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於我,是一種生命眼光,遠勝於一類學術語言。但我對人類學精髓的衷心體悟,是在柬埔寨開花,「後柬埔寨時期」才陸續結果,《柬埔寨旅人》與《我的涼山兄弟》都是受惠於柬埔寨移動經驗的花果。從柬埔寨到涼山,我以不同姿態嘗試探索這個世界,以腳跨越,用心理解,借文字表意。我有幸看到的這個世界,充滿了苦痛與驚喜,滋養了我,讓曾經年輕困惑的心逐漸昇華。
書寫是我理解這個世界與介入不平的方式。只希望不是發洩自我的主觀與情緒,而期待記錄自己理解差異後的感想與反省,才不負我曾大言不慚地說過:「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
──劉紹華
「同溫層」、「平行世界」,今日網路上的常見用語。網民(我們)自嘲老愛在同溫層中取暖,也嘲諷他人彷彿生活在平行世界。笑罵之餘,或許更該思索的是,如何同情地理解我們與他者、這個與那個世界之間的差異?
人類學家劉紹華提出了她的答案:以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一九九八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柬埔寨工作隊,展開了生命中首次的大跨度移動。當時的她,曾任記者、尚非學者,單純渴望以受過人類學訓練的雙眼,深入凝視異文化的日常。兩年旅居,她為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隅,寫下珠玉般的小小文章,連串成本書第一部「柬埔寨旅人」。她以筆攝影,捕捉生存現實的斷片,凝固具有張力之瞬間。她的文字鏡頭下沒有奇觀,只有激發物傷其類同理之心的隱隱盼望。
第二部「後柬埔寨時期」收錄的散作,則是作者成為學者、田野轉至中國後留下的紀錄。其中可見《我的涼山兄弟》民族誌番外、隱藏在當代中國高度發展表象下的魔鬼細節、旁觀他人之苦的掙扎。文章議論增多,但令人動容的情感、害人嘴角失守的幽默感,字裡行間並無缺席。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與思維調性,也是她二十年來行旅歷程的中場回顧。本書末尾,她說,「散文會幫我記住,我和我的時代。」新的時代一直來,作者允諾探索不歇。她的下一次生命移動,必將繼續幫我們記錄,我們和我們同類的故事。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平路(作家)
吳音寧(作家)
李志德(端傳媒總編輯)
周保松(香港學者、作家)
周軼君(作家、導演、獨立記者)
房慧真(作家)
張娟芬(作家)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劉致昕(報導者主筆)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新著《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2018),為二○一八年臺灣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二○一九年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得主。
目錄
全書序: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第一部 柬埔寨旅人
儀式尚未完成——我的柬埔寨記憶
巴薩河畔
季風雨
慟的文化差異
古城吳哥
過橋
柬埔寨的生活邏輯
異鄉人
捲動風雲──洪森
祭典、文化與藝術
明天
失夢園
告別高腳屋
外一篇:一則鄉野傳奇的日記
第二部 後柬埔寨時期
涼山雜記
對愛滋病的恐懼舉世皆然嗎?
小女子難為榮譽男人:田野中的性別與階級
轉型社會中的市集與交易:涼山村寨巡禮
四川民族村落田野隨筆:彝族新年
當代中國觀察
我在西南山區看見的「中國」
從中國的發展來談服貿牽動的價值問題
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與挑戰
旁觀他人之苦
從「八八水災」思人類學特質
一段漫長的倫理之旅
冷眼熱心的人類學:從涼山回看柬埔寨
跋一:寫給年輕的學者
跋二:寫給年輕與年老時的自己
序/導讀
全書序: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這是個平行世界,實際上豐富多元,我們卻常只停留在彼此的平行軌道裡。關於空間,也關於時間。
一個顯白的想像:不同的社會世界、不同的人群在全球化浪潮的席捲下,腳下的沙石地基有異,有人沖涼爽快、有人跌倒淹沒,造就了區隔的發展機會與不平等。
時間,也顯示了這個平行世界。不同的人對時間感的體會有別,農村的與都會的、年輕的與年長的、放假的與上工的。一個直白的理解:在工業革命之前,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會被朝九晚五上下班打卡這回事來界定。
當平行世界的時空意涵交疊,同樣的一樁事件、一段歷史、一個社會,可能出現不同的敘事、詮釋,乃至前臺與後臺、看得見的與不被看見之差異。
那麼,該如何瞭解平行世界的差異呢?
