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作者: 陳彥琪 
系列: vision
書城編號: 17211542

原價: HK$110.00
現售: HK$104.5 節省: HK$5.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寶瓶
出版日期: 2020/08/03
頁數: 288
重量: 404 grams
ISBN: 9789864061983

商品簡介


給困在社會「好媽媽」期待下挫折母親的療癒書


讓台灣媽媽萬箭穿心的話:
「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
「你不過都在家陪小孩玩,還有什麼不滿足?」
「你就是沒有更多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才這樣……」

「如果育兒的太太跟孩子同時在哭,
丈夫應該要先抱(安撫)誰?」
答案是:太太。(9成的人都答錯)
育兒是一場「戰爭」,媽媽需要幫手與協助。
媽媽先把自己照顧好,絶對不是不盡責,因為媽媽好,孩子才會好。

親愛的媽媽:
我們都想兼顧一切,想將育兒、家務(甚至先生都成為需要你照顧的「長子」)、工作都處理地妥適,但我們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於是我們成為鋼索上的媽媽,一點小事就抓狂;打了孩子,心裡滿是愧疚;先生一句話「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又讓你落淚……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團隊作戰,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輕鬆】
協助另一半進化成「神隊友」。媽媽千萬別習慣「我來還比較快(好)」,這會造成爸爸覺得「反正也不用我」的惡性循環。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或找幾個共學團體,讓大家陪你一起育兒。

【媽媽為自己、為孩子,設下心理界限】
在台灣社會,媽媽是一種無時無刻都會被評價的角色與工作,不但每個人都會看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也急於教你如何當一個媽媽。

【允許低潮、不完美;為自己止血與包紮】
請不時地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哪裡感到受傷了?或許是來自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或許是母職角色的自我內化,請回頭幫自己止血、包紮。

【找回自己的名字】
你不只是某某媽媽,你更是你自己。即使育兒忙碌不已,也請留時間給自己,那是滋養你自己的時刻,更是你往前走的力量。孩子會長大,會往外飛,而你的人生是自己的。

彥琪心理師與公婆同住,目前育有一女一兒。她曾經歷工作與育兒蠟燭兩頭燒的兩難,也曾面臨先生無法給出理解與支持的窘境,更曾在多年擔任親子館副館長及諮商心理師中,聽聞也諮商許多因育兒而疲憊又焦慮的媽媽們。

這是一本她寫給所有煎熬媽媽的療癒書。

本書特色

◎【特別企劃】媽媽的5個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二、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三、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四、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五、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彥琪心理師想告訴媽媽們:

▎媽媽請先看到自己的價值,並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
▎沒有什麼教養心法,比媽媽放過自己,更滋養、療癒。
▎別浪費時間在對你的瞭解,只有片面言詞敘述的網友上。
▎把自己的排序往前移,或是照顧自己的比例增加,與愛著孩子並不衝突。
▎別把另一半原生家庭的責任與問題,都往自己身上攬。
▎婆媳之間相敬如賓的關係,較為健康。
▎為自己劃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養育孩子就像大隊接力,大家要一起完成。
▎好好擁抱自己的陰暗面:媽媽不需要是光明、溫暖的,也值得被愛。
▎孩子會長大,會有自己的人生,而媽媽也得持續練習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節錄自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我不想再告訴大家,小孩就是要怎麼教才正確。面對這些置身事外,有時就像風涼話的意見與言論,不要有負能量,都好難。

我真正想告訴每位母親的,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的SPA,無需因為想把自己的排序往前推移,而感到罪惡。

我只是不願當疲勞駕駛,讓跟我同車的孩子與家人們都暈車,還可能發生意外;相反地,我嘗試做一個快樂嚮導,帶領我愛的人們自在地遊遍各地。我們都足夠努力了,別再拿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呀!──節錄自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名人推薦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撰推薦序。林靜如(律師娘)、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相挺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前臺北市親子館副館長)

