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
原價:
HK$100.00
現售:
HK$95
節省:
HK$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
|
|
|
|
|
出版社: |
博思智庫
|
出版日期: |
2019/08 |
頁數: |
192 |
尺寸: |
14.5x21x1.2 |
ISBN: |
9789869708593 |
|
商品簡介 |
────無憂老後,寫給中年兒女的陪伴之書────
同理全天下子女,面對父母老衰病死歷程的情緒因應之道!
「面對父母變老這件事,你準備好了嗎?」
家中有高齡長輩,子女如何有所意識與準備?
兒女承擔照顧責任,怎麼突破下半場的考驗?
能夠陪伴高齡長輩同老,是我們的福氣。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
➤不知老之將至,原來老已圍繞身邊
「當長輩反應比較慢的時候,你知道他是在變老嗎?」
當你認為父母只是反應慢,往往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處在「變老進行式」,一旦長輩開始出現症狀,例如行動遲緩、忘東忘西、出門好久才回來、夜夢、失眠、頻繁進出醫院、身體各部位的疼痛……,一開始容易被當成無病呻吟,還可能影響到彼此的互動關係,往往等到時間久了,或某一事件發生了,這個「老」的需求,才會被認真的正視與對待。
當兒女們察覺並認清,父母正走向老衰的前路時,其實可以有所作為!
➤「久病床前無孝子?」原來是沉重的無奈
當父母需要有人協助的時候,有時候子女自己都自顧不暇,更多的是子女本身生活都很困難,怎麼還有時間、餘力照顧老人家?
父母衰老的過程中,疾病的出現、惡化,在承擔照顧責任的同時,也是一種互動的磨合,隨著衰老與疾病出現的無數個狀況題,長輩和兒女彼此的焦慮、不安、無助、矛盾、疲憊等,讓人無奈又無助。
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途,隨著付出、陪伴和失落,往往讓雙方的身心靈消耗殆盡,轉而演變成無力、沮喪,甚至是憤怒;這種複雜微妙的心情,從不同的視角看見照顧經驗的珍貴,契機何在?
➤照顧與被照顧──中年兒女VS. 老年父母
身為兒女的你,開始學習面對長輩成為自己的照顧責任,面臨到自己必須去「承接」的事情。
承接,可以說是一種角色的轉換,這裡試著從家庭的視角出發,來談中年兒女面對父母或需要被照顧的長輩,如何為他們的「老衰死」預做角色準備。
本書立意與核心,主要針對各種年齡層的兒女,在面對父母及長輩──老、衰、病、死的過程,他們可能會發生的情緒、糾結、困頓等各種衝突,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提供看待整個過程的不同視角,透過自己的脈絡整理而產生出的力量,從中找到一個方向和解決的想法。
➤老衰病後的另個課題,死亡的準備
過去和父母或長輩談到「死」這件事,可說是很大的禁忌,被視為是詛咒或不孝。如今,生命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公開討論。
我們不必要一直陷溺在悲傷絕望之中,而能一起找出活路。
因此,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兒女們彷彿從這段歷程中,除了透過陪伴和理解,給予父母更大的照顧與關愛,更從中預先看見自己可能的未來,若是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哪些因應之道,照顧長輩生活起居之餘,還能顧及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
➤陪伴之路,同理全天下兒女
面對紛擾難解的情緒困頓,我們需要先「看見」,然後才有「出口」!
照顧與被照顧之間,彼此都需要被瞭解及包容體諒,一份支持,一個鼓勵,陪伴身為照顧者的兒女,學習讓自己情緒復位,關係復原。
透過情緒的梳理,不只是照顧過程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還有如何從陪伴過程,面對不可逆的歷程,好好把至親送走,好好把自己帶回來,在情緒困頓之中找到能夠自在旋身的空間,迎接屬於自己美好的下半場風景!
─── 一本獻給天下兒女的陪伴之書 ───
突破照顧盲點,你不是一個人!
社工與心理專家陪你談心,與你作伴!
▎中壯世代的學習,高齡社會的再看見──
面對父母的老衰病死,
兒女可以不再為了情緒拔河,
看待自己變老這件事,
我們可以不用那麼害怕!
