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蒙:科學探險如何解密掌控我們身心的神祕物質
 
作者: 蘭蒂.胡特.艾普斯坦 
譯者: 張瓊懿
書城編號: 1590670

原價: HK$140.00
現售: HK$133 節省: HK$7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行路
出版日期: 2019/09
頁數: 336
尺寸: 14.8x21x2.3
ISBN: 9789869804028

商品簡介
《科學新聞》雜誌(Science News)2018年度選書
《富比世》(Forbes)雜誌2018年腦科學必讀選書
暢銷書《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作者辛達塔.穆克吉盛讚

*****

荷爾蒙掌控了我們的行為、代謝、睡眠、性愛、情緒與免疫系統……,
可以說是活著、會呼吸、有情緒的個體的生物化學。
荷爾蒙的基礎科學是怎樣的?
它們的發現有些什麼樣的精彩故事?

*****
我們是怎麼發現荷爾蒙的?
這種人體自行生成的激素,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方方面面的?

想像我們的身體是個強大的資訊運輸系統,有大量訊息需要傳遞。
神經系統就好比傳統的電話交換線路,
訊息來源通過這些線路才傳送到目的地。
反觀荷爾蒙的運作,則猶如無線網路,
在身體的一端製造出來,卻能控制遠端的標的,
譬如大腦細胞釋放的荷爾蒙,只需要一丁點量,
就可以啟動睪丸或卵巢反應。

內分泌學直到十九世紀才問世,比起其他重大醫學發現晚了許多,
當時醫生才開始探索分布在身體各部位、分泌化學物質的的腺體。
一個世紀過去,這門晦澀不明的科學才漸漸躍升為受關注的專業,
直到近七十年,科學家終於找到了測量荷爾蒙的方法,
在這之後,亦發展出各式各樣荷爾蒙替代療法,
它們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仍然有進步的空間。

荷爾蒙是相當複雜的人體系統,尚有許多未知之謎。
除了述說荷爾蒙發現的故事,
本書更將幫助你了解各種荷爾蒙的功能,以及它們彼此複雜的交互作用,
你會發現,原來身體有這麼多方面與荷爾蒙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蘭蒂.胡特.艾普斯坦│Randi Hutter Epstein
於賓州大學取得科學史與社會學學士,接著從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新聞學碩士,並擁有耶魯大學的醫學學位,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梅麥爾曼公共衛生學院(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現為醫學作家、耶魯大學講師、耶魯大學醫學院駐院作家,也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院的兼職教授。
她曾擔任「倫敦聯合通訊社」(London bureau of The Associated Press)的醫學作家、倫敦《醫師週刊》的主任,撰寫的文章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每日電訊報》、《衛報》與《為人父母》等媒體,另著有《生孩子的歷史:從伊甸園到精子銀行》(Get Me Out: A History of Childbirth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to the Sperm Bank)。
現在與先生史都特.艾普斯坦居住在紐約市,育有四個孩子。


譯者簡介


張瓊懿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生理學博士,喜歡藉閱讀來開拓視野,更樂於與人分享所聞、所學,因而熱衷於翻譯工作。
譯有《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我發瘋的那段日子:一個大腦疾病真實案例》、《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品嘗的科學》(合譯)、《癌症探祕》、《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不願面對的真相》等書,並長期擔任《BBC知識》、《孤獨星球》等雜誌譯者。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近二十年來,台灣書市未有完整談論「荷爾蒙」的專書,多的是家庭醫學或美容類型的應用小書。「荷爾蒙」,對這個一般人似知又不甚解的詞彙,實需有本專書來詳細解析。本書爬梳「荷爾蒙」的發現科學史,並全面性地探討相關的基礎科學與其對於人類生活及社會的影響。
作者不僅有科學史與社會學學位,也擁有哥倫比亞公衛、新聞學雙碩士,以及耶魯的醫學等學位。跨界的養成背景,使她在撰述本書的眼界與手法更為全面。全書藉由荷爾蒙相關醫學發現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事件串聯寫成,作者以淺顯生動的筆調並附上多幀相片輔助,寫就這本探索操控人們身心神祕物質的科學故事書。
暢銷書《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作者辛達塔.穆克吉讚之:「扣人心弦,而且完整呈現內分泌科學知識!」對於缺少內分泌學相關科普書籍的台灣,這是填補知識缺口的重要出版品。


