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病人,我人生的醫生
 
作者: 艾倫.狄維瑟 
書城編號: 17211556

原價: HK$110.00
現售: HK$104.5 節省: HK$5.5

購買此書 10本或以上 9折, 60本或以上 8折

購買後立即進貨, 約需 7-12 天

 
 
出版社: 圓神
出版日期: 2020/08/01
頁數: 352頁
ISBN: 9789861337234

商品簡介


★荷蘭《人民報》最受歡迎、評價最高的專欄,每篇故事背後都是一段令人揪心的真實經歷。

★每位病人都是一份禮物,教我懂得生命與珍惜!我是一個醫生,而那位病人,是我人生的醫生……

★醫護人員不是永遠扮演拯救病人的角色,更多時候,是病人給了他們繼續生活的勇氣。

八十六位不同科別的醫護人員,各自訴說曾為他們人生上了寶貴一課的病人,在生離死別面前,我們都只是平凡的人。

 

★村子裡的凱莉哥|親子部落客

劉宗瑀(小劉醫師)∣外科醫師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蘇怡寧∣禾馨醫療執行長、醫師

陳寧∣《15度的勇敢:塵燃女孩的900天告白》作者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黃軒∣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蒼藍鴿∣醫學Youtuber

蘇一峰∣胸腔重症醫師

王致遠∣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熱淚推薦

★讀者好評如潮──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多麼脆弱和短暫的生命。

.一本真正令我心動的書,你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醫學。

.真正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醫生也是人,強烈推薦。

.在讀完第一個故事,我已經流下了眼淚。我不能把這本書放下來。

.這是每個醫療人員的「必讀」書目!相信也將為患者帶來求生的念頭。

 

【內容簡介】

每位醫生與護士心裡都有位終生難忘的病人,

用生命教會他們勇敢,也醫治了脆弱……

 

「我現在終於明白,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心臟科醫生

「是這個女孩幫我們上了為期一週的速成課,教會我們如何活著。」──實習內科醫生

「他身上意想不到的轉折,不只改變了我行醫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對生命的看法。」──麻醉醫生

「是她教會了我,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血液科醫生

「我終於明白,每位病人周圍都是一整個人生的羈絆,因為這樣,我變成了更好的醫生。」──實習婦科醫生

 

八十六位橫跨科別領域的醫護人員,闡述從醫以來,心中始終無法抹滅的那位病人。這些病人與故事打破了醫病之間的刻板界線,帶著他們重新檢視專業、領會人生,也學會面對內心的脆弱與恐懼。醫護人員看似理性冷靜的外表下,同樣有著炙熱的心與豐沛的感性,面對死亡,他們也同樣恐懼無助。這些故事,不僅為他們帶來勇氣,也將為讀者帶來深刻的感動與慰藉。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對於一般人而言,畢業代表學習的結束,但是對於醫師而言,進入醫院代表學習的開始。

醫學的知識本身是一種科學,但是行醫這個志業不是。

在行醫的過程中,醫師必須能夠進入病人的世界,體驗人生的無常,在這個過程中,了解醫師不是神, 盡力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病人不斷地帶給醫師不一樣的世界,如同書中所講,醫師也是不斷地在跟這些病人學習。

──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

 

我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又是重症專科醫師。

當閱讀時這本書,就是我病危病患的生命,歷歷眼前……

於是我心疼,心碎,心動……用我醫者的生命,走入患者的生命,我才知道「患者,都是我的生命導師」,他們無私地用了生命最後的真情,分享死亡的起伏……我醫者懺情至今!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

 

在白色巨塔的忙碌生活裡、在日復一日不停上演的生老病死之中,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常常忘記停下腳步思考……

這是一本適合醫療人員與所有民眾閱讀的書,讓我們停下腳步跟著書中一個個的故事,去欣賞造物主的美麗花園裡,花開與花謝的美。

──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

作者

艾倫.狄維瑟 Ellen de Visser

 

一九六六年生,在荷蘭《人民報》擔任醫療編輯。曾任科學記者,長期書寫健康與醫療保健相關議題,資歷長達二十年。

二○一七年開始在《人民報》連載「那個病人」專欄。專欄推出後,迅速成為該報評價最高的專欄之一,感動了無數讀者。

 

譯者簡介

 

黃怡雪

 

不挑錯字就渾身不對勁的處女座。大學期間開始跨足翻譯的世界,從此與翻譯結下不解之緣。不翻譯的時候,喜歡旅行、閱讀、專心生活。

關於生活的書寫,都放在個人臉書專頁「斜槓人妻小酒館 Welcome to Snow Bistro」。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對調身分,感受不一樣的感動 陳寧