▎本書聚焦
☉當長輩面臨老衰病死階段的因應與思考
☉找到情緒困頓的出口,打破照顧者迷思
☉愛恨糾結的依附,看見關係修復的契機
☉安心伴老,展現家庭韌力,照護中場休息停看聽
☉情緒復位,家庭犧牲者的自我解套之路
☉傳承愛的故事,延續美好關係
變老的路,陪你一起往前走!
作者簡介
蔡惠芳
專業助人工作者。
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堅守在醫療場域,陪伴病人及家屬經歷生命中的生離死別。見證許多家庭在面對無常時的韌性,也常感動於困頓之後的展顏。
想用這本書傳達──面對生命,我們在如常裡努力創造意義;而回到家庭的無常裡,我們是故事傳唱的歌者。
相關審訂著作:
《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
《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中壯世代的學習,高齡社會的新顯學──
面對父母的老衰病死,
兒女可以不再為了情緒拔河,
看待自己變老這件事,
我們可以不用那麼害怕!
本書聚焦:
☉當長輩面臨老衰病死階段的因應與思考
☉找到情緒困頓的出口,打破照顧者迷思
☉愛恨糾結的依附,看見關係修復的契機
☉安心伴老,展現家庭韌力,照護中場休息停看聽
☉情緒復位,家庭犧牲者的自我解套之路
☉傳承愛的故事,延續美好關係
※變老的路,陪你一起安心往前走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關於照顧議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 郭慈安
【推薦序二】父母老後,需要的是「愛、連結與修復」 溫信學
【推薦序三】對於父母逐漸老化的重要提醒與學習 蔡兆勳
【自序】下半場人生,寫給中年兒女的陪伴之書
【前言】認清父母變老這件事,你準備好了嗎?
Chapter 1|1+1≠2──家庭也有界限?
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此時家庭結構就如同一個螺旋狀的轉變,實質上並沒有崩解,只是一種生命樣態的轉換。
01當父母開始老去……|那些說來就來的家庭課題!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家庭也有動力學?
02你的,我的……|家中隱藏的互動!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分那麼清楚,原來是因為說不出口的壓力!
03 父母沒說的事……|在日常中覺察長輩的需要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仔細留意父母的弦外之音,避免接收落差
04 住在一起,就是家人?|用包容與尊重化解疏離與衝突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長輩與兒女間的良善互動,來自彼此理解
Chapter 2|日常內外──變老的家,傾斜漏水的屋頂
過去由父母撐起的家,如今老舊的屋頂漏水了,才發現影響所及,家人關係也將重新面臨挑戰……
01 老化進行中|小心!你的父母正在失能……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病」之前,需先謹慎面對「老」!
02人未老,身先衰?|正視父母老衰病死的照護課題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黑手阿良的照顧之路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各司其職,家中每個人都重要
03 家人之間|愛恨糾結的依附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歸國子女,投入十年照顧長路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放不開的是割捨不下的依附連結
04沒法完美,當下就是最好|當家庭出現抉擇的斜槓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勇於面對問題,迎接開闊的下半場風景
05承接與漏接|隨病情變化而來的狀況題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被遺忘的女兒,最終找回愛的滿足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轉化關係,重新修護兩代感情
06 排行老大的責任|家庭犧牲者的自我解套之路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父子情,朝向更加圓滿的方向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獨居長者走向圓滿之路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認知疾病過程,用陪伴取代擔慮
Chapter 3|沒有盡頭的馬拉松──心力交瘁的陪伴之路
很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很緊密,但在照顧的過程中,仍然會產生情緒的衝突與矛盾。
01疾病的背後|照顧者的苦與難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退一步,也許你會發現更多美好
02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面對情緒,學著不去評判它
03 我的世界只剩下你……?|破解照顧者的迷思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一段喘息的時間,不要失去自己
04 看見內在衝突的抉擇與智慧|情緒困頓的出口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逃避,可能也是資源的入口
Chapter 4|告別時刻──送走親人,找回真正的自己
