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創新:第一本將「行為金融學」與「技術分析」結合討論的書。
實戰應用:打造2模型搭配3種技術分析,來觀察市場趨勢與交易勝率。
第一本將「行為金融」與「技術分析」結合應用的書籍!
「技術分析」人人都會,為什麼真正賺到錢的沒幾個?!
不是因為你沒學好,更不是你研究得不夠透澈,
問題在於你的行為!
獲利的新模式=行為金融學+技術分析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理查‧塞勒將心理分析加入經濟決策之中,透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與自我控制,來揭示人性如何影響人們的決策與市場交易的結果。而塞勒為了展現自己的研究結果,也將這研究實踐在自己的基金上,創造出良好的績效。自此,行為金融成為顯學,革新了投資和交易方法。
★那,我們應該如何複製,運用在自己的交易上呢?
擁有30年投資經驗的法人操盤手保羅.亞佐巴帝為這個問題提供解答。
答案就是行為技術分析(行為金融+技術分析)。
過去投資人會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或計量分析來投資股市,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擺脫不了人為的因素,也就是市場心理的影響。為了掌控市場心理,作者認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察技術分析線圖,因為每一根K線都是由投資人用金錢堆積出來。觀察線圖變化,也就是觀察市場心理的狀態。進而,從觀察出來的規律(狀態),搭配技術分析的方法,來加強使用技術分析的效度。
作者認為,要讓技術分析成為獲利的工具,就得掌握市場心理,於是他提供了投資的第四類模式:行為技術分析。
他將行為金融的概念應用在技術分析的三個關鍵技巧上:極端研究、趨勢研究、支撐和壓力。透過行為金融學來把握這三個關鍵技巧,可以觀察出長期的價格模式,從而制定有利可圖的交易或交易策略。
★那,要如何應用呢?
◎判斷趨勢
作者提出兩個模型,一個是「市場矩陣」,另一個則是「SEP」集合,來說明趨勢狀況和持續力。
★「市場矩陣」:判斷現處哪種趨勢,決定勝率
市場是由趨勢投資者、逆勢投資者、尚未決定的投資人三類人組成的,所以亞佐巴帝以這三類人的行為模式,建立出「市場矩陣」的模型,透過這個模型,可以判斷出現在市場處於狀態。
★「SEP」集合:趨勢的持續力,判斷交易的時間長短
作者提到,資產價格的形成,也就是市場先生定出的價格,是由情緒(S)、經濟因素(E)、價格活動(P)所引發。所以藉由「市場矩陣」判斷出趨勢後,搭配線圖和「SEP」集合的變化,可以看出趨勢的持續性。
◎個人交易的實戰應用
我們的交易決策通常包含三部分:資金(M)、時間(T)和機率(P),白話來說就是,當你進行投資決策時,你會考慮自己的資金大小、時間長短,以及勝率(報酬率)。而你一旦透過這個「MTP」架構了解自己的投資,就可以使用「市場矩陣」和「SEP」集合,決定交易的勝率與時間框架。
《第四類投資模式》是一本清晰實用的讀物,適用於那些想要了解人性和金融市場發生碰撞時會發生什麼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中獲利。
名人推薦
JC趨勢財經觀點版主Jenny
暢銷財經作家 安納金
台股籌碼專家 阿斯匹靈
K線達人楊忠憲
專職操盤手獨孤求敗
知名財經作家盧冠安
專職交易者權證小哥
「情緒因子驅動了投資人的行動,而技術分析彙集市場上每位投資者的行動,以數字或線圖來呈現結果。本書作者結合行為金融學與自身經驗,告訴讀者情緒偏誤是如何引導投資人做出不受控的決策,而投資人又該如何從技術型態中嗅出市場中的不平衡,掌握提早布局的先發優勢!」
----------JC趨勢財經觀點版主Jenny
「此書應是崇尚技術分析操作者一個高CP值的學習機會,甚至是一個從『心』開始理解市場運作原理的嶄新機會!」
