芝山岩遺址與臺北史前》(2018)等多部通論性臺灣考古學圖書。
主要的興趣在於台灣史前文化層序的建立與檢討,理解台灣史前時代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互動與適應,探索史前時代人類移動的動力,同時究明史前時代文化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聯,書寫一部以土地為主體的台灣人類活動史。
目錄
【局長序】收藏在土地中的歷史足跡
【序 言】穿越時空尋見舊城
Chapter 1 考古之為學也
研究古代社會的考古學
考古學的基本概念
人類發展年代跨度示意│左營舊城&考古遺址示意圖
考古學在研究什麼?
1.人的古老性──臺灣人從哪裡來
2.人的適應性──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3.人的創造性──製造出的物質文化環境
考古學與當代社會
Chapter 2 細數舊城考古:百年以來的學術寂寞
左營考古先行者
左營早期興隆莊聚落考古計畫
Chapter 3 古高雄灣的世界:地形與環境的變遷
古高雄灣的地理
古高雄灣的變化
左營的小地形
Chapter 4 史前的生活與環境:潟湖、沙丘與人群
史前生活圈
農業初起的海岸人群
農業發達的平原住民
喜歡海岸資源的航海民族
開啟使用金屬器的人群
Chapter 5 十七世紀的變容:打狗平埔與荷蘭人、鄭氏家族的拓殖
十七世紀高雄平原的族群變遷
十七世紀臺灣海圖中的南臺灣
古代打狗歷史遺跡
外興隆營區考古記
Chapter 6 新興的縣城:從興隆莊到鳳山縣城的建立
鳳山縣雙城記
左營舊城發展變遷
左營舊城出土文物
1.青花瓷
2.褐釉青花瓷(巴達維亞瓷)
Chapter 7 消逝的歲月:舊城、蓮池潭與埤仔頭
舊城的消頹與再起
紫砂穿心銚
紫砂穿心銚共伴出土遺物
其他日用生活陶瓷
左營舊城遺址出土陶瓷
Chapter 8 變化的城市空間:海軍軍港、眷村與煉油廠
變化前的舊城和左營
變化中的舊城和左營
變化後的舊城和左營
Chapter 9 左營的性格在舊城:期待的文化資產
高雄市第一個國定古蹟和市定遺址
考古學家的思考
透過考古發掘文化訊息
小龜山的未來
左營的性格在舊城
參考書目
序/導讀
作者序
穿越時空尋見舊城
歷史是由時間和空間交織而成的一個過程,任何材料都可能成為人類歷史的記錄。考古學是研究過去人類歷史諸多學科中一個特殊的學科,它利用人類過去生活之後埋藏在地層之中的文化遺留,透過考古發掘與研究,建構過去人類的活動史,所以說考古學建構的是以土地為基礎的人類活動史,和文字紀錄的歷史當然有著不同的切入點,所以這一本從考古學出發,說明左營過去人類活動史的小書,個人稱之為「歷史的左營腳步」,因為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記錄各個不同區域的人類活動史。
這本圖文書以歷年來左營舊城遺址範圍的考古成果為中心,說明左營地域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全書主要分成「考古之為學也」、「細數舊城考古:百年以來的學術寂寞」、「古高雄灣的世界:地形與環境的變遷」、「史前的生活與環境:潟湖、山丘與人群」、「十七世紀的變容:打狗平埔與荷蘭人、鄭氏家族的拓殖」、「新興的縣城:從興隆莊到鳳山縣城的建立」、「消逝的歲月:舊城、蓮池潭與埤仔頭」、「變化的城市空間:海軍軍港、眷村與煉油廠」、「左營的性格在舊城:期待的文化資產」。其次,這本圖文書是考古工作過程中的一個嘗試,希望考古學的研究不再是只有生冷的考古報告、學術論文,也試圖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以及豐富的圖版、插圖,能夠深入淺出說明考古工作所得的成果和大眾分享。
2004年左營舊城的考古工作在時間和文化資產評估的壓力之下順利完成,感謝當年所有辛勤工作的同仁以及左營舊城在地的文化工作者的關心與指教,才能使考古發掘工作及計畫之執行能得以完滿結束;2008年文化局完成的發掘報告,也獲得2017年首次舉辦的考古發掘優秀成果獎,從2016年開始又得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以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支持,進行城內空間的考古發掘研究。
本次圖文書重新整理《歷史的左營腳步》一書,得到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以及文化部歷史現場再造經費補助;圖文書的處理上有賴工作團隊辛勤的協力合作,也有幸參與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左營舊城遺址特展」,提供一個展示我們對於考古工作的成果與心得。再者,修訂的《歷史的左營腳步》,更新內容與圖版,重新編排,使讀者易於閱讀,得以使大家跟隨考古工作者的腳步,一起尋找充滿故事的舊城。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劉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