過去長期擔任臺北市萬華親子館的副館長,現為看見心理諮商所治療師(諮心字002178號;上海二級心理諮詢師第1303000226200573號)。習慣在一大群孩子中打滾,與家長們暢聊辛酸甘苦,同時亦在二寶媽的路上奮鬥掙扎,定期於《風傳媒》、《育兒生活》撰寫心理專欄,分享伴侶、家人、親子之間的各種相處之道與磨合,以及個人的探索與成長。

曾於兒童心智科門診、精神科與社區諮商中心、竹科企業擔任心理師一職,亦常受邀擔任父母親職教育講師、特殊身心之障礙兒童之團體帶領者、收容成人與青少年之各大監所、輔育院輔導老師及生命教育講師,並長期參與台北義務張老師的服務。現亦擔任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災難心理醫學首席顧問,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樂學網之幼兒AI教保學習發展平台計畫顧問。

相信失敗、困難與挫折,都是促使個體重新成長的養分,而若有人能在這樣生命的缺口中,灌注肯定與同理、支持的穩定力量,便能協助我們走過逆境,並迎向陽光。

目錄

008【特別企劃】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022【推薦序】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025【自序】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輯一  那些斑斑育兒血淚
032「都是你亂吃加工食品,孩子才會過敏……」──媽媽的原罪
041你只是太累,而不是個壞媽媽
052「我也好想滑手機!」──育兒父母之間的佛地魔?!
060其實需要冷靜區time-out的,是媽媽呀!
068小孩有人顧,為什麼媽媽還是充滿罪惡感與不安?
077按部就班是媽媽的需求,還是孩子的?
085天哪,我也要帶我的孩子去收驚嗎?
093當媽媽是健忘的,才有辦法更堅強
101「孩子長大,我的人生就會好一點嗎?」

輯二  如何讓另一半從豬隊友變成神隊友?
112「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夫妻衝突演變為計較誰比較「犧牲」
124爸爸帶孩子,有呼吸就好?!
135我對你的愛,在婆媳姑嫂問題中消失殆盡
143「你得陪我一起苦」,才是互相扶持的愛?──畫下底線,拒絕過度消耗
152你陪我回娘家是委屈,我不愛吃你家的東西,就是看不起?
162一包衛生紙帶來的婚姻危機——我們真的能無話不聊嗎?

輯三  母職壓力與來自原生家庭的糾葛
174「那就是你的選擇呀,所以小孩跟阿嬤就比較親呀!」──「母職」的選擇與媽媽衍生的內心困境
183不要再教我怎麼養小孩
191從育兒的挫敗與自責中,掀起過往原生家庭的陰影
198你跟公婆住?也太厲害了!
209「因為你很乖,所以老天讓媽媽懷了一個弟弟。」──無所不在的性別期待與成見
217黑掉的媳婦──我如果當個逆媳,你還會愛我嗎?

輯四  疲憊媽媽如何自我修復?
228重新找回「我」是誰——受困「媽媽」角色裡的不安與焦慮
238要加入媽媽網路社群嗎?──找個願意傾聽你的人討拍
245教不好的時候,就放過自己吧!
253輕輕放下作為父母的「想要」,細細享受孩子的「喜歡」
261「你真的好幸運」——那些不願肯定你的人們,有時只想要自己的苦也被看見
269媽媽的少女心、大嬸姿態與女人味
276找回自己的名字──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心時刻

序/導讀

特別企劃

媽媽們的血淚困境,彥琪心理師來解答

一 孩子哭聲震天,老公竟能睡到打呼?老公都不幫忙育兒,怎麼辦?

媽媽們可能很常遇到這樣的情形,明明睡在同一間房裡,但遇到孩子夜半哭醒,第一個跳醒的卻永遠都只有自己。

偏偏不論是擠奶,還是親餵這件事,先生也無法代勞,於是只好吞忍這口氣,憤恨地看著先生呼呼大睡,自己繼續認命地哄著孩子。

雖然不想把「為母則強」、「天生母性」這件事情重重地掛在媽媽身上,但的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當女性生完孩子後,聽見孩子的哭聲,大腦的反應真的有別於男性,甚至是未生產的女性,也會如此,且有跨文化的一致性。Netflix在今年(二○二○)上架了一部紀錄片《零到一歲》(Babies),裡頭指出作為母親,腦中的杏仁核就是比父親還要發達,這代表晚上會緊張的每個小時確認孩子有沒有呼吸、聽見一點聲響就會緊張的跳起檢查嬰兒床的,都是母親。這樣的機制也能確保孩子出生後,能夠因為母親的照顧而生存下來。