----------暢銷財經作家 安納金
「作者大膽將行為金融和技術分析做結合,讓我們可以透過線圖了解人性,此舉不但了解了市場,也順便了解了自己。」
----------台股籌碼專家 阿斯匹靈
「這本書有系統的分析人性如何影響決策,用很多理論和案例來解釋人的行為,從個人行為到群眾的集體行為,最後將這些行為結合金融投資,解釋技術分析,看懂價格變化的原理,從中找到賺錢的交易策略。」
----------專職操盤手孤獨求敗
「很難想像有一個作者能夠將投資行為和心理層面獨立出來,然後把群眾和個人的思考拆解得如此細膩,卻又淺顯易懂,一針見血的點出投資人常犯的迷思和盲點。假如你在金融投資的領域,正遭遇很多懷疑跟迷惘,這本書應該可以協助你解決很多這方面的問題。」
----------K線達人楊忠憲
「這是一本國內很罕見的書籍。由於探討金融心理學的通俗書籍本就不多,但這本書居然可以結合金融心理學與技術分析,堪稱是國內首見。」
----------知名財經作家盧冠安
「這本書內容運用統計學計量分析、市場情緒和價格走勢來研究股票,此乃高勝率的交易!」
----------專職交易者權證小哥
編輯推薦
顛覆傳統,革新交易的新投資模式
(文/樂金文化編輯部)
過去投資市場出現過各式各樣的投資方法,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和計量金融。這三類投資模式的前提是奠基在「理性經濟人」的基礎上,認為人是絕對理性,可以在投資行為或經濟行為中,做出最合適的決策。然而,這個前提就在1977~1978年丹尼爾‧康納曼、阿摩司‧特沃斯基和理察‧塞勒等經濟學家投入行為經濟學研究後,開始受到質疑。爾後數十年間,大量「『有限理性』(認為人類本質上雖屬理性,而且也希望達到行為最優化,但我們的大腦在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是有它的限制)對經濟行為和金融行為的影響」的研究,如雨後春筍出現,直到康納曼和塞勒分別獲2002年和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金融學成為顯學,革新了投資和交易方法。
為了證實行為金融的效用,塞勒也進一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實踐在自己的基金上,創造出良好的績效。《第四類投資模式》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討論,作者保羅.亞佐巴帝(Paul V. Azzopardi)認為,正視人的有限理性和各式偏誤的行為金融學,就是第四類投資模式。而如何利用第四類投資模式來獲利,亞佐巴帝提出了自己的答案:行為金融學+技術分析。
他認為投資的關鍵,是在不確定狀況下所做的決策。優秀投資人通常要收集投資的基本面資訊,加以深思熟慮去判斷。但基本面因素要真正發揮作用,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從經驗中發現到,短期內推動市場變化的通常是市場情緒,而非基本面。市場情緒是反映市場參與者的集體心理,而觀察這個集體心理,就得透過技術分析。
這些實體群眾或數位群眾對於特定市場事件的反應、相互間的溝通互動,會造成種種個人情感和情緒,彼此激盪匯流即成集體心理。包括各種心理偏誤、基本面歷史因素、價格與成交量模式,各式各樣的期望、想像、偏見、恐懼、貪婪、歷史因素和各種隨意的解讀,另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都在即時的回饋循環中相互發揮作用。這種種令人著迷、引人注意的互動,就好像是捏造塑成投資交易的黏土,一點一點的逐漸決定股票價格。
書中,亞佐巴帝將行為金融學的概念應用在技術分析的三個關鍵技巧上:極端研究、趨勢研究、支撐和壓力。透過行為金融學來把握這三個關鍵技巧,可以觀察出長期的價格模式,從而制定有利可圖的交易或交易策略。
他也深入討論應用面,在判斷趨勢上,提出兩個模型,一個是「市場矩陣」,另一個則是「SEP」集合,來說明趨勢狀況和持續力。
