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bi-Sabi》系列中文版熱賣3萬冊,作者最新著作
以簡鍊詩意的文字,剖析藝術家如何創作、又是為什麼要創作
解析六位對20世紀藝術影響甚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以及作品背後依據的想法與概念,帶領讀者重新思考藝術家如何創造藝術
總有人問,藝術是什麼?或許你可以更進一步這麼問,藝術家都在做些什麼事情?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同時讓你搞懂藝術的本質。儘管藝術家做的事情成千上萬,作者在這本書中信手拈來六件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卻足以代表二十世紀藝術的精隨。
李歐納.科仁長期寫作關於美學的主題,擁有自己獨到的美感視界,他總是以精簡的文字說明美學。從《Wabi-Sabi》到《美學的意義》,科仁帶著我們了解了何為美學,而本書則是更進一步地剖析藝術家們是如何創作的。
作者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藝術家、建築師、作家,居住於美國舊金山及日本東京。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唯一的建築作品是17歲時蓋的一間茶屋;70年代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創辦人,曾出版多本美學相關書籍,如《Wabi-Sabi:給設計師、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如何耙草》(How to Rake Leaves)、《石與沙的花園》(Gardens of Gravel and Sand);日本雜誌BRUTUS專欄作家,專欄名稱為〈李歐納博士的文化人類學導引〉。
譯者簡介
王年愷
台灣大學外文系、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現從事專業翻譯工作。譯著包括《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深度思考:從深藍到AlphaGo,了解人工智慧的未來、探索人類創造力的本質,大腦最後防線與機器鬥智的終極故事》、《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等。
目錄
前言
一、判別藝術是什麼
二、無中生有
三、在喧囂紛擾的世界裡出眾
四、讓人用極特定的方式看東西
五、製造出有意義的東西:河原溫
六、還有一件事……
注釋
引述出處
序/導讀
【前言】
藝術真的重要嗎?倘若如此,能證明它的重要性的實證(那些「計量結果」)又有哪些?抑或,藝術的價值根本上是無法量化的?
本書的一項前提是,藝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藝術屬於現實的那個朦朧、無法量化的範疇,我們有時稱之為「詩意」。宗教、魔法,甚至愛、美,和其他的非理性理解形式亦屬於這個範疇。詩意超越了現實人生之必需,卻又是我們賦予自己身份認同的構件。此外,重要的是,詩意是快樂、希望、享受與驚嘆之泉源;而當部分的人們令我們失望,上天卻似乎不願插手的時候,詩意又成了安撫與慰藉之源。
製造(make)藝術者,我們稱之為藝術家。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這不需要接受測驗或認證,也不需要特定的技能。同理,任何人也都能自稱為藝術家(反過來說,誰都能在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不稱自己為藝術家)。正因如此,成為藝術家的方法很多,數量上就與地球上的人口相當。
藝術家會從主觀的視角創作(create),例如:
—這是我看到的(或是想要看到的、可以想像的)。
—這是我聽到的。
—這是我感覺到的。
—這是我想的。
—這是我相信的。
—這是我質疑的。
—這是我好奇的。
—這是我想要彰顯的。
—這是我之所以為我(或是我可能成為的、想要成為的)。
藝術家對事物的認知基礎是美學。換言之,他們留意、思索各種現象和事物在感官與情感上能產生影響的特質。任何事物都能成為美學所思之事,連看似完全沒有美感的東西都是如此,例如一連串隨機的數字,或是一個抽象的想法。
每一位藝術家都會形構並挖掘一個問題,也會訂定自己的成功標準。
藝術家所做之事成千上萬,本書將會提出其中六種進行討論。在這個有限(又擅自決定)的範圍之中,本書所要強調的是,在整體上,藝術家的工作具有一種與其他多數工作都相異的內涵、精神及方法。而這藝術家所做的六件事,分別會以二十世紀舉足輕重的藝術家為例,以他們的的生涯要事加以描述、說明。
這些短文裡所提到的藝術家,除了至少一位顯著的例外之外,其他人都以鮮明的概念從事視覺藝術。換言之,他們除了在意自己藝術品的實體表現外,也同樣在意(或更在意)自己的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想法和概念。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所生產(produce)之具啟發性、影響深遠的藝術品,雖然只佔了所有藝術家和創作媒材的一小部分,但他們仍可以粗略地以人物原型的方式代表當代藝術家,而其作品也能概略式地表徵當代以各種媒材所創作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