這結果似乎很容易讓母親感到不公平,好像我們天生活該杏仁核發達,就得認命照顧孩子?或許事實也非這樣絕對,也有針對男同志家庭所做的研究,發現「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時,男性的杏仁核活躍程度,其實可以跟生產完的女性不相上下,而異性戀的男性也是如此。透過照顧孩子的時間變長、與孩子的互動時間增加,異性戀爸爸的杏仁核還是有機會變得活躍。
那麼,媽媽們可以如何邀請爸爸加入呢?

1.引發興趣,形成責任感:

媽媽可藉由主動分享孩子的可愛與每天的不同,引發爸爸對孩子也能有自發的好奇與興趣,而不是每次被提醒要「負責」時,都是孩子正在哭鬧、需要管教而充滿負面感受。

2.主動給予任務,引導父親參與:

媽媽若已很習慣「我來還比較快」,也容易造成爸爸覺得「反正我也沒事做」的惡性循環。

透過媽媽明確地交付爸爸簡單、明確的任務,慢慢累積爸爸的成就感與功能感,參與程度也會漸漸提高。此外,父親若能感受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原來也可以擁有有別於母親的連結,會更投入在「只有我可以」的專屬任務分工中,像是大肢體的遊戲、戶外的活動等。

3.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指責、要求:

很多媽媽聽到「幫忙」反而會感到生氣,認為育兒本來就是兩人的責任。不過,若想讓沒有經歷過懷胎十月的爸爸趕快跟上我們育兒的腳步,適時地就爸爸的「幫忙」給予鼓勵、肯定,會遠比不斷透過責備、催促,而讓人想逃避來得有效。

二 公婆或媽媽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意見,怎麼辦?

「小孩不要一直抱,會寵成習慣。」「糖果吃一點,又不會怎樣。長高又不差那幾公分……」作為媽媽,很習慣收到這樣的回應,不管是來自於公婆,又或是娘家長輩的指教與意見。

好像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學都不會有最好的一天。有時搬出專家、醫師當黑臉,結果竟連專家、醫生也被長輩否決掉,甚至最後放大絕:「我以前也是這樣養你的,你還不是長得好好的!」

面對被否定的意見,總是令媽媽們感到十分氣餒,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真的不會帶孩子」?其實不是的,育兒的年代不同了,育兒的方法跟派別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然而,要不同世代的照顧者彼此互相「說服」,往往勸說不成,反成衝突。也許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而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自在。

1.溫柔、堅定地收下好意:

教養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題。有時不是我的育兒方式不好,而是長輩也有需要展現自己的能力,或是單純也想表達對孩子的愛。肯定對方的善意,不見得非得否定對方,反而較能保持「禮貌而不失尷尬」的距離。

別讓雙方都陷入「較勁」與過度干涉的關係中,也能讓媽媽自己保有育兒決定的自由空間。

2.彈性地看待孩子適應:

一致的教養固然很好,但是有時面對不同照顧者的接觸,也是我們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不同教養,或是差異對待的好機會。

比起父母向長輩的直接衝撞與反抗,教會孩子如何拒絕、選擇所要,以及區辨什麼對自己是好、是壞,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社會化能力。

三 自己是職業婦女,白天雖然是婆婆幫忙帶,但對孩子充滿罪惡感。工作和育兒有可能兼顧嗎?

