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自日治時期以來開啟「新美術」的發展,由於當時臺灣並沒有設置美術專門學校,藝術同好多藉由美術展覽彼此交流學習。透過官辦或民間展覽的曝光與肯定,愛好美術的青年因而獲得躍上藝壇舞臺的機會。
1927年,由具官方色彩的「臺灣美術教育會」主辦之「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共舉辦十回,1937年曾因盧溝橋事件停辦一年;1938年,由「臺灣總督府教育局」直接辦理的「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共舉辦六回,因前後期主辦單位不同,故有「臺展」與「府展」之稱。當時與展覽同步發行之展覽圖錄,成為日治時期臺灣美術風貌的重要紀錄,更是在臺之臺、日籍前輩美術家藝術發展的見證,由臺展發跡的「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郭雪湖,以及廖繼春、陳敬輝、黃水文等人均曾是展覽入選、獲獎的佼佼者。
因時代的遷移流轉,當時出版的展覽圖錄已難窺全貌,國立臺灣美術館依據文化部「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規劃「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計畫,委託藝術家出版社以當代數位技術及印刷品質,將臺、府展之十六冊展覽圖錄重新付梓,重現臺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藉由藝術史料的再版問世,讓更多讀者得以藉此機會一覽臺灣早期的重要美術文獻。本套書為「臺灣美術展覽會」、「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十六冊展覽圖錄自發行後首次之完整復刻,經典價值,值得收藏。
除了復刻出版臺、府展圖錄十六冊,為了解當時參加臺、府展作品的現存狀況,特別邀請國立成功大學蕭瓊瑞教授擔任撰文主筆,透過當代的研究視野,對美術展覽會體制及臺、府展作品現存狀況進行發掘調查,以《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呈現此次研究成果。全書內容除彙集十六回臺、府展之中、日文對照作品目錄、臺府展時期重要大事年表、史料照片,以及現存參展作品之一百多幅彩色圖版等珍貴美術史料,同時收錄由蕭瓊瑞教授執筆之研究專文,是認識臺、府展系統不可闕漏的研究經典。
套書內容
1. 《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7)
2. 《第二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8)
3. 《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29)
4. 《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0)
5. 《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1)
6. 《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2)
7. 《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3)
8. 《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4)
9. 《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5)
10. 《第十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1936)
11. 《第一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圖錄》(1938)
12. 《第二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圖錄》(1939)
13. 《第三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圖錄》(1940)
14. 《第四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圖錄》(1941)
15. 《第五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圖錄》(1942)
16. 《第六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圖錄》(1943)
17. 《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
本書特色
★「臺灣美術展覽會」、「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經典展覽圖錄復刻出版★
★重現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百年風華★
序/導讀
序
臺灣現代美術的發展自日治時期,開啟了臺灣與世界藝術思潮的接觸,一九二七年起舉辦十屆的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與一九三八年起舉辦六屆的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培育了許多臺灣重要前輩藝術家,如「臺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如屢屢獲獎的呂鐵州、陳澄波、李石樵、楊三郎、顏水龍、李梅樹、廖繼春等人,透過公辦美展,這些前輩藝術家漸漸嶄露頭角,亦開啟近代臺灣美術史的發展,為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脈絡。
臺、府展是臺灣前輩藝術家嶄露藝術長才的重要舞臺,雖有圖錄出版,但因時代的更迭已即將消失殆盡,難以一窺全貌,對於建構臺灣美術之脈絡亦有缺憾。爰此,文化部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是國家首度運用特別預算推動臺灣藝術史的研究、典藏、詮釋與推廣。以「研究先行」的概念,針對臺灣藝術史進行當代多元複數藝術觀點的重新研究與詮釋。以國家的高度著眼於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藝術家、作品與檔案,即時蒐集與保存臺灣重要藝術資產,打破單一敘事史觀,使臺灣藝術史從複數的藝術史觀中再次「重生」,透過多元當代視野,重新發現臺灣藝術家如何與世界對話,活躍於世界藝術的舞臺上。
本次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的「臺展復刻.經典再現」出版計畫,是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重要一環,透過藝術資源調查、美術史料發掘與整理,不但使此一重要文獻得以延續保存,亦對此美展之作品現況進行調查,藉此重現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及時代美術風格的樣貌,俾提供研究者參考,有助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研究,呈現當時臺灣美術發展之史實,彰顯完整的藝術史意涵,具體深化建構臺灣美術發展史。
文化部 部長 鄭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