好評推薦

前言

01 單車騎士──彼特.范登柏,腫瘤科醫生

02 適應力──愛麗絲.范德普,小兒科醫生

03 莎士比亞──艾文.孔巴尼,臨床倫理學家

04 最好的選擇──彼得.范艾斯登,神經外科醫生

05 某個星期二晚上──漢斯.范古多弗,小兒科醫生

06 另一個世界──班.庫爾,家醫科醫生

07 正值悲傷──漢娜克.哈拿爾,護士

08 瓶蓋──馬克.薛丁格,血管外科醫生

09 捉迷藏──艾瑞克.沃倫斯,實習中的熱帶醫學科醫生

10 鐵石心腸──威爾科.保羅,神經內科醫生

11 地下室──漢斯.范德姆,護士

12 女兒──皮耶.萊洛伊,小兒科醫生

13 母親──寶拉.葛羅能迪克,護士

14 理解憤怒──巴克.弗瑟,婦科醫生

15 逃跑──珊卓拉.畢吉,家醫科醫生

16 人太好──米克.科霍夫,婦科醫生

17 醫療常規──海斯特.奧登堡,乳癌外科醫生

18 照鏡子──艾琳.瑪提森,整形外科醫生

19 戰爭──莎瑪.摩根道夫,家醫科醫生

20 陰影──彼得.迪萊沃,內科醫生

21 一個男人的聲音──艾迪.比能堡,護士

22 外孫──艾力克斯.高塞特,加護病房見習醫生

23 清晰的畫面──休伯.布吉森,諮商心理師

24 無憂無慮的孩子──南斯.柯貝治,機密報告醫生

25 未來──保羅.范祖倫,整形外科醫生

26 聖誕節──蘇菲安.艾爾布薩提,急診室醫生

27 塑膠袋──迪克.畢夏普,婦科醫生

28 心願清單──安娜莉絲.范弗倫,實習內科醫生

29 以愛為生──安妮瑪麗.艾德斯,小兒科醫生

30 幽默──馬塞利諾.伯格斯,護士

31 機車騎士──貝爾汀.史普倫,法醫病理學家

32 村長──舒爾德.茲瓦特,家醫科醫生

33 脾氣暴躁的老人──威爾科.阿赫特伯,老年科醫生

34 安樂死──泰德.范艾森,家醫科醫生

35 躁症──薇拉.貝金克,心理醫生

36 老與少──湯米.尼森,護士

37 希望──亨克.艾蘭德,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38 屏障──雨果.范德威登,護士