書籍目錄


導言
生理學家克洛德.貝爾納德長期研究人體消化,發現胰臟會釋放分解食物的汁液。為了測試,他只餵一隻狗吃肉,不吃糖類;然後犧牲了那條狗,取出牠的肝臟立刻檢測當中的糖濃度,之後並分別多次量測;如他所料,那隻狗肝臟裡的糖含量一開始幾乎是零,接著持續升高。貝爾納德告訴同儕,肝臟裡肯定有某種貯存並製造糖的化學物質;他還宣稱,所有器官都會釋放維持身體運作的物質。他稱這些化學物質為「內在分泌物」,這種觀點是前所未有的。

第1章 胖新娘
十七歲的布蘭琪搭上公車前往曼哈頓,打算在怪胎表演秀裡找份工作,與鬍子女士、侏儒、巨人同台。那是美國鍍金年代的縮影:怪胎秀、蔑視外表異常的人(卻又想要藉他們來賺錢),再加上嘩眾取寵的媒體。十九世紀晚期,科學家正開始探索身體內部器官分泌的奧祕,為什麼有些人特別胖?毛髮特別多?特別高大?特別矮?布蘭琪死去的幾年後,荷爾蒙的發現將引導我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對荷爾蒙的新認識也將有助找到挽救生命的方法。

第2章 我們稱它「荷爾蒙」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日,恩斯特.史達林為腺體研究做了結論:「這些化學訊息,稱之為『荷爾蒙』(來自希臘文的ópμaw,意指使我興奮或被激發)的東西,必須從製造它們的器官去到它們發揮作用的器官……」,這句話後來成了命名關鍵;也述明了荷爾蒙的定義:某個腺體製造的物質,經由血液循環去到標的器官產生作用;它們是維持身體功能的要素;它們是確保生存的關鍵。更說道:「只要明白與荷爾蒙相關的知識以及它們的運作模式,就能在掌握身體功能的健全上無往不利」。

第3章 大腦標本
耶魯大學醫學院圖書館的地下二樓,有個擺滿了大腦的房間;有些大腦是完整的,有些則是切片,全放在玻璃罐中。一九九四年,醫學系一年級的克里斯.沃爾酒後壯膽來到這兒,發現了這些驚人的收藏。沃爾回憶:「我和幾個同學闖入地下室、踹開門上的排氣孔,鑽了進去。我印象非常深刻,房間裡的大腦標本令人毛骨悚然,我們很擔心惹禍上身。空酒瓶旁有一塊板子,到此一遊的人都在上頭簽了名。」這些來自哈維.庫欣可怖的大腦標本與龐雜的紀錄資料,卻是現代內分泌學的基礎。

第4章 殺手荷爾蒙
一九二四年的這宗案子很快就獲得了「世紀謀殺案」的封號,所有報章雜誌、電影、小說都繞著同一個問題轉:這兩個有才智、財富、人脈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在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下午,捨棄了大好人生?媒體對這兩名凶手的報導挑起了大家更多的好奇,不管是缺乏母愛、性向或偷竊行為都無法解釋。然而,有個新理論此時成了醫學期刊與報章雜誌的新寵,吸引了醫生、律師與一般老百姓的注意力,渴望這門新興科學可以讓我們更明白偏差行為,這個新理論正是內分泌學。

第5章 重振雄風
尤金.史坦納赫是位來自維也納的生理學家,一九二○年代起,他花了將近二十年開創了一個最受歡迎也最具爭議性的回春療法。若要論科學證據的質量與數量,輸精管切除術的返老還童絕對登不了檯面;但若是以受惠者的見證與願意花錢買這項福利的人數來看,卻可說是風靡全球。它受歡迎的程度讓「史坦納赫」變成了一個動詞,意思是以輸精管切除術回春。佛洛依德「史坦納赫」了,詩人葉慈也「史坦納赫」了;但是史坦納赫本人沒有「史坦納赫」,這大概是他看起來沒有那麼年輕的原因。