「市場矩陣」,用來判斷現處哪種趨勢,決定勝率。亞佐巴帝認為,市場是由趨勢投資者、逆勢投資者、尚未決定的投資人三類人組成的,所以用這三類人的行為模式,建立出「市場矩陣」的模型,透過這個模型,可以判斷出現在市場處於狀態。
「SEP」集合則是展現趨勢的持續力,可判斷交易的時間長短。資產價格的形成,也就是市場先生定出的價格,是由情緒(S)、經濟因素(E)、價格活動(P)所引發。所以藉由「市場矩陣」判斷出趨勢後,搭配線圖和「SEP」集合的變化,可以看出趨勢的持續性。
至於,個人交易的實戰面上,亞佐巴帝提出,資金(M)、時間(T)和機率(P)的交易決策模型,白話來說就是,當你進行投資決策時,你會考慮自己的資金大小、時間長短,以及勝率(報酬率)。所以投資人可以藉由這個「MTP」架構了解自己的投資,搭配使用「市場矩陣」和「SEP」集合,決定交易的勝率與時間框架。
《第四類投資模式》是一本清晰實用的讀物,不只是提供初接觸投資新手做為指導,也希望過去一直只運用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投資老手,現在也可以在決策時加上行為因素的考慮。當然更適用於那些想要了解人性和金融市場發生碰撞時會發生什麼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中獲利。
作者
保羅‧亞佐巴帝(PaulV.Azzopardi)
法人操盤手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索德商學院企管碩士,註冊會計師,在證券業工作三十年,遍歷各層級職務,長年管理私人帳戶進出全球證券市場,累積數十年實戰投資經驗。現為法人操盤手,專注管理私募基金,對投資與金融的熱情終身不退。平常撰寫投資和金融類的文章。著有《投資與金融:常識方法》。
個人部落格請見:www.etfinvestmentsnewsletter.com
電子郵件:Paul@paulvazzopardi.com
譯者簡介
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麥田、新星球、聯經、今周刊等出版公司。譯有《行動的勇氣》《鍵盤參與時代來了!》《忍耐力》《獲利的法則》《自食惡果》《大緊縮》《失控的撙節》《正如身體駕御意識》。
序/導讀
前言
從某方面來說,投資人一輩子都在跟市場價格的隨機波動搏鬥。就我個人來說,我最早是先拿到會計師證照,從那個身分開始去理解那些翻雲覆雨又讓人非常著迷的投資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很努力的學習各種商業知識,盡可能接觸各種投資理論。
所以,我原本是從基本分析開始的,但很快就被引導到有效市場理論,還有各種精緻漂亮的數學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還有選擇權定價理論等。在這些各式各樣的理論之中,我找到很多刺激,但很少讓我徹底感到滿足。
有很長一段時間,面對翻覆多變的市場我逐漸妥協,想說只能靠自己多做功課,掌握基本分析的重要資訊,就可以依賴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進入市場,小心翼翼照顧好自己的投資,然後期待出現最好的結果。而且我還會運用停損技巧來改善這個基本方法,策略性的猜測市場接下來的動向。平均來說,這些方法都有點用處,但是整體結果並不讓我感到滿意。
我第一次讀到埃德溫.勒菲弗(EdwinLefevre)寫李佛摩(JesseLivermore)的經典著作《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ofaStockOperator)才發現到,基本面雖然很重要,但並非主角。況且市場本身其實是自有其生命,由大家的情緒所推動。我發現就是這些情緒在推動市場動向,透過市場價格的變化可以清晰看出這個活動過程。而這個市場情緒,其實就是市場參與者的集體心理。這個綜合股票基本面、價格變化和市場情緒的大雜燴,最後讓我發現了一條投資大道!