受困的掙扎當中,就像圍牆上的鐵絲網迴圈,在經歷失去的痛苦,引發了層層疊疊、過往與當下的情緒……。
01你是怎麼照顧的?|平息紛至沓來的壓力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被長輩指責,兒女的照顧壓力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親友的尊重與支持,正是照顧者所需
02風雨欲來|臨終時將面臨的課題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自己選擇醫療決策,避免子女左右為難
03 難清的家務事|開啟彼此尊重的對話態度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到時候再說?死結早已解不開
04 走出悲傷|失去親人的哀傷調適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長期陷在悲傷中,心理諮商提供幫助
Chapter 5|生生不息──那些打我不倒的,將使我更堅強
經過重大事件之後,雖然互動頻率跟形式有所改變,但家人還是繼續在這個家庭裡面,這就是家庭中扯不斷的的韌性。
01關係韌力|家庭重組與復原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家庭韌性的存在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韌性,意外相關變化上的因應
02 生生不息的愛延續|關於情緒與關係的歸位
》安心伴老,照顧中場停看聽──家人緊密分工,連成照護網絡
【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面對老衰死,不再一個人承擔
推薦序/導讀/自序
✢ 幸福到老.攜手推薦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郭慈安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陳榮基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 溫信學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蔡兆勳
(依姓名筆劃排序)
【推薦序一】關於照顧議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郭慈安
身為五年級生,這幾年來常常會接到小時候的同學來電,討論父母開始衰老或是罹病照顧的挑戰。
「慈安,我父親變得不愛說話,幾乎不想出門,怎麼辦?以前都不會這樣。」
「慈安,是請外籍看護比較好還是送機構?」
「慈安,失智會這樣嗎?我媽媽對我哥哥都不會這樣,但看到我就一直發脾氣。以前她最喜歡我的……。」
在實務界,我每年幫忙帶領「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常常聽到照顧者面對失智症家人身心的煎熬:有照顧失智父親的兒子,父親會把自己的大便亂塗;有照顧失智母親的女兒,每天收拾媽媽外出撿不該撿回來的丟棄便當;有剛出社會,人生正要啟航的青年,被迫放棄工作照顧五十二歲中風的父親;有人好不容易帶父母出遊,卻遇到過去優雅的母親,因失智的關係在大庭廣眾之下做不雅的動作。
台灣人口老化,照顧者也跟著老化或單一化。依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調查,每位照顧者平均照顧九點九年;當家中有人住院時,將近百分之九十的照顧者生活步調和工作安排會受影響。針對平常有工作的人口,至少也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上班族家中有人需要照顧,有些甚至為了照顧而離職。
所以,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同時,一般大眾尚未察覺到每個家庭幾乎都會遇到照顧的議題,因此需要準備。但是,因為未能了解照顧的歷程與情緒,往往家庭成員會選擇:「等到遇到再說,沒事幹嘛要討論。」
面對父母的老化,有些子女住得比較遠,有些忙碌於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平常與父母的對話大都流於寒暄問暖,沒能察覺到細微的變化。
但是這些微小的差別,有時是身體,有時是心情,有時是人際關係,慢慢累積改變中。同時,周邊大部分的醫療和長照專業人員,也鮮少跟家庭討論長達九點九年的照顧歷程,如照顧安排與分工、資源和家產盤點、家庭關係與溝通等,要怎麼做?誰做?誰決定?誰負責?
一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不大會想當照顧者,但每個人卻有很高的機率成為照顧者。很感謝這本書的作者――蔡惠芳社工師(也是我兒時一起度過甜蜜時光的好朋友),她溫暖、接地氣的方式寫下不同的照顧情境。更感佩的是,惠芳累積多年的經驗,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寫出讓我們可以試著學習、練習的方法。
照顧沒有一定的公式,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可以安心閱讀、體會反思的機會,重新回顧與家人的關係,如何改寫新的人生劇本。
【推薦序二】父母老後,需要的是「愛、連結與修復」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 溫信學
當長命百歲成為多數人都可能達到的生命境界時,衍生的照顧需求、家人關係、經濟資源、時間調配與人性尊嚴,無一不撥動你我心弦。
作者以第一手深入服務家庭視角,真實紀錄與剖析當老之將至時,中年子女和年老爸媽間面臨的各種狀況。尤其讀到「沒有盡頭的馬拉松――心力交瘁的陪伴之路」這一章,更是把中年子女的心情與矛盾娓娓道來,不是不想當孝子,實在是心力耗竭;不是不願意付出,實在是金錢時間不足;不是不想說出口,就怕說出口傷了人。真的去扛、去承擔,又得要放掉或妥協自己的人生計劃,人生真難啊!
