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像海的地方
 
作者: 林柏廷/文,  
系列: 綠繪本/紅繪本/藍繪本
書城編號: 17210206

原價: HK$100.00
現售: HK$95 節省: HK$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20/08/01
頁數: 40
尺寸: 28.5/21/.9
ISBN: 9789573288480

商品簡介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得主、《一起去動物園》作者林柏廷關懷動物的最新力作──
作品中直接以孩子的角度與眼光來呈現對海洋動物處境的關懷,主題呼應近年來對「圈養海洋動物」議題的反思;本書藉由非常適合共讀的繪本形式,提供親子/師生探討相關議題的起點。

以一語雙關的文本、風格強烈的圖像,
帶領讀者從觀察、感受到體會,
進入一個很像大海卻終究不是大海的地方,
開始思索當海洋生物離開真正的家,而生活在一個人造的環境後,
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不知道花了多久的時間,
我們來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
 
這裡跟海一樣藍,也有海水鹹鹹的味道。
這是一個很像海的地方。
 
你看著我,
我也目不轉睛的看著你,
好像可以聽見你心裡的祕密。
 
爸爸媽媽到哪裡去了?
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也沒有人聽到我!
 
我和爸爸媽媽走散了。
這個地方突然變得好陌生,我很害怕,不停的張望……
 
小男孩跟爸爸、媽媽一起到了一個「很像海的地方」,這裡,有著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手拿小丑魚氣球的他,也許是和小白鯨「交換祕密」時太專心了,竟和爸媽走散了……。隻身行走在全然陌生的地方、穿越擁擠的人群,讓小男孩不時感到緊張、不安與害怕……,懷抱著這樣心情的他,看著一一交會而過的動物們──小至水母、海星,大至海豹、鯨鯊等,彷彿也懂了牠們的處境與感受……

細讀全書看似描述小男孩心情的第一人稱敘述,會發現它也巧妙呼應了在這個「像海的地方」中海洋生物們的遭遇;林柏廷以「一語雙關」的文本,搭配帶有強烈版畫風格的視覺趣味,創作出這本能帶給小讀者深刻經歷的獨特作品。

內容特色

◆生態教育綠繪本:關注海洋公園/海洋生物館中被圈養的動物

◆同理共感的切入角度:以小男孩在館中和爸媽走散後的種種心情感受,帶出他眼中所看到的各種動物,以及動物們離開大海的家被人類圈養的處境──希望開啟小讀者/親子/師生對相關議題的探討與對話。

◆獨特的視覺表現:以類版畫風格的細膩繪圖,營造出光影、明暗對比強烈的藍色水世界。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宋珮(藝術工作者)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范欽慧(自然作家)
張東君(科普作家)
黃一峯(科普作家、親子生態教育工作者)
推薦

作者

林柏廷

定居宜蘭,喜歡做菜和運動,把咖啡當水喝。很怕吵卻又喜歡和小孩互動。小時候到現在的志向都是當獸醫。
擅長以蠟筆、壓克力顏料、電腦繪圖創作插畫及繪本。

已出版著作包括:《一起去動物園》(遠流出版)《嗨!你家在哪裡?》《叭!叭!叭!這是什麼車?》《這是誰的衣服?》《這個可以吃嗎?》《地瓜發芽了》《我自己可以》《我愛猴小孩》等。

2018年出版的《一起去動物園》獲第六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其他作品亦曾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入選、信誼幼兒文學獎佳作等。

FB粉絲團 林柏廷的插畫繪本 www.facebook.com/bernie.kids.art

序/導讀

他們這樣看《一個像海的地方》
 
像海一樣深
宋珮(藝術工作者)

一大片藍綠色的海水在眼前展開,彷彿有光從後方透過來,把你包裹在奇幻的氛圍中,大大小小的魚在你身邊游著,和你近距離的交會……,《一個像海的地方》裡的畫面,喚起我初次走進海生館的記憶,和那難忘的、目眩神迷的體驗。其實,出現在畫裡的不止有玻璃帷幕隔開的水族世界,還有企鵝展示區,和可見海豚表演的水上劇場等等,這些人工的小海洋,把海洋生物遷移、圈養起來,展現在現代人的眼前。

林柏廷用類似版畫的技法畫出剪影似的人物,讓濃重的黑色襯托色彩鮮明、光影交錯的海水,藉明暗對比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滿版的跨頁圖就像大銀幕一般,擁有立即又直接的動人力量,遠超過文字所能描述,而書裡少少的文字僅用來陳述一個小男孩的內心語言。這個小男孩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進大型水族館,從開始的驚詫、好奇,到和家人失散後,獨自感受的害怕、慌亂、緊張、期盼……種種情緒,構成了這本書的文字內容。

第一人稱的文字敘事多半傳達主觀的感受,而圖畫通常採取全知觀點,把周圍客觀的環境描繪出來。有時候,文字和圖畫之間不完全吻合,甚至出現矛盾,讓讀者從之間的縫隙與矛盾中,發現隱藏在背後的另一層意思。還有一種狀況是,第一人稱的文字和全知觀點的圖畫之間並無矛盾之處,卻造成一語雙關的效果,簡言之,就是主述者在描述主觀感受的同時,也替畫中其他角色傳達了心聲。

《一個像海的地方》把人物、場景和海洋生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巧妙運用了文圖之間的雙關性,因著這種雙關性,小男孩的心聲也可轉化為海洋生物的心聲,或者說,小男孩代替海洋生物表達了牠們的處境,喚起讀者從牠們的立場思考,並提出質疑:人工的小海洋是不是迫使海洋生物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家?