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從各種討論投資的文章裡頭,我偶然發現康納曼(Kahneman)和特沃斯基(Tversky)研究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以及他們談到我們在不確定狀況下經常運用基本方法--所謂的認知「捷徑」,亦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做決策,他們談到一些像是代表性、可得性、錨定與調整等的概念。我們這些投資人不就是在不確定狀況下做決策!不然我們是在幹嘛呢?康納曼和特沃斯基的「行為金融」方法採用最新研究,運用心理學、經濟學、統計學和其他各類學門的技術深入理解李佛摩所說的市場心理。我覺得這門學問真是直抵市場核心,讓我心醉神迷讚嘆不已。
「決策」即是投資和行為金融的核心,意思是我們怎麼做決定;所以我很清楚,行為金融應該就是投資學的核心重點。我也很快就明白,雖然基本分析可以處理未來(如果能拿到好資料的話),我透過股價趨勢和技術線圖也只能知道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以及明天大概會怎麼走。這讓我了解到,我必須以基本分析和經濟模型做背景,然後透過市場情緒和價格走勢來觀察最近切的狀況。另一個重點是,運用統計學和計量分析收集事實資料,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地研究,而不是跟著道聽塗說天馬行空。這樣打掉重練重新聚焦,讓我整套投資方法為之一變。
接著就到了二○○八年及二○○九年的大考驗。市場的本質是,沒人可以永遠成功,每一個參與市場的人都必須更努力、更用功。但我希望這種重新聚焦,可以幫助各位讀者提升投資績效,因為我就是靠這種方法提升績效。
行為金融的興起
我很高興的注意到,世界各地的技術分析組織越來越重視市場情緒和投資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把這些新研究納入知識體系與技術分析課程,並且更加重視統計測試的證據檢驗。與技術分析相關的行為金融研究論文,也開始出現在重要的研討會並成為學術獎勵的對象。
一些很有影響力的機構,諸如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及全球各地的技術分析師協會,也都把行為金融的研究納入協會獎助的研發專案。
例如,英國《技術分析師》(TheTechnicalAnalyst)期刊定期舉辦研討會、培訓課程及多種活動,為「交易員及基金經理人運用市場心理學駕御市場無效率」開設一系列行為金融講座課程。二○○八年的研討會上有幾位老師探論展望理論、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羊群行為(herding)和價值投資法如何運用行為金融等議題。這些跟全球各地的類似活動,都預示著金融與證券交易的新視野,很可能改變我們進入市場的投資方法。
提供投資服務的相關企業如今不只研究不同類型的投資人(法人、共同基金和散戶),還會透過投資管理方式以及不同操作規模的買、賣壓力來進行分析。因此,行為金融不只是影響到投資決策,也影響到企業與股東的關係。
本書的目標
我這本書設定三個重要目標。我的第一個目標是翔實、有趣又有條理地向投資人介紹行為金融學。在第一部分的導論提供行為金融的背景資訊後,我在第二部分會討論行為金融的主要概念,這是各位讀者了解整套學說的基礎。
我的第二個目標和第一個一樣重要,就是探討快速發展但還是相當新穎的行為金融學如何跟技術分析相互結合,我們知道這方面的應用一直以來頗有進展。這種新組合我稱之為「行為技術分析」。
我認為行為金融和技術分析相互激盪和啟發,可以帶來讓人振奮的新展望。這兩大學門的邏輯融合為一,以客觀觀察和現代計量分析檢驗假設,會對這個領域的深入探索提供動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藉此創造出新的獲利方法。