但在突顯困境後,作者以社工師與諮商心理師雙專家角度,提供如何調適及修復的具體策略,讓已進入高齡人生長者,能理解中年孩子的處境,讓邁入三明治人生的中年人,更能順遂營造新的家人關係,讓年輕世代可以適時參與中年爸媽與爺奶間的共處之道。
當父母老後,需要的是「愛、連結與修復」,親情之愛是需要彼此真誠付出、用心對待,照顧年老父母無需一味以責任做為愛的桎梏,添加點人性體貼與體諒,少點計較與爭執,自然就會連結起家庭力量。
人生故事總有不同面貌,有人可以圓滿人生,有的則是抱憾而去,無論人生結局為何,作者帶出最重要的觀點――復原。復原力可以強化家人關係韌力,在疲憊的照護壓力之後,仍然有力量、有方向可以繼續開拓自我人生。
這是一本完全貼近老化人生,描繪人性在付出、關懷、責任與壓力交融下的照顧糾葛情懷。作者以二十年臨床經驗,揭開長壽社會下,你我都將面對的情景與態度,不說教卻深具啟發性,值得您細細品味。
【推薦序三】對於父母逐漸老化的重要提醒與學習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蔡兆勳
看了這本書,讓我不禁潸然淚下!
因為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父親,就在去年六月四日毫無預警地倒下來,從此再也沒有機會跟他說話了!剛歷經喪父之痛,由我來分享「當父母老後」的想法,應該是最真實的經驗了。
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生老病死幾乎是每一個人必然的過程。但是,我們經常沒有仔細思考如何規劃面對死亡的問題。
大多數人從出生開始都是受到父母的生育、養育、教育之恩,當我們成家立業之後,經常因為家庭事業兩頭燒,而忽略我們摯愛的雙親已經逐漸老化,特別當我們的雙親即將面對死亡的關鍵時刻,經常讓我們措手不及,甚至在雙親過世之後讓我們遺憾終生,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準備好。
古諺說得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為了避免種種的遺憾,在繁忙的生活中,更應當注意到我們摯愛的雙親已逐漸老化,應提早做準備,那麼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本書《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與出口》,作者以她豐富的臨床經驗,仔細地提醒我們應該注意的重要事項,諸如緩解各種情緒、化解衝突、重建關係等均刻劃入微。
其實父母深愛自己的子女,經常不希望增加子女的負擔,他們所要的不多,他們希望子女平安健康、家庭幸福美滿、事業順利成功。
相對地,他們內心也期待子女的了解、關心和陪伴,特別遇到我們與摯愛的雙親生離死別時,更要把握最後相聚的時刻,珍惜當下,對雙親展開「四道人生」的習題――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再見,以免終生遺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緩和醫療的說明,清楚地指出受生命威脅的病人及家屬都是我們醫療照護的對象,一點都沒有錯!甚至病人過世之後,家屬的悲傷撫慰更是重要。
這是一本適合一般民眾學習面對父母衰老死亡,以及學習人生下半場的重要指南,同時也是臨床醫療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作品。誠摯推薦給大家這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
【自序】下半場人生,寫給中年兒女的陪伴之書
這是一本寫給兒女面對父母老衰病死歷程中的情緒因應陪伴之書。
面對紛擾難解的情緒歷程,與其講如何「因應」,倒不如先談如何「看見」?可以用什麼「視角」帶我們進入角色之中,於是老衰病死的糾結不再只是個人的事,而是拉高到一個家庭層級!