39 哄睡──喬斯特.德倫斯,腸胃科醫生

40 保持掌控──安琪拉.馬斯,心臟科醫生

41 為母則強──弗雷德里克.艾曼,婦科腫瘤醫生

42 最後決定權──科爾斯.范德恩,小兒肺科醫生

43 具有感染力的笑聲──瑪麗荷西.范德魯梅爾,有特殊需求兒童的醫生

44 鬥士──迪克.提伯爾,加護病房小兒科醫生

45 救生索──里恩.費莫連,神經內科醫生

46 多出來的時間──沃特.范格芬,肺科醫生

47 難題──瑪麗安妮.維希貝斯,產科醫生

48 小小的勝利──喬斯特.米思特斯,護士

49 對生命的熱情──科.尚恩梅克斯,外科獸醫

50 驟下定論──羅伯.史拉潘德,麻醉醫生

51 沒時間──珍妮.德克爾,家醫科醫生

52 安詳感──珍.拉威瑞森,老年科醫生

53 拒絕──蒂妮克.威斯特迪克,醫療社工

54 醫生變病人──華納.普雷沃,介入放射科醫生

55 怕死──安妮.史貝肯斯,心理醫生

56 愛滋病──史文.丹納,內科醫生

57 視而不見──阿諾.范德拉爾,外科醫生

58 對錯──瑪儂.班德斯,新生兒科醫生

59 常規──艾德溫.高哈特,運動內科醫生

60 太快──珍.范登柏,急救護理人員

61 荷爾蒙──莉絲貝思.范羅森,內科醫生/內分泌專家

62 恐懼──希爾維亞.惠欽格,牙醫

63 內心的聲音──亞德里安.葛羅恩,熱帶醫學科醫生

64 懷疑──恩斯特.庫佩斯,腸胃科醫生

65 強烈的愛──漢斯.維森哈根,加護病房醫生

66 冒險嘗試──達巴茲.阿巴斯,內科醫生

67 耶和華見證人──漢斯.克納普,麻醉醫生

68 毫無預警──蕭埃布.阿明,心臟科醫生

69 受到歡迎的孩子──希克.阿德瑪,產科醫生

70 加油站──卡斯柏.范艾克,腫瘤外科醫生

71 睡眠不足──克里斯.布勞恩,非執業內科醫生

72 一個難受的想法──愛德華.韋哈根,小兒科醫生

73 一個難忘的夜晚──雷歐尼.瓦林加,實習內科醫生

74 勇氣與信念──馬塞爾.李維,內科醫生

75 死亡預言──阿諾.范德里爾,護士

76 一個孤單的小女孩──雨果.海曼斯,小兒科醫生

77 花生醬三明治──米塔.范德伍,加護病房內科醫生

78 醫生與女兒──艾琳.孔寧,實習婦科醫生

79 束手無策──桑德.狄哈森,肺科醫生

80 一個致命的夜晚──伯特.凱澤,老年科醫生

81 勇敢──莎莉.戴維斯女爵士,血液科醫生

82 困境──瑪麗.萊禮,神經內科醫生

83 一封感人的信──安東尼.佛奇,免疫學家

84 頑固──梅文.辛格,加護病房醫生

85 不能言語──奈傑爾.杰克,麻醉醫生

86 遺言──卡利姆.布羅西,創傷外科醫生

序/導讀

推薦序 對調身分,感受不一樣的感動

 

陳寧

 

世上有許多形式的痛,卻無人想要飛蛾撲火。

 

八仙塵燃,是我被迫經驗的傷痛,走進去再出來的路上,除了獨自完整「體驗」整份疼痛,路上也受到了許多援助,沒有他們,我的身心絕無癒合的可能。

 

我想是那時開始,欣賞雙子座男生的吧。

 

曾醫師是我的主治醫師,對我而言,除了住院七十一天的執刀診治,也是狹小病房中的一道光、一股恆定的力量,他是一位聰明幽默,長相帥氣又愛笑的醫師,笑起來的眼睛總是瞇成平平的一條線,上彎的嘴角幾乎與眼角牽在一起,還記得受傷第二日被轉診到三軍總醫院,他第一次和我打招呼的情景:

 

「嗨,陳寧!我是曾元生,你接下來的主治醫師。」

 

旋風式地進場,充滿溫度的笑靨與對話,隨後二次旋風離場,醫師袍在他身上好似沒有重量,只能任由著他移動。那時與醫護人員,總是以垂直的視角交流,日日受到協助的我,心智年齡因傷退化成一個七歲小女孩,非常敏感且容易哭泣,總是「姊姊!姊姊!」地喚著護理師,而曾醫師的存在對我而言,也產生了一點移情作用:「他真的好帥喔!」就像偷偷觀察學長的青澀女生,心裡滋長著依戀,喜歡他的專業與神采奕奕的眉目,因為那時的我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啊,像下秒便會消失一樣。

 

經過兩年半後我出書了,將八仙塵燃前九百天,最難熬的關鍵故事寫了下來,裡面當然有醫院裡的一切,與醫護人員的回憶是血淚交織而成的,已然篆刻在我的疤痕裡,不能也很難被遺忘。

 

曾醫師有五位八仙塵燃的病人,當我們知道他酷愛唱歌後,每年一揪的「唱歌傳統」便形成了,看著他唱跳投入的模樣,一改我對醫師老是坐在診間中,問診開藥的既存畫面,專業之餘,醫師也有自己鮮明的性格與生活方式,眼前的他真是酷斃了!

 

還記得某次我傳訊息和他提及我要出書了,並邀請他幫我撰寫推薦序時,醫師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也說很替我感到開心。我想醫師看著病人逐漸康復,身子越走越挺,離白色巨塔越來越遠的時候,應該也會在夜深人靜中感到驕傲吧!就如同書中所說:「醫護人員在專業上需要具備一顆獨特的同理心,在照顧病人的同時,心情需要保持穩定作為一種屏蔽,以避免自己受到工作的情緒負荷影響,但還是有某些病人能突破這層屏蔽,試圖以某種方式去接觸及感動他們的醫生,最終塑造了他們的想法與行動。」透過本書,我好像開啟了一種魔法,以傷患的身分進入醫師的視角,對調身分感受不一樣的感動,原來我們的存在,或多或少也間接為高能的醫師們,帶來了軟性的啟發,這種連結屬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身分與狀態無關。