我的經歷與感想是:將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移動,一直是我們實際生活與完成生命的方式。太尋常,以至於經常忘記它的獨特性;又太特別,以至於過度慎重以待,而失卻平常心。如果我們能將具有特性的移動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那就有可能完成平行世界中的多元理解、紀錄觀察與書寫。
這本書記錄了過去二十年我在平行世界中的橫豎移動軌跡、觀看與思考的故事,從柬埔寨開始,到近期的中國田野。在這兩國之間,我也曾移動至非洲大陸和美國,只是這段時間的紀錄散佚缺失,正好反映了我從青年轉中年時所處的巨變時代。這段期間裡電腦資料的儲存方式一再變動,諸多的手札筆記檔案流失。在後電腦時代,生命紀錄流失的速度,有時比前電腦的手寫時代還要快速。
柬埔寨之旅是我生命中首次巨幅跨度的移動。屈指數來,在柬埔寨的時空中稱得上是「第一次」的移動實在很多,它們讓我的生命、眼界與心防洞開:在異鄉長期生活、見識普遍的赤貧、認識眾多文盲、在漫長的爛路破橋上開車、看見這麼多被地雷炸傷的身障者、知道這麼多的愛滋患者生活在周遭、拜訪以茅草竹片為牆的監獄、在這麼多白人的酒吧中與不同國籍的東南亞小姐閒聊、見識臺商「包二奶」是怎麼回事、遇見遠赴柬埔寨茶館淘金夢滅的中國姑娘、和「黑道」打交道、在高腳屋裡生活、挑河水洗澡、與這麼多明明過得辛苦卻總是微笑的高棉人相交。這麼多的第一次,我若沒有改變,不是悟性太低,就是固性太強。所幸,我雖非天才,亦非蠢才,中庸尚可,由裡到外都改變許多。
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人群、文化、社會位置中移動而形成的眼光,讓我得以在柬埔寨的日子裡認識異文化的世界,體驗自己的可能與限制。於是,我也才有勇氣在日後進行更大跨度、更為困難的移動,從柬埔寨到非洲到中國。我心知肚明,如果沒有柬埔寨的生命移動經驗,不可能成就我後來的涼山體驗,我可能也沒有能耐把一個動盪的故事盡可能心平氣和地寫成《我的涼山兄弟》。
《柬埔寨旅人》是我首次書寫的生命移動紀事,二○○五年在臺灣出版,二○一七年又在中國出版。如今,春山的瑞琳和意寧將我二十年前的柬埔寨故事與日後開展的生命移動紀事集結成書出版。回顧瞬息萬變的平行世界,以及自己在其間未曾停歇移動的腳步與眼光,我想先聊聊近年來聽聞的柬埔寨新興現象,再重返我在柬埔寨的時空,讓當年沒寫出來的回憶重見天日。
***
二十年過去了,柬埔寨乃至整個東南亞,從對東亞人而言似乎不是那麼令人瞧得起的區域,已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板塊。東南亞的勞工、女性、文化、語言、飲食、電影、政治影響、市場規模、經濟發展等,令身處東亞的我們不得再漠視鄰近區域的人事物。臺灣早已從過往只朝北看,而逐漸轉向關注南方,近年甚至再度喊出新一波的南向政策。
然而,隨著柬埔寨的政經變動,柬埔寨人的處境反而進入一種更加深化的平行世界狀態。而臺灣,乃至其他東亞人,即使不斷南向,也並不一定能真心善待東南亞和那裡的一般人,主要看重的還是當地的經濟效益。在臺灣,學習東南亞語言似乎已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保障。臺灣房地產投資客在自家炒房還不夠,繼買進破產的美國加州地產後,東南亞的房地產已成為熱錢湧進的新目標。前幾年,每天早晨我開車上班途中都聽到收音機裡傳來「海外房地產投資首選,我推薦柬埔寨」之類的洗腦廣告。臺北街頭更不乏見巨幅廣告「金邊房地產,投資報酬率七%」。中國人也早已帶著重金進入東南亞架設高鐵與開闢經濟特區,還夾帶著中國式管理的文化特色。
中國與美國兩大經濟體的競爭煙硝,也一再以東南亞為戰場,臺灣媒體便曾以「中美搶東協如搶奧運金牌」來形容中、美兩國在東協中的激烈角力。兩大經濟體爭相拉攏東南亞,以壯大各自在全球體系中的政治經濟影響力,說明這個區域的重要性。但是,除了市場與經濟價值外,是否還能看到與珍惜東南亞的文化意義?還是,對東南亞文化的欣賞仍是以經濟觀點來評價?