我這本書的第三個目標是,提供投資人實用價值,幫助大家找到獲利的方法。這本書不是要拿出什麼祕術絕招,不是說叫你每天練個幾分鐘,幾個月後就能在市場上賺大錢。相反的,是在第二部分的每章最後都會有一個總結摘要,探討投資人如何運用剛剛討論過的行為金融理論。這些討論會在第三部分再加擴展,我會討論技術分析師多年來使用的三種行為金融策略的概念。這三大策略分別是:極端價格、追隨趨勢、支撐與壓力。我選用這三種策略,是因為它們都有充分證據顯示有效,而且在證券交易上帶來好「錢」景。
推薦序1
從「心」開始理解市場運作原理
本書作者保羅.亞佐巴帝在證券業工作三十年,長年管理私人帳戶進出全球證券市場,累積數十年實戰投資經驗,透過此書,希望傳達給投資人一個重要的訊息:要讓技術分析成為獲利的工具,就得掌握市場心理,而「行為技術分析」是區隔於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與計量分析之外的第四類分析模式。
市場上無論哪一種分析模式,終究都必須將市場價格植入其中以進行評價(或者估值的衡量),然而,只要涉及市場價格就擺脫不了人為的因素,也就是市場上人們的心理狀態以及情緒的影響。市場上多數技術分析者普遍認為,技術線圖的起落轉折就是反映投資人情緒的最佳寫照,但是,技術分析領域可謂百家爭鳴,對於同樣價格漲跌的判斷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彼此衝突,這使得許多剛進入市場不久的新手們對於技術分析感到莫衷一是。
我認為,多數散戶新手們初入市場時,接觸到幾位技術分析領域的高手,單憑所見其神乎其技的操盤或解盤技巧,於是心生嚮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成為一位厲害的操盤手。殊不知,絕大多數的技術分析工具都有其預測判斷的極限,也存在偶發失準的時候(而此時卻往往讓人們一次賠掉之前所累積賺到的獲利),新手們在學習與實戰運用的過程中,往往需經歷反覆不斷的自行驗證,甚至蒙受虧損的挫折來換取經驗,這也使得不少人在幾次試誤之後,道出技術分析不可靠、甚至無用的說法。
此書作者以他在證券投資市場三十多年經驗,歸納出既可以實證支持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架構,同時又能運用在交易實務上的三大策略,分別是:極端價格、追隨趨勢、支撐與壓力。如果能夠透過此書的輔助,讓剛接觸技術分析領域的新手們有一個良好的基石做為出發點,或者使原本已經接觸過技術分析的操作者能夠有去蕪存菁、獲得操作判斷邏輯上的補強,抑或市場老手們因此釐清原本不夠有把握的模糊地帶而獲得更加清澈的見解,那麼此書就發揮了它的價值!畢竟在目前台灣股市有許多知名的技術分析高手,能夠持盈保泰、長勝於市場的老手也不乏其人,然而能具備有理論根據、有實戰驗證、更有系統的進行教學指導的師資並不易見(往往這樣的良師只願意指導少數人,或者他們普遍已經賺夠一生財富而享受人生、不再參與教學指導),此書應是崇尚技術分析交易者的一個高CP值學習機會,甚至是一個從「心」開始理解市場運作原理的嶄新機會!
最後,我衷心期盼每一位讀者和投資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投資哲學,無論是哪一類的投資模式,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掌握正確的投資心法,享受清閒且優遊自在的人生。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暢銷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實戰書》、《高手的養成》、《散戶的50道難題》作者 安納金
推薦序2
投資心理,是你不可忽視的市場之鑰