此外,當我們把前後蝴蝶頁互相對照時,還會發現另一個問題:如果讓人工圈養的海洋生物回歸大海,被人類一再汙染的海洋是否仍然適合牠們居住?作家隱藏在美妙畫面和走失情節中的,是何等深沉的提問!
 
在像海的地方想著海
張東君(科普作家)

一個像海的地方、一頂像企鵝的帽子、一本插畫很像我小學的時候先用不同顏色的蠟筆一層一層塗滿整張圖畫紙,再用黑色蠟筆畫滿整張紙,然後用尺把圖案「刮」出來的繪本(當然畫工是天差地遠)。不只認真健身做菜,更是努力創作繪本,還準備考碩士班的林柏廷,實在是讓我非常汗顏(「非常汗顏」及其同義詞已經成為我寫推薦跟導讀必定出現的字眼了,窘)。特別是這本繪本還非常發人深省,更是難得。

這個像海的地方,一頁頁的場景,都讓我覺得似曾相識。因為我從小到現在,只要有空,不論是國內或國外,我會去造訪並且流連忘返賴著不走的,就是動物園、水族館、博物館和書店。而我今天會走上野生動物保育的這條路,也可能就是源於此。由於先在水族館和動物園認識牠們、被牠們的顏色、大小、氣味、斑紋打動,我才會想要知道各種跟牠們有關的知識常識,了解牠們的狀況,再進一步看看自己能夠怎麼幫牠們做點事。

在這本繪本中,小孩和鯨豚對看得太專心,以至於沒注意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已經不在身邊。在他發現自己和爸媽失散之前,「你看著我,我也目不轉睛的看著你」是我很喜歡的兩句話。在水族館中的海洋生物,就跟動物園裡的陸生動物一樣,其實都會看遊客、注意遊客。書中主角覺得他在跟鯨豚對看之後,好像可以聽見鯨豚心裡的祕密,不過我在京都水族館的後場拉開布幕和海豚對望之後,牠眼睛盯著我,把嘴裡吃剩的食物吐了出來,讓我不知道該怎麼想才好。是牠喜歡我,要分我吃呢?還是牠討厭我,要用渣滓吐我呢?

在還沒被灌輸到奇奇怪怪的想法之前就逛動物園和水族館的小孩,最能夠單純的驚豔於生物本身之美。不論牠們是成群還是單獨生活、是脊椎動物還是無脊椎動物、顏色是低調還是花稍,都是適應了牠們的生活環境的演化結果。帶小朋友逛動物園和水族館時,就讓他們開心的認識動物吧。要做更進一步的討論,等小孩大點,回家翻開這本繪本,再一起討論「為什麼牠們在這裡」、「我們可以為牠們做什麼」……。水族館,這個像海的地方,做為我們和水族生物之間的一種橋樑,也許不是被簡化成一道是非題,而是開啟如何更理解並尊重動物生活場域的對話。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人類應該是最理解禁錮與不自由的動物,但我們卻讓哀傷的故事在貌似樂園的空間裡不停上演。
 
范欽慧(自然作家)

故事的場景發生在海洋水族館,一個「像海的地方」。所有的生物在這裡陳列展示,牠們的世界是為人類的觀看所建置的,好多人,好多魚,隔著玻璃相互對望。人們千里迢迢來到大水缸前駐足欣賞,兩個看似無關的世界,卻發生了一件彼此呼應的情節。一位小男孩跟父母走失了,他的驚慌全展現在另一個世界的面前,所有的情緒困在迷失的無助中,此刻能最理解他的,卻是被泅泳在盡頭的另一雙眼。在迷路中尋找出路,原來只有跟家人團聚,才算是真正的回家。然而,在危機四伏的海面上,回家,真的安心了嗎?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親子生態教育工作者)

這幾年開始潛水,觀察動物的觸角也從陸上延伸至水下,在海中與巨大的鯨鯊的不期而遇、與成群海豚共遊的驚喜也成了我難忘的記憶。海底的世界對很多人來說是相當陌生的,所以人們在各地建造了許許多多的海洋館來展示海洋生物,但對於龐大的海獸來說,這樣的空間並不足以提供牠們足夠的生存空間。繪本中迷失的小男孩找到了爸媽,踏上回家的歸途,而對於被人類囚禁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來說,何處是家?作者用男孩的視角帶出這些動物的哀傷,也重新定義了「家」的概念。這是一本發人省思的繪本,希望更多人在閱讀這本繪本之後能為這些動物發聲,並抵制觀看海洋動物表演,讓被囚禁的生命得到釋放,願牠們都可以回到自己生活的家園。

綠繪本/紅繪本/藍繪本

蠟筆大罷工

媽媽在哪裡?

動物園的祕密

龍的來信

反正都可以到嘛!

我是驚嘆號

一個像海的地方

優蕾小鎮的庫瑪

怪獸大餐

親愛的媽媽怎麼了?山羊狗狗烏鴉媽媽……

一起去動物園

小水滴環遊世界

小水窪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