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知境界中遇見自己 :人生所有經歷都是為了成就自我
 
作者: 李子勛 
書城編號: 1671285

原價: HK$100.00
現售: HK$95 節省: HK$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世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5
頁數: 208
ISBN: 9789862590683

商品簡介


取悅他人不如堅持自我,擺脫心靈創傷,由自己決定我是誰。

電視節目長期特邀心理醫師、百萬暢銷書作家李子勛
以多年諮商經驗,深入分析各個案例,剖析對生活感到痛苦的真正原因,一句話解答你的人生困惑。

你也時常有這樣的想法,而且煩惱不已?

關於自己──
‧經常在意別人的想法,害怕被討厭。
‧想拓展社交圈,但對人際關係感到害怕
‧安全感無處安放、童年陰影揮之不去

關於工作──
‧遇到偏心上司,或時常與上司意見不同
‧內向者的職場之道
‧想當個有影響力的人

關於婚姻與家庭──
‧建立親密感的邊界,婆媳問題再也不是煩惱
‧到底該不該AA制
‧總覺得與另一半當朋友比較好
‧害怕另一半對自己的不信任
‧為自己負責、豐富自己的才是好媽媽

【看看李子勛怎麼說】
Q:經常在意別人的想法,害怕被其他人討厭,所以交不到知心朋友。
A:別一直把感覺當真實,會讓你陷入社交焦慮之中。找跟你一樣落單的人,相信對方渴望你的接近,你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朋友,但交幾個朋友還是需要考慮的。

Q:有必要自我探索嗎?
A: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語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語),有時會引起更多的負面情緒,傷口被打開,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把它縫合好。

Q:經常感受不到安全感?
A:安全感來源於我們自己選定的文化。不安全也是被你選擇的文化(價值觀、概念系統、道德感)建構出來。
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被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

Q: 發現價值觀和人生觀和老公完全不同,我希望過更好的生活,對自己很嚴格,而他卻相反,是不是我們當朋友可能更合適?
A:人們對「活在當下」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竭盡全力地發展自我與享受生命的每一時刻並非對立的,而是同質的。

心理健康是什麼?內心的接納度,現實的適應度,人際關係的寬容度,再加上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人生這條道路上沒有專家,讀書、學習、交流、實踐,你將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

李子勛

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後現代整合心理治療第一人、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專案學員,心理協會北京心理諮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CCTV《心理訪談》長期特邀專家、著名家庭治療師和親子關係專家,《時尚》《心理月刊》《父母必讀》等雜誌的專欄作家。
擔任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實話實說》,北京電視臺《心理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星星夜談》《情感世界》特約心理專家,匯名家網特約講師。已出版作品:《你在為誰而活》《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煩惱》《問問李子勛》等多部作品,累計銷量突破300萬冊。

目錄

前言

自序

目錄

CHAPTER 1我們生來孤獨
對身體的不滿是心靈最痛苦的事
生命深層的孤獨感是什麼
如何讓自己快樂
給早晨醒來不開心的你

CHAPTER 2 自我探索與做自己
人的自我是由關係決定
女從幾歲開始做自己
追不追求完美應依年齡而定
自我探索的意義和方法
氣場從哪裡來
『多面性』思維帶來的改變
安全感來源於你選定的文化

CHAPTER 3生命中的情緒
童年創傷:記憶並不可靠
生命也需要害怕來滋養
我們是否需要後悔
需要因為性格而苦惱嗎

CHAPTER 4愛上愛情
婚姻該有的味道
更新體驗與經歷的更新會讓愛變得聰明
獲得包容和共鳴兼具的交流

CHAPTER 5別讓愛情敗給細節
跟另一半更適合當朋友嗎
如何鼓勵你的另一半
性與愛的饑渴與挫敗
愛情的不信任危機
愛上誰不難,難在為什麼會愛
如何理解婚姻
婚姻中要不要AA制

CHAPTER 6溫柔地堅持,成熟的婚姻就會到來
溫柔地堅持,婚姻終會成熟
親密感的邊界
請對生命充滿敬畏
生命的滋養和動力

CHAPTER 7取悅他人不如堅持自我
遇到偏心的上司
總是與上司意見不一致
現代職場生存法則
做一個決策果敢、行事謹慎的管理者
內向者的職場之道
在職場,做個有影響力的人

CHAPTER 8 生活,才是真實的自我
如何當不焦慮的好媽媽
生存靠技術,生活靠藝術
經常『換個頻道』生活
敏感的人要這樣社交
潛意識裡的敵意
識別好友主要看行動
我愛你因為我們彼此相似

序/導讀

自序
心理學提供了什麼給我們

我算是非常迷戀精神分析,因為迷戀才會對它不滿,渴望創造出一些東西來讓它完 美。我削弱精神分析中的理性、歸因、決定、因果色彩,把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 哲學、宗教信仰、靈性、複雜的動態納入精神分析,希望精神分析這棵大樹更加蓬勃生長。

我講課的時候坦承自己內心是分析性的。我常會陷入一種困惑,就是試圖用理性來解讀感覺。感覺不是通約模型,卻要透過通約的理解去解釋,這的確很精神分析。精神 分析的核心就是關注人的感覺,最常做的訓練就是感覺分析。我們只能通過言語、事例、一些關係模型和分類來解讀與理解感覺的分析。
可惜人們卻把注意力放在言語、事例、模型和分類上,把解釋當作真理,忘掉了解釋的目的,忘掉了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要提高 我們感覺的能力,而不是解釋的能力。

