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是基督信仰的關鍵字,教會向來也不遺餘力地闡述這個主題,將之視為充滿熱情與動力的詞彙,不斷催促基督徒奮發做大事。也因為如此,「使命」常為人帶來兩種反應——不是積極尋求、盼望上帝向他顯明使命為何;要不就是感到壓力,即便透露出些許盼望,卻仍舊十分空泛。
到底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呢?
為了調整這些不平衡的使命觀,作者高思帆在《這世界的守望者》中,為「使命」勾勒出整全、具體的畫面。他認為,使命不等於做大事,而是涵蓋了生命中各種關係與責任的生活模式。要實踐這種使命
觀,就必須看清這個世界的樣貌,並且採取行動——那怕真相會讓人退避三舍。
作者讓我們看到,「使命」的真正目的,是呼召基督徒成為如燈塔一般的「守望者」。守望者進入黑暗,讓那地、那族群,前往本該去的地方,活出應該有的樣貌。他在本書中說了許多真人實事,誠實地描繪這世界不堪的面貌以及「守望者」的真實心境。原來,使命就像把非凡的喜樂與最難以承受的哀傷,同時握在手中。認清這個現實後,愛的行動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
高思帆既是維真學院專授職場神學與領導的教授,也是積極介入多元環境的行動者。讓我們一起走入本書不同人物的生命故事,看清了世界的實況與可能的盼望,就是我們選擇繼續擁抱的時候。
高思帆
維真神學院的教授,專授職場神學與領導,也是維真神學院新學程「領導、神學與社會人文研究所」的主任。至維真任教前,高思帆是「華盛頓信仰、使命與文化學院」的院長。
他於賓州州立大學取得學習哲學的博士學位,研究聚焦於信心與行為的連結。他深信,信仰必須與生活的每一個面向一致,因此他積極介入多元的環境,擔任許多商業機構、基金會與教育單位的諮詢師與顧問。此外,他也是Wedgwood Circle(專為藝術文化與媒體人所設計的教育單位)的創辦人之一。
高思帆出生於科羅拉多州與加州交會的山谷,與妻子梅格育有五子。這五個孩子因為各自的呼召,居於全球各地。
推薦序一:道,必須成為肉身∕莊舒華 001
推薦序二: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朱建平 005
序:學習不置身事外 011
為那城求平安,當那城昌盛,你們也隨得昌盛。
第一章:認識這世界卻仍然愛它? 021
看見,乃是使命的起點。
第二章:凡有眼的,就當看 043
看清世界的真貌後,你會怎麼做?
第三章:我們的生命光景 071
覺得麻木、無法招架、被困住。除了簡單卻悲傷的「管他的」,我們還剩下什麼?
第四章:知即是行 105
若一個人知道某事,他就會關心此事。若他對此漠不關心,那表示他根本一無所知。
第五章:來看 143
道,必須成為肉身。
第六章:不置身事外的使命 173
以誠實與正直去愛,是這世上最困難的任務,但仍有人做出這樣的抉擇。
第七章:最大的試探 219
知道代表負責,負責代表關心,但我們大都比較希望這三者毫無關聯。。
第八章:學著過趨近理想的生活 251
使命就像把極為非凡的喜樂與最難以承受的哀傷同時握在手中。
跋:你快樂嗎? 289
你所做出的這些抉擇,讓你快樂嗎?
致謝 309
注釋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