第6章 研究性荷爾蒙的靈魂伴侶
一九六五年,吉奧基娜.席格.瓊斯醫生和她的先生小霍華德.瓊斯醫生,與劍橋大學的羅伯特.愛德華一起合作,成功地讓人類的卵子在實驗室裡受精,締造了前所未有的紀錄。一九七八年,愛德華創造了史上第一個試管嬰兒,三年後,瓊斯夫婦完成美國第一件體外受精的案例,為現代生育事業拉開了序幕。生殖內分泌學的歷史是瓊斯夫婦生命的一部分,他們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的實驗與研究成果,讓大家對性發展荷爾蒙有了全新的認知。

第7章 性別決定
一九五六年,凱瑟琳在西哈德森醫院生產,當醫生把孩子拉出來、打開雙腿看後,一句話也沒說。這是凱瑟琳的第一個孩子,她不知道自己該有什麼樣的期待,但是她以為孩子出生時,醫生會有「是個女孩!是個男孩!」之類的宣告,但是醫生什麼都沒說。這位醫生非常困惑,因為孩子的生殖器官既不像女生,也不像男生,比較像是處於兩者之間。身為醫生,要向患者承認事況無法判定已經夠困難了,更何況是嬰孩性別這麼簡單的事。然而內分泌學的新時代此際正要展開,性別認定將可因此而人為改變嗎?

第8章 長高
個子矮不是疾病,只是個描述,但有時也可以是個警訊。至少有兩百種醫學症狀會阻礙生長,缺乏生長激素也會長不高,不過科學家也發現,長高還需要性荷爾蒙的協助,生長激素會促進其他荷爾蒙分泌。整個成長過程(四肢拉長、肌肉變壯、內部器官變大)不但時間點要精準,每個細節也都要到位;就像烤蛋糕一樣:即使準備了數量正確的雞蛋、糖、奶油與麵粉,但是不知道怎麼混合或是忘了開烤箱,就不可能成功烤出蛋糕。對研究生長激素的科學家來說,一九六○年代前期就像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他們測試生長激素、睪固酮、甲狀腺素等,讓實驗室裡的動物忽大忽小,也在小孩身上做試驗。

第9章 測量無法測量之量
實驗室貼了「為了被認為有男人一半的優秀,女人必須擁有雙倍的才智、付出雙倍的努力」的標語,這是個常見的女性主義口號,然而蘿莎琳.雅洛補了一句:「幸好,這不是什麼困難的事。」雅洛是「放射免疫檢定」技術的發明者,因此獲頒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與諾貝爾獎。放射免疫檢定很容易被低估,因為它著重技術層面所以不容易懂;既不能治療疾病,也不是什麼驚人的發現,表面上不過是種量測工具,重要性卻不容忽視,對科學的全面性影響直至今日。這個檢定法提供了醫師全新的視角,就好比眼睛被矇住的人終於看得見了。

第10章 成長痛
接受生長激素療法的喬伊過世了,腦部切片組織呈現海綿狀空洞,很明顯的,死因是庫賈氏症;接下來幾年,數百位接受生長激素注射的孩子,也都罹患了庫賈氏症。說起生長激素療法的傳奇,醫生們感到興奮的程度絕不亞於亟欲孩子身體健康的父母,然而這一切不會只有天真的父母與大膽的醫生這麼單純,整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新的醫學發明可以解決問題,也可能帶來問題,當中牽扯到了科學家的聰明才智、醫生的傲慢,以及父母迫切的盼望,原先大家擔心的是治療無效,直到多年後才發現汙染帶來的悲劇。

第11章 火爆分子:更年期的奧祕
熱潮紅,這個命名並不是很貼切,「熱潮」聽來像是短暫快速的現象,但是它其實更像肚子裡有個火力全開的火爐,熱得幾乎教人窒息。大部分婦女的熱潮紅出現在五十多歲,然後持續個好幾年;也有少數幸運兒月經也就停了,沒有體溫變化、情緒波動,大腦沒有失靈,性慾也不受影響,在她們眼裡,其他女人根本是在無理取鬧。而在更年期的治療選擇上,點出其一直存在著醫療不確定性,新想法不斷出現的同時,代表現有的建議轉眼就過時;並非這些專家善變,雖然有時給人如此的感覺,但他們不過是依著手上的資訊做判斷,而這些資訊不斷地在更新著。