多年前我有幸參加一個財經節目,某知名主持人與我對談時,當我提到,自己在生態研究所修過動物行為學,這門學問對投資很有幫助(當然研究所時,我並不知道動物行為學對了解投資心理有幫助)。當下主持人一臉訝異,而其他來賓也沒能夠接上話,大家只好轉移話題。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台灣的投資人對於市場心理的了解是如此的少,很多人似乎以為照著基本面或(與)技術面,就能在市場上賺錢了。事實上,在金融市場上偶爾賺點小錢並不難,難的是在極端行情到來時(當時媒體想必是鋪天蓋地的消息接踵而至),你還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被之後的暴跌或崩盤滅頂(因為一次暴跌或崩盤的損失,往往超過過去數年的報酬),這才有長期獲利致勝的可能。
由於行為金融學(或金融心理學)其實是個相對新穎的學門,因此目前國內對於這學問的探討不多,市面上的相關書籍也屈指可數。某日樂金文化總編與我討論這本書的內容時,我便發覺這是一本國內很罕見的書籍。由於探討金融心理學的通俗書籍本就不多,但這本書居然可以結合金融心理學與技術分析,堪稱是國內首見。
除了內容堪稱珍品外,也非常實用,例如179頁提到三角形型態「盤整時間越久,最後突破時的爆發力就越強大、走勢會越陡峭」,這已經在二○一六二○一九年五月的黃金盤整與之後的突破中驗證。我比較擔心的是:當已經盤整多年(或者說高檔震盪)的股市向下突破的時候,不知道會有多慘烈?在此也提醒各位讀者,最好預先防範這種風險,不要像書中說的「羊群效應」,迷信「長期持有股票可以賺大錢」,最後落得慘烈下場。
另外,還有幾個例子,足以證明本書的實用性:由於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因此多數人在處理投資時,常會想聽到「一個指標」或「一支明牌」就可以賺錢,或者是67頁說到,認為過去的趨勢就代表未來的趨勢(而沒有研究背後的原因)。抑或,過去近十年的股市上漲,讓很多人產生「反正股票一直放著,就可以賺錢了」(這就是本書說的「將複雜性簡化」的錯誤思考模式),如果各位讀者看懂這本書的意思,相信可以讓各位未來省下不少「學費」。
在89頁說到的「道瓊狗股」(DogsoftheDow)這種投資策略,簡單來說就是買進過去表現較差的股票,而這種操作方式也的確有它的績效。如果各位讀者的眼光不只放在股票(這就是書中85頁說的「全球宏觀投資策略」),而是放在股、債、匯(可以分為美元與非美元貨幣)、原物料、房地產,檢視一下這五種主要資產哪種最被低估,或許你會有海闊天空的感覺。
這本書能夠讓讀者了解自身思維的盲點,之後務實面對並改善。這就是我推薦給各位的原因。如果各位讀者能善用本書內容(最好也讀在下的序),才能夠在即將來臨的金融風暴之前安全脫身,甚至還能笑傲江湖,賺得一筆小錢。
知名財經作者 盧冠安
推薦序3
看懂價格變化,找到賺錢的交易策略
牛頓曾經說過:「我可以準確的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是我不知道瘋狂的人會將行情帶到哪裡去。」投資不只是科學、統計學、數學,還夾帶著人性、情緒在裡面,投資你不得不考慮到人性會影響行為,而行為影響價格。
最近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有一個機車行老闆,因為白天修理機車的生意不太好,每個月繳房租給房東,讓他沒辦法獲利,不但不賺錢,每個月還倒貼一到兩萬,為了貼補這個虧損,他選擇早上六點到九點兼差外送早餐,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經營他的機車行,晚上九點到十二點再兼差外送消夜。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他說,修機車的技術是爸爸傳承給他的,但是現在開店不會賺錢,他希望自己
可以撐下去,不要讓家人擔心經濟來源。
由理性來分析,他應該在主要的工作時段賺到錢,而不是用其他的方法來彌補他的虧損。他可以關掉他的機車行,去找一份工作,這樣直接讓收入由負轉正。可是從情感來看,他捨不得結束他的事業,不想要認輸,不想面對虧損的事實,選擇逃避。想用其他方式來彌補這個虧損,期待生意最後可以變好。這不是和很多人的投資行為一樣嗎?當投資發生虧損,選擇不面對虧損,不停損,可能用其他收入、儲蓄或房產,再投入市場,希望可以拯救虧損的帳戶,期待情況可以好轉。決定你投資行為的,是客觀的分析,還是主觀的情感?