不論是選擇了成為全職媽媽,又或者一腳踩進了職業婦女之路,作為母親,好像都會陷入自我追求與孩子照顧的拉扯中。

許多選擇了職業婦女的媽媽們,在兼顧工作之餘,還得一邊擔心孩子沒有母奶哺餵就抵抗力差,又或者乳頭混淆就不肯讓自己親餵了,而難過自己與孩子的關係越漸疏遠。

有時候最直接的打擊,就是來自於社會期待中,那種「自私」、「不負責任」與「不稱職」的母親評價,字字都像把利刃,傷了職業媽媽的心,也讓媽媽們抱著罪惡感,在工作與育兒中蠟燭兩頭燒而耗竭燃盡。

即便作為心理師,我能夠彈性選擇工作時段,但有的時候回到家,看見孩子著急地跑過來抱緊自己,說著:「媽媽都在家工作就好了呀!」「媽媽,我賺錢,你就不用出門工作啦!」的撒嬌話語,還有「媽媽,我不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想我嗎?」的問句,才令人驚覺,原來不需要外界的評價,光是孩子努力地讓自己表現懂事,來理解與接納媽媽去上班這件事,就足以讓媽媽揪心不已。

那麼,當我選擇了工作與育兒並進,該如何消化自己對孩子的歉疚,並能有所平衡兼顧呢?

1.相信相處的品質,遠比時間的長短重要:

只要品質夠好的相處,孩子仍能與我們有正面依附的關係。

很多媽媽會擔憂作為「假日父母」,會與孩子不親,或是被「無法親餵」給綑綁,擔憂自己與孩子的接觸不足,無法給予足夠安全感。但其實全神貫注地擁抱孩子,給予瓶餵,與孩子的情感連結,必然勝過親餵,卻總滑著手機、與孩子沒有目光接觸的母親;因此,好好把握每次與孩子的相處,孩子仍能從與父母相處的精緻時光中感受到愛,以及無可取代的情感聯繫。

2.重新定義「兼顧」,重點在找到自我價值:

別陷入兩邊都要一百分的迷思,請記得:工作跟育兒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用兩邊都得做好來為難自己。

我是否能從我的選擇中,肯定個人的成就,或是見證了絕對不能錯過的孩子成長?其他的,能願意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試著經常鼓勵自己,才是找到平衡的關鍵。

四 孩子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黏著自己,媽媽沒有喘息空間……

孩子不親自己,讓媽媽傷心,孩子總是黏著自己,則讓媽媽好累心;偏偏孩子有被照顧的需求,也不是成人彼此交往,拉開距離,就能夠給予彼此獨立空間的關係。

許多媽媽會懊惱地抱怨:「我不是不想帶孩子,我也喜歡孩子嚷著要自己抱抱的那些甜蜜時刻,可是,越帶,孩子越黏。當連上廁所都要跟進門的時候,才讓人驚覺自己與孩子之間真的一點縫隙都沒有了。彷彿連體嬰一般的形影不離,而使人感到負擔越來越重。

有時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便爸爸想帶,孩子也不肯,又或是家裡人手明明很多,偶爾想脫手,讓自己喘口氣,大家卻說:「沒辦法呀,孩子只黏你!」

這種感覺多麼教人氣餒呀,好像選擇帶孩子或不帶孩子,最後懲罰到的都是自己。孩子固然需要媽媽,但是媽媽也好需要「擁有自己」。
我們可以怎麼做,在看照孩子之餘,自己也能好好喘口氣?

1.把握時間,化整為零:

有了孩子之後的時間就變得瑣碎,此時,應該要重新調整過去習慣的時間運用。我們已無法用半天、整天來規劃了,甚至可能得用每兩個小時來做劃分。孩子餓得快,睡得也不深,那麼,每次的打掃清潔就先切割成小的區域來做,又或是自己的工作項目中,先挑可以片段進行的來處理。

休息時間亦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時間中泡杯茶、看個文,讓自己不那麼緊迫,也能展延媽媽整天下來做事與帶孩子的耐力。

2.放下過高的育兒目標:

尤其是新手爸媽,對於如何教養孩子往往會抱持著很高的期許——絕對的清潔,按部就班的飲食,以及規律的作息訓練等。但若無人可幫忙分攤帶孩子,還得堅持這些準則,就很容易把人給累壞。

偶爾放寬一下標準吧,碗盤沒洗也沒關係;小孩不肯吃菜,就下一餐再努力看看;明明累壞了,就別堅持洗米、切菜,有時配點外食,也無妨。媽媽心情好,才能把珍貴的時間,花在有品質的親子關係上。


3.放手讓孩子自己忙:

