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風流(新版加收錄10篇阿城經典短篇)
 
作者: 阿城 
書城編號: 1588193

原價: HK$127.00
現售: HK$120.65 節省: HK$6.3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 2019/08
頁數: 352
尺寸: 14.8x21x2
ISBN: 9789869749503

商品簡介
「我在這裡寫到昔日的青春同路人,想想當時都才十多歲,
額頭都是透明放光的。」──阿城

沒有雕琢、不帶陳腔,
當代白話小說之最。
全新編選版 加收10則阿城經典短篇

他以「三王」系列平地轟雷,驚動華語文壇;
藉「遍地風流」,把整個世俗萬象活生生攤開在我們面前。

「阿城的小說讀來如行雲流水,彷彿不著一力,細看則頗有講究。修辭遣字,是得實實在在造就出來的。」
──王德威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棋王、樹王、孩子王》橫空出世,震動中國台、港,和世界上所有能夠閱讀華文的華人地區,驚濤拍岸,阿城打到的高度至今還高懸在那裡。」──朱天文
「阿城不僅僅揭示了這個真實世界,還鑑賞了這個世界,這是阿城美好的價值所在,是阿城在我們這個世代之所以成為『稀有財』的所在。」──唐諾

◎關於本書
 毛澤東寫詩點名「風流人物」,自我標榜政治雄心,阿城則將「風流」下放民間,寫農田山林間的生活,每個致力好好活著的人。《遍地風流》是阿城早期下鄉期間短篇作品的集結,篇幅幾乎都不過千字,卻極有力道。文章極洗鍊,幾近白描,沒有立意,不帶情緒,把世俗世界寫得情趣盎然,三言兩語即將不起眼的人事描繪得有滋有味。

輯一「遍地風流」,寫山川風景深刻有情;輯二,「彼時正年輕」以年輕作為底色,寫各種知青下鄉的遭遇和故事;輯三「雜色」,寫人生百態,尤其寫處在絕境之人。一把破提琴、一塊豆腐,一雙布鞋,一座茅房,阿城筆下的世俗風流隨時提醒我們,俗世無所不在的物質性。幾篇描寫文革下的人物,故事裡隱隱有悲哀,也有無奈荒誕可笑,卻沒有任何這類小說常見的對時代的批判,他對筆下一切是冷眼觀懷,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卻又寫盡了人情,寫出了昂昂生命力。

一九八四年以中篇小說〈棋王〉震驚華語文壇後,阿城陸續推出,以及遍地風流裡所收錄的短篇。這些描摹市井人間,短煉的有生命力的文字,旨趣在於世俗,語言澹然雋永,了無煙火氣,篇篇經典。在白話文小說裡幾乎難尋超越者。但是,三十五年來阿城願意公開發表的小說極少,人們便將其舊作一再拿出咀嚼細讀,《遍地風流》作為阿城唯一一本短篇小說集,亦可視為理解阿城、理解在文革災難後被作者珍視的倖存世俗生命力。
    
◎關於作者
  一九四九年生的阿城,那一年共產黨軍隊解放北京城,故取名阿城為紀念。阿城這麼寫過自己:

「我叫阿城,姓鍾。今年開始寫東西,在《上海文學》等刊物上發了幾篇中短篇小說,署名就是阿城。為的是對自己的文字負責。出生於一九四九年清明節。中國人懷念死人的時候,我糊糊塗塗地來了。半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按傳統的說法,我也算是舊社會過來的人。這之後,是小學、中學。中學未完,文化「革命」了。於是去山西、內蒙古插隊,後來又去雲南,如是者十多年。一九七九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與別人的孩子一樣可愛。這樣的經歷不超出任何中國人的想像力。大家怎麼活過,我就怎麼活過。大家怎麼活著,我也怎麼活著。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麼不同。」──阿城,1984年