我的第一本著作《贏在修正的股市操盤絕技》提到,人性怎麼影響操作,怎麼面對你的各種交易的情緒,了解人性與行為,在市場上賺錢。這點和本書強調的「行為金融學」不謀而合。這本書有系統的分析人性如何影響決策,用很多理論和案例來解釋人的行為,從個人行為到群眾的集體行為,最後將這些行為結合金融投資,解釋技術分析,看懂價格變化的原理,從中找到賺錢的交易策略。
專職操盤手獨孤求敗
試閱
行為金融革命
我們的投資常識大多是根據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概念:一個精於計算、不受感情干擾,能夠完全理解周遭事物的參與者。但行為金融學對這個假設提出挑戰,打破古典經濟模型,發展出更新也更貼近現實的實用理念。
行為金融對你的投資很重要
投資是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對風險與不確定性下判斷的決策過程。我們的自然天性,包括情感情緒、理智分析和生理反應,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行為金融研究的是我們怎麼做財務決策,以及那些自然本性帶來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在整個投資過程中,行為金融學可說就是占據核心位置,能對投資人如何投資資金帶來新見解。
我們今天看待財務決策的方式,就算只是跟十年前比較,也已經跟過去截然不同。行為金融學吸收過去的經濟和金融理論,透過心理學及其他人類行為的研究,讓我們知道人類行為與反應的實際方式,而不再只是我們「應該」要有什麼行為或反應。所以最早探索行為金融學的專家很多都是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運用相關學門的專業知識來研究我們在經濟及投資上的行為和決策。
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重要假設是說,人類的經濟行為完全是理性的,認為我們都會以冷靜而合理的方式進行種種分析,以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來進行交易。而且不只是理性分析而已,這些冷靜的盤算也都是在資訊完整揭示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交易不管是誰都能獲得最優化的利益。
古典經濟學大多是根據這樣的「理性經濟人」概念來進行相關研究和探討。而金融與投資只是經濟學裡的特定主題,所以金融研究者在進行相關探討時,當然也是採用原本掌握的古典經濟理論為基礎。這些早期的金融理論通常被行
為金融學家稱為「標準金融」(standard finance)。
「理性經濟人」真的存在嗎?
理性經濟人其實是誇張又好笑。買車的時候真的會像這樣算來算去、比來比去的人大概也不多吧。理性經濟人的方法也太過耗時,事實上也永遠不可能做到,因為收集資訊收到某個時候,那些資訊又都過時了。所以我們要是用理性經濟人這種方式來做決策,大概永遠也做不出什麼結論來。
不過我們知道,理性經濟人那一套仍然捕捉到一部分真實。比方說要買車的時候,我們的確會先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輛車。也許我們只要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就夠了,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話。我們也會去注意開車到底要花多少錢,例如耗油效率、去哪裡買最划算、去哪裡維修最便宜等。所以,以理性經濟人為假設的經濟模型,雖然不夠準確,但確實包含著一些事實,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行為方式。
理性的界限
現在很多研究學者並不以理性經濟人的超級理性做為研究基礎,而是更貼近現實,改採「有限理性」的概念。這個概念認為人類本質上雖屬理性,而且也希望達到行為最優化,但我們的大腦在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是有它的限制。
行為金融學最有趣的是,研究那些在預期之外、不合理性以及違反直覺的決策。這些探索和發現讓行為金融學現在變得如此重要。
行為金融學的六大分類
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不一樣,它不是圍繞某一套統一的理論建立起來的,而是由很多種不同的理論、假設和實驗結果組合而成,這些理論、假設和實驗結果也沒在一個大架構下統合完整,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橫嶺側峰,高低不同。而行為金融學從心理學方面借助頗多,因此也帶有母體的紛雜性格。這個狀況讓首度接觸這個主題的投資人,時常感到無所適從。