 

「分離是如此甜蜜的傷痛。」當喜愛英國文學的醫師,引用《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名句,告知患者的男友(一位英文老師),他的女友即將離世,讓他有機會躺在情人身邊,做最後一晚的話別。還有那個脫下醫師袍,就只是想以朋友的身分,陪伴於病人身旁的醫師,這些畫面都溫暖得讓我眼眶濕潤。

 

醫病關係,應該要彼此學習、相互成長,一方在病中堅強,一方於強時救濟。真心推薦本書給想為生活注入能量,或與人再次連結的讀者。

 

(本文作者為《15度的勇敢:塵燃女孩的900天告白》作者)

 

前言

 

我妹夫的喪禮在二月某個晴朗的下午舉行,那是他原本會直接切到十倍速工作的日子,在那個擁擠的房間裡,躺著一個接受哀悼的腫瘤科醫生。他告訴過我,那天下午他會休假,去跟某個已經成為他朋友的病人道別,從這個病人身上他學到很多。他說的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顯然病人會從他們的醫生身上學到東西,因為醫生會不斷向他們解釋疾病的起源,以及可以如何治療他們的病。

 

但要是反過來呢?或許也會有其他醫生腦中滿是跟某個特定病人有關的回憶,或是某個他們絕不會忘記的故事。

 

這個想法給了我們靈感,二○一七年的夏天,在荷蘭的報紙《人民報》上開設了一系列的專欄:醫生們談論在他們人生中留下特殊記號、為他們上了寶貴一課的病人們。一開始的設想是要當作「補白」(紙媒通常會用的方法,好度過較為平靜的夏季月分),最初我們其實只規畫刊登六篇專欄。找到六位自願站出來說自己個人故事的醫生應該會是很困難的事—至少我們是這樣以為的。

 

事實證明完全相反。

 

醫生們熱切地參與,而且大多數的受訪者都立刻就知道自己想談論的是哪個病人。我們的短期實驗發展成了定期的每週專欄,而且過了一段時間後,醫生們甚至化被動為主動,開始自己跑來找我們。很快地,我們就把網撒得更廣,說故事的人不只醫生,還包括護士、諮商心理師甚至還有助產士和醫療社工。

 

在每次訪談之前,我都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事。

 

我記得在四月某個灰濛濛的星期一早晨,一位法醫病理學家畫了一張素描給我,太陽緩緩地從一片就在路旁的麥田上升起,那是她剛剛證實一位年輕的機車騎士死亡的地點。才回到外頭不久,我還覺得頭昏跟略為驚嚇時,獨自走在阿姆斯特丹喧囂的車潮中,卻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過。

 

醫生和護士在專業上很需要具備一種獨特的同理心:在照顧病人的同時,他們必須讓自己的心情保持穩定,這樣的狀態能夠做為一種屏障,保護他們免受自己工作的情緒負荷影響。但還是會有病人能夠突破這層屏障,試圖以某種方式接觸及感動他們的醫生,最終塑造了他們的想法與行動。而這正是醫療專業人員們想要分享的:坦承某種脆弱的故事,一週接著一週,每一個故事都持續讓我感到震驚。

 

早在很久以前,在醫療的世界裡,情緒就已經不再是脆弱的象徵。在《醫生的內心世界:情緒如何影響行醫》這本書當中,美籍醫生丹妮爾.歐芙莉說明了醫療照護的品質有極大的成分會受到醫生的情緒所影響。醫療專業人員不只能從工作中的行醫策略及技術層面,也可以透過自身的人文經驗中學習。

 

套句某位醫生說過的話:「我們和病人的接觸如此密集,在他們的人生中是一段相當獨特的時期,而且往往充滿情緒,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樣的接觸都會給予我們思想上的糧食。」

 

對我們荷蘭的讀者來說,每過一週,感覺這些穿著白袍的超然、疏離的生物,就變得越加可親。他們寫信來表達他們多麼深受感動,因為醫生們的敞開分享、他們所描述的寶貴教訓,以及他們開始會期待每一個新的專欄。

 

有一次有位詩人為某位心理醫生發表了一首原創詩;有位老太太寫信來表達她對某位還在實習的年輕醫生的支持,後者在判斷病情時犯了嚴重的錯誤。有一位男士坦承,某個星期六早晨讀完一位腫瘤科醫生的故事之後,他忍不住對著自己的早餐放聲大哭。

 