阿城出生剛好趕上共產主義新中國成立,其父鍾惦棐是著名電影評論家、共產黨資深黨員。阿城八歲那年,鍾惦棐先生因為主張藝術創作的自由,被打成右派,一家生活跌入谷底。出身問題使得阿城上學時期受盡奚落,他便自己流連古書店、琉璃工廠、玉器骨董店,自己從生活上求學,大量閱讀被扔棄的古書奠定他文字的基礎。
一九六六年碰上文革,他上山下鄉,插隊山西、內蒙、雲南,白天勞動餘暇讀書,特別喜歡講故事給其他知青夥伴聽,一九七九年,重返北京。
  陳丹青說阿城是對文革世代看得清楚、對當代也看得透徹的人。梁文道說阿城是全中國最會聊天的人,什麼都能侃侃而談,明智風趣且有見地。朱天文說他上個世紀八零年代作品打到的高度,後來的華文作家都追不上。但備受文化界推崇的阿城,從不自稱作家,甚至不談作品。他畫畫、教琴、拍照、改骨董車、玩音響、修傢俱、鑑賞文物……,寫作只是其中一件事,他對自己的定位:不過個手藝人。
十幾歲下鄉插隊山西、內蒙、雲南,三十歲回到北京,這段外人看來的人生挫折對阿城來說是脫胎換骨的經歷。一九八四年阿城發表後掀起軒然大波,後來的、,成了八零年代最紅火的三王系列,爾後陸續發表「遍地風流」短篇系列、「新筆記」系列,文壇作家個個傾倒於阿城文字的精煉,富於哲思的故事,有論者稱:阿城是當今華語世界的白話文第一人。
阿城後來只有少量發表的電影劇本、雜文等諸多作品。近年則出手文化考古論著《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雲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兩本大作。


作者簡介


作者 阿城
本名鍾阿城,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
雜家,文字手藝人。


書籍目錄


自序
輯一:遍地風流
峽谷╱溜索╱洗澡╱雪山╱湖底
輯二:彼時正年輕
天罵╱小玉╱兔子╱專業╱秋天╱夜路╱火葬╱打賭╱春夢╱大門╱布鞋╱接見╱山溝╱成長
輯三:雜色
舊書╱抻麵╱江湖╱寵物╱廁所╱提琴╱豆腐╱寶楞╱妻妾╱大水╱大胃╱野豬╱褲子╱掃盲╱結婚╱平反╱潔癖╱大風╱蛋白╱西裝╱定論╱仇恨╱觀察╱色相╱白紙╱噩夢╱回憶╱補靪╱椅子╱覺悟╱小雀╱陰毛╱南方╱唱片╱尋人╱縱火╱被子╱家具
輯四:其他
故宮散韻╱畫龍點睛╱會餐╱節日╱炊煙╱傻子╱臥鋪╱樹樁╱周轉╱迷路╱茂林╱你這個名字怎麼念


