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快速變化,已然超越人們的想像,
科技的快速革新,徹底扭轉了人們的生活,
各種超越人們想像的改變,正在不斷發生,
未來的羅盤,到底在哪裡?
在更迭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自處?
王力行的散文如和風,從容沉靜的筆觸兼具理性與感性,溫煦地吹撫過讀者的心,帶來穩定的知性力量。
本書集結王力行近年在《遠見》專欄的精華文章,以及歷年經典人物的重要訪談。作者長期任職於媒體界,曾獲華人文學報導獎首獎,關懷面向極廣,對國際政經情勢與人物、新聞媒體及社會趨勢和不同世代面臨的挑戰等,皆有深入淺出的見解。
廣泛的閱讀和人文關懷,讓王力行的行文言之有物,以寬廣的知識視野深化文章的內涵,讓讀者在親切的閱讀中,了解當今全球趨勢和社會人文的最新脈動和關注的問題。其傳記寫作則透過對傳主的多次深入訪問,力求貼近其內心世界,呈現時代經典人物在風雨中真實的聲音與告白。字裡行間傳遞出時代的真實聲音,透過文字中的靜謐與慧心,讓讀者能帶著智慧與省思,重新感受新舊世界交會下的真諦與力量。
作者
王力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CEO,政大新聞系畢業,共同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曾擔任婦女雜誌主編、中國時報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遠見雜誌》和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執行長。著有《請問,總統先生》、《愛與執著》、《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鬧中取靜》、《三人行看台灣新價值》、《字裡行間》、《與時代的的對話》等,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目錄
自序 世界變了,你要如何自處?
第一部探索變動中的時代
成全不了別人,成就不了自己
科技太快,遲到的你怎麼辦?
有了AI,人生還有意義嗎?
數據科技改變了未來
你的工作不見後怎麼辦?
數位轉型是企業共同困擾
內容不能白吃午餐,知識一定要能付費
投資年輕人學習,就是投資自己的未來
未來企業,羅盤勝過地圖
成全不了別人,成就不了自己
韓國瑜用「破壞式創新」選總統
未來,保住工作不如保住收入
夢想是現在不做就沒有機會
我們為何失去了自由與繁榮?
人生最終,相同必大於不同
我們被綁架的年代?
我的50歲生日
那些年,埋下的文化種子
我們才是買單的人
我的上海記憶
推動大石頭,還是撿身邊小石子
文化是通往大善大美
夢想是現在不做就沒有機會
選後,是改變的開始
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
流動的新媒體
要敢做「行軍人」:媒體大將軍
怎麼會有「胡說八道」?
毒死別人也毒死自己——媒體自省
新媒體,殺人魔還是救世主?
當媒體失去信任
媒體人還能做什麼?
謝謝你來了
你知道的遠比你想像的少
那些年,我們在政大
【附錄】接觸陌生人,擦出學習火花(二○一七年政治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致詞稿)
第二部 專訪時代的經典人物
蔣經國總統\一個決心積極革新的年代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不隨西方價值起舞的東方領袖
台灣經濟推手李國鼎\多一個傻瓜,沒有壞處
魄力首長趙耀東\畢竟我不是懂政治的人
強人總長郝柏村\有企圖心,沒有野心
馬英九總統\抬頭樂幹,跟著我不會錯
IC教父張忠謀\變局中的應變與深耕
鴻海執行力大帥郭台銘\決心與紀律的拚鬥
序/導讀
【自序】世界變了,你要如何自處?
一位美國作家曾經說過,人類幾世紀以來最具道德爭議的問題,在19世紀是「奴隸制度」,20世紀是「極權主義」,到了21世紀,就是「貧富差距」。
貧富差距背後一隻看不見的推手,是科技。
人類邁向千禧年,科技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生命、生存。掌握資訊科技的人,獲得教育、知識、財富、地位和影響力;掌握生物科技的人,擁有高生活品質、延續生命的能力、改善健康的能力。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分析,19世紀和20世紀,三種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並存。後來前二種主義相繼崩潰,只剩下自由主義。然而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革命和盛行,也摧毀了自工業革命時期建立的自由主義機制,讓現代民主政治、社會公平正義無力招架。
於是美國選出川普總統,英國放膽脫歐,智慧包容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下台。全球保護主義、種族意識興起,「美國第一」的貿易戰、科技戰正遍地開花。當年現代社會追求的自由繁榮精神:健全福利、提升教育、包容移民、公平稅制的開放社會,如今一一消失。
這樣的迷惘沉淪,正如《預約五百年》一書中所指出的:人類歷史如大河直奔而下……我們就處在從秩序到脫序,從經驗到創新,從理性到混沌,加速的大河沖擊攪拌的世界。
台灣,當然不可能脫離這個「沖擊攪拌的世界」。三十年來,政黨輪替、兩岸交流、科技改變生活、文化多元開放。當然,也帶來了價值觀混亂、政黨對立、媒體亂世……。
記得1997年訪問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面對21世紀,亞洲國家應如何跟西方先進國平等共處?」李資政回答:「目前西方國家潛意識裡仍帶有優越感,自認為有權稱讚或指責我們。只有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能夠與西方國家平等對話,他們的態度自然會改變。」
這本書紀錄了這些年來,作為媒體人,盱衡世界的轉動,近觀身邊的變化,所思所感,與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