當孩子大一些了,就可以試著用一點偷吃步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時間。常見爸爸們愛玩的「誰先睡著」,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我們也可以出個任務給孩子做,想辦法讓孩子很忙,有時還能幫助我們參與工作,甚至分擔家務。雖然品質不見得那麼好,但孩子可以學習,媽媽自己也能喘口氣。

五 被小孩搞到沒耐心,很想打小孩,但孩子的爸卻裝沒事……

有的時候,困擾媽媽的不只是教養不同調,而是「只剩我在教」,因此無論孩子到底有多調皮、是不是真的做錯事、情節有多重大,都很容易讓媽媽的神經斷線,甚至擔憂自己會不會失控管教。

教養的原則通常都很簡單,我們心裡頭很清楚,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常見原因是責任都被扔到媽媽身上,又或是看似有人分攤,卻像多頭馬車,大家各不同調,結果個個都在扯後腿。

爸爸作為無可卸責的另一半,自然要是媽媽幫手的第一首選,因此,如何促發伴侶的責任覺察,一同扛起管教的任務,甚至分攤育兒辛勞,便成了很重要的關鍵:

1.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

當一個人在情緒上頭時,是很難做好事情的,不論是教養孩子,還是與伴侶溝通,因此如果發現自己負面情緒滿點,就要爆炸時,請記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找回穩定的步調,才是首要的。

其次,被孩子惹毛的時候,多給自己留個一分鐘,深呼吸或是上個廁所吐口氣,再回來處理,反正孩子也不會突然就醒悟、學乖,那麼至少要讓自己別在燃點上爆發、失控,親子之間兩敗俱傷,很可能還成為伴侶之間衝突的導火線。

比起氣急敗壞的指責,能夠溫和、堅定地表達我們的需求時,對方也比較能夠看見我們的需要與伸出援手。反之,則可能躲得遠遠的,孩子怕我們,先生也逃之夭夭。

2.給予爸爸可一起加入的協同任務:

媽媽越是習慣把責任扛到自己身上,爸爸就越沒事可以做,但是太快把事情全都丟給先生做,先生也很容易裝死,就矇混帶過。因此,不妨給予爸爸得一起參與的任務。

孩子如果一直盧,不是丟個手機、看卡通就好了,而是把孩子帶出門,教會孩子跳繩或是騎車,甚至是幫忙買個晚餐需要的青菜。透過完成,也能獲得意義感的任務,把爸爸也拉進孩子的教養幫手群中。

3.適時地放生:

我知道,被孩子搞到沒有耐心,甚至想打小孩的時候,往往都是媽媽試到沒法可試的時候,那麼,不如讓自己接受適時地放生,也是一條出路。孩子固然要教,但前提是媽媽得先要自己生存下來呀!

有時,放下我們所認為的正確管教,反而得以舒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硬碰硬,同時也給予先生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接手處理。

透過看見不同的方法,在孩子身上發酵、改變,也許亦能找到問題解決之道。爸爸不見得是不想/不會帶孩子,只是可能並非媽媽所期待的方式,但可以為媽媽換來呼吸的空間,那麼就讓自己放手試試看吧!

推薦序

當媽媽不需要完美,抓重點就夠好了

婚後的兩人世界,還不能斷定,通常要等到孩子出生之後,才能揭曉配偶到底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亦或是綜合兩者之上的──「神豬隊友」。

不論新手父母先前做了多少準備,寶寶的出生會立刻打破原本的平衡。原本兩個成年人都不見得能完美協調的婚姻生活,再橫插一個事事需人照料的小東西,繁重的身心壓力便容易引爆新仇舊恨,放大了先前忍耐的衝突。

通常戰火會延燒在兩個層面,首先是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差異期待。這種不公平感,莫須有的原罪,讓人相當委屈。

猶記得我家老大剛出生時,我老公展現了相當的誠意,企圖分擔,秉持著「做中學」,他不懂的就問我。但即使他的態度再好,問到後來還是讓我崩潰,吼著問他說:「我跟你同一天當爸媽耶!為什麼我就該比你更知道?!」