▲日常無常,因長輩生病拉大衝突
當父母長輩需要有人協助的時候,有時候子女自己都自顧不暇,更多的是子女本身生活都很困難,怎麼還有時間、餘力照顧老人家?這些都是兒女面對長輩老去時的問題,不同族群、不同階段真實遇到的狀況,有些可能是溝通、適應的問題,有些則是疾病、臨終的問題。
當兒女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再次看見與家庭之間的關係,理解到個人和家庭之間永遠處於變動的狀態,如同隨著家庭週期的進展,有依附、有遠離,然後重新建立另外一個關係的過程,這就是「日常」,但是「日常也是無常」,每天都在變動之中,這個變動也塑造了我們的人生。
有些人可能會感慨,以前多麼的美好,家人之間都住在一起,爸媽生病可以自己去看醫生,但現在當爸媽生病需要有人陪他去看醫生的時候,誰要陪他去?這將是另一個課題。
有些人會想說:「我那麼忙,正在趕案子,既然大姊是家庭主婦,大姊去就好啦?」但大姊可能會說:「不行啊,我晚上要幹嘛幹嘛。」、「你不是最愛爸爸媽媽嗎?」、「爸爸媽媽是我一個人嗎?」這時問題就來了,有些人會開始懷疑,原來家人的感情、關係在這當中,就會產生拉扯,拉大了衝突與對立。
然而,我們不用過度悲觀,因為這都是過程中必經的一番轉換,大家慢慢隨著時間的調適之下,開始發現這件事必須納入自己的日常規劃,才能繼續相安無事過日子,這時就有了契機。
有時兒女也會面臨照顧模式的轉變,也許過去父母會講:「當年我是怎麼照顧我媽媽……」可是以前可能沒有那麼多輔具可以幫忙,或是以前醫療並沒有那麼多選擇,早年家中對於年老者的照顧模式,可能就在家裡的一樓客廳安排一個小房間,讓年老者出入方便。
如今的照顧模式不再一樣,很多照顧場景是在醫院或機構裡面,如果仍選擇在家中,也要有在家裡的條件,聘請看護或外傭,或是一個專職的照顧者,自然又會牽扯到照顧者互動的問題,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每個家庭成員與角色都需要被好好對待。
▲久病床前無孝子?原來是沉重的無奈
現代步調快速的社會中,大家都得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例如職場上、人際上及家庭上。看到一個問題就馬上解決它,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可是人生不是只是這樣一回事,走得太匆忙,然後呢?
想想看參加過的告別式,有人透過追思影片,細數往生者過去的點點滴滴,幾秒鐘人的一生就這樣匆匆過去了。但是當事者、家屬,他們的感傷在每一幕當中,帶動出所有情緒和感傷的東西,絕對不是像是問題解答式的──解答A或解答B,就能夠一筆勾銷,雲淡風輕而過,當中每一個回憶,都是他們千錘百鍊的生活經歷。
過去人家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子女要從眾多輕易的指責中取得饒恕,可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的內心有著許多掙扎和曲折,不斷地衝擊著,往往他們也無從說起、無力爭辯。
正因為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途,一路走到中期,當身心靈的力量消耗殆盡,可能會演變成無力、沮喪,甚至是憤怒,因此湧上放棄的心情,這是相當複雜微妙的心情。
然而,旁人只是覺得,長輩病了那麼久,小孩好像慢慢變得不理不睬,甚至疏於照顧了,可是當我們轉頭看那個兒女──他自己也累了,就會發現到疲憊的神情、緊繃的情緒,猶如一根繃緊的弦隨時會斷裂一般。
站在中年的分界上,不只要承接父母老去的種種問題,還要照顧到自己慢慢老去的事實,是否時常感到蠟燭兩頭燒的窘迫?
這本書想與你作伴,不只寫出照顧過程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情況,還有如何從照顧相處中,面對不可逆的歷程,好好把至親送走,好好把自己的生活帶回來,讓你知道並非只有一個人在面對。
希望能透過分享一些想法、一些視角,在情緒困頓之中找到能夠自在旋身的空間,迎接屬於自己美好的下半場人生!
【前言】認清父母變老這件事,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認識了太陽和月亮
體驗了颳風和下雨
我們學會跳舞
學會開懷大笑
然後我們才會死亡
──《一片葉子落下來》(The Fall of Freddie the Leaf)
步入中年,人生的意義接踵而至,過去為了事業、為了生活的衝刺打拼,終於看到了一點累積,此時稍微停下腳步,才驚覺父母在不經意之間已經快速老去,突然意識到「老化」這件事,如同鏡子一般,也在自己的身心上顯現出來。
▲不知老之將至,原來老已圍繞身邊
身為中年兒女,往往覺得爸媽身體情況都還算不錯,可能只有一點血糖、心臟等慢性疾病,頂多關節有些不太靈活,整體上還能夠自理,不管是外出走動或是定期到醫院看病、拿藥,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只是有一天,老人家看完門診之後,不知道怎麼回家了?醫護人員們協助七拼八湊、翻找身上的證件,終於找到了資訊,於是打電話給小孩。
「喔,你叫他自己回家,他可以的!」小孩接起電話理所當然地回答。然而,實情卻是他的定向功能已經開始變差了。
關於老人家變老這件事,就好比自己每天看著鏡子不覺得自己變老,但如果對照半年前的自己,可能就會發現那時候跟現在長得真的不太一樣!