第12章 睪固酮企業
三十歲起,男性體內的睪固酮濃度每年會減少百分之一,降速很緩慢就像輪胎漏氣般,一開始不會發現,直到輪胎扁了才被注意到。步入中年的男子就像騎著輪胎漏氣的腳踏車,越騎越辛苦。不過,問題在於荷爾蒙濃度降低帶來的症狀需要修補嗎?如果需要,這樣的治療有效嗎?安全嗎?爭議上演讓整齣戲碼猶如政治競爭惡鬥,毫無醫學專業人士應有的風範;有位醫生稱在科學上持保守態度的同僚有「荷爾蒙恐懼症」,另一位醫生則稱對荷爾蒙態度積極的同儕為「荷爾蒙至上者」;而夾在這場混亂中的,是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接受荷爾蒙治療的人們。

第13章 催產素:愛的滋味
催產素是種大腦荷爾蒙,生產時會促使子宮收縮,進而把嬰孩推出產道,接著會刺激乳腺分泌乳汁。近期的許多研究發表與報導中,催產素更被認為可以增進母親與新生兒,或愛人間的親密關係,有助勃起、高潮與射精,還可加強心靈感應;另也被認為與信任及同理心相關,甚至增進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惻隱之心。然而,在這麼多的研究裡頭,有說催產素能增加信任感的,卻也有不少說會降低信任感的;增進愛的同時,也增進嫉妒;促進同理心之際,也推動種族主義……這些矛盾浮出檯面,肯定要教催產素的消費者不知所措!

第14章 轉性
離婚將近十年後,梅爾決定改變自己的外表。「我請孩子們坐下來,告訴他們:『我發現自己的身體一直躲著一個男孩,我決定讓那個男孩出來了。』」就像其他跨性別的人,梅爾堅信自己的女性生理結構與內心感受是矛盾的,這跟性向是不一樣的,後者跟慾望有關。跨性別的人常這麼說,性向指的是想跟誰上床;性別認同指的是在床上是什麼性別。科學家或許永遠不知道是什麼導致性別認同與生殖器官出現分歧,但是有一群活動分子、研究人員與醫生正試著找出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來幫助這些人即時且安全的轉性。

第15章 永不飽足:下視丘與肥胖症
有些人的食量確實太大了,但不知道是不是荷爾蒙的關係,人們的身體燃燒熱量的效率確實不如從前,或是說變得更餓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但確有某個東西在影響荷爾蒙,讓肥胖成為趨勢;或者說,是我們的肥胖把荷爾蒙搞得一團亂?研究食欲極為複雜,易胖體質是體內化學物質造成的,或是飲食而導致擁有易胖體質呢?母親孕期的飲食習慣、暴露於哪些化學物品,會對你處理熱量或受垃圾食物誘惑的程度造成影響嗎?我們是否身陷充斥致胖物的沼澤?還是說我們的生活方式都過分以食物為中心了?研究肥胖不只是探討體重增加,它是內分泌學非常重要的領域,因為它將細胞與行為做了連結,這是二十世紀荷爾蒙研究一直未能成功的。

後記
致謝


推薦序/導讀/自序


這本關於荷爾蒙的著作談及性別、苦難、神經學、生物學、醫學與自我發現。艾普斯坦不但能刺激我們的想像力,也能平復它。她描述的故事扣人心弦,成功地將整個內分泌系統的科學知識呈現在大眾面前。
——辛達塔.穆克吉(Siddartha Mukherjee),《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作者

艾普斯坦的文筆趣味橫生,宛如一位無所不知的八卦專欄作家,一個接著一個講述著荷爾蒙的精彩故事,在這些仔細考察、具有啟發性的大小人物故事、怪胎秀、謀殺案、熱紅潮與成千上萬枚裝在罐子裡的腦垂體中,到處可見艾普斯坦的聰明才智。
——安娜・萊斯曼(Anna Reisman)醫師,耶魯大學醫學人文計畫主任

現下的荷爾蒙彷彿大家過去口中的天使與惡魔,在看不到之處神祕地操控我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在這本充滿趣味、讓人大開眼界的著作中,艾普斯坦揭開了這些神祕分子的面紗,卻又絲毫不減它們的神奇力量。
——卡爾‧齊默(Carl Zimmer),《她繼承了媽媽的笑》(She Has Her Mother’s Laugh)與《霸王寄生蟲》( Parasite Rex)作者