推薦序/導讀/自序




文章試閱


◎自序

  當下好看的書不少,這本書翻開來,卻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實在令人猶豫要不要翻一本舊賬。於是來作個自序,免得別人礙於情面說些好話,轉過來讀者鄙薄的是我。
  「遍地風流」、「彼時正年輕」,及「雜色」裡的一些,是我在鄉下時無事所寫。當時正年輕,真的是年輕,日間再累,一覺睡過來,又是一條好漢。還記得當年隊上有小倆口結婚,大家鬧就鬧到半夜,第二天天還沒亮,新媳婦就跑到場上獨自大聲控訴新郎倌一夜搞了她八回,不知道是得意呢還是憤恨。隊上的人都在屋裡笑,新郎倌還不是天亮後扛個鋤頭上山,有說有笑地挖了一天的地?這就叫年輕。
  年輕氣盛,年輕自然氣盛,元氣足。元氣足,不免就狂。年輕的時候狂起來還算好看,二十五歲以後再狂,沒人理了。孔子晚年有狂的時候,但他處的時代年輕。
  文章是狀態的流露,年輕的時候當然就流露出年輕的狀態。狀態一過,就再也寫不到了。所以現在來改那時的文章,難下筆,越描越枯,不如不改。狀態原來是不可以欺負的,它任性之極,就是醜,也醜得有志氣,不得不敬它。
  年輕有一個自覺處,就是學生腔,文藝腔。學生和文藝,都不討厭,討厭在套進腔裡,以為有了腔就有了文藝。我是中學時從「學生範文選」裡覺到這一套的,當時氣盛,認為文章不該這樣寫。那文章應該怎樣寫呢?不知道。教的又不願學,學校好像白上了。
  我永遠要感謝的是舊書店。小時候見到的新中國淘汰的書真是多,古今中外都有,便宜,但還是沒有一本買得起,就站著看。我想我的啟蒙,是在舊書店完成的,後來與人聊天,逐漸意識到我與我的同齡人的文化構成不一樣了。有了這個構成啟蒙,心裡才有點底。心裡有底就會癢,上手一寫,又洩氣了。我就是帶著這種又癢又洩氣的狀態去插隊的。
  先是去山西雁北,同去者有黃其煦、龔繼遂等五六個人。黃其煦是我的小學同學,又是鄰居,龔繼遂則是一起去時認識的,這兩個朋友現在都在美國而有成就。在桑乾河附近的一個村子裡,村裡先來的是北京男四中和師大女附中的知青,算得是北京中學裡的精英吧。不過讓我受益的是一個叫來運的高三學生,面容很像關雲長,少言。離開山西前請教於他,他說「像你這種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瓏,要六面玲瓏,還有兩面是刺」。這個意思我受用到現在。
  繼之去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阿榮旗,同去的還是黃、龔等人,不過這次還有章立凡、邢紅遠、李久等十來個人。章立凡身長高大,面如脂玉,觀之正是所謂玉樹臨風,在那個講究窮講究橫的年代真是令人一愣。我父親有一次從幹校回家碰到立凡,將我叫到另外的屋裡問「哪裡冒出來的」,一臉的又懼又喜。
  再去的就是雲南了。這次朋友中只有黃其煦,其他則是新朋友關乃炘、孫良華、楊鐵剛、張剛。關乃炘好書畫金石,好相機,好音響,現在他手工製的「關氏」電子管擴大機,在香港頗有名氣。其實關乃炘的「關」,是滿清皇族姓瓜爾加的漢轉,擴大機的牌子不妨用原音字,好聽,我見過「皇家牛肉麵」的招牌,皇家人吃牛肉麵嗎?看來越是皇家越不貼皇家的金。孫良華好音樂,好電工,手裡有一把音色奇好的捷克提琴。楊鐵剛希望將來作曲。張剛則是職業革命家的坯子。
  我在這裡寫到昔日的青春同路人,想想當時都才十多歲,額頭都是透明放光的。
  在雲南一待就是十年,北京來的朋友們陸續回去北京。我因為父親的問題,連個昆明藝校都考不進去,大學恢復高考,亦不動心,閑時寫寫畫畫。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來過世,四月,我在外國電台裡聽到「四五」的消息。每日還是上山幹活,風雨如故,地老天荒。六月,唐山大地震,我探親回北京,火車進站,一個工人一路搖著一柄鎚敲打車輪,忽聽得他不知為何大罵「我肏他姥姥的」,很多年沒有聽到如此純正的鄉音了。九月,毛澤東過世,當天街巷皆有肅殺之氣,我替父親送點東西到前中央美院院長江豐先生家去,在巷口見他坐在矮凳上如老僧入定,說是居委會命他在此觀察階級敵人的活動,我說您自己不就是階級敵人嗎?老人不出聲音地笑到眼淚流出來。
  回雲南到昆明的時候,正遇上王張江姚所謂「四人幫」被抓的消息傳來,市面激動。我在朋友家借宿,坐下來寫〈寵物〉,寫好了看看,再一次明確文學這件事情真不是隨政治的變化而變化。
  我習慣寫短東西,剛開始的時候,是怕忘,反而現在不怕忘了。忘了的東西一定是記不住的東西,這是廢話,不過廢話若由經驗得來,就有廢話的用處。
  看消息說今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三十周年,有要紀念的意思。不過依我的經驗,青春這件事,多的是惡。這種惡,來源於青春是盲目的。盲目的惡,即本能的發散,好像老鼠的啃東西,好像貓發情時的攪擾,受擾者皆會有怒氣。如果有所謂「知青文學」,應該是青春文學的一類,若是這樣,知青這個類,也只有芒克的《野事》一部寫得恰當吧。我們現在回頭去看所謂「知青文學」,多是無奈,無奈是中年以後的事,與青春不搭邊。再往回看到一九四九年,一路來竟無一篇與青春有關,只是些年輕時與政治意義的關係,與政治意義無關的青春,是不能入小說的,「知青小說」的致命傷,也在於此。而青春小說在中國,恕我直言,大概只有王朔的一篇〈動物兇猛〉,光是題目就已經夠了。
  青春難寫,還在於寫者要成熟到能感覺感覺。理會到感覺,寫出來的不是感覺,而是理會。感覺到感覺,寫出來才會是感覺。這個意思不玄,只是難理會得。
  編集舊東西,頭皮要硬一些,硬著頭皮才能將一些現在看來臉紅的東西集在一起送去出版。