老人家其實慢慢變老著,外在功能上也有一些算不上太嚴重的退化情況,就算拄著拐杖,也還是一樣外出當志工,一樣到長青社上課,但是這時候的他們不太一樣了,內在對事物的理解不對了、反應不對了,行動也不對了。
當外人看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老人家需要幫助,但是自己的子女往往看不出來,並不是故意不理會,而是天天相處比較難以察覺,不知父母老之將至!
老人家的衰老不容易被察覺,直到有一天,因為疾病的關係才被發現。
可是,在他們衰老的過程中,子女一開始往往覺得應該沒問題,遇到認知能力開始退化了,可能會覺得反應慢是正常的狀態,可是如果仔細地觀察,就會發覺並不一樣。
「當他反應比較慢的時候,你知道他是在變老嗎?」
當你認為只是反應慢,往往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處在「變老進行式」,所以很多子女跟長輩之間的衝突,正是來自於子女期待長輩的功能還能跟以前一樣,結果卻變成指責與埋怨:「我跟你講什麼,你怎麼都聽嘸!算了算了!」
反過來說,當老人家發現自己反應變得比較慢的時候,並不會向子女承認自己的變老狀態,因為老人家也有自己的自尊,他們傾向覺得這一次也許只是不小心、老糊塗,閃避自己已然老衰的事實。
▲照顧與被照顧──中年兒女VS. 老年父母
再說到「老」這件事,當父母或長輩們面對──生活獨立、生活自主,以及生命失落經驗等情況時,開始需要兒女或晚輩進一步協助、支撐,才會聽到他們感慨的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
對於如此的感慨,一開始容易被當成無病呻吟,還可能影響到彼此的互動關係,往往等到時間久了,或某一事件發生了,這個「老」的需求,才會被認真的正視與對待。
當兒女們察覺並認清,父母正走向老衰的路途時,就可以真正有所作為。
此時,身為兒女的你,開始學習面對長輩成為自己的照顧責任,面臨到自己必須去「承接」的狀態。
承接,可以說是一種角色功能的轉換,這裡試著從家庭的視角出發,來談中年兒女面對父母或需要被照顧的長輩,如何為他們的「老衰死」預做準備。
從照顧者角色來說,有些照顧者可能才十幾、二十歲,因為面臨長輩的健康不佳,就開始承接照顧者的角色了;更多是父母九十幾歲,兒女也都六十幾、七十幾歲了,以一般年齡概念區分,可能會說這些兒女算是老年了,但是以現在社會概念來講,七十歲相對還是年輕的狀態。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也對老年人提出新的劃分標準,把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到五十九歲稱為「中年人」,六十到七十四歲稱作「年輕的老年人」,七十五以上才稱為「老年人」。
所以,這裡說的「兒女」其實不一定是概念上的二、三十歲,或三、四十歲的年紀,而是兒女在面對長輩需要被照顧時,所碰到的人生階段,該如何因應與面對。
因此,這本書的主題立意與核心,主要針對各種年齡層的兒女,在面對父母及長輩──老、衰、病、死的過程,他們可能會發生的情緒、糾結、困頓等各種衝突,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可以有不同的視角看待整個過程,透過自己的脈絡整理而產生出的力量,從中找到一個方向和解決的想法。
▲老衰後的另個課題,死亡的準備
過去和父母或長輩談到「死」這件事,可說是很大的禁忌,被視為是詛咒或不孝。
隨著近年來,生命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討論,國家的健康政策亦推動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等,讓我們有更好的時機及資源準備及學習「死亡」課題。
當兒女尚在未成年時,遇到家庭裡的死亡事件,會有其他資源系統加入支持,但當他們邁入成年的時候,就被期待要開始承接,然而親人的死亡事件無法確定會在哪個生命階段發生,有的時候可能在青少年階段,也可能在青年期、青年晚期,甚至在老年期的時候。
生命的歷程中,不一定要趕快尋求解答,在很多困惑突破之後,我們可以重新看見當下發生的事情,在沉澱、整理當中,摸索出來的體會、想法或視角,就會成為自己的歷練。只是在那個發生的當下,需要被理解、被陪伴。
特別是照顧陪病,一路到臨終時刻,常常混雜著擔心、焦慮、期待及不確定的煎熬,看見父母在生病受苦的過程當中,身體需要忍受病痛,卻戴著氧氣罩、呼吸困難而無法言語,身為兒女這才深刻體會到什麼是「椎心之痛」,這種心情如何能解?