艾普斯坦幽默、精湛、滔滔不絕地細數荷爾蒙的社會歷史,讓人一個接一個聽得津津有味……追隨她的穿針引線,一起見識荷爾蒙對我們的身體與生命的影響。
——海莉特.華盛頓(Harriet Washington),著有《醫療上的種族隔離》(Medical Apartheid)與《致死壟斷》(Deadly Monopolies)

提到荷爾蒙,一般人首先聯想到的是青春期、懷孕、更年期等,但是就像艾普斯坦在這本內容精湛豐富而且趣味橫生的著作中說的,荷爾蒙跟我們的關係絕不只這樣。善於說故事的艾普斯坦收集了從醫學歷史到當今新聞的各種例子,探索這些神奇的化學物質如何影響我們的吃、睡、外表、愛、恨與思考。
——蘇珊.科文(Suzanne Koven),麻省總醫院家庭醫師及駐院作家

就像本書所揭示的歷史,內分泌學領域中除了有過人的聰明才智,也不乏因傲慢而鑄下的錯誤。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蘭蒂.胡特.艾普斯坦醫師對荷爾蒙領域的了解透澈,文筆生動,她以輕鬆詼諧的散文記事串起歷史事實,以及真實人物的不幸遭遇,讓整本書的內容格外引人入勝。
——《舊金山書評》

對於荷爾蒙研究的歷史描述精闢、內容豐富。
——《紐約時報書評》

如果說身體是一座馬戲團,那麼荷爾蒙就是表演指揮官,從性別到新陳代謝都由它掌控。但是在這本令人振奮的歷史著作中,它們登上了舞台,反成了明星。
——《自然》(Nature)

這是一趟內分泌學的歷史之旅,除了講述它的發展過程,也不避諱提及被誇大療效的炒作。
——《柯克斯書評》(Kirkus)

以生動有趣的文字介紹荷爾蒙,以及它們在人體內的重要功能。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書探索了荷爾蒙對飢餓、性等各種事的影響。
——《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

書裡的內分泌學歷史兼具知性與娛樂性,內容涵蓋了基本科學、臨床應用,以及令人持保留態度的荷爾蒙商業。
——《書架情報網》(Shelf Awareness)

向讀者傳達生理學的重要知識,吸引力十足的醫學史書。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這是一本發人省思的著作:具啟發性、涵義深遠而有趣。
——線上書單(Booklist Online)

具備十足幽默感與好奇心的醫學記者蘭蒂.胡特.艾普斯坦,帶領我們做了一趟不尋常的歷史巡禮,從堆放了一罐罐十九世紀大腦的地下室,到二十一世紀位於洛杉磯的荷爾蒙診療所,認識這些能力驚人的化學物質。
——《內分泌新聞》(Endocrine News)

同時身為作家與醫師的艾普斯坦巧妙地在時空中來回穿梭,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述。她探查那些發現荷爾蒙、找出它們的作用的科學家,同時也利用個人故事來揭露這些化學物質如何大幅改變我們的生命。
——《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引發好奇心、同情心,機智而幽默的指南。
——Undark.org