臨床倫理學家艾文.孔巴尼說完那位二十多年前在他的醫院裡過世的女士艾瑪的故事後,過沒幾天,病人當時的男友就來跟我聯絡。他寄給我一張她的照片,我終於知道我筆下病人的長相。

 

我還有幸能知道更多類似這樣的幕後軼事:躺在安寧病房裡度過臨終前的日子時,腸胃專科醫生喬斯特.德倫斯的病人讀了他自己被刊登在報紙上的故事。他很感謝醫生的勇氣,對他說:「喬斯特,你真是個勇敢的人。你從不讓你的病人空手而回。」本書裡提到的故事,關乎著那些給他們的照顧者機會學習與成長的人們—學習自己的專業、學習人生,還有了解自己。

 

在英文版中,我也加入一些英國和美國醫生提供的故事。我想再強調一次,受訪者熱切的反應與熱忱,實在讓我感到震驚且震撼。

 

我對創傷外科醫生卡利姆.布羅西提起這件事時,他回答我:「世上的每個醫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能夠在這一版最後的頁面裡訴說更多這樣的故事,實在是我的榮幸。

 

──二○一九年二月於阿姆斯特丹

 

註:

本書有好幾位醫生的故事都有提到安樂死。跟英國和美國的情況不太一樣,在荷蘭,安樂死是合法的。遵照病人所表達的請求,荷蘭的醫生可以協助病人結束生命,提供協助、終止他們的生命是合法的,細節隨特定盡職調查的規定而異。其中包含評估病人受苦的程度,必須被認定為無法承受、沒有希望復原,還需要經過第二位不受前述決定影響的醫生確認。假設這些條件都有被滿足,醫生就不需要擔心被起訴。在荷蘭有百分之四的死亡是透過安樂死達成,當中絕大多數的病人都處於癌症末期。

試閱

03
莎士比亞──艾文.孔巴尼,臨床倫理學家
所謂的幸福其實就是和我們周遭人們之間的連結。

我抵達艾瑪病床邊的時候才剛入夜,她是個年約三十出頭的女性,某一天在出門慢跑的途中突然失去意識。掃描檢查顯示她的腦膜出血,神經專科醫生希望等到當晚結束再做決定。我們幫她裝上了氧氣設備,同時監測她的血壓。任何最終決定都將推遲到隔天早上,但情況很不樂觀。她陷入了重度昏迷,腦死的機率非常的高。

她的男朋友一直在病房裡陪著她。當時我正在進行關於腦死的博士論文研究,經常接觸病患的家屬。通常我要保持專業的距離並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這位先生卻很快地就打破這層障礙。經過長談之後,我們彼此建立了深層的連結:他是個英文老師,我則是個英國文學鐵粉。隨著夜幕緩慢低垂,這就是我們聚在一起時談的話題。

我要他做好心理準備、跟他說最糟的情況會是什麼,並告訴他,他的女朋友可能隔天就會死。我引用了出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經典名句:「分離是如此甜蜜的傷痛。」因為我知道他與摯愛告別的哀傷,很快就會滲透到他們共有過的所有相愛與生活的美好回憶裡。他聽了我的話之後忍不住放聲大哭。意識到這將會是他們能夠共度的最後一晚,面臨即將來臨且無可挽回的結局,他問我是否能夠躺在她病房的地板上。我當下立刻明白我該怎麼做。我們多搬進了一張床,放在她的病床邊,調暗了房裡的燈,把所有設備的警報器全都關掉。他們躺在彼此身邊:他用雙臂環繞著她,他們就這樣一起平靜且安詳地度過最後一晚。隔天早上七點我就把他叫醒。幾個小時後,神經專科醫生再度過來檢查艾瑪的狀況。這次結果已經確定了,腦死已成事實,我們拔除了氧氣設備。那天早上開車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清楚地明白,我們常常把自己的人生視為理所當然。艾瑪出門跑步的時候,一定心想自己很快就會回家,她男友當天早上跟她親吻道別的時候,也覺得很快就能再見到她。但這就是人生,晴朗的天空也可能瞬間就變得一片漆黑。

*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香港書城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
* 如送貨地址在香港以外, 當書籍/產品入口時, 顧客須自行繳付入口關稅和其他入口銷售稅項。

 

 

 

  我的賬戶 |  購物車 |  出版社 |  團購優惠
加入供應商 |  廣告刊登 |  公司簡介 |  條款及細則

香港書城 版權所有 私隱政策聲明

顯示模式: 電腦版 (改為: 手機版)