以前的我們可能聽不懂「椎心之痛」,等到有一天,自己必須面對人生的那個段落,突然就全明白了,甚至因為一句切身的關心,讓人感覺並不孤單,或是讀到類似的情緒感受,感到自己的心情被接住了,而能不再繼續往下墜落,正是本書的初衷。
因此,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兒女們彷彿從這段歷程中,除了透過陪伴和理解,給予父母更大的照顧與關愛,更從中預先看見自己可能的未來,若是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哪些因應之道,照顧長輩生活起居之餘,還能顧及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
「你不是一個人!」這本陪伴之書,希望能帶給全天下的兒女們,一股溫暖的力量,在陪長輩變老的這條路上考驗不少,但有所理解、有所準備,可以讓彼此都不再害怕,安然共賞最後的夕照風景!
文章試閱
Chapter 1|1+1≠2──家庭也有界限?
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需要從整個家庭結構來看,此時家庭就如同一個螺旋狀的轉變,實質上並沒有崩解,只是一種生命樣態的轉換。
從了解家庭週期、系統,進而發覺家庭成員開始老化,角色及權力的轉移與變動╱變質,界限時隱時現,慢慢察覺到家庭的氛圍,也展現不同的姿態,時而緊張、時而溫馨……。
01當父母開始老去……|那些說來就來的家庭課題!
當父母慢慢走向高齡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照顧的課題,經濟上也需要開始提供支援,不管父母長輩有沒有因應之道,身為兒女就需要承接住這個部分,發生的當下,突然說來就來,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
整個社會可以看作是一個大系統,家庭是其中的一種系統,而系統裡面最小的單位則是個人。
▲生命是一個週期,父母的老化也再週期中!
大抵而言,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個人往外擴展的第一層次就是家庭,其中包括手足、父母、親友,第二個層次可能是朋友、工作、人際社交,再往外擴展就是整個社會網絡,包括日常生活,銀行、逛街、就醫等商業互動行為,更深層的概念則是文化、風俗、禮節的薰染與規範。
如果把個人與外圍視為一種系統觀念,其實正是一層一層往外擴展的樣貌,所以才說社會是一個網絡,我們身處網絡之中,穿梭系統跟系統間,每個人就是當中的細小環節。
置身於家庭系統中的人,每個階段有自己的週期性任務,而且隨著子女成長,父母自然相對也會變老,變老之後,就有不同階段的調整和改變。
生命是一個延續性的經驗,沒辦法從中切割,也無法停留在某個狀況太久,因為它仍會繼續向前走下去。
當父母慢慢走向高齡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照顧的課題,像是陪病、生活起居,經濟上也需要開始提供支援,不管父母長輩有沒有準備或因應之道,身為兒女就需要承接住這個部分,發生的當下,說來就來,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
因此,評估家庭系統的好與壞,界限、關係和品質並非絕對的呈現,在整個家庭系統當中,若是能夠運作妥善,品質自然會好,運作得不好,品質可能就會出問題。
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若從整個家庭結構來看,此時家庭就如同一個螺旋狀的轉變,實質上並沒有崩解,只是一種生活樣態的轉換。
因為家庭具有韌性,經由好幾代的傳承才來到這一代,不管這一代過得好與不好,還是會延續下來,如此一代一代的開展,就如同生命週期一般。
▲ 1+1≠2,家庭次系統拿捏與彈性
一般對於家庭的概念,通常起源於一對年輕夫妻,這對夫妻即便還沒有小孩,都不再只有兩個人的相處事務而已,而要考慮到兩個家族。
當他們開始有了小孩時,就會形成更多的線性關係。好比說,家庭裡面有父母、兄弟姊妹,但是有些話你只會跟爸爸說、有些話只會對媽媽說,有些話則是爸爸和媽媽彼此會談,關係與關係間的互動,就變成一種互動的系統。