舉例來說,泰國是個虔誠的小乘佛教社會,孝順與敬老是社會美德,但這些美德並非西方社會所崇尚,也在原以大乘佛教為主的東亞社會中逐漸式微。如今,在全球化的時代,貨幣交易與流通無國界,文化及承載文化的人做為商品,也一樣無遠弗屆。於是,東南亞勞工大量輸出東亞照顧老人,西方白人則移居泰國退休養老,享受泰國服務者對老年人的親近與貼心照護。經濟因素伴隨著文化特性,讓東南亞的文化與勞工和外界交互移動得更為頻繁。
另一種更常見的交互移動便是旅遊。東南亞的貨幣相對而言仍是弱勢貨幣,東亞旅客來此消費十分划算。可能正因如此,許多東亞華人旅客,即便是年輕人,到柬埔寨旅遊亦常住進高級觀光飯店,享受在自己國家或去發達國家旅遊時難得的消費活動,儼然從東亞向東南亞移動的過程中,自己的社會經濟位階倏忽由下而上。
殊不知,如此不察地躋身全球性的社經位階排序,仍停留在原本的世界想像與嚮往秩序,可能錯失瞭解當地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機會,無緣探索平行世界中的移動驚喜。最終返程回家時,才由高處落地回到現實,馬車變回南瓜,全靠照片來追憶海市蜃樓般的華美。如果年輕時期就如此依照社會經濟體系的階序築夢,而缺少認識差異的真心與體驗嘗試,年輕人最擔憂的不平等未來,能有機會改變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年輕時代都對世界心生嚮往,對改變世界的不公不義有過自我期許。但實際投入行動的,可能只是少數。誠然,對於行動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但不論如何界定,我想關注與理解應是所有行動的基本出發點。東南亞在經濟榮景之外的其他面向,也值得我們關注,如同我們希望自身面臨的結構性不平等與改變未來的可能性也一樣為世界關注。
我們自身和東南亞,在全球架構下其實一體相連,都被捲入也積極參與那個無以名之、卻無所不在的全球化影響。
東南亞至今仍是個悲苦與希望同時並存的世界。當然,東南亞之大,很難概括討論。就談柬埔寨,這是東南亞最困難的國家之一。光從政治上,就可以理解這個國家的辛苦。我在二○○五年出版的《柬埔寨旅人》中寫道:「洪森曾是世上最年輕的首相,年僅三十四歲便擔任柬埔寨的首相兼外長,並連任三屆首相,任期近二十年,……很有希望超過印尼的蘇哈托,成為掌權最久的國家領導人。」如今二○一九年,他依然統領柬埔寨,政治權力無人可及。古今中外的歷史從無例外,由一家專斷政治的時代絕無可能萬萬歲,我引頸期待柬埔寨的未來。
只是,在全球經濟架構中奮起直追的柬埔寨中上階層準備好接受秩序變動了嗎?他們願意為了長遠的子孫未來而挑戰既得利益的架構嗎?汲汲忙於生存的柬埔寨中下階層能有心力望向遠方嗎?這個讓亞洲熱錢躁動湧進的國家,現今國民人均產值仍遠低於美金兩千元,換算起來,平均每日遠不及十美元。柬埔寨的鄉間仍埋藏著無數不明下落的地雷。號稱經濟起飛的首都金邊,高樓大廈迭起,中產階級化的都市發展模式,將窮人趕出城市中心,城市周圍擠滿更多撿拾垃圾維生的貧民。眾多的愛滋患者仍缺乏生機。天堂與地獄的寫實,就如同吳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著人世歷史中的喜怒哀樂、罪與罰、墮落與超脫。
***
這些寫實所透露出的光怪陸離,我在書中寫過,如今柬埔寨境內的平行世界更為深化,景況應該更具張力。不過,有一則故事我在二○○五年時未曾寫下。滄海桑田,如今提筆,應該已無傷於人。
臺灣著名的黑社會組織「竹聯幫」出過一位傳奇領袖陳啟禮,我在柬埔寨工作期間,曾受惠於他的協助。長話短說,一名臺商占用了我們工作站的車子,我無計可施,轉向一名在柬埔寨闢地耕稻的臺灣媒體前輩求援。該名前輩告訴我只有陳啟禮能治這類臺商,但他也說像我們這種從事國際援助的民間組織是「白道」,而陳是「黑道」,白道不方便直通黑道,所以由他幫我去說。沒幾日,車子就還回了。這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