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2
優質的醫學新知寶典
文╱林芳郁(亞東紀念醫院院長、前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認識張德明教授已多年,一位謙謙君子,做事腳踏實地,待人和善而寬容。張教授二十餘年前留學美國,在哈佛大學 Peter H. Schur, Matthew Liang 及 Michael Weinblattn 三位教授手下,研習風濕免疫方面的新研究;回國之後在風濕免疫專業領域持續發揮其長才。
他是國內自體免疫方面的專家和臨床高手,癒人無數。他今日將其所學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知和臨床最近的新發展彙集成書。尤其此書也包括了:生活照護與日常保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照護(包括常用藥品),都有詳細著墨,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及家庭將是十分實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具破壞性的發炎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因為關節的侵犯影響到肢體的健全與活動而間接影響到病人工作及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日久反成為其負擔,是我們極不願見到的情況。一般民眾對這類疾病的瞭解較少,尤其近年來風濕免疫方面的新知識和新研究一日千里,坊間較完整且專業的參考書籍也不多,因此經常聽到有病人因未能即時掌握病情,蹉跎許久才接受適當的診療,而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療的科技與知識日新月異地在不斷發展,分子病理機轉的精進,乃至新藥尤其是標靶治療的推陳出新,讓許多病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更佳的預後,這都是我們醫療人員共同期待的發展,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正是這類疾病的代表之一。
張德明教授今年一月,由國防醫學院退休後來台北榮民總醫院繼續貢獻所長,相信許多本院的病人將得到張教授的專業上的嶄新服務。除竭誠歡迎他的加入本院外,也欣喜他把多年的經驗彙集成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友及家庭將有助益良多,欣然為之序。
作者序
與關節和平共處,找回健康的生活
文╱張德明(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經驗的累積或過度的自信使閱讀別人常似瞭然於胸,但人生中最困難的卻是認識自己,心身皆然。若罹患了或將相伴一生的慢性疾病,就讓認識自己更多了挑戰,但也唯有知己知彼、坦然面對,方能相忍相成、相伴相隨,從而和平共處,破繭重生,不受羈絆。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發炎性關節炎中最常見,也可能是最頑固嚴重的,大約影響了全世界人口的 1%。根據我們早期的研究(1994年),在台灣大約有 0.93%的人口有此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雖以關節侵犯為主,但卻也有相當多其他關節外的臨床表徵,並清楚的顯示其為一以侵犯關節滑膜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簡而言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多發性、周邊性、對稱性、破壞性的關節炎,常好發於中年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可造成嚴重的失能,不但會影響患者本身的身心狀況,同時也會影響家庭、社會,乃至於國家,故深受重視。
三十餘年前,我自國防醫學院畢業,留在三軍總醫院初當內科住院醫師的第一個月就被分發在風濕免疫科,從此一訂終身。赴美進修讀書期間,在研究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大師、哈佛醫學院的蕭彼德(Peter H. Schur)教授實驗室裡耳濡目染,學習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同時也與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師、哈佛醫學院的 Michael Weinblatt 教授共同研究抗風濕藥物的作用機轉,更同時與哈佛醫學院的 Matthew Liang 教授討論自體免疫疾病的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
1990 年回國後,我與他們的聯絡從未間斷,自己的臨床、教學與研究領域也始終沉浸在自體免疫疾病,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中,從未懈怠,單就類風濕關節炎而言,看了何止千手,並在照顧劉俠女士多年後,寫下〈俠隱之慟〉一文,悼念君子之交。
而在最放鬆與快樂的診間裡,病人無助且重複的詢問,無情地壓迫著看診時間,以及坊間沒有完整的專書都是促使我動筆寫下本書的原因。我認真整理書寫,把所有的知識與經驗結晶都記錄下來,但也因為相關知識的不斷推陳出新,致不斷增修而歷時逾年,終至今日有懷胎破水的喜悅!
感謝林芳郁院長與 Matthew Liang 教授的序言,感謝我的父母始終如一的身教和鼓勵,更感謝我的妻子琦,幫我把部分手稿鍵入電腦,以及長久以來對我忙於公務的容忍與支持。三個可愛的兒子,大為剛從醫學系畢業,為本書畫了封面圖代表著對病人的呵護與祈福;大容就讀於台北醫學大學的護理研究所,為本書畫了插圖(詳見 P.72);大方,剛考上台大電機,則幫我校對,總醫師葉富強及助理文茜、堇妍提供了許多案例圖片,藥師林宗坤提供了藥物圖檔。更感謝我親愛的病人,多年來教了我這麼多,給了我愉悅的門診時刻,豐富了我的生命,滿足了我微渺的成就感與虛榮心,更提供我不斷成長學習的機會。期盼也相信這本書的出版,會對關心這個疾病的朋友有些許幫助,是所至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