在家庭的整體概念下,家庭自然有權力互動的關係,這些關係間的權力互動也會形成所謂的「次系統概念」,比方說父母是一個次系統、親子是一個次系統、小孩自己也有一個次系統。
家庭裡會有數個次系統,每個次系統會有自己運作的界限,然而家庭次系統之間的界限如果太過於清楚,反而會減弱整個家庭的互動與凝聚力,但是次系統若是不夠清楚也是一件好事,正因當中的力量展現並非如此絕對,只能說1+1並不等於2。
☉過於清楚的界限,造成兩代鴻溝
舉例來說,如果現在有一對父母年紀在六、七十歲左右,此時孩子可能已經三十幾歲了,這個家庭屬於比較權威型的家庭,所以父母儘管年老,還是家中的主要決策者,也不太會與兒女討論。
兒女因為持續受到父母的照顧之下,對於父母的事情卻一無所知,直到父母生病之後,兒女突然慌了,明明是成年人,可是都沒辦法做出決定。某部分在於父母次系統的界限太過清楚,導致父母所有的決策、互動,兒女都不甚瞭解,形成兒女只需聽從安排就好。
☉混淆不明的界限,造成角色被邊緣化
另一種系統的互動造成其中一方被邊緣化,比如說,父母兩人原本會一起商量家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子女可能比較年輕,還沒有足夠大到可以參與討論。
可是父母覺得子女貼心懂事,加上夫妻間的溝通不是那麼順暢,於是父母各自找了子女,訴苦也好,討論事情也罷,久而久之,夫妻一方在家庭互動中的角色就無形被邊緣化了,彼此之間角色界定不夠清楚的時候,就容易混淆了互動系統中的界限。
☉一方缺席,造成角色落差影響和諧
還有一種情況,當父母一方在家中缺席導致關係失落,例如爸爸可能過世了,家裡面只剩下母子,長子如父,這個小孩子就容易去承接爸爸對家庭的照顧責任。
可是,他其實還只是個小孩,當他在某些時候被當作家裡支柱,這樣的角色界限就會讓他有些混淆。他當然知道自己還是兒子的角色,可是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就會過度承接父親的角色權力,演變成「我說了算」。
等到兒子年紀更大的時候,經過這幾年的歲月累積,自然而然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家之主,可是他忘了在做決策時,如果忽略了對母親意見的尊重,就可能影響了家庭互動的和諧。
這種狀況會演變成一種情形,「我說了算」這件事,如果母子關係融洽的時候就沒問題,假使母子關係不好時,這個母親在家中就會不受尊重、沒有被照顧,因為兒子覺得「反正我說的就是決議,妳聽我的就好」!
但是,人生智慧和歷練畢竟不同,因為家庭次系統的拿捏失準,將造成往後在長輩生病時,爆發出更大的衝突。
單親家庭的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機會看見單親父母的辛勞,如果子女的體貼想多所承擔家裡的事務,便是單親父母最大的安慰。
父母可以試著肯定子女的心意,在考量承擔能力下,用分派家務或者承接責任的方式,讓子女學習家人間的互相扶持及尊重。
當中要留意子女在互動間是否會出現過度發號施令的情形,以避免影響家庭的融合。
<BOX>喘息咖啡館,和你談談心
▎家庭也有動力學?
當我們討論家庭的內涵,其實就是「家庭動力」,家庭動力本來就有一個「1+1≠2」的概念,因為家庭本身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或是非對錯,並非如此絕對、具有邏輯性。
家庭也是具有生命,就像是一個螺旋狀的呈現,一代、一代的循環下去,當中又會因為社會的變遷,而在歷程上有所不同,比如說當我們這一代長大之後,生活和生命的面貌一定和當年父母在此階段的經歷不同,因此很多事情在事件過後再次回過頭看,也會有不同的風景與感受。
|
|
|
你可能也會喜歡 |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
| | 王可樂的日語練功房:初級句型練習寶典 |
| | 50歲後 |
| | 懷念的1980年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