◎布鞋

  王樹林每年有兩雙鞋,一雙單的,一雙棉的。單鞋從四月穿到十一月,棉鞋從十一月穿到三月。
穿單鞋的日子比較長,所以要很在意。下雨的時候,打赤腳,鞋提在手上,單鞋泡了雨水容易壞。同一雙布鞋,泡過雨水和用水洗,雖然都是水,但結果很不一樣。這其中的道理王樹林不知道,但王樹林知道,最好不要讓雨水把布鞋泡了。
  布鞋的做法是將舊布、碎布一層一層用糨糊糊在一塊木板上,放到太陽底下曬。曬乾了,叫布嘎渣兒,揭下來,比照著鞋樣兒剪成一個個布鞋底兒。之後用麻線一針一針將四到五層兒剪好的鞋底兒縫合到一起,成為厚鞋底兒,當然還有包邊兒,墊後跟兒。鞋面則用好的布料來做,當然也有包邊兒,內口黑邊兒,外口白邊兒。
  王樹林的奶奶每年要給樹林和樹林的兩個姊姊一共做六雙鞋,三雙單的三雙棉的。女孩子的單布鞋,腳面上還有一個袢兒。其實男孩子常跑跑跳跳,鞋容易掉,鞋面上反而沒有那個袢兒,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女孩子穿帶袢兒的黑面白邊兒的布鞋很好看。
  奶奶做鞋先做麻線,兩股細的搓成一股。奶奶將褲腳挽到大腿上,麻線就在大腿上搓,因此奶奶的大腿很光滑,像玉。麻線搓久了,大腿的肉變成粉紅的,有什麼事要站起來,奶奶總是先將褲腳放下,才站起來走開。樹林的大姊後來也幫著奶奶在自己的大腿上搓麻線,有什麼事要站起來,也不放下褲腳,站起來就走開。奶奶會說,褲腳不放下來,像什麼話!王樹林很奇怪,為什麼坐著可以,站起來就不許露腿呢?
  奶奶納鞋底兒,先用錐子在鞋底上扎個眼兒,之後用針引線從眼兒裡穿過去,再用錐子把兒繞一兩圈兒穿過去的麻線兒,用力揪一揪。幾雙鞋做下來,奶奶總是說腕子疼膀子疼,十二隻鞋呀。
  鞋頭穿出窟窿,就找一塊皮子縫上;鞋底快磨通了,就打上掌。一雙鞋不能輕易就不穿了。常常是姊姊的腳長了,穿不下的鞋就給妹妹穿。兩個姊姊穿不下的鞋,都是剪了袢兒給樹林穿,同學們看出來,就起鬨。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七日下午,學校通知全校師生晚上集合去天安門廣場。王樹林回家鬧著要穿新鞋,說晚上有重大活動。樹林的媽媽想了想,就把奶奶剛做好的明年的單布鞋讓樹林穿上。奶奶說,跺跺,看合適不?樹林跺了幾下,說合適合適,就到學校去了。
  八月十七日晚,幾十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分單位坐在地上,不時唱些革命歌曲,不斷有人上臨時搭起的廁所。後來革命群眾乏了睏了,開始臥倒睡去。十八日晨,有些人醒來,開始上廁所,廣場上又開始活動起來,不時唱些革命歌曲。
  天亮的時候,眼尖的人發現天安門出現不少人。此時東方有朝霞似血,聲音從金水橋一帶擴散,傳到王樹林面前的是:毛主席在城樓兒上!王樹林馬上回頭將「毛主席在城樓上」往後傳,再回頭望了很久,卻不能辨出毛主席,直到「毛主席穿了綠軍裝」的聲音傳來。上百萬人沸騰,〈東方紅〉音樂大起,「毛主席萬歲」的口號響徹雲霄,消息傳到全世界。
  後來上百萬人擁向天安門城樓,之後,上百萬人撤離天安門廣場,沿東西長安街前門大街遊行。天安門廣場遺留下近五萬雙被踩落的鞋子,包括初中一年級學生王樹林明年的新布鞋。