導言
一九六八年夏天,我經常跟瑪莎奶奶去紐約揚克斯市(Yonkers)的史布朗溪鄉村俱樂部(Sprain Brook Country Club)游泳。奶奶和她的三個朋友(總是她們四個人)坐在陰涼處打橋牌,一邊喝著熱咖啡、抽著菸。我和哥哥、姊姊則在池子裡游泳,但更多時候,我跟姊姊其實是在做日光浴。我們在身上塗滿嬰兒油,頭上戴著包了鋁箔紙的唱片封面來吸收更多的陽光,然後手挽著手回家。姊姊總是能晒出令人羨慕的棕褐色,但是紅頭髮的我只是跟番茄一樣紅通通的,隔天就脫皮。瑪莎奶奶則永遠是漂亮的古銅色,不費任何力氣就把最好的陽光都吸走了。
五年後,我們才發現奶奶在做日光浴這件事上,並沒有過人之處,而是罹患了愛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皮質醇(cortisol)──一種維持正常血壓、增強免疫力的荷爾蒙。患有愛迪生氏症的人會有極度疲倦、噁心與低血壓等症狀,有時血壓甚至低得危險。除此之外,這個疾病還會讓皮膚變黑。一旦診斷出來了,治療方式其實很簡單:只要每天服用皮質酮(cortisone)這種化學成分類似皮質醇的荷爾蒙,來補足身體所缺的即可。
奶奶出生於一九○○年,當時還沒有「荷爾蒙」這個詞(一九○五年才問世)。但是到了一九七○年代,她生病的時候,科學家已經能精準地找出她的荷爾蒙缺失,以十億分之一克的單位來測量她的荷爾蒙濃度,並開藥控制病情。
一八五五年,著名的生理學家克洛德.貝爾納德(Claude Bernard)曾有預感,肝臟可以防止體內糖分濃度劇烈變化。他長期研究人體消化,發現胰臟會釋放分解食物的汁液。為了測試,他只餵一隻狗吃肉,不吃糖類。然後犧牲了那條狗,取出牠的肝臟後,立刻檢測當中的糖濃度,並分別在數分鐘、數個小時後再量一次。如他所料,那隻狗肝臟裡的糖含量一開始幾乎是零,接著持續升高。(雖然狗已經死了,但是牠的肝臟──還有其他器官──仍可持續作用幾天;這也是器官移植可行的道理。)
貝爾納德告訴同儕,肝臟裡面肯定有某種可以貯存並製造糖的化學物質。他還宣稱,不只肝臟和胰臟,所有器官都會釋放維持身體運作的物質。他稱這些化學物質為「內在分泌物」(internal secretion),這種觀點是前所未有的。
貝爾納德因此被許多歷史學家稱為「內分泌學之父」,但我不這麼認為。真正的先驅對這些化學物質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內在分泌物而已,它們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們可以喚醒細胞、激發標的細胞上的受器、啟動開關,讓事情開始運作。
我一頭栽入了荷爾蒙的歷史研究,因為過去這個世紀,有太多偉大的發現與難以置信的事件了。一九二○年代,胰島素的發現讓糖尿病從絕症變成了慢性病。一九七○年代,簡單的甲狀腺素檢驗,讓成千上萬的孩童長大後不至於智能不足。過程中當然也有失誤,像是一九二○年代中期,提倡輸精管切除術可以讓男性返老還童,而且這熱潮還維持了將近十年。不久後,更有醫生宣稱可以藉由觀察一個人的臉,就得知他有什麼樣的荷爾蒙疾病,甚至開荷爾蒙偏方給患者。然而這非但是騙人的招數,還可能嚴重危害健康。
本書裡的故事除了讚揚科學家的膽試過人,也訴說了為人父母的無可奈何。二十世紀早期的神經外科醫師,必須在沒有先進成像技術的情況下進行大腦手術,移除他認為分泌過剩而導致疾病的腺體。一九六○年代,一對夫婦為了替個子太矮的孩子收集生長激素,不停進出病理科實驗室與太平間。還有個好奇心旺盛的消費者,想要試試當紅的荷爾蒙,看看能不能讓自己活得久一點、感覺好一點。我從一八○○年代晚期的醫生開始回溯,當時他們還在屍體中尋找腺體,有時甚至得掘墓盜屍。接著我一路跟隨這些科學家的腳步,直到他們找到對應荷爾蒙的基因。
我們怎麼發現生長激素的功用不只是促進生長?什麼時候得知睪丸與卵巢是由大腦的荷爾蒙控制的?最近才發現的飢餓激素,是否意味著不是我們沒有自制力,而是身體裡的化學要我們吃東西呢?果真如此的話,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畢竟,我們不就是身體化學的產物嗎?關於荷爾蒙的使用,像是廣受初老男性歡迎的睪固酮凝膠,以及女性更年期的荷爾蒙替代療法,最新研究又是怎麼說的?