這是殼與核、法與道的關係。所有感覺都是不可描述的,道不可言傳,感覺只能經由感覺去捕捉,捕捉到的感覺還是不知道其來源是自己或是對方,抑或兩人共有。

在諮商環境中,所有感覺都來自共同創造,我們修正自己的感覺時,來訪者的感覺 也在改變。客觀地說,沒有精神分析就沒有心理學。

在佛洛依德之前,心理學一直沿用哲學的言語,直到佛洛依德創立的精神分析語言系統讓心理學完全與哲學剝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不管何門何派,只要討論心理學,都得使用精神分析的語言系統。精神分析產生於 科學主義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所以在它的理論中蘊涵著歸因論、決定論等物理學的線性思維邏輯是非常正常的。

因為只有如此,精神分析才能生存下來。由於精神分析是歸因的,問題取向當然也是。但討論問題並不是導向解決問題,而是導向鬆懈對問題的感覺,感覺變了,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

討論問題的方式其實只是達成我們內心成長的工具或路徑,不是目的。精神分析為了理論的系統,多少會有一些刻板分類與模型化,不然就不成其為系統。

面對來訪者,諮商師會以「當下關係」 的特徵,讓自己靈動地發展出千變萬化的策略來對應。

心理學帶給人的是一種不用依靠他人、不依靠環境、不依靠物質也能獲得的自在之樂。全然接納自己,全然接納外部世界。

有時候,心理學家似 乎更顯得孤獨或者怪異,人們可能認為他不健康,但他卻在生命自然呈現的狀態中快樂並享受著生命。 心理健康是什麼?內心的接納度,現實的適應度,人際關係的寬容度,再加上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這就是我理解的心理健康。

如果讀心理學的書,反倒更不接納自己,那麼最好不要讀這些書。不過,你也不能把自己的經驗看成人類普遍的經驗。要用感覺去閱讀感覺分析的書,不要用固著的理性去理解。

同樣,宣傳心理健康不是宣傳心理知識,而是傳播一種心態,以善意的、自在 的方式完成自我生命的昇華,並獲得豁達的生活觀。

生活類似一種禪修,起初,我們各自以參禪為目的,經過一番歷練、漸修與頓悟, 才知道生命是以自在的形式存在於當下,沒有明天,只有今天。當下就不會有價值的判斷,沒有什麼是好的,沒有什麼是壞的,就像土壤內含有的物質對樹木來說,只有需要 的與不那麼需要的。即便是不需要的成分也穩固樹木的根系,支撐著樹木抵禦風寒雨露、地動山搖的侵蝕。

在這本書,我期待用一種多元文化視角來解讀生活中的麻煩,很多人與自己、人與人,或者人與親情、社會、自然間有衝突,因為我們認為它是問題才存在,因為在意才 深受影響。很多問題是被我們有問題的觀察方式創造出來的,改變一種觀察方式或許就 不會有問題,甚至麻煩或許也會成為生活的滋養。

那麼,如何重新解讀問題、重新定義問題呢?讀者可跟隨我慢慢去熟悉這些方式。 讀書,讀什麼書?用什麼方式讀?是讀者自我觀照的奇妙過程。

我想通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概念:生活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技巧。 任何生活的經歷都是生命的構成,沒有多餘,也沒有不恰當的。生命的價值正是人 在生命歷程中集結的全部體驗,體驗過就活過,生命結束的時候,人不曾後悔做過什麼, 但也許會後悔自己有什麼該做卻沒做的。

如果本書對讀者有一星半點的幫助,能夠引發讀者以靈動創意的心態去應對各自的 生活情景,我將深感欣慰。我堅信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多來自於我們沒有意識到個體閱歷與他人閱歷間存在著差異,生活法則並不存在所謂的同一性或通約性。人生這條道路上沒有專家,能夠與讀者進行些許分享,吾心足矣。

試閱

安全感來自你選定的文化

◆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一 種被我們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

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有賴於兩種內心深層的感覺一是安全感,二是歸屬感。前 者與恐懼(死亡、傷害、痛苦) 有關,後者與孤獨(依戀、隔離、無助)有關。

為了獲得安全感,人類發明了秩序、規則、法律以及派生的真理、道德意識和善惡觀;為了獲得歸屬感,人類發明了婚姻、社會、國家以及派生的哲學、價值體系、美感與愛情。

一般人無法覺察到原始狀態下的安全感,因為它只是一種內在驅動力,一種逼迫個 體無意識警覺危險的本能。

在生物試驗中,當危險來臨,意識還沒有運作,身體已經自 動出現應急反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眨眼反應。當異物飛近眼睛,眼瞼的運動並不受意識控制。

還有一個例子是高空彈跳,意識讓自己跳下去,但安全需求的本能會讓你的肢體僵硬,你不得不反復說服身體高空彈跳很安全,不然你的身體會拒絕往下跳。

一般能被我們意識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們解釋清楚的安全感已經不是本能,而是一種被我們的文化詮釋過的安全感,兩者不能等同。能意識到的不安全是精神層面的緊張,是我們學習到的文化、價值觀、內心解釋造成的。意識不到的不安全是身體的緊張,如突發的、預感似的恐懼,莫名其妙的慌亂和焦慮。

當我們的精神在某種信仰、信念的支撐下過度支配生命能量,憂鬱或焦慮會爆發,逼迫人們躺倒在床上。精神不快樂的時候,身體在休息。

我們只能來解讀被文化定義下的安全感。本能中的安全需求是不能解釋的,因為任何解釋出來的東西已經不是本能本身,而是被文化標定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人們的內心對安全感會有不同的需要呢?這取決於人的內心存在著三 個基本假定:一是對世界,二是對人類,三是對自己。

如果假定世界是美好、值得我們珍惜的;假定人類是友善、願意分享、互助與親近 的;假定自己是可愛、有價值的,那麼,人的內心就會比較平和,快樂、樂觀的情緒就自我探索與做自己多,對自我、對他人的要求就比較寬鬆,也願意體驗不同的生活,欣賞不同的文化。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