◎褲子

  老萬這一輩子穿過不少種褲子。在老萬的嘴裡,沒有「流行」這個詞,他說:「興」。七十年代末,有到大城市上學的學生回到鄉裡,穿著「喇叭口」,頭髮留得很長,黏成一綹一綹的,不洗頭的緣故。老萬在集上看到了,說,呀,又興「倒大」了!
  老萬回到村裡,翻箱倒櫃,老萬的老婆死了,所以什麼東西都得自己找。老萬找出一條褲子,土布織造,藍靛染的,有四十多年了,穿上,真的是個「喇叭口」。人越老越矮,所以老萬穿上舊褲子在村裡走,褲腳掃著地。
  老萬就穿上「倒大」褲到下一個集上去,人都說,老萬老萬,蹲一個看看。
  老萬說,蹲著勒得蛋疼,說起俺們膠東,這「倒大」褲幾十年前興過,海上的洋兵傳下的。論起乾地裡營生,褲腳管一提就到大腿上來,下面大還真是有下面大的方便。如今城裡人又興這,不知道是不是街上老淹著水?
  老人們都說,這麼多年,老萬真留得住東西,老萬,你怎麼還留著這褲子?
  老萬說,人就靠褲子,你看,這上邊穿來穿去,還是這個樣子,興不出個名堂。興來興去,都是興的褲子。當年這「倒大」褲,因套不了棉褲,廢了,襠小,又改不成個別的,可不就留下來了。老人們在一起從民國初年的馬褲一直說到前幾年還興的軍褲、軍帽。
  老萬穿過馬褲,是從個軍官的屍體上剝下來,但是老萬沒有騎過馬,曾經借過驢騎,光著腳。一個路過的敗兵瞧見,老萬因褲不肯脫下來讓給那個兵,被揪下來打了一頓。
  老萬前幾年也借穿過軍褲。村裡有個後生復員回來,在河裡鳧水,衣褲放在岸灘上,老萬推草車路過,看見了,停下來,脫了自己的衣褲,換上軍褲。後生在河裡見到是長輩,不敢生氣,說,穿這褲子可是挨槍子兒的。老萬在岸邊踱來踱去,蹲了蹲,說,就是輕了些,不著肉。後生說,現在發的是綸,打起仗來,一燒一個窟窿,不比早先的是好棉線。老萬脫下軍褲說,這褲不擋寒。
  縣裡貸款分配下日本進口的化肥,化肥用到地裡,化肥袋子叫保管員收著。老萬看見了,問,這袋子是啥料?保管員說,是塑料。老萬扯了扯,說,結實,我拿一條。保管員問幹什麼,老萬說,裁條褲子。
  老萬把化肥袋子剪成條褲子,穿上在村裡走,屁股上是「尿素」兩個字,褲腳下還看得見株式會社幾個字,白花花的,支稜著。
  眨眼間,化肥褲就興起來了。小孩子穿上,村裡人再也不怕孩子們撒野磨壞了褲子。後生穿上,多髒的地裡營生也不怕費褲子,泥乾了自己會掉。冬天套上化肥褲,腿上挺暖和。
  婦女不願意穿上化肥褲,因褲迎光一照,下身被描得清清楚楚。夏天穿化肥褲,捂得長痱子。另外,化肥褲染不上色,白花花的,人穿著走,有點家裡死了人的意思。
  老萬一輩子穿過不少種褲子,晚年了,沒想到領著興了一回化肥褲,而且有一陣袋子搶手得厲害。老萬成了個人物。老萬吩咐了後事,說,俺走的時候,給俺套個化肥裝裡,俺琢磨了,這化肥袋子比木頭棺材結實,不爛。

阿城 作者作品表

閑話閑說(二十五週年紀念版):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遍地風流(新版加收錄10篇阿城經典短篇)

常識與通識(二十週年紀念版)

威尼斯日記【20週年紀念版】

常識與通識

棋王樹王孩子王

棋王(中英對照)

棋王(中英對照)

威尼斯日記

常識與通識

閑話閑說

威尼斯日記

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威尼斯日記

棋王樹王孩子王

小城之春

棋王樹王孩子王 (簡體書)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