本書以荷爾蒙發跡前的十九世紀為起點,當時醫生才剛開始探索分布在身體各部位這些分泌化學物的腺體。一九○○年代初期,大家對荷爾蒙的概念有了雛形。到了一九二○年代,內分泌學領域迅速發展,從晦澀不明的科學躍升為最受關注的醫學專業。不但有人發現胰島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也接連被分離出來了。各種荷爾蒙治療偏方的書籍,更是如雨後春筍的發行。
如果說咆哮的二○年代是內分泌學初試啼聲,在虛虛實實的治療中累積聲望的階段,那麼一九三○年代就是它鞏固科學地位的時期。此時,有三件重要的生化進展打破了多年來的教條。一直以來,雌激素與睪固酮便被視為極端不同的物質,但研究人員發現,兩者的差異竟只有一個羥基,也就是一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元子的差別。它們就像同卵雙胞胎,只差穿的衣服不一樣而已。第二項,從馬的尿液中分離出了雌激素,而且還是公馬的尿液。科學家一直認為雌激素來自卵巢、睪固酮來自睪丸,但事實上,不管卵巢或睪丸,都會製造雌激素和睪固酮。最後,研究人員原本以為雌激素和睪固酮是對立的荷爾蒙,就像玩翹翹板的孩子,一邊上升了,另一邊就會下降,結果發現這兩個化學物質其實是合作夥伴。
這些發現讓我們必須以更複雜的角度來看荷爾蒙。科學家不再一次只研究一種荷爾蒙,而是探討它們當中的連結。
二十世紀後半一開始就有好消息。科學家找到了測量荷爾蒙的方法,這在過去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荷爾蒙雖然威力強,它的量卻非常微小,小到大家認為是沒有辦法測量的。在這之後,避孕藥改良了、驗孕變得又快又方便、女性開始服用荷爾蒙紓解更年期症狀。只不過好景不常,就在荷爾蒙藥物大行其道的同時,它的副作用也開始浮現。原始劑量的避孕藥會造成中風。冀望可以預防各種老年疾病的荷爾蒙替代療法雖然有其功效,卻也不如想像中美好。現在我們使用荷爾蒙療法更敏銳了,但尚有許多未知的事。
益處與可能風險間該如何權衡呢?重點不是再次尋找長生不老藥(這是個不斷改版的老故事),也不是一切講求天然(畢竟,我們是荷爾蒙的產物;它們是我們的天然化學)。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明白,我們體內的荷爾蒙間有複雜的交互作用,我們與我們接觸到的荷爾蒙也息息相關。
直到最近,母親才告訴我,瑪莎奶奶是怎麼被診斷出有愛迪生氏症的。在那之前,奶奶的牌友們就發現她很容易累,甚至打牌打到一半就睡著了。接著,在一九七四年感恩節前的那個星期一,她來到我們在紐澤西的家中,靜靜的坐著。喝湯時不喝湯,而是皺著鼻頭,嘀咕著說她要多一點鹽,然後躺在沙發上休息,跟我們認識的瑪莎奶奶完全不一樣(我們後來得知,對鹽渴望是愛迪生氏症的另一個徵兆)。我們的瑪莎奶奶不閒聊,也不發牢騷了;她甚至沒有力氣走到後院去抽菸。我母親嚇壞了,趕緊打電話給醫生。
醫生找不出任何問題,但是奶奶的性格改變太詭異了,所以他讓奶奶住院檢查。坐在輪椅上的奶奶到病房時,已經絲毫沒有力氣,只能由媽媽餵她吃東西。就在這時候,媽媽發現她的舌頭黑黑的(媽媽覺得醫生未免太粗心了,怎麼會錯過這個症狀呢?)
我的父親是病理學專家,他把所有症狀結合起來──舌頭發黑、皮膚呈古銅色、異常疲倦──懷疑是愛迪生氏症。他要求做荷爾蒙檢查,果然發現奶奶嚴重缺乏皮質醇。那時我對這個疾病所知不多,只知道甘迺迪也是患者,因為這病跟總統沾上了一點邊。我記得小時候常聽媽媽喊,「媽,別忘了吃你的皮質酮!」早上吃一顆,下午吃一顆。我不確定自己知不知道那是荷爾蒙疾病,當時的我對荷爾蒙的印象就只有胸部發育、月經和性,就這麼簡單。
然而,荷爾蒙不僅如此,它不只跟青春期發育或性愛有關,還掌控了我們的代謝、行為、睡眠、情緒變化、免疫系統、「戰鬥或逃跑」反應,可以說是活著、會呼吸、有情緒的個體的生物化學。荷爾蒙的歷史有精彩的發現、有峰迴路轉、有堅持、挑戰與希望。這本書介紹了當中的基礎科學,以及參與其中的人,將從內而外娓娓道來我們何以為人。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