因此,我把行為金融分為六大主題。當然這種分類仍是屬於試驗性質,而且其中恐怕也免不了會有重疊之處。但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安排方式,讓投資人可以充分理解行為金融學的重要概念和關注重點。各位讀者透過這種方式再深入閱讀,特別是後續再深入學術論文及技術分析相關讀物,就能先掌握一套概略的理解架構,才好進行不同的觀察和解析相關理論。
其他或許還有一些主題是在六大分類之外,事實上因為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識見範圍日漸擴大,可能還需要做出更多分類(或者也可能是需要更加精簡)。其實這六大分類還可以概分成兩種(這兩種將分別在本書的前兩部分別做探討):
第一部分討論的是,涉及我們與周遭世界互動的三類:
複雜性(C):應對與處理周遭的複雜性;
感官認知(P):感官認知的作用和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厭惡感(A):這是為了維持心理穩定、避免情緒波動。
第二部分則是討論關於自我身分與身邊他人影響的三個種類:
自我(S):自我的影響,包括維持現狀;
社會(S):我們身在其中的群眾;
性別(G):性別差異也會帶來不同的行為模式。
特別要說的是,第二部分的最後,是探討性別議題。古典經濟學和金融學從沒考慮過投資決策者的性別,但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性別因素其實是個關鍵變量,因為男性和女性對投資的態度很不一樣。比方說,男性常常太過自信,而女性則普遍偏向保守。性別議題是個很大的領域,研究工作可說是才剛開始而已,但就投資人的概況側寫(profiling),尤其是在性別方面,未來很可能成為重要主題。而兩性之間的差異,更突顯出技術分析能夠提供更客觀投資方法的用處。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第三部分),我們要探討行為金融學怎麼跟技術分析和計量金融相結合,打造出進入市場的全新方法。第九章會介紹三種技術分析工具的概念架構─極端價格(extreme prices)、趨勢,以及支撐與壓力─並討論這些架構背後的行為金融學概念。最後一章,第十章簡要介紹未來的新視野,讓讀者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本書。
第四類投資模式
長久以來,投資專家說的投資模式主要只有兩類。第一類就是基本分析。有價證券,不管是公司發行的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公債,都是根據它的經濟特徵和價值來做分析。例如我們在分析企業股票時,會問:「公司的稅後利潤有多少?公司已經發行多少股票?」「利潤占營業額的百分比是多少?」「營業額和利潤是正在成長、維持穩定還是萎縮下降?原因何在?」「公司的市占率多高?」等問題。
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家公司的現況,以及它未來的金流動向可能是什麼,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它有多少價值。
第二類模式是技術分析。技術分析主要是查看股票價格,通常在市場條件下的股價表現。分析師會研究股價的長中短期變化,以及量價配合狀況是否支撐股價走勢。特定的價格趨勢當然要特別注意,例如形成頭肩底或頭肩頂就表示股價趨勢會有變化,也有其他型態,例如旗形表示價格動態會延續前段趨勢。也有人使用移動平均線,包括長中短周期移動平均線的差異,也都是股價變化的參考。也有人根據股價和成交量的呈現型態,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
到後來又有第三類模式,也就是計量分析。經濟學家更完整的檢視全球市場,把世界上所有的資產納入新模型之中,並假設市場參與者都有最充分的資訊來做出決策。他們運用各種統計和數學工具開發資本市場的分析模型,在一九七○年代後期獲得飛躍進展,帶來今日各種極具影響力的模型,包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用於評估選擇權價值的各種模型。經濟學家分析市場、收集證據以證實或推翻假設,各類市場模型更頻繁的運用數學和統計,開發出許多新工具,新的計量技術分析也隨之發展,例如「GARCH」模型和碎形幾何等。
有些投資專家把基本分析和計量金融結合在一起,也有很多技術分析師認為計量金融其實只是價格變動與市場趨勢型態分析的一種。然而這三類模式,不管從哪個分類因素來考量,都沒有把投資人的心理因素放在中心位置。
在那些方法裡頭,個別投資人顯然還是被視為理性,會做出理性行為。只有行為金融學真正把投資人的心理和行為當做是研究焦點。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來說,行為金融學可以說是當前大家都很需要的第四類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