他解釋說:「 因為你是媽媽啊!當媽媽的本來就比較懂。」

像這樣的反應就是社會期待的產物。我會多知道一些,只是因為在懷孕期就主動吸取育兒知識,並不是身為女性而腦中內建的。做爸爸的,知道的比較少,也只是因為男人多半是拖到手抱嬰兒,才開始想。諸如此類「爸爸該怎樣,媽媽該怎樣」的成見不勝枚舉,如不注意處理,會讓人無法像以往那樣信任伴侶。

再來,夫妻還會面對各自「原生家庭的教養」差異。基本上,小孩只要不被弄死,時間久了就會長大,沒啥標準教養法。何況都長到能結婚、生子,更證明自家的方法可行。所以在養育下一代的時候,誰都會先參考自己的成長經驗。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兩種不同的教養版本,對孩子就只能拿出一套,那該用誰的?這一點還牽涉到兩個家族,如果雙方無法協調良好,衝突就無所不在了。

雖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一本書才幾百塊,就能讓人獲取作者的過來人經驗與智慧建議。當拿到這本書的原稿時,我只嘆相見恨晚。當年如果就有此書可以參考,或許我的斑斑血淚育兒路可以走得平順一些。那時醫院同事年齡相近,過半都剛升格為人父母。閒談間互相開玩笑,大家都寧可下班後繼續值班,也不想選回家顧小孩。可見,帶小孩遠比工作還累啊!

聽到有人說「在家帶小孩很閒」的言談時,我內心都在翻白眼。當媽媽帶小孩是重度勞動,好嗎?而且,身體上雖累,心理上更累。我們大腦前額葉主管理智,但研究顯示,前額葉的工作量是有限的,意志力無法無限擴張。如果太多煩事、挫折接踵而來,消耗掉太多的心力,人就難以維持耐心,做正確的判斷,甚至會崩潰、失控。這就是帶小孩的寫照啊,尤其遇到好動或過度敏感的孩子,反覆的收拾、睡眠缺乏,魔音穿腦、無時無刻保持警戒……誰可能優雅又有耐心?所以在指責暴走媽媽之前,或許得先想想她是否已經過勞了。

有些人會舉某些好媽媽為例,認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我只能說,那些頂多是自我剝削的過勞代表罷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千萬別高估自己,硬是去承受太多苦難。磨難過多會讓人心力交瘁,喪失了柔軟與體諒的能力,自我保護下的心硬,會讓人變成連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所以,建議將會成為,或已經是媽媽的各位姊妹,好好看這本書,思考如何面對與分析問題,分散壓力。必要時求援,甚至是花錢找助手,別讓自己太累了。「好媽媽」只要及格就好,並不需要完美。我問過女兒,她說自己不在乎媽媽處理家務的表現,她需要的只是,在難過的時候,我能陪在她身邊。

即使當媽媽,抓重點就好了。能抓到重點,就夠好了。


◎賴奕菁(精神科醫師;《好女人受的傷最重》作者)


自序

作為一個媽媽,有時就是負能量好多呀!

看著小房間內堆疊著寶寶的紗布衣、口水巾、奶瓶與那該死的集乳器,望向身旁沉睡的先生,儘管開著小夜燈,配著孩子的響亮哭聲,他也不會醒來;相反地,這尊一百八十多公分長的身軀,還會直覺地向牆角蜷縮著身體。盯著他夾著棉被,呼呼大睡的樣子,我深呼吸一口氣,認命地爬起身,獨自去抱起孩子餵奶。心裡頭想著,怎麼母親當著當著,竟是這般慘淡的樣貌。

那是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有好一陣子,我都處在這樣怨懟與委屈的樣貌裡頭。

所有的工作安排、生活作息、休閒娛樂全都受困於孩子需要照顧,而不能跑太遠。三到四個小時因為得親餵,或是要找地方集奶,也不能讓時間拖延太長。

孩子剛出生的頭兩個月,我最常待的地方,是嬰兒床的旁邊,好不容易餵完奶,又得拍嗝,再一邊忙著應付孩子拉屎,並洗屁股。

結束後,看著哇哇大哭的寶寶,連額頭上的汗都來不及擦,又拚命希望孩子可以順利地被哄睡回去——現在可是半夜三點呀!我整天窩在這間小房間裡,但好好地睡上一覺的生活,卻離我很遠很遠。

於是累積在心底的不平與委屈越來越多,覺得自己被孩子拖累了,連工作都感到困頓與停滯,做什麼都很厭世,只要孩子一有狀況、變得難帶,跟先生與家人的衝突就越是激烈;「只有你能餵奶呀,我又沒辦法。」「媽媽本來就要陪著孩子。」「你做母親的,要教呀。」之類的話語讓人無所適從——又或者,讓一個做母親的無力反駁——很多梗在喉頭的話,知道衝動地說出來回嘴,也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會讓問題越變越糟(事實上,我也有不少莽撞發火與情緒化吵架的經驗,幾乎都是挫折的兩敗俱傷收場呀!)。

漸漸地,每當自己無處宣洩,那些得自己一口嚥下,事實上心裡卻不甘願的情緒,竟推使了自己提起筆,為我的感受、覺察與改變,一字一句留下痕跡。

(節錄)

試閱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

──夫妻衝突演變為計較誰比較「犧牲」

「你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有一陣子,我突然很怕「被嫌」。例如,我洗澡洗到一半,女兒就在外面吵著要找我。我心急的隨便沖沖,想著趕快出來拍個化妝水,就把孩子接到手上來。

沒想到,我才一開浴室的門,先生就把女兒一把塞過來,嘴裡還唸:「怎麼會有人需要洗這麼久?」

天知道,比起婚前小姐時期,我已經濃縮洗澡步驟,搞得自己膽戰心驚了,但卻連洗好澡、擦乾頭髮的餘裕都沒有,就迎來「洗太久」的抱怨。

先生的質問,好像都是在怪罪我做的不好

又或者女兒晚上跟著自己睡,卻老是睡不好。三四點時,小傢伙突然鼻塞醒來哇哇大哭,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哄。

我無奈地抱著女兒走來走去同時,還得面對家人被吵起來,且一一走出房門來關切:「都半夜了,怎麼還讓她哭成這樣?」

女兒吵到家人,我也是膽戰心驚,而此時若是先生也跟著不解與不耐煩,我的脾氣也會跟著上火。

「你也拜託教一下,好嗎?我好不容易下班回家,還要聽孩子哭?」先生叨唸。

「我難道平常沒教嗎?你想休息,我不想休息嗎?」我忍不住回應。

「白天不都我媽在顧?你洗澡也洗很久!你自己要把休息時間用掉的。」

又來了!感受「被嫌」的那一瞬間,我心裡有好多反駁的話想說:「我洗澡是我必須要花費的時間,跟放鬆、滑手機才不一樣!你工作,我也在工作。為什麼孩子晚上鬧,你想休息,我就得負責哄?」

我有很多情緒一湧而上。那些先生有意、無意地質問與指責,都好像在怪罪我做得不對、不夠好,我所有的付出跟犧牲都被抹煞了,於是,隨之而來的委屈與不滿,馬上就變成尖銳的回嘴與辯駁。

全職媽媽一點都不輕鬆

我急著想用舉例來證明自己有多辛苦,但卻一次次的被否決。

「在家又沒什麼……」「只是陪小孩玩……」「我在外面賺錢很累……」這些不太需要經過思索就蹦出的話,殺傷力是很強大的。

難道在家就很輕鬆嗎?當我們列出主婦一整天的工作清單,你會發現媽媽一整天下來,要在陪伴孩子玩耍的同時,顧及安全,還得抽時間把家務完成,且過程中還得精算孩子的作息時間。精準地在用餐時間準備好孩子的食品,並且在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後,急急忙忙地轉身,將衣服收回,一一摺好。

vision

憂鬱世代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

我的強迫症

孝子

如何擁抱一隻刺蝟:戀愛與婚姻中的人格識別、接納與付出

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

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你背負了誰的傷

慢性焦慮

心理防衛

每一個都是「我們的」孩子

偽魚販指南

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

開刀房的溫暖

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

我不是自己的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上下冊不分售)

百工職魂

有溫度的手術刀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